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华礼,四川通江县人,1913年1月出生,1932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2月至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6年6月,任红四军无线电台台长;1937年10月至1941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师部电台台长;1947年8月至1948年3月,任晋冀鲁豫大军区通信学校政治委员;1950年7月至1953年3月,先后任川东、川北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川东行署机关党总支书记;1958年10月至1983年9月,任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2020年3月14日逝世,享年108岁。
? “ 军长,向您报到!”
图为年轻时的秦华礼
秦华礼叔叔,四川通江县陈河乡人,1913年1月出生于一个贫雇农家庭。1932年12月,参加红四方面军。由于作战勇敢,入伍不到两个月就提升为排长。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入川时的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秦叔叔在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工作。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由于表现优秀被方面军选调进红军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报通讯,1936年6月毕业后,调入红四军任电台台长。
图为秦华礼老人在为青少年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 2016年10月,中央电视台邀请秦老做《2016年开学第一课》节目。10月2日,老人家到京的当晚,我就和红四军子弟赵领军、赵更生如约去他下榻的宾馆专程拜访他。
晚上7时左右,秦老不顾旅途辛劳,在他的房间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只见老人家满头银发,梳理的齐齐整整,精神矍铄,笑容满面,出乎我们的想象。他的言谈话语和思维,根本不像一百多岁的老人。
在做了自我介绍后,我便向秦老赠送了我父亲的画册。老人家接过画册认真地翻看,边看边与我聊起来。
作者王伟伟与红四军子弟赵更生拜访秦华礼老人
我问道:“秦叔叔,您对我父亲还有印象吗?”
秦老答曰:“有。”?
他指着画册上父亲的红军照片说:“我是1936年6月,到四军军部当的电台台长,常见他,他那时很瘦。
我第一次见到你爸爸,还是在1934年10月打万源时。那时我在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之前就听人说,四军的部队不仅作战勇敢,在川东地区相比较其他部队也比较富(有钱),服装整齐、让人羡慕。而且,四军还有两个出了名的麻子。”
秦老的一番话,一下就把我们逗得哄堂大笑起来。
“您在军部,认识我妈妈吧?她和我爸爸是1936年4月,在甘孜的瞻化结的婚。”??
?“我是在草地认识你妈妈的,她年轻,长得帅,我叫你母亲大姐。”
说实在的,秦老对我母亲的描述,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接着我们又向秦老了解起红四军电台的基本情况。
秦老告诉我们:“当时四军下面的师里没有电台,方面军总部只给四军军部配了一部7瓦半的电台,发射机叫‘哈特来’,两个电子管是15瓦,用一个就是7瓦半,再生式,电瓶由两个人抬。收信机可以当收音机听,主要做个线圈即可,可以听新闻,监听敌台。
我们电台人员喜欢与胡宗南部打交道。与他们打仗,我们就把电台改用15瓦,就要改波段,线圈、零件需拆了重新装。
1935年8月底打包座时,军首长为便于加强对主攻师十师的直接指挥,把电台派到了10师。打完仗后,电台又回到军部。开始有三个报务主任,都是一方面军派来的。(因之前红四方面军电台很少,只有方面军总部才有,直到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成立了红军总部,才从一方面军调来了电台和报务员给军部。)
电台配有一部15瓦的手摇发电机,45伏的液体电池,一部可以背着的2.5瓦发射机。军部很重视电台,用木头箱子包装,用车拉。每台车配一匹马,配一个马夫,还有公务员,由一个运输班负责运输行军。开始我们人少,过了草地到甘肃后,电台就增加到30多人了。为此,单独成立了一个伙食单位,有两个炊事员,还配了专门的保卫人员,增加了两个报务员和一个姓林的安徽人做专职译电员。
那时,我们白天用短波,晚上用中波和军委联系,通宵不能休息,白天只能靠在马上休息一下。电台工作很重要,当时有特权,部队行军时,可以随便插队。到了驻地,其他部队没有房子住,但电台必须设在帐篷里。而且,必须紧挨着军长的帐篷,随时向他传递总部命令和敌情通报,便于他指挥部队。我们电台就是军长的耳目。”
作者与秦华礼前辈合影
2016年10月2日北京,左起红四军后代赵更生、王伟伟、赵领军(左五)秦华礼、秦老女儿秦志红及其丈夫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历史与传承):“ 军长,向您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