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风暴
1984年,谢晋执导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个感人的场面: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高干子弟赵蒙生在即将开拔的某部九连当指导员,其母用前线专用电话给雷军长打去说情电话,结果雷军长大发雷霆、当众骂娘。赵蒙生为了雪耻、上一线奋战,身边战友在枪林弹雨中纷纷倒下,其中一个叫“小北京”的战士因臭弹未发而牺牲,此时众人才知道他竟是雷军长唯一的儿子,雷军长收到儿子死讯后,怔立三分钟,又开始指挥作战……
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上映后轰动全国,但远不如真实历史更为震撼。
中越战争爆发时,部队士气高涨,部队首长们纷纷“开后门”把儿子送往一线作战,其中既有不满20岁的新兵,也有已经成长为连团级军官的指挥员,被总结为三个“靠前”:各级指挥所靠前、军官靠前、军干子弟靠前。
云南省保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刘斌全家六口人都上了前线,两个儿子先后阵亡、女婿身负重伤,满门忠烈;160师师长张志信把独生子张力安排到尖刀一连当侦察排副排长,得知儿子牺牲后,怔立几分钟,立刻投入指挥作战,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就取材于这对父子的故事;41军在进行艰苦的穿插作战时,有三位“高干子弟”成为烈士,分别是41军副军长毛余的独生子毛晓东、副参谋长曲奎之子曲宁江、121师政委周开源之子周伟,曲宁江、周伟阵亡时年仅19岁,是战前临阵参军……
战后,经统计,有十几位高级将领之子在对越自卫战中成为烈士,用年轻的生命保卫了祖国的南疆边陲。
1、云南边陲的满门忠烈
上世纪70年代末,越南统一后,仗着与苏联刚签订的军事同盟,开始在东南亚扩张,肆无忌惮地推倒界碑、蚕食边境,挑起武装冲突,中越战争一触即发。
在与越南接壤的云南保山分军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刘斌看到局势紧张,严肃地对妻子王昌群说:“如果打起仗来,我上,咱们家能上的都上。”
1979年初,对越反击战打响后,刘斌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刘斌自己在前线任指挥员,由部队转业到文山州商业局的妻子王昌群加入接送伤员、运送食品的支前服务队,刚从军医学校毕业的女儿刘丰参加了前线转运伤员队,大儿子刘光首批出境作战,小儿子一满18岁就立刻报名参军去了尖刀班,就这样,刘斌夫妇带着儿女们走上了炮火轰鸣的战地前沿。
刘斌是山西人,19岁入伍抗战,参加过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作为一个曾在沙场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兵,刘斌当然知道全家上阵意味着什么。因此,他特地带着全家人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也定格了一家人团圆最后的画面。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出身军人世家的刘光、刘明兄弟表现格外出色。
刘光是个内秀少言的青年,他很有才华,学习能力强、爱好运动和文艺,会弹吉他、爱唱歌,1979年第一次出境作战就因作战英勇立下三等功,被保送到位于南京的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深造,毕业时,他取得了5科100分、9科99分的优异成绩,校方希望他能留校任教,云南军区想留他在机关任作战参谋,刘光都谢绝了。
1981年5月,毕业前夕,刘光在写给父母的信里说:
“党给了我知识,我要把它带回连队,基层急需有专业知识的干部带兵……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争取在这次战斗中立功,为你们争光。必要的时候,我会把我的一腔热血献给祖国!
经过参战,我更明确了生与死的意义。一个人与其老来平平庸庸地死去,不如现在为了祖国的尊严,血染疆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尚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我们岂能负于前辈!”
平时不爱说话的刘光,内心却有着澎湃的激情。
毕业后,刘光回到前线担任侦察连副连长,在牺牲前的短短58天时间里,刘光执行了45次侦察任务。
1981年12月5日,刘光带领一个小分队去执行任务,返程时遇到了雷区,分队里本有工兵,而刘光考虑到自己既是干部又是党员、还懂排雷知识,就选择了独自排雷,一开始他排雷很顺利,可一个战士不慎触雷,爆炸点距刘光仅1米……
由于伤势太重,22岁的刘光在被送往救护所途中身亡,追授二级英模奖章。
刘斌得知长子牺牲,并未落泪,他长叹一声,只说了四个字:“尽了义务。”还安慰妻子说:“你是党员,要坚强。”
此时,他的小儿子刘明参军刚满一年,部队领导考虑到刘光已经牺牲了,就计划把刘明调离前线,刘斌没有同意,部队上征求刘明意见,刘明也不答应,说:“我们连队的烈士亲属有好几个,为什么不照顾他们?”
