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春节期间,很多农村都在放露天电影,河北省安国县石佛镇的一个老人在看完电影后心情很是起伏不定,他所看的电影是《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电影上有两个片段让老人记忆深刻,让他又惊又喜,又哭又笑,心情和过山车似的。
片段之一,志愿军司令部里,高瑞欣在和毛岸英聊天:
“(高瑞欣说)认识一下,我叫高瑞欣,作战参谋,你好,入朝才几天,你来多久了?”
“你好,一个月了。”
“我是河北饶阳人,农民出身。你家在哪儿?”
“我是湖南人。”
片段之二,依旧是在志愿军司令部里,高瑞欣和毛岸英聊天:
“(毛岸英问)家里几口人哪?”
“父母和俺结婚刚一年的媳妇,还有一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用手在腹部做了一个动作)怀孕了。”
“怎么,要做爸爸了?”
“那你呢?”
“我结婚也刚一年……”
话还没有说完,有燃烧弹从天而降砸向办公室,伴随着毛岸英的几声“高瑞欣”,两人被火海吞没,再也没能出来。
图: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岸英和高瑞欣
当老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早已控制不住呜咽出声,因为他的名字是高子刚,而影片中的高瑞欣正是他的亲哥哥。
他一直知道高瑞欣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但并不知道是怎么牺牲的,看了这场电影才知道哥哥牺牲的真相,这让他止不住心里生疼,悲痛险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惟剩哭泣释放心底的情感。
然而影片也给了他一个欣喜,时隔多年,他才知道哥哥牺牲的时候还有一个遗腹子的存在,他还有一个侄子(侄女)的存在,这无疑是让他欣喜的。
但在欣喜之余,他对于这部影片又是有些不理解的,因为他和哥哥明明是河北省安国县人,如何就成了河北饶阳人了?
带着疑问,怀着悲痛和欣喜掺杂的心境,他开始为哥哥的事情奔走,一面发动亲朋好友寻找高瑞欣的子女,一面又进京要找电影编剧为高瑞欣正名,他还想要寻找高瑞欣当年在部队里的老乡和同学,让他们帮忙联系和证明。
但因为高瑞欣当初在部队的时候,家里对他的情况知道的就很少,又过去了这么多年,高子刚的工作开展得很艰难,但也并非一无所获,高子刚在安国市农业局工作的堂妹高秋荣给高子刚带回来好消息,她辗转多人查到了高瑞欣妻子李翠英娘家侄女李宽心的电话。
高子刚很激动,但他知道自己的人脉关系不如堂妹,就继续委托高秋荣看能不能通过李宽心联系上李翠英。
高秋荣也没有推诿,她回去就和李宽心联系,李宽心是知道姑姑李翠英的消息的,但李翠英再婚多年,她不确定姑姑愿不愿意和高家联系,也不确定李翠英愿不愿意让孩子和高家相认,表妹又是否愿意认祖归宗。
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因此她一开始并没有和高秋荣说太多,但她也知道,在这件事上,她不能替谁做主,在经过数天的理想斗争之后,李宽心认为表妹杨彦坤有知情权,所以她直接将电话打给了杨彦坤。
电话里,表姐将杨彦坤的身世大体说了一下,最后说:“你的亲叔叔高子刚一直在找你,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把你这边的电话告诉他,让他和你联系。”
图:20世纪60年代的李翠英和女儿杨彦坤合影
杨彦坤从听到自己身世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处于震惊的状态中,脑子在嗡嗡地响,甚至已经听不清后面表姐又说了什么,她只是机械的回了一个“好”字。
挂断电话后,她还是不敢相信,她活了47年了,现在表姐打电话告诉她,她现在的父亲只是养父,并不是亲生父亲,她的亲生父亲已经牺牲了,这如何让她相信?
