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寿山,山西夏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原中原野战军六纵队十七旅五十一团团长,也是广为人知的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军长麾下的一员大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疆场鏖战、英勇顽强,指挥灵活、屡建奇功,最终血洒淮海,以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践行了与母子分别时许下的铮铮誓言:“中国不解放,我一辈子不回家!”
《淮海战役史料汇编》一书中说,杨寿山烈士“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革命老区夏县,是晋南乃至山西建党较早的县之一。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太原地委特派员王鸿钧就在夏县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大革命之后,夏县成为晋南革命活动的中心,河东特委、中条地委、太岳军区三专署、太岳军区五专署等曾长期驻扎夏县。一大批革命先烈在这块古老的热土上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夏县籍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258名,居晋南各县之首,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杨寿山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记者走进夏县,读党史资料,寻烈士足迹,阅烈士档案,听后人讲述,重温烈士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感受烈士信仰之花的绚烂绽放、信仰之魂的赓续传承、信仰之光的持续闪耀。
杨寿山,1919年出生于山西夏县王峪口村。半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由刚强的母亲抚养长大;于1926年入学,1931年升入夏县第三高级小学(又称柏塔寺高小)。? ??
柏塔寺高小在新文化运动时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区域。曾任该校校长的任子元是夏县第一批共产党员。1927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学校,责令任子元离校,后派来国民党校长。受进步思想启蒙和影响,杨寿山与同学杨德山、张学斌等,出告示、贴标语,反对封建亡国教育。国民党校长因此坐立不安,毒打并开除了他们。
国民党的板子打断了杨寿山的胳膊,却未能阻止他追求进步的脚步。1934年他考入运城菁华中学,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寻求救国真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入侵,他清醒地意识到:“再不奋起抗争,我们就要亡国灭种了!必须让国人认清这险恶的环境!”于是他披星戴月,奔走呼号,以笔为枪,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以期唤醒广大民众。记者从其1935年在校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这位热血青年饱满的革命激情:碧波荡漾中的小桥楼阁、绿树掩映下的明亮居所,这是他理想中的美丽家园;扬帆起航的轮船、呼啸而过的列车,这是他向往的诗和远方。然而,家园就要沦陷,人民将成亡国奴。直面残酷的现实,他以持枪跃马、疆场征战,乌云密布、战车奔驰的画作向国人发出呐喊:“我们赶快向前冲,与他们决一死战!”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全面开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杨寿山弃笔从戎,1937年,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发动民众,开展减租减息、抗日救亡运动。《夏县革命老区》记载,1937年5月至1939年11月,杨寿山和杨德山、张学斌为夏县三区牺公会干事,在秘书任子元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
1938年5月,日军侵占夏县,同胞惨遭杀戮、乡亲流离失所。杨寿山等积极组织人民奋起反抗,在位于中条山的夏县吴村、史家、泗交及垣曲县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并于同年11月经夏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秘书李一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杨寿山革命激情更加高涨,在王峪口杨家祠堂开设杂货铺,作为与党组织商谈抗日救国的秘密据点,并筹资购买枪支弹药;他的家也成为战士们粮草补给的中转站。他对妻子说:“战士们出生入死,昼夜奋战,今天在这里吃饭,明天还不知道是死是活,一定得招呼好他们!”? ??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十二月政变”,进攻抗日人民武装,围剿暗杀共产党员。血雨腥风之中,为保存党的力量,太岳区党组织决定让杨寿山等人转移。
临走之前,杨寿山回家与母亲、妻儿告别。妻子一边给幼子(烈士的二儿子,后不幸夭折)喂奶,一边给他做着“出门鞋”。妻子问:“你这一走,什么时候能回来?”杨寿山说:“这可没个准!以后遇事多和老人商量,带好两个孩子。”是啊,照顾好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因幼子啼哭不止,杨寿山等不及妻子把鞋做好就匆匆辞别。这一别,就成了烈士与妻子、幼子的最后一面。? ?
