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各部队新战士增多,思想教育、技术战术训练以及巩固部队等问题都比较突出,特别是补充兵源中俘虏兵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虽然军事技术较好,但思想严重落后,改造教育他们常常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战争年代能够提供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又极为有限,所以,各部队都在探索基层连队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王克勤创立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的“三大互助”带兵方法,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且效果显著:老骨干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特别是思想改造方面的作用;解放战士既受到了教育,又发挥了军事技术特长;解放区入伍的新兵既能实实在在地宣传新旧社会的对比,又能很快从老骨干和解放战士那儿学到军事技术。总之,班里每个战士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每人的不足和短处又能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得到迅速克服和解决。
作者: 高戈里
三、华野基层指战员最钦佩中野的谁
——“三大互助”运动何以培养战斗力
电视剧《亮剑》热播后,媒体几乎一窝蜂地关注《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一些开国老将军也被热炒起来。
其实,在当年淮海战役的战场上,面对中原野战军老大哥部队,华东野战军广大基层指战员尽人皆知钦佩不已的最著名的人物,不是任何一位身经百战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的将军,而是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的一名解放战士——王克勤。
1947年3月王克勤参加第十八旅群英大会留影
——摄影郝长庚(或袁克忠)
当年,解放战士王克勤的名字响彻云霄!
因为,我军内部建设上的一项重要政治运动,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克勤运动”,又称“三大互助运动”。
淮海战役时,虽然中原野战军的解放战士王克勤已经牺牲一年多了,但华东野战军的广大基层指战员仍然把他看作一面指引胜利的旗帜!
我熟悉的一位长辈叶书尧叔叔,淮海战役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十九师主力团当营长。那时,华东野战军所属部队在中原野战军等兄弟部队的战略策应下,经过几个大的歼灭战特别是济南战役后,发了不少美国货大洋财,部队装备相当“阔气”,指战员更是胆壮气粗豪情满怀。叶书尧那年25岁,小伙子披坚执锐气壮如牛,在围歼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场上与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相遇,见友军装备很差,着装又五花八门,便轻慢地对中野六纵的一位营级干部说:
【“你们看我们的吧!”】
发现叶书尧暴露骄傲情绪,看不起从大别山上下来曾肩负最艰巨战略出击任务的中野老大哥部队,一旁的团政委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神情严肃地告诉所有在场的部属:
【“这是王克勤在过的部队。”】
那时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真能把基层指战员的心思摸透了。他这么一说,叶书尧等立马肃然起敬,当即恭恭敬敬地给对方敬了个军礼!
果然,“王克勤在过的部队”虽然“装备太差”,但打起仗来个个虎虎生威!
在双堆集战场的第三阶段,作为战役预备队华野第七纵队编入南集团,投入战场,负责向双堆集敌核心阵地发起攻击。战役打得非常残酷,叶书尧营一千多人,打下来不到一百人了。接替叶书尧营任务的是“王克勤在过的部队”。见他们“装备很差”,叶书尧营的指战员都犯了嘀咕:
【“我们这么好的装备都打成了这样,他们能行吗?”】
于是,叶书尧下令:
【“我们下来虽说是休整,但要随时待命做好战斗准备,友军一旦顶不住敌军突围,我们还得立刻上去堵口子!”】
待命的结果,让叶书尧营指战员全都彻底服气了:
【“只要是共产党的部队,都能打!更何况,人家是王克勤在过的部队!”】
谁能想到,王克勤曾是一位“最难改造”的解放战士!
