他用三卷胶卷,拍下了真实的长津湖战役


1950年12月,长津湖北部地区外围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某部8连战士们拔除敌人最后一个据点,从四面八方攻入新兴里。(张崇岫/摄)

一、随部队入朝他当起了战地记者

张崇岫,1929年出生于当时的安徽巢县,13岁那一年,张崇岫就加入了抗日战争的队伍,此后,又经历了解放战争。

张崇岫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还有一些唱歌等才艺,在1945年到1948年,他成为了一名部队文化教员,并接触了相机。


战地记者张崇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图片由安徽省摄协提供)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张崇岫接受安排,奔赴朝鲜战场。那一次,他是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入朝。“当时部队专职搞摄影的很少,我因为参加战争多,从南到北参加了很多战役,有过战场锻炼,选我去当战地摄影记者,也是看中了有过战场经验,能拍上照片。”

张崇岫回忆,当时一共有100来名摄影记者前往朝鲜,其中,大部分是从照相馆招募来的摄影师。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带了20来个记者跟团拍摄。

二、“一人一土豆,追到海尽头”

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非亲历者不能言,除了战争、炮弹对于生命的威胁,饥饿、严寒是战士们面临的最大敌人。

1950年年底,张崇岫跟随部队入朝,他还清楚的记得,11月12号,那一天,他们跨过了鸭绿江。此后,有半个月时间,没有军粮补给。“没办法送啊,满天都是美国的飞机,道路、车辆都被打掉了,好多部队吃不上东西,饿的都伤心。”张崇岫称,当时一个士兵每天只有一颗土豆充饥,“这是当地百姓的口粮,他们日子过的也非常苦,我们也不能多吃。”


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

在那样的情况下,张崇岫还作了一首打油诗,“将军一声呼,战士忘了苦,一人一土豆,追到海尽头。”道出了长津湖战斗中粮尽弹绝的艰苦。

张崇岫回忆道,与志愿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充足的食物储备,“他们有的吃,罐头盒子扔的到处都是,有一次,在新兴里战斗时,连长李昌言实在没办法了,派兵到敌人阵地去偷袭,抢回了几十个罐头。

冬天的朝鲜有多冷?张崇岫是亲身经历过的,“零下三四十度啊。”张崇岫当时穿着棉裤棉袄入朝鲜,在经过山海关时,他捡到了一件皮大衣,因此,躲过了长津湖一劫。“不是那个皮大衣,可能我也……”张崇岫顿了顿,没有再继续说。

三、“搞摄影,一定要胆子大”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张崇岫视为一次机遇。“谁去抗美援朝,都是历史的机遇。”张崇岫说,当时,如果不是他去,也会有别人去,但因为他手握相机,所以,不得不去,既然去了前线,那么就一定要想办法拍好照片。“我当时还是很有信心的,能够拍点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

张崇岫说,搞摄影,一定要胆子大。“我的胆子就很大。”在张崇岫的摄影集里,有一张美兵从坦克中爬出来投降的照片,他还记得,那张照片是当时美军部队撤退的混乱中摄下的。“子弹、炮弹都没停,一般人没胆子,那他不敢下去拍,那就抓不到这个场景了。”

受技术与设备限制,张崇岫的战地照片多为白天,但也有一张夜晚的战斗场景被定格了下来。

当时,是在严寒的长津湖夜战中,第二十七军一个连队机枪手正在向美军阵地射击。“晚上只能拍到近景,远景就拍不到了,我用镁粉灯打了光,拍下战壕里的士兵,没想到,后来洗片子的时候,才发现,当时把远处美军帐篷被击中燃烧起来的场景也拍到了。”张崇岫回忆起那张照片的由来,仍感惊喜。

四、提前“构思”,拍出经典“胜利会师”

入朝随军作战2年多时间,张崇岫携带着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拍摄下了一两千张战地照片。“胶卷很珍贵,拍一张就要成功一张,长津湖战役我只用了3卷胶卷。”这是张崇岫给自己制定的严格标准,而他也基本做到了,甚至有时候拍摄时自感是“废片”,最后冲洗出来,也成了一张不错的影像。

正因为胶卷珍贵,张崇岫也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拍摄前,他常有自己的构思,也愿意为拍到一张照片去付出一切。

1952年11月25日,中国第一套志愿军邮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发行,全套邮票共计四枚。其中,第三枚《涉江追击敌人》、第四枚《胜利会师》的画面均采自张崇岫的摄影作品。


张崇岫拍摄的“胜利会师”图片。

而“胜利会师”也是张崇岫在拍摄抗美援朝战争中,自认最为满意的作品,张崇岫透露,这张照片就是经过他提前“精心构思”的。

照片拍摄于1950年冬天,由于长津湖战斗的胜利,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先头部队,在咸兴港与前来的朝鲜人民军战士在港内胜利会师。

为了拍下这张照片,张崇岫独自一人,冒险在雪地里徒步四五十公里,用铁脚板走了七八个小时,才到达咸兴港,追上了先头部队。“前方路上有什么危险,我也不知道,当时也算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心’去的。”

但张崇岫的摄影敏感与预判没有错。“当时双方会师,场景很热闹,我跟他们说,要给他们拍张照片,大家都很高兴。”张崇岫的这张照片并不是心血来潮,“当年解放战争胜利后,苏联有记者来中国拍照片,我跟着学了不少,他们就在上海拍过这种类似的‘胜利会师’镜头,所以,我知道长津湖胜利后,可能会出现这个场景,专程赶到咸兴港来拍的画面的。


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

在战地摄影期间,张崇岫也有过遗憾。张崇岫回忆起一个地点——后堡,当时,他亲眼目睹了十几辆美兵撤退卡车沉入湖底,却遗憾没有长镜头,未能记录下这个惊险场景“长津湖冻成冰块了,但不知道哪里厚哪里薄,十几辆车子一起上去后,冰面一下子爆炸了,水柱从湖底喷出来,把车子沉下去了,我们能听到美军嗷嗷的叫。”

五、一次“机遇”,成就一生摄影缘

史料记载,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张崇岫翻阅自己的摄影作品集。

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长津湖之战,已经过去了70年,但张崇岫激昂的言语间,仿佛参战的场景就在眼前。毛泽东当时评价说,志愿军第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远大的战略任务。“远大两个字用的多好啊,就是说,不管过去多少年,人类都不会忘记这个战争。”

也许也是因为抗美援朝的“机遇”,张崇岫与摄影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摄影当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摄影家。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文 余康生/图

原标题:《他拍到“长津湖战役”胜利会师!92岁战地记者,是安徽人!》

致敬!

来源:知乎@红色IP 新安晚报 转自《法眼法语》

(浏览 46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