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念 宁 都 起 义 90 周 年
从《宁暴①经过》
浅析董振堂宁都起义思想
宋?增?贵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宁都起义(油画)
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等爱国将领在江西宁都率部起义,带领17000多人参加了红军。起义部队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不久董振堂出任总指挥、军团长。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宁暴经过》(手稿)
宁都起义壮大了红军力量,瓦解了国民党阵营。这个震惊中外和具有深远影响的红军历史重大事件,建国后已经有不少当年参加起义的老红军进行了回忆并且撰写了亲历文章。在新河县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展柜里也陈展着一份非常珍贵的关于宁都起义的回忆文章手稿——《宁暴经过》②,这是宁都起义组织领导者董振堂在起义不久亲笔写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篇回忆文章。一行行清晰的文字道出了宁都起义之所以能够兵不血刃一举成功的重要环节,成为研究宁都起义事件和董振堂宁都起义思想的重要史料。
董振堂(1895——1937)
一、关于《宁暴经过》
《宁暴经过》,用毛笔从右向左竖排书写,共6页,1400多字,主要内容有: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对二十六路军官兵的革命影响,二十六路军官兵对共产党、国民党截然不同的认识,董振堂寻找共产党的经过,共产党在二十六路军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策动起义的活动等等。
从文章末尾一句“我把我想的出来的和笔写的出来的,我简单写了一下,请你看看。此致伯坚同志”来看,董振堂的这篇回忆文章,是写给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从这些文字分析,有可能是刘伯坚为贯彻落实红军总政治部的指示,以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布置给董振堂的一项党内工作任务,让董振堂把宁都起义经过想想、写写再交给刘伯坚,不会是董振堂闲暇之余自觉自愿主动写的。由此看来,董振堂的《宁暴经过》是以非常严肃慎重的态度写成的。
文章最后注明日期是“六月卅日”,没有写年份。1984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料》第11辑,在刊发《宁暴经过》全文的时候标明了日期,是“一九三二年六月三十日”,并在注释中说明“年代是编者判定的”。作为文章的编者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肯定是在参阅分析了许多党史资料才做出这个年代判定的?。
那么,1932年6月30日的有关情况,就应该引起我们特别关注。这个时候,董振堂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红五军团总指挥,文中提到的赵博生、李青云、刘振亚、袁汉澄、季振同、卢子美、董俊彦、郭如岳等宁都起义当事人也都健在,因此,董振堂在宁都起义刚刚过去六个多月以对党绝对忠诚的态度写的这篇《宁暴经过》,是真实可信的。但是,由于1932年6月30日,红一方面军正处在打响南雄水口战役前夕,或许董振堂正在率部由闽南地区向粤北地区转移的行军途中,大战在即,军务繁忙,所以他“简单写了一下”。尽管《中共党史资料》第11辑注释“个别事件、时间可能不够准确”,但它仍不失为一份研究宁都起义事件非常珍贵的原始史料。
二、北伐战争铺下政治信仰基石
《宁暴经过》一开始写到:
“自1925年中国大革命爆发,西北军部分的受了革命的影响,部分的认识了共产党的理论和主张,也就是宁都兵暴的二十六路军在大革命时期已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自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后,更看清楚了国民党的欺骗压迫剥削”“更认清楚了惟有共产党才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文中“中国大革命”,即指国共两党联手合作,发动了以推翻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军阀、统一全中国为目的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其间,爆发了北伐战争。1926年9月,西北军首领冯玉祥接受了中共北方局的政治引导,参加国民革命,率部在内蒙古五原誓师,降下五色旗,脱离北洋政府,升起青天白日旗,集体加入国民党,成立国民军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出师北伐,并接纳刘伯坚、陈延年、宣侠父、邓希贤、刘志丹等200多名共产党员在国民军联军各部任职,开展政治工作。
国民军联军经宁夏、甘肃、陕西、河南一路征战,其间,时任旅长、不久升任师长的董振堂结识了有生以来第一位共产党人、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他请刘伯坚给部队作政治报告,演讲国内现状和国民革命发展大势;从刘伯坚那里借来革命书籍捧卷习读;跟刘伯坚学会了唱《国际歌》;与刘伯坚促膝长谈,打开了“列宁斯大林”“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苏联红军”“苏维埃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这些前所未闻的崭新世界,从而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深信不疑,在救国救民思想基础上确立了赞赏、拥护、追随共产党的政治倾向定位。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共产党人,而冯玉祥也与蒋介石联手反共,在军内清洗共产党,“礼送”刘伯坚等人出境,趁机潜入军中的国民党特务跟踪监视逮捕暗杀共产党员。在董振堂身边发生的这一切——暴露无遗的国民党反革命面目,使董振堂从最初的疑惑不解逐渐交织成厌恶憎恨的心结,同时也从最初对共产党的同情怜惜转化为阵阵翻涌的爱护拥戴的革命热情。