这个消息太过震惊 ,让她不敢相信,接下来的几天里,她都在试图消化这个消息,并且不敢去寻找真相,甚至不敢去询问母亲,她觉得这可能是表姐和她开的一个玩笑。然而几天后,她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让她确定了自己的身世。
电话就是她的亲叔叔高子刚打来的,高子刚将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杨彦坤,包括高瑞欣在参加革命前的所有事情和参加革命后的一些事情。
至于高瑞欣参加抗美援朝以及牺牲的经过等,高子刚知道的并不多,但他手中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联合发下来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杨彦坤听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亲叔叔在电话里用低沉的语调说着她亲生父亲的事情,她突然就流泪了,此时的她尽管还没有去找母亲询问,但在心里她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的亲生父亲早在47年前就牺牲了,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的。
那他究竟是怎么牺牲的?她突然很想去了解自己的父亲。和高子刚通完电话之后,她火急火燎地找到母亲,想让母亲亲口告诉她这一切,想从母亲那里了解更多。
李翠英没想到女儿的身世就这样被揭开了,她原本也没有想过隐瞒一辈子,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她变得越来越来,也就想过很多次要告诉女儿。
但每每看到女儿快乐幸福的样子,就不忍心让女儿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所以她一拖再拖,准备等到离世之前再将这个秘密告诉女儿 ,谁曾想高瑞欣出现在了屏幕上,高子刚也找了来,秘密不再是秘密。
她将自己知道的关于高瑞欣的一些事情都告诉了杨彦坤,但也不过寥寥数语,她似乎不愿意说太多,但她并没有反对杨彦坤去寻找更多的真相。
图:杨彦坤夫妇和儿子、儿媳
杨彦坤从母亲那里回到家后就开始思考该怎么寻找真相,这实在是一个大难题,高瑞欣已经牺牲47年,时间过去得太长了,而母亲和叔叔等人对高瑞欣参加抗美援朝直至牺牲的事情又知道的太少,这就加大了寻找真相的难度。
但杨彦坤不怕困难,她都47岁了,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如何能泰然处之?纵然是排除万难,她也要知道全部的真相。
她决定写信,寻找可能的知情人,这个时候,她的丈夫站出来和她一起寻找真相,杨彦坤在兰州石化公司做普通工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她的丈夫王文江是兰州石化公司办公室的笔杆子,有他帮忙写信事半功倍,但应该给谁写信呢?
对此,夫妻俩没少花费心思,想来想去,最后他们去新华书店找书,先是找到一本《生死三 八线——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始末》,然后按照上面的出版社地址给责任编辑写信,但石沉大海。
两人不死心,又给《一个真正的人——彭德怀》的责任编辑写信,这一次还真就得到了回音,责任编辑刘振声给杨彦坤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联系人,即王亚志。
王亚志曾和高瑞欣一起同窗六年、共事一年,又都在彭德怀身边做过秘书,他对高瑞欣的了解应该是非常全面的,对高瑞欣的人际关系网也有一定的了解。
杨彦坤根据刘振声提供的地址赶紧和王亚志联系,王亚志没想到昔日战友还有后人,心情很是激动,他直接邀请杨彦坤进京。
等杨彦坤进京之后,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都告诉了杨彦坤,同时又给杨彦坤提供了不少高瑞欣过去战友的通信地址,这其中还包括成普和徐亩元的通信地址。
成普和徐亩元和高瑞欣在志愿军司令部一起工作过,两人亲眼见证了毛岸英和高瑞欣的牺牲。
有了这些人的地址之后,杨彦坤和丈夫挨着给他们写信,了解父亲的情况,而这些人在知道高瑞欣有后之后也都很激动,纷纷给杨彦坤回信,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都告知了杨彦坤。
通过数天的辛苦,杨彦坤终于对自己的身世和亲生父亲高瑞欣的生平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图:2010年,杨彦坤和丈夫王文江在整理父亲高瑞欣老战友的来信
1927年,高瑞欣出生在河北省安国县王玉巷村(1962年,王玉巷村一分为三:高街村、李街村、王街村,高瑞欣家在高街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其父在务农之余,还兼职石匠,农闲时候帮人打制碾磨、石碑等石器。