刘明的性格与哥哥相反,他能言善道、热情开朗、爱打抱不平,是父母的开心果。因训练刻苦,刘明很快成为尖刀班的尖子,1983年,刘明服役期满,被推荐到军事院校深造,由于听说部队即将参加攻坚战,他毅然申请留队,担任主攻团尖刀连尖刀班班长。
刘斌对小儿子的决定很支持,对妻子说:
“部队作战前就需要鼓舞士气,儿子要上前线,我们就支持他去吧。”
1984年7月13日,在一次防御作战中,代理排长刘明被敌人炮弹击中,还不满22岁。
得知小儿子也牺牲了,王昌群感到天都塌下来了,她昏迷多日、靠输液维持,刘斌也坚持不住了,他倒在床上三天三夜没有起来,恢复平静后,这个年过六旬的老兵常独自坐在后院里老泪纵横。
而就在刘明牺牲的第14天,他们的二女婿、部队医院外科医生陈加勇递交了申请上前线的报告。陈加勇是家中独生子,看到岳父母在两个儿子阵亡后悲痛万分,就主动请命,以“半子”的身份来继承家风、完成烈士未竟的壮志。
英雄的故事传开后,徐州市一位退役军人给刘斌夫妇写了一首长诗,题目是《我以你们第三个儿子的名义》,江苏省一所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专门寄来一面锦绣,上绣“满门忠烈”四个大字。
2010年,刘斌病故后,与王昌群朝夕相伴的,是儿子们留下的一枚枚军功章。每当春节、中秋全家团聚之日,她就会抚摸那一枚枚勋章,仿佛又看见了那两张年轻而刚毅的面庞。
2、四野名将送两子上前线,长子成烈士
除了刘斌,还有一位中将全家男丁齐上战场,他就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江燮元。
江燮元是开国少将,1932年在江西永新加入红军,1948年辽沈战役中,他率领四野第4纵队12师扼守塔山、一战成名,所获荣誉称号和立战功人数,居各师之首,手下两个团获“英雄团”称号,是有名的四野猛将。
建国后,江燮元长期驻守海南岛,曾指挥1974年的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与越军交手多次。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负责东线兵团谅山方向攻击,不仅自己带两个军上战场,还“开后门”把两个儿子都送到前线,并特地强调说:“上战场不立功,休要来见我!”
他的长子江鲁平任某师作训科参谋,次子江南平任某连侦察班班长,全都在一线参战。
上下同欲者胜,父子三人上阵后,曾经的四野名将“江黑子”在谅山一战中又打出了威风。
1979年3月,江燮元以55军重炮集群配合43军主力步兵,在同登、谅山一带共毙敌15422人、俘敌216人、伤敌619人,攻占越南北塞,全歼越军主力,兵锋直指河内,是最扬眉吐气的一仗,打出了国威军威,将越军吓得魂飞魄散。
谅山战役结束后,江鲁平、江南平一直没离开过前线。
老山轮战期间,江鲁平担任侦察连连长,当时越军畏我如虎,将打飞机用的高射机枪拿来扫射步兵,杀伤力很大,在夺占一处高地时,我方部队被越军在制高点用机枪压制了,为了给炮兵提供精准的打击座标,江鲁平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一个连深入敌后进行侦察,回程时被高地上的越军发现,双方展开交火,为了抢救受伤战友,江鲁平被越军的高射机枪打穿了腹部,连内脏都暴露了,身负重伤后,这位名将之子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到最后一刻,牺牲时只有26岁。
江鲁平被追授二等功,军功章被送往他父亲那里,饱尝丧子之痛的江燮元,却也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儿子未负父亲厚望!