北伐战争,在董振堂心中飘起一面共产党的鲜红旗帜,他和他的士兵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救国救民夙愿,这给以后的宁都起义铺下第一块政治信仰基石。
三、济宁改编下定起义决心
紧接着,《宁暴经过》写到:
“至1929年蒋介石调二十六路开江西,我同博生同志在山东济宁东北郊外开了个会,决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俟开到江西来加入红军”。
文中“1929年”,可能是董振堂对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之误。从“调二十六路开江西”来看,这个时间应该是1931年春节过后、二十六路军接到蒋介石调该部南下江西剿共命令的2月。
1930年10月,冯玉祥部在“蒋冯闫大战”中溃败,董振堂师退守河南修武。不久孙连仲收拾残局,与蒋介石谈妥条件,移兵山东济宁接受改编,被授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番号。本来,董振堂这位骁勇战将败在蒋介石手下,这已经使他积满了对蒋介石的仇恨,而今却又投到蒋介石麾下,且师长被降为旅长,还要听从蒋介石调遣,这就更成为奇耻大辱!而这仇恨这耻辱,董振堂只能默默吞咽腹中,因为眼下跟随他多年征战的士兵没有军饷,没有粮草,没有冬装,怎么办?难道一个个都让他们解甲归田不成?为了士兵的生存,他怀恨抱屈忍了服了。可是,春节一过,蒋介石命令二十六路军南下江西剿共,参加对共产党红军的第二次“围剿”。董振堂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打共产党?为什么要去打红军?但是这是命令,不服从不行,不南下不行!然而就是这道命令,打碎了董振堂追随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憧憬,踏破了只有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谋求解放的政治信仰底线。就是这道命令,让他气愤难平忍无可忍,于是,他找到保定军校校友、河北老乡、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在山东济宁东北郊外”这个记忆非常清楚准确的地点,密谋策划,“决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俟开到江西来加入红军”。
由此不难看出,1931年2月,在山东济宁,董振堂就萌生了起义思想,下定了决心,确立了行动纲领。至于开到江西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起义,还需要起义条件的成熟,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他们必须与共产党红军取得联系,搞清楚共产党红军对他们的起义持何种态度,是否接收,是否能够得到支持和帮助。于是,《宁暴经过》接着写到:
“并以李青云同志到中央去,这一去,空去了,未找到,回来队伍已到江西了”。
文中这个“并”字,清楚地表明,董振堂在“决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加入红军”的同时,已经开始了行动,迈出起义的第一步,即派他的73旅旅部少校参谋李青云前去寻找党组织。
既然要起义,又已经派人前去与党组织联系,董振堂更不能俯首帖耳地听从蒋介石呼来喝去。因此,当第一列军车南下江西开出30里到达孙氏店车站的时候,受董振堂起义思想的影响,二十六路军前锋旅的董振堂73旅先遣团,扒掉铁轨,砸坏车头,阻止全军前行,拖延南下时日,因此,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被蒋介石责骂。之后,他们拖拖拉拉沿铁路到南京,转水路到九江,走陆路到宜黄,此时已是1931年3月。与此同时,李青云经多日四处奔波没有找到党组织,只好在宜黄找到队伍返归军中。没有找到党组织,董振堂并不甘心。在确立了起义思想之后,董振堂坚毅刚强的性格便生发了百折不挠的执着韧性,他想方设法还要再去寻找。
四、找到党中央落下起义思想定音锤
《宁暴经过》写到:
“这时候我们更找到刘振亚同志,同青云同志到河南,到南京才找到了向导,青云才同中央接上头。中央对我们说,你们由实际工作表现,中央并派人来领导和训练。”
从紧密衔接的上下文来看,文中的“这时候”,是指二十六路军于3月在江西宜黄驻军的时候,也就是国民党第二次“围剿”红军的4月份之前的这段时间。其间,董振堂又派旅部上尉参谋刘振亚和李青云寻找党组织。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刘振亚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冯玉祥清共的时候他未被清除,一直秘密潜藏隐蔽在军中,他的这种隐秘身份,董振堂并不知道。尽管李青云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和刘振亚都是73旅旅部参谋,都在董振堂身边供职,都是董振堂最信任最可靠的嫡系心腹军官。这次他们找到了党组织的联系人,即文中所称的“向导”,与上海的党中央取得了联系。找到了党组织,找到了党中央,董振堂看到了起义的可行性和成功的可能性,进一步夯实了起义思想。党中央让他们“由实际工作表现”,那么,董振堂是怎么表现的呢?