因此家庭经济情况在村里也算是中上,也因此高瑞欣和弟弟高子刚得以有机会上学读书。据高子刚回忆,高瑞欣自小记性就特别好,在石佛小学读书的时候,《百家姓》、《三字经》等,他都是第一个会背,每次考试得第一的也基本都是高瑞欣。
不过后来抗日战争时期,石佛小学所在的大佛寺被日军拆毁,石佛村被修了炮楼,石佛小学也就不复存在了,高瑞欣和高子刚等学生失学回家。
当时很多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读书,很多都开始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或者出去做学徒,但高瑞欣不愿意就这样过一辈子,小小年纪的他亦有大志向。
1941年的夏天,14岁的高瑞欣参军,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冀中军区下属的抗属中学,后来抗属中学与抗大二分校附中合并,高瑞欣随抗大二分校到了延安转入抗大七分校二大队学习,一直到1946年2月,高瑞欣、王亚志等24名同学被调到延安军委一局工作。
高瑞欣在一局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一年的时间。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主要兵力重点进攻延安,中共中央考虑撤离延安。
3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和西北局部分领导人在毛泽东所住的窑洞开会,商讨撤离延安和西北野战兵团对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问题,因着敌机的轰炸,会议还一度中断,不得不转移到防空洞中进行。
当晚八点,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彭德怀等人则在3月20日于青化砭西北梁村组建西北野战兵团司令部机关,高瑞欣被调到司令部作战科任参谋,负责我军作战行动和科内的文电收发保管,从此就开始跟着彭德怀南征北战。
高瑞欣很机灵又胆大心细,还喜欢学习和钻研,业务能力真的是没话说。他自进入作战科工作后,就努力熟悉各部队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参谋业务,在作战命令、通令、指示的拟稿和誊抄印发军用文书方面极为细心、严谨。
很快,高瑞欣就成了彭德怀的得力干将,彭德怀用眼过度,年纪大了眼有些花,在夜间照明不好的时候,很难保证文电有没有出纰漏,高瑞欣则辨认速度很快,能够迅速检查出错漏的地方,进而改正错别字,增删错漏。
图:1948年,高瑞欣参加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期间拍照
不仅如此,他还是有心人,靠着好学和记忆力好,他对经手的重要电报总能记住发报单位、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他还能将各单位的人数、武器数量、简史、战史、主官姓名和作战特长都熟记于心。
这项技能看起来没什么,其实很重要,要知道西北野战兵团是仓促建立起来的,是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因此彭德怀对兵团内部的一些具体情况是不熟悉却又必须要了解的。
有了高瑞欣,彭德怀不必花时间用在这些杂事的,解放了很多时间用来研究作战。也因此,彭德怀没少表扬高瑞欣,也愈加看重他。作战科科长郝汀这样评价高瑞欣:
“思想灵活,善于考虑问题,领会首长的意图快,完成任务坚决,从不犹豫,不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彭总带他去志司的原因之一。”
1949年2月17日,彭德怀带着高瑞欣赴河北平山西柏坡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他们走到石家庄的时候,彭德怀对高瑞欣说:“给你七天假回乡探望父母,你参军八年来与他们音信断绝,该回去看看,返回仍在石家庄等我。”
高瑞欣没料到彭德怀会给他这么长时间的假回家,他从1941年参军进入抗属中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不是不想回家,也不是不想通信,一来战争时期,他害怕家人会因为和他有联系而遭到迫害,二来也是因为读书、工作很忙,任务很重,又隔得那么远,回家就不是耽误一两天的事,因此他和家人一直处于断联的状态。
如今战争快结束了,彭德怀一下子给他七天假,他怎能不激动?但他还是没有应下来,解放大西北的战争正在继续,而彭德怀也极为关心战事,两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电报收发,他怎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彭德怀的身边,还一下子离开七天?