王克勤,安徽阜阳王冬店村人,1920年生,一家人靠租地主王三堂的3亩地维持生活,常常辛苦一年打下来的粮食,交了地租后还不够糊口,不得已,借了财主家的高利贷——今年借1斗麦子,明年还3斗。王克勤5岁那年,父亲被高额地租逼得没办法,和地主王三堂争论了几句,被打成重伤。王克勤13岁那年,腿伤严重积劳成疾的父亲含冤而死。此后,母亲拖带着王克勤和弟弟,乞讨度日。1939年7月,地主串通保长将王克勤抓去,卖了壮丁。在国民党军队,王克勤逃跑过两次,每次被抓回都要遭到毒打。
在国民党第三十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八连当“大头兵”的王克勤,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被俘虏后,补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一营一连。
当年的营教导员武效贤(解放后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中,撰写了一篇《觉醒的战士王克勤》,入选毛泽东生前唯一题写书名的传世巨著——《星火燎原》文集。
在武效贤等历史亲历者回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作为俘虏兵的王克勤,最初曾是一位“最难改造”的解放战士。
在一次研究部队思想情况的干部会上,一连指导员汇报:
【“我们连有个王克勤,在国民党那边当了许多年的大头兵,满脑子乱七八糟,情绪低沉,背后净跟新解放战士瞎叨叨。……说什么国民党有美国人帮助,地盘大,有飞机、大炮,解放军几条破步枪,别想打败他们。说他这次被俘,是不走运。”】
说到王克勤“最难改造”,一连指导员又讲了一件事:
【“他生病了,党建庭副连长亲自给他打病号饭。可他吃完一抹嘴,最后又向别的解放战士说:‘解放军的官儿就会收买人心,今天像亲兄弟,明天上战场,还不是拿着匣子枪逼你去替他拼命。’唉,对他真一点办法没有。”】
一天,武效贤来到王克勤所在排驻地,正碰上王克勤用白毛巾蒙住眼睛拆装一挺刚缴获的苏式机枪。攀谈中,在国民党军队就有“机枪圣手”绰号的王克勤自我感觉“大材小用”,不无抱怨地告诉武效贤:
【“我什么机枪都使过,就是没使过步枪。”】
在武效贤的安排下,王克勤当上了机枪手。
虽然,王克勤感受到了干部们对自己的信任,但思想并没有转变。
拉家常,本是基层政治工作干部掌握战士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开展思想工作,进而提高战士思想觉悟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连长陈凤祥、指导员王玉琨、排长李延等干部、党员找王克勤拉家常时,他就是不愿多讲自己苦难的家史,说是讲出去“丢人”。
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鲁迅:《说“面子”》)。面子的本质,体现当期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当面子维护森严的等级秩序时,也就成为压在底层民众心头上沉重的大山。
此时,影响王克勤言行举止的,依旧是旧社会、旧军队通行的价值观——有钱有势,才有面子;吃苦受穷,那叫“丢人”!至于为什么,那是“天命”!
是随后而来的诉苦运动,彻底转变了王克勤!
据王克勤所在第十九旅旅长肖永银回忆,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经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两次自卫反击作战的沉重打击,加上其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就绪,被迫与共产党签订1946年1月13日生效的停战协议。随后,王克勤所在第六纵队所属各旅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的指示,于2~5月间,在豫北安阳一带开展政治整训。整训初期,是主要是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和人民军队本质教育,接着是深入的阶级教育。当时,为了支持根据地广大农民正在进行的“查减”反霸翻身运动,部队在阶级教育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诉苦运动。
据王克勤所在营、连干部回忆,知道王克勤出身很苦,干部们曾多次动员他登台诉苦,但王克勤就是不干,还说:
【“我没有苦。”】
一连的诉苦大会开始后,许多人争先诉苦,一笔笔血海深仇,一桩桩凄惨经历,使人心酸落泪,台上台下一片哭声。开始,王克勤东张西望,不以为然。但随着会场的哭声,他的眼圈儿也红了。当副连长党建庭诉说父亲被地主逼死,母亲领他讨饭时,王克勤的头再也抬不起来了。