当二十六路军进入第二次“围剿”战区的时候,二十五师的前锋旅董振堂谎报军情走走停停迟滞进“剿”,始终没与红军交战,而疯狂进攻红军的二十七师81旅被红军几乎全歼,之后董振堂率部撤回宜黄③。在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中,董振堂旅随二十六路军从宜黄南下,进入宁都地区,到目前还没有发现董振堂与红军作战的史料记载。
这就是身穿国民党军服而心存起义大计的董振堂在第二、第三次“围剿”中的所有表现。
从“中央并派人来领导和训练”这句话来分析,在从1931年4月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开始到9月第三次“围剿”失败这长达五个多月时间里,二十六路军虽然是在执行“围剿”命令,但除中村一战81旅被歼外,基本没有大的战事。也就是在这期间的5、6月间,中央军委兵运科负责人朱瑞④给王超、袁汉澄、李肃进行了兵运工作培训,之后派他三人秘密潜入二十六路军“领导和训练”起义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1931年9月,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调令参战部队全都撤离战区,唯独命令二十六路军驻守宁都。董振堂和二十六路军官兵看破了蒋介石把二十六路军推向红色苏区前沿布下双方对阵之局,或去消灭红军或被红军消灭的阴毒用心,再加上他们不服南方水土,疟疾盛行,病员连连,亡尸累累,更加深了对蒋介石的仇恨。
《宁暴经过》写到:“到九、十月,党有迅速的发展,建立了两个支部”。对此,也有史料记载,到10月,王超、袁汉澄、李肃在二十六路军发展共产党员20多名,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军参谋长赵博生加入共产党。文中所称“两个支部”,可能是指一个特别支部,一个士兵支部。此时董振堂与赵博生携手并肩,配合地下党组织利用官兵对蒋介石的不满和仇恨情绪,积极扩大对共产党红军的宣传。
12月初,正当二十六路军反蒋抗日呼声日渐高涨的时候,地下党组织突遇不测遭到破坏,蒋介石电令二十六路军缉查特别党支部书记刘振亚、组织委员袁汉澄、宣传委员王铭五。在董振堂、赵博生的保护下,蒋介石不但没有捕获特别支部三位负责人,反倒点燃了起义爆发的导火索。在情势危急时刻,“党即开了个紧急会决定,一、与中央苏区取连络,二、积极准备暴动,三、积极扩大暴动。当时派袁汗诚同志到中央苏区取连络。”文中“袁汗诚”即袁汉澄,亦即建国后民政部副部长袁血卒。
袁汉澄秘密来到中央苏区瑞金叶坪红军总部,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和毛泽东主席,汇报了董振堂、赵博生决意带领二十六路军加入红军的革命表现。
朱德说:“当红军好,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全世界求解放的军队”“你们能领导二十六路军暴动过来加入红军,我们欢迎,欢迎他们同我们站在一个阵线,去打日本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⑤
毛泽东说:“全部暴动的条件是存在的,这全靠我们党过细的组织工作,万一不能全部暴动,局部暴动也是好的,在反革命的心脏捅上一刀也是好的”“把二十六路军这支反动力量争取过来,那在中国革命史上将有重大意义”⑥。
朱德、毛泽东对二十六路军“加入红军”的革命立场和民族大义,表示了热切的期盼和真诚的欢迎,这就为董振堂起义思想落下定音之锤,成为他起义思想的坚强依靠,成为心中一块稳固的镇山磐石。
《宁暴经过》最后写到:“十二月十二日晚八时党内开会,博生、振堂、青云、血卒到会。十二月十四日午后七时宁都兵暴就爆发了。”
从《宁暴经过》全篇文字来看,董振堂虽然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可是只因他的军阶地位、革命思想和积极表现在军中有着广泛而良好的信誉影响,党组织
的秘密活动对他并不隐瞒,也不回避,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因此破例让董振堂参加重要会议和活动。