1940年7月,杨寿山在中条地委委员薛韬的介绍下,越条山、渡黄河,于9月找到河南洛阳八路军办事处,1941年1月又辗转到长治加入刘邓部队,先后在太南军分区干训队任文化教员,太行四分区任民运干事、军法干事等;1942年任平顺四区干训队政委,1943年任平顺县独立营副政委。抗战胜利后,平顺县独立营扩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编为中原野战军)六纵队十七旅四十九团。杨寿山任该团一营副政治教导员,1946年升任营长。
杨寿山团结同志、顾全大局,胆识过人、战术灵活,曾在上党、汤阴、卫辉、兰封、南阳、亳州、襄阳等战役中屡建奇功。
卫辉战斗中,一次四十九团担任攻城任务,该团二营负责夜间监视敌人;杨寿山带领一营在二营之后,准备夜间登城。面对敌机轰炸,他果断命令全营机枪高射,将一架敌机击落于二营阵地。但杨寿山并未提及此事,还是团首长内查外调了解情况后,为一营记功授奖。
汤阴战斗时,一次,杨寿山率领全营打援,被敌包围,如果突围,伤亡必大。紧急情况下,他沉着冷静地观察敌人动向,突然发现敌阵地上有指挥旗挥动,当即判断该地可能为敌指挥所,于是决定声东击西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布置妥当后,他先令一连战士上刺刀高喊着冲向敌指挥所,随后全营猛烈射击,以无一人伤亡之奇迹反歼三百余敌,为主攻部队顺利完成任务争取了时间。? ?
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有胜利的喜悦,也有惨烈的流血牺牲。
1947年3月一次攻城战打响,枪林弹雨中,一名战士突然中弹负伤,杨寿山一个箭步冲上去,战士得救了,他的臀部却遭弹石碎片重击。战地医生从其伤处取出的弹片碎石脓血达半个搪瓷碗之多!因为没有麻药,杨寿山忍住疼痛,一声不吭。看着紧咬牙关的他,在场的人员都十分难过。他却说:“打仗嘛,流血牺牲是常事。好在我还留有一口气,有啥难受的!”后被转到长治后方医院治疗。消息传到家乡,母亲和妻子寝食难安。心急如焚的母亲变卖家产买了一头小毛驴,10岁的孙子牵着毛驴驮着她在亲戚的护送下,一路翻山越岭600余里赶到长治。多年未见的骨肉相聚那一刻,悲喜交加,相拥而泣。
烈士的儿子杨通岗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撩起裤腿、解开胸襟说:“爸爸干了这些年,什么也没落下,就落下这些伤疤。”祖母心疼地说:“你可要保护好自己,一家老小都还等着你……”父亲说:“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先保卫国家要紧……”
看着儿孙绕膝,母亲心里难得地踏实。可战事紧张,第九天,杨寿山就劝母子回家。此时,慈母无语凝噎,爱子牵手依偎。杨寿山深知他们心中所盼,自己也有千言万语,但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中国不解放,我一辈子不回家!”语气轻柔但坚定。这一次,又成了他与母亲、长子的永别。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杨寿山奉命率领十七旅在后方治愈的全体伤员紧急赶队。
1948年6月,在湖北襄阳战役中,按照司令员王近山部署的“撇城攻山”“刀劈三关”等超常规作战方案,杨寿山指挥战士搭人梯登城墙,英勇奋战,连续打败敌人的十余次反扑。刘伯承元帅在战后总结时说,“襄阳攻城中,王近山指挥的六纵起主导作用”。十七旅四十九团被授予“襄阳特功团”荣誉称号。杨寿山也因作战英勇、指挥灵活,升任中原野战军六纵队十七旅五十一团团长。
28日的小马庄战斗中,十七旅五十团的前沿阵地被敌人突破。旅首长令四十九团正面反击,五十一团派出部分兵力插入敌后,切断其退路,歼灭这股敌人。杨寿山当时胃病发作,疼得连马都不能骑,接到任务后,硬是坐着小推车,带领一个连直插敌后,与九倍于我军的敌人恶战八小时,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保证了五十团的安全,对整个小马庄战斗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双堆集战役是淮海战役最后的攻坚战,中原野战军六纵队奉命参与围歼黄维兵团的王牌精锐、号称“威武团”的五十四团,王近山亲自上阵、一线指挥。
