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第37任美国总统。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尼克松含蓄地表达了缓和对华关系的主张:“我们谋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小国家的人民都不会怒气冲冲地处于与世隔绝的地位。”
与此同时,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决定为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作出努力。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之后,尼克松总统与周恩来总理签订了一份重要文件,它就是《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所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
在《上海公报》签订背后,有着一段怎样的历史呢?
在1970年10月1日的国庆节上,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美国记者斯诺夫妇,并且特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检阅游行队伍。事后,毛主席曾解释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要先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
第二天,《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上只有毛泽东主席和斯诺夫妇等4人。
这是毛泽东主席给美国的一个信号,意思是欢迎尼克松总统来中国访问。
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向国会的报告中对中国使用了“伟大而生气勃勃的人民、有天赋和有教养的人民”等友善词语,表示美国要“尽力采取同北京改善实际关系的步骤”。3月到7月,美国进一步放宽对中国的旅行和贸易。
然而这张照片发表两个月后,尼克松总统却没有任何回应。12月18日,在中南海书房,毛泽东主席再次与斯诺长谈。
毛主席说:“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斯诺告诉毛泽东主席,尼克松总统将在1972年参加总统选举。毛主席预测道:“我看,72年的上半年他可能派人来,他自己不来,要来谈是那个时候。”
随着谈话步步深入,斯诺又问:“你看中美会不会建交?”
毛泽东主席肯定地回答:“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100年不建交啊?”
1971年7月9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中国,和周恩来总理等会谈。
7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晚上7时,尼克松总统突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面对美国观众说出了一条重磅消息。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总统乘坐的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总理等亲临迎接。尼克松总统从舷梯走下,与周总理热烈握手。周恩来总理寓意深刻地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后来,尼克松总统也在文章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总统的这次访华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堪称“破冰之旅”。
尼克松总统抵达北京不足3个小时,便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总统,终于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里会面了。
考虑到毛泽东主席的身体状况,原定会见时间只有15分钟,没想到,他们之间轻松活跃的谈话,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周恩来总理3次抬手看表,对于一向注重礼节的周总理来说,这样的局面也出乎了他的预料。
尼克松总统后来说,这次会晤“使人觉得这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
中美双方的最高级会谈经过反复磋商之后,终于达成最后文本——《中美联合公报》。
在台湾问题上,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新闻公告,正式邀请尼克松总统在《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周年之际再次访华。2月23日,毛泽东主席再次会见尼克松总统。令尼克松总统感到惊讶的是,这位生病中的老人,竟能以坚强的毅力,与他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思维清晰而又睿智的谈话。
尼克松总统访华半年多后,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尼克松总统在《领导者》一书中,将毛泽东主席形容为“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从1978年7月12日开始,中国与美国进行了近半年的建交谈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CCTV国家记忆):为引导中美关系正常化,毛主席巧妙主导戏剧性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