看到高瑞欣没有立刻答应,彭德怀就知道他想什么了,又说:“放心吧,你的工作我先安排别人顶几天,不过你要记住,就七天,到时准时赶回来,一刻也不能耽误。”
说完不等高瑞欣有反应,直接就转身离开,高瑞欣含着眼泪朝着彭德怀的方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急匆匆往家赶。他实在是太想家了,离开家的时候他只有14岁,瘦小稚嫩,现在都已经22岁了,经过多年的历练,他早已褪去了青涩而变得成熟,家人差点认不出他来。
因为有时间限制,他在家乡过得很充实,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安排好了事情,也是在这个假期了,经过村人的介绍,他和村里同为党员的李翠英订了婚,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
图:杨彦坤
很快假期过完,他告别家人和未婚妻又回到了彭德怀的身边,继续参与解放大西北的战争。这一年的冬天,随着西北五省的全部解放,第一野战军部队转入清剿残匪,屯垦戍边。
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彭德怀留在西安主持剿灭国民党残匪和恢复经济建设工作,而高瑞欣作为西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随司令部驻守在兰州,两人由此分开工作。
而到了1950年的2月,高瑞欣请假回家和李翠英完婚,婚后李翠英就跟着高瑞欣去了兰州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而高瑞欣继续在司令部作战科工作,两人互相加油、互相鼓励。
如果没有意外,两人就扎根兰州,为兰州人民服务,并且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小家就会迎来一个新生命,两口之家变三口之家,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出兵干涉,我国政府对此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并抽调兵力护卫东北边防的安全,到了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直接威胁我国的安全,金日成向我国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
对此,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不停开会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10月2日,毛主席让周总理派飞机到西安将彭德怀接到北京参加会议。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最终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由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
经过几天准备,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同去的还有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毛岸英此次入朝作战身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至于毛主席儿子这层身份,志愿军中没有几个人知道。
图;毛泽东和长子毛岸英
志愿军入朝之后很快发动了第一次战争,将联合国军驱逐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战后,彭德怀考虑到将随来的秘书张养吾调回国。
张养吾在成为彭德怀秘书之前做过西安市教育局局长和延川县土改工作组组长,懂经济,所以在1950年被彭德怀调到身边,工作方向是恢复经济建设。
10月份彭德怀进京的时候并不知道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还以为只是开会,所以就将张养吾带到了北京,后来又带到了朝鲜战场上,但张养吾并不懂军事,他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不如回到西安发挥的作用大,所以彭德怀决定让张养吾回西安,让远在兰州的高瑞欣接替张养吾在志司的工作。
11月初,彭德怀致电西北军区调高瑞欣到志司接替张养吾,高瑞欣接到电令之后,立刻回家与妻子告别离开了兰州,转道西安乘火车到了北京,又从北京转道安东入朝,于11月18日到达志愿军司令部。
在大榆洞,彭德怀见到高瑞欣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小高又来了,现在紧张忙碌,等有空闲时拿象棋来杀几盘,看你的棋艺长进了多少。”
过去高瑞欣在彭德怀身边工作的时候,两人就经常下棋,相处起来如同父子,如今一见面,彭德怀就想到了下棋,但谁也没有时间下棋,他们都在为第二次战役做准备。
高瑞欣一到志司就被任命为司令部作战参谋,然后迅速投入到熟悉和掌握敌我情况的工作中。
当时,成普担任志司作战处副处长兼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办公室里面的工作人员有龚杰、徐亩元、杨凤安、张养吾(很快调回西安)、高瑞欣、毛岸英等。办公室六人中,毛岸英是俄语翻译,平时工作并不多,他也参与办公室的昼夜轮流值班。
志司作为志愿军的指挥机关,所有的作战命令和战役指挥令等情报都在这里接收和发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每天发报机声、电话铃声不断,也引来了敌人的关注,不断有敌机骚扰和空袭。
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照预定计划准备在25日傍晚的时候在西线举行全面反击。就在11月24日下午,四架敌机在大榆洞上空盘旋一会后炸毁了矿上的变电所,然后又盘旋几圈飞走。
图:高子刚在高街村的烈士碑亭上找到哥哥高瑞欣的名字
洪学智和解放参谋长经过研究后认为敌机很可能发现了可疑目标,等第二天再来轰炸,于是决定:25日早上7时前,机关人员吃完早饭后,除留值班人员外,一律入防空洞、待避洞。防空哨要严密观察,随时发出警报,门诊部做好救护准备。
当天晚上是龚杰值班,第二天也就是25日早晨由徐亩元接班,成普则留下带班,其余办公室人员都按照规定进入防空洞,结果三个小时过去了,敌机还没有来,毛岸英就和高瑞欣回到了办公室。