五、关于二十六路军北上受阻事件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广大爱国官兵的反对和抵制,强烈要求北上抗日救国。《宁暴经过》写到:“群众说:我们十一月联名除孙连仲李松昆外打通电,去打日本,谁不让我们去,谁就是卖国。电报打了,蒋介石大骂孙连仲,孙连仲就来电说,你们太猛浪,又说了许多不是。这个电报领头的就是有季振同,碰了钉子后,季心里就生不安”。
文中“群众”是指基层士兵。笔者参考其他史料分析认为,以上文字是指:二十六路军官兵因种种原因,不愿困守宁都,想回北方去打日本,于是几名高级军官趁着总指挥孙连仲不在军中的机会,联名越级给蒋介石发电报,请求撤离宁都,北上抗日。他们不等蒋介石回电批复,便擅自行动拔营北上。可是,二十六路军向北走到60里的湖岭嘴,就被接到蒋介石电令的朱绍良部重兵拦截,不得不返回宁都。同时,蒋介石发电大骂孙连仲,孙连仲就发电斥责他的高级军官——这样一个北上受阻事件。
从文中“领头的就是”和“碰了钉子”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看,董振堂不赞成这次北上行动,并对季振同表示了责备。因为二十六路军已经有了党组织,董振堂相信党组织会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起义,而这种脱离党组织的冲动莽撞行动扰乱了党组织的起义计划。
北上受阻事过之后,《宁暴经过》写到:“我同博生同志与季说,我们北去,蒋介石的军队当着,过不去长江,我们与红军连合连合怎么样呢?季说可以。”从这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董振堂、赵博生用商量的语气来试探季振同对“与红军连合”的态度,结果如愿以偿争取了季振同参加起义。
从以上所述综合分析,北上受阻事件是在二十六路军有了党组织以后发生的,而却又不是党组织发动实施的;董振堂起义思想也不是此时产生的,而是在济宁改编时就已经产生的。很显然,北上受阻事件虽然董振堂并不赞同,但是董振堂
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个事件,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作为引导季振同起义的因由,来争取季振同,所以这个事件起到非常重要的争取季振同参加起义的疏导催化作用。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序厅
????六、董振堂在起义中的关键作用
宁都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发展阶段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是南昌、广州、平江、百色起义之后,共产党成功策动的规模最大、兵力最多的武装起义,是红军史上一块闪光的里程碑。
从宁都起义整个过程来看,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策动起义,我们一步一步追根溯源不难看出,是董振堂发挥了关键作用:
1、?董振堂、赵博生在山东济宁决定起义。
2、?董振堂派李青云第一次寻找党组织和党中央,没找到。
3、?董振堂派刘振亚、李青云第二次寻找党组织和党中央,找到了。
4、?于是,中央军委兵运科派王超、袁汉澄、李肃潜入二十六路军。
5、?王超、袁汉澄、李肃在二十六路军发展党员,组建党支部。
6、 ……
如果没有董振堂最初始的寻找党组织,二十六路军哪会有后来的地下党支部?没有地下党支部哪会有宁都起义的成功?正是因为董振堂在宁都起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1932年12月在宁都起义一周年的时候,中革军委根据朱德总司令签署的命令,在黎川城召开纪念大会,授予“领导宁暴的董振堂、赵博生两同志以全苏大会所制定的最荣誉的红旗章”。⑦?这是朱德总司令最早把董振堂排在宁都起义领导人的首要位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董振堂事迹陈列馆):纪念宁都起义90周年 | 从《宁暴经过》浅析董振堂宁都起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