12月16日,杨寿山带领五十一团将指挥所扎在离战斗最前线不到百米之处。因敌阵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其装备精良,一次次攻城都难以奏效。危急情况下,杨寿山带着警卫员、山东籍战士纪昌凤冲到一线侦察,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脖子。他一手捂着喷血的伤口,一手指挥战斗,最后血洒战场,时年29岁。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时,在河南商丘的总前委指挥部,看着49位团以上干部烈士名单,曾经下了即使牺牲整个中野,也要换来淮海战役胜利决心的邓小平,神情肃然。66天惨烈的战斗中,我军共伤亡约13.7万人,平均每天伤亡2000余人。这些生命的代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不解放,我一辈子不回家!”杨寿山用生命践诺言。
如今,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淮海战役纪念碑上,他浴血奋战的年轻身影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淮海战役史料汇编》这样记载:杨寿山,优秀指挥员,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闻鼙鼓而思良将。”1949年11月,在部队挺进大西南的列车上,时任十二军军长的王近山例行战前点将时脱口而出:“杨寿山!”良久也未听到那声铿锵有力的“到”,不禁神情悲戚,眼角湿润。此时距离杨寿山牺牲已近一年。上个世纪60年代,王近山到淮海战役纪念馆悼念为国牺牲的烈士。看着当年自己的虎将、杨寿山烈士的遗物,睹物思人,这位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再次陷入悲痛。
烈士永垂不朽!事迹永载史册!其实,战争年代,为了信仰,革命前辈舍家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奉献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生命,其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牺牲。采访中,记者不仅为烈士也为其背后的两位英雄女性而深深感动。
杨寿山与母亲、儿子的合影
她12岁嫁入婆家,22岁丈夫病逝,带着刚半岁的独子,靠三寸小脚走上漫漫人生路。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将成为自己的臂膀,不曾想他参加革命一走多年杳无音信;终于在1947年盼来了儿子的消息,却是身负重伤的惊雷。靠一头毛驴,昼夜兼程,30余天、600余里,祖孙二人赶到长治医院,母子、父子短暂相聚,留下了唯一的合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母亲满心欢喜:“儿呀,中国解放了,你该回来了吧!”然而,望眼欲穿的母亲等来的却是1951年部队寄来的烈士证。
回想儿子这短暂的一生,求学、革命,自己与儿子相伴的时间太少太少……她决定让儿子魂归故里,余生永远陪伴。上世纪50年代中期儿子的遗骸迁回后,外甥向她讲起棺木路过当地村庄时,百姓闻听、一路跪送的场景,当年亲手接过沉重烈士证的母亲泪如雨下。
回忆起太奶奶、奶奶,烈士的孙女杨红云几度泣不成声。
她说:“近来常常想起太奶奶,觉得她很伟大。虽然她不识字,但注重对爷爷的品行教育,鼓励爷爷读书学习。爷爷被柏塔寺高小开除后,不明真相的太奶奶以为他不守规矩、违反校规,不顾爷爷的伤痛,又是一顿棍打。后来知道错怪了爷爷,果断地说:这样的学校不上也罢。虽然她不懂革命的大道理,但支持爷爷及其战友抗日救国。爷爷1939年年底离开家乡后,杨德山、张学斌带领的中条山抗日游击第十支队依然把我们家作为落脚点。每次太奶奶和奶奶都倾家所有给战士们烧水做饭、缝缝补补,提供帮助。这样就引起日本人的怀疑,时不时来搜查骚扰。太奶奶、奶奶两个小脚妇女带着孩子,有时爬树翻墙,躲到邻居家;有时满脸抹灰,藏到楼板上;有时禁声闭气,趴在秸秆里……”
她十多岁结婚,和丈夫聚少离多;22岁那年,丈夫离家后便成了永别,之后便和婆婆带着两个孩子,一面为抗日战士提供生活补给,一面为躲避日本人东躲西藏,不幸的是小儿子后来又因病夭折。难以想象,在战火纷纷的动荡年代、在失去儿子的精神打击下,这位小脚女性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步步前行的!