高瑞欣因为来志司的时间很短,所以他利用一切时间对照着办公室墙上的地图了解敌我情况,毛岸英则和成普、徐亩元讨论战争情况。
很快时间到了11时,防空哨发出警报,四架敌机临近,办公室中的四人(成普、徐亩元、毛岸英和高瑞欣)纷纷跑进了防空洞,等到敌机北去,警报解除,四人又回到了办公室。
谁也没有想到,不过一会的功夫,防空哨再次发出警报,有四架敌机迅速靠近,徐亩元率先跑出办公室,成普紧随其后跑出,他抬头一看,发现空中有许多白点,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时敌机在投燃烧弹。
他想返回让毛岸英和高瑞欣快点跑出来,但随着一枚枚燃烧弹降落,木板房已经起火,房顶迅速塌下来,毛岸英和高瑞欣没能及时跑出来,葬身火海,办公室外面的成普上衣也着了火,脸上被烧伤了一块,堪堪躲过了死亡。
28岁的毛岸英和23岁的高瑞欣就这样牺牲了,他们的牺牲让彭德怀很是悲痛、内疚,他让人制作了两副简易的棺材,将两人的遗体分开装殓,葬在了大榆洞附近山坡的一块平地上,然后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将毛岸英和高瑞欣的牺牲情况告知毛主席。
电报上不过百余字,是彭德怀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写就的,悲痛和愧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战争还在继续,他除了将两人埋在朝鲜,将两人牺牲的消息传回国之外也不能做别的事情了。
在给军委发过电报之后,彭德怀又以志司名义致电西北军区,告知高瑞欣的牺牲情况,他说:“高瑞欣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是有贡献的。”在肯定高瑞欣的同时也是希望西北军区做好高瑞欣家属的慰问工作。
但当时李翠英预产期快到了,西北军区副司令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暂时隐瞒这件事,12月12日,也就是高瑞欣牺牲17天后,李翠英生下了一个小女孩,即杨彦坤。
不久之后,李翠英就知道了高瑞欣牺牲的消息,她无法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直接昏倒在地,醒来后又哭了很长时间,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她无法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走出来。
但毕竟有孩子要抚养,李翠英不得不将痛苦压在心底,然后告诉自己为了孩子也要坚强起来,几年之后,李翠英带着杨彦坤嫁给了西北军区的一个名叫杨守信的干部。当彭德怀知道李翠英再婚的消息后,还曾欣慰地说:“应该如此,这样就好,我们也就放心了。”
也许是再婚生活抚慰了李翠英内心的伤痛,也许是她刻意将高瑞欣压在心底,轻易不去触碰,总之,再婚后的李翠英一直没有再提及高瑞欣,女儿杨彦坤也一直以为杨守信就是她的亲生父亲。
即便是在西北军区,知道杨彦坤是高瑞欣的遗腹女的也没有几个人,而高瑞欣的父母和弟弟高子刚也不知道杨彦坤的存在。
1952年,?高瑞欣牺牲两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与政治部按照高瑞欣的籍贯,找到了高瑞欣的家人,因着李翠英并不在老家,他们也不知道杨彦坤的存在,就将高瑞欣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发放给了高瑞欣的弟弟高子刚。
接到《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的那一刻,高子刚才知道自己的哥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他没有嫂子的地址,也不知道杨彦坤的存在,因此一直没有联系上李翠英,而李翠英也没有和老家联系,就这样断了联。
一直到1997年,高子刚从《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这部电影上发现了哥哥的身影,知道哥哥的籍贯被弄错,知道哥哥还有一个遗腹子,他下决心要花大力气来为哥哥奔走,进而联系上了侄女杨彦坤。
杨彦坤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又想尽办法和父亲高瑞欣过去的战友取得联系,进而还原了父亲的一生,她才知道自己有一个烈士的父亲,他为解放大西北做出过贡献,他义无反顾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为此献出了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
她从未见过父亲,却在了解父亲的那一刻泪如雨下,没有什么比血浓于水的牵绊更神奇了。杨彦坤无缘见到父亲,却很想去看一看父亲自小生活过的地方,见一见老家的亲叔叔,很快她就回到了河北省安国县石佛镇高街村,见到了从未谋面的高子刚。
见面的那一刻,两人都哭了,为着一个47年前就已经牺牲的亲人,他们在高瑞欣牺牲47年后才得以相认,虽然晚了47年,但能相认就不算晚。
高子刚将自己小心翼翼保存起来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交给了杨彦坤,同时,民政部也给杨彦坤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1998年,杨彦坤在《军事历史》第四期上发表《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来纪念父亲高瑞欣,文章最后,杨彦坤说:
“我要永远继承父亲的遗志,为祖国的振兴和发展作出自己的毕生努力,以此回报曾给我父母以细微关怀的彭总,也籍慰长眠在朝鲜大地的父亲。”
在我们的革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强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论过去多久,我们都将永远铭记,并且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为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史论纵横):1997年,一河北老人看了一场电影,才知牺牲47年的哥哥还有遗腹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