3、41军穿插作战中,四个首长之子牺牲
1979年,我军在广西高平方向的主战场派出41军、42军的4个主力步兵师进行穿插作战,出境长途穿插,欲以牛刀杀鸡之势横扫高平之敌。
由于异国作战情况复杂,地形陌生、高山河流挡路、越军伏兵较多,导致这次穿插作战异常艰苦,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人数,在41军的牺牲战士中,有4人是41军高级将领之子。
副军长毛宇的独生子毛晓东已经年过三旬,早在1969年就退伍进了军事院校,还曾在三军比武时获得过二等功,此时是军中年纪最大的老连长,并不在参战队伍中,毛宇知道这次穿插作战十分艰苦,但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就用“特权”把儿子派到了前线。
毛晓东军事素质很高,加上在军院受过系统教育,因此在这次穿插作战表现出色。
谅山战役后,我军实现期望战果,3月14日开始了撤退行动。
毛晓东受命带一个营的兵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当时下达给他的作战计划是先让工兵炸毁高平的三座大桥,再原地阻击敌人一个小时,而毛晓东计算后发现,炸毁大桥需要一个小时,此时主力部队已经行军10公里之外了,没必要再进行原地阻击。由于联系不上首长,他擅自改变作战命令,炸毁大桥后迅速撤离,结果这个决定拯救了全营战士的生命,原来大桥被炸毁后,越军将重炮推到河边,向河对岸地区进行了炮火覆盖,倘若他不果断改变成命,这一个营的战士都会牺牲在河边。
而这位优秀的指挥官倒在了几天后的一场战斗中,在奉命夺取809高地时,毛晓东被机枪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41军参谋长曲奎之子曲宁江此时入伍还不到一年,1979年初,他在一次训练中左腕关节骨折,他担心影响自己上前线,看过医生后,竟然将检查报告和病假条全都藏了起来,终于如愿以偿地出征了。
在往高平穿插作战的半路上,曲宁江在乘坐的坦克里看见了路旁一块大石头上站着正拿望远镜观察地形的父亲,却没有上前打招呼,而是深深看了一眼,就跟着部队离开了,这也是父子俩的最后一面。
几天后,在吞片地区公路的交战中,为吸引敌人火力,曲宁江身负重伤,左腿、左臂被打断,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从胸前取出全家福照片,用失神的眼睛深情地看着……最后留给他父母的遗物,就是这张浸满鲜血的全家福。
与曲宁江同一天牺牲的,还有原41军362团老团长姜永锡的独生子姜利民,姜永锡离开41军后,被调往新疆军区五七干校当政委,姜利民1969年参军来到父亲的老部队,1978年,组织上考虑到他母亲在北京身患重病,父亲在新疆无法照顾,就安排姜利民转业回京,可看到战事即将爆发,姜利民拒绝了转业安排,请缨上前线任尖刀排长,成功爆破三个碉堡,为全师大穿插开辟了通道,就在折返的路上,他被敌人从背后连续射中……战后,28岁的姜利民被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爆破英雄”的荣誉称号。
穿插作战即将结束的时候,41军121师政委周开源前往123师联系工作,也想顺便探望一下在“塔山英雄团”当兵的大儿子周伟。
周伟只有19岁,本来在广东湛江一家工厂当工人,1978年底,他听说对越战争即将打响,就瞒着父亲报名参军,进了广州军区的野战军,为了不在父亲的121师当“干部子弟”,他请求加入123师作战,进入高平地区后,周伟在一次遭遇战中英勇牺牲。
听到消息后,周开源如遭五雷轰顶,此后说了什么话、怎么走回部队,他自己全都记不起来了,121师政治部主任看到首长坐在门外一动不动、像个雕塑,走过去一看,才发现周开源已经满眼泪水。
此后,周开源化悲痛为力量,接着指挥作战,三次主动出击纳隆之敌,最终全师歼敌2898人,在参战的29个陆军师中排名第四。
4、《高山下的花环》原型,母亲准备好的礼物再也无法送出去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身上有很多我军高级将领的缩影,但公认的原型是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
对越反击战打响时,张志信的独生子张力正在南方集训,由于张力一心求战,张志信就用“特权”把儿子调到了自己的部队里,担任侦察班副班长。张力身边没人知道他是师长的儿子,战士们只感受到副班长为人热情、有求必应。
为了不让别人看出张力的特殊身份,出征前,张志信还特地扣下了张力腕上的手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里,能戴手表的人不可能是平民子弟。张力对此感到有点不愉快,离开家时,还撒娇一般地对母亲说,倘若他立功回来,母亲就得督促父亲还给他那块心爱的手表。
1979年2月17日,张力出境作战不久,就两次荣立战功、火线入党。