烈士的母亲、妻子先后于1989年、2002年离世。从青春年华到耄耋老妇,一张合影上裁下的烈士遗像、两封部队的书信、三本不同时期更换的烈士证、五张部队的嘉奖通知,是两位柔弱的小脚女性一生的精神慰藉。然而,不论日子多么艰难,她们从没有向党和国家讲过任何困难、提过任何要求。
杨红云说:“印象中奶奶每天都是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扭动着三寸小脚,砍柴烧火、挑水做饭、洗衣织布……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小时常听太奶奶、奶奶讲起过往,但少不更事,难以理解,到今年看到爷爷的档案时,再回首,才真正理解两位老人内心的煎熬、生活的艰辛,读懂她们的勤劳朴实、坚强刚毅。当年,她们用三寸金莲撑起的五世同堂的和美之家,是远近闻名的‘五好家庭’,她们培养教育的子孙获得的各类奖状,贴满了整整一面墙。”
倾听着杨红云的讲述,一串串沉重的数字不时地刺痛着记者敏感的神经,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涌。
1947年长治一别后,年轻父亲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杨通岗的心目中。因为没有档案,对父亲,杨通岗只是碎片化地有些了解。为完整传承父亲的战斗精神,工作之余他就打听、收集相关资料。? ??
烈士的孙子杨琦说,上小学时就帮着父亲抄写爷爷的故事,因此从小内心就有深深的英雄情结。2015年,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电视节目中,看到胸前挂满勋章的符隆前英雄时,他瞬间找见了思想与现实对接的画面,于是辗转千余公里到湖南寻访年近百岁的符老。听着老人深情讲述革命战友血洒疆场的故事,他仿佛看到了浴血奋战的爷爷,于是以刀做笔,创作了黑白版画《见证:热血铸就》,聚焦放大英雄胸前那几枚灵魂勋章,致敬爷爷,致敬英烈,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引发强烈反响。
今年农历正月初三,为寻找爷爷的档案,杨琦再次上网查找线索,发现浙江青田政府公众号上有位纪昌凤的老兵是爷爷当年五十一团的,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幸的是,病危的纪老第二天就去世了。老人的儿子纪圣麟说:以前常听父亲讲杨团长关爱下属、指挥若定、英勇善战的故事。好几次讲到为倒在他眼前的杨团长包扎伤口、整理遗物时,都老泪纵横。
在得知烈士的后人70多年来苦苦寻找烈士的档案时,一场传承英烈精神的百米接力冲刺开始了。从纪圣麟到著名红色人物传记作家叶青松,再到中部战区档案馆原馆长黄河;从中部战区、东部战区到原总政治部、原济南军区档案馆,最后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几经辗转半个月,4月初,烈士的档案终于揭秘,烈士坚定的革命足迹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时间拿到档案复印件时,烈士的重外孙女姚杨曌说:“打开档案,看着20多岁的太姥爷写下的那些工整而又坚定的字迹,那一刻,停留在平面中、戴着圆圆眼镜、气宇轩昂的青年太姥爷一下子就变得立体起来。在那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在对话,听他讲述参加革命、参加战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将始终秉持太姥爷的战斗精神,继续努力,奋斗不止!”
“七一”前夕,夏县东风街,漫步在那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白杨树撑起的浓浓绿荫下,看着一面面鲜红的宣传旗帜迎风飘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永葆先进本色,坚定理想信念……记者深切地感受着红色基因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绵延赓续。夏县县委宣传部正在开展30位革命英烈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杨寿山烈士矢志不渝坚定信仰、机智果敢指挥灵活、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不畏强敌冲锋陷阵、舍身忘家为国为民的战斗精神在夏县人民中广为传颂!
如今的革命老区夏县,山清水秀、天蓝地净,宜居宜业宜游,平坦宽阔的介公大道、司马光大道、绕城环路连通四方;绵延数公里的白沙河公园绿植遍布、花开烂漫,流水潺潺、鸟鸣啾啾;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巍巍中条山森林茂密,生态之美享誉省内外……烈士笔下的美丽家园已然成为现实,且蒸蒸日上!
采访中,记者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一个词:信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烈士坚定他的信仰,舍弃母亲、妻子、儿子乃至生命;烈士的母亲、妻子,这对小脚婆媳,她们或许道不出什么家国情怀,却凭着朴素的自觉心,坚定支持烈士的革命事业,传承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信仰之旗,用勤劳坚毅撑起和美之家;为传递信仰火炬,儿孙接力,千方百计还原烈士完整的革命生涯,传播英烈精神。
从发黄的烈士证,到鲜红的“五好家庭”证,再到凝驻笔端的英烈忠魂……这绵延赓续的信仰之魂,这汹涌澎湃的信仰之力,这持续闪耀的信仰之光,已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丰厚精神滋养!
记者:解淑芳? 摄影、视频:李庆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山西工人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杨寿山:烈士信仰之光烛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