2月27日,张力与战友一起执行侦察任务时,在一处山坳里遭遇了敌人,敌暗我明,高处暗堡里子弹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正当张力借石头做掩护爬向暗堡时,侧面暗堡的重机枪开火击了他的腰部。
由于身处丛林、无法及时医治,一小时后,张力感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才拉住班长的手说:“班长,我快不行了,我父亲是咱们师的师长张志信,等我牺牲后,请你给我爸说,儿子没有给他丢脸,告诉他不要过度悲伤,一定要照顾好我的妈妈……”
直到此时,战友们才知道师长的独生子也在和他们并肩战斗。
张力牺牲后,由于此地处于密林深处、离公路还有几十公里,烈士遗体被就地焚化,战友们将部分遗骸带回了部队。
连队发来的加急电报被送到师指挥所时,没人敢把消息告诉张志信,大家都知道张力是张立信30多岁才盼来的宝贝疙瘩、军中有名的训练标兵,难以想象师长会有什么反应。
参谋们把电报交到政委李兆贵手中,李兆贵召来知情人员,严肃地说:
“张师长年过半百,纵深战斗已经全面展开,不能没有师长指挥,万一情绪波动,后果不堪设想。我宣布一条纪律,谁向张师长泄漏这条消息,军法论处!”
可有几个知情的参谋是张力生前的球友,曾共同在篮球场上为部队争得过荣誉,情同手足,有人忍不住躲在角落里伤心落泪,张志信很快发现了指挥所里的异样气氛,逼问无果,他大吼一声道:“我是一师之长,万余条性命掌握在我手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告诉我,快告诉我!”
李兆贵见瞒不住了,只得说出噩耗。
一向镇定的张志信身子陡然晃动起来,足足过了三分钟,他才从莫大的痛苦中回过神来,缓缓地说道:“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张力死得其所。”紧跟着,他又投入了对战事的指挥布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战事紧急,张志信拒绝了隆重安葬张力和开追悼会的请求,他命人就地挖了个坑,前面插上一块木牌,旁边插了两个花圈,连墓碑都没有立,直到战后才与其他烈士一起集体葬入广西靖西烈士陵园。
1984年,戎马生涯39年的张志信退居二线,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家人一直不准他去靖西探望儿子,只能长期把独生子照片放在口袋里寄托思念。
2009年初春,张力牺牲30年之际,张志信的心包积液、高血压等多种旧疾并发,身体垮了下来。
一天早晨,他醒来后,对妻子成翠芳说:“我又梦到儿子,我想去靖西看看他!”
成翠芳惊讶地说:“老头子,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现在你病得经不起一阵风,就别去了,行吗?”
张志信摇了摇头,说:“昨晚,我梦见儿子,他在怨我,说战前硬把他的手表留了下来,我想亲自还给他。”
一番话说得成翠芳也落泪了。
由于年迈体弱,老夫妻俩互相搀扶,在路上走走停停,用了12天时间才来到位于边陲的广西靖西烈士陵园。
找到张力的墓碑,张志信望着碑上的照片,说道:
“儿子,爸这一生做得最成功的事,是调你到前线;最痛苦的事,也是调你去前线。爸庆幸有你这样的好儿子,没给党和国家丢脸。爸以一个老兵的名义,向你、向所有为国捐躯的同志敬礼!”
说着,老人颤巍巍地站起身来,给永远21岁的儿子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除了以上这些“高干子弟”外,对越战争中,还有不少出身将门的烈士:150师副参谋长耿进福同一天内失去了两个儿子耿军和联小康,妻子一夜之间发白如雪;446团团长曹从连攻打沙巴县城时从望远镜里亲眼目睹儿子曹辉阵亡;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罗荣之子罗粤宁指挥突围时身中四枪牺牲、荣立一等功;广州军区后勤部政委赵力宽之子赵幼林、55军政治部副主任甄文林之子甄平烈士、40师副师长赵志雄之子赵杰昌、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之子彭泓……仅有名字、事迹可查的“高干子弟”烈士就有十几人之多,可见有多少部队首长把自己的子弟送到了对越作战前线,为报效国家民族而经历铁与火的洗礼。
写下这个故事,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有多特殊,而是因为这些将门虎子没有辱没自己的家风和血脉,是真正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共和国的史册里永远铭记这些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