开完会,王克勤饭不吃,衣不脱,倒在铺上蒙头大睡。副连长党建庭过来看他,见此情况便叮嘱班长:
【“让他睡吧,他有深仇大恨,你还看不出来?”】
听到这话,王克勤突然跳起来扑到党建庭怀里,放声大哭:
【“副连长,我和你一样,有苦啊!明天让我讲,不讲我吃不下饭!”】
第二天诉苦大会上,王克勤整整讲了两个小时。
诉苦运动后,王克勤彻底变了,开始主动接近班长,亲近党员,提出入党申请,并对指导员王玉琨说:
【“我在国民党军队时间长,那是个臭水坑,我还有许多缺点,个性犟,今后一定好好改。”】
政治整训后的第一个战役,是1946年9月上旬的兰封战役。听说机枪手王克勤在其间的大杨湖战斗中表现很好,战斗结束时,武效贤见到王克勤,准备鼓励一番。岂知,一见面,王克勤就紧紧抓住武效贤的手,喃喃道:
【“教导员,我对不起你,对不起连长、指导员,对不起……”】
说着说着,王克勤又哭了:
【“诉苦以后,我懂了谁是仇人,谁是亲人。……可是这次打仗以前,我还在胡思乱想。……反动派说共军打仗,全让俘虏挡头阵。今天,我才看清,他们全是造谣。……枪一响,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都领头冲,我看了心都跳。照这样,咱怎么会打败仗?!”】
转变后的王克勤开创了“三大互助”。
1946年9月,王克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提升为班长。王克勤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处处以身作则。有一次急行军,武效贤看见他的肩上除了那挺机枪外,又加了两个背包、一支步枪和一条干粮袋,战士向他夺,他都不肯放。武效贤心疼地劝他:
【“王克勤,你团结互助的精神很好,可不要把自己累垮哟!”】
王克勤憨直地笑笑说:
【“教导员,你就放心吧,给我一门山炮,我也驮得动。”】
说得全班人哈哈笑。王克勤没笑,他十分认真地回复大伙的笑声:
【“不信,下次战斗你们谁夺一门山炮来,我准驮给你们看看!”】
不久,班里补充了4名新战士。补兵那天下雨,王克勤同副班长陶武英早早就收拾好房子,烧好开水,借来被子和棉袄,将新战士衣服替换下来烤干,还从伙房领来白面、肉和菜,包了饺子,让新战士一到部队就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王克勤在国民党军队当了6年“大头兵”。他告诉战友:
【“旧军队当兵的那些‘穷毛病’,我最了解。”】
所以,对新解放战士,王克勤除了现身说法、引导诉苦、开展国共两军以及国统区和解放区对比外,还能有针对性地纠正他们“讲义气、爱面子、好出风头、喜争功、地位观念较重”等“穷毛病”,以及“偷老百姓东西”、“对年轻妇女嬉皮笑脸”、“爱赌钱”、“唱无聊小调”等“旧习气”。在此基础上,王克勤特别注意发挥他们军事技术熟练等优点,使他们能够尽快成为合格的人民战士。
为加强团结协作保障战斗胜利,受当时解放区普遍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启发,王克勤创立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建在班上的互助组,组长由大伙推选,自由结合编组,开展思想互助、技术互助和生活互助。他对班里同志说: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在,这句话可以改成‘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
据曾在第五十二团主管英雄模范工作的组织股长(后继任王克勤所在营教导员)的于永贤等人的回忆,王克勤班互助组的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行军一路上,互助组都非常活跃,班里的机枪和较重的装备全由班长王克勤、副班长陶英武和组长赵青年扛。夜间行军为了不让新战士掉队,王克勤把自己的绑腿解下来当绳子,他走在前面,副班长走在最后,战士们拉着这根绳子,一个跟着一个,即便是路途泥泞,也没有一人掉队。新战士卢守坤的鞋子陷到泥里找不到了,王克勤就脱下自己的鞋子给他穿,并帮他系上鞋带。卢守坤感动得直揉眼,问他:
【“班长,你怎么办呢?”】
王克勤笑笑说:
【“我从小就习惯了,打着赤脚拔泥更得劲!”】
宿营后,新战士倒下就睡,王克勤却忙着烧水给他们烫脚、挑泡。
王克勤班新战士白志学个头小,矮瘦,生了疥疮,补到班里时,正碰上连续行军。两天下来,一到宿营地,他倒头不起,捂着头哭起来。有位老兵讽刺白志学是“少爷兵”。王克勤听了,把这位老兵叫到一旁问:
【“你刚来的时候,老同志是怎么对待你的?”】
见他脸红了,王克勤接着说:
【“往后,不准说那话。你算老同志了,该拿出个老同志的样。”】
王克勤请来卫生员给白志学看病,又亲自替他洗疮口、换药。了解到白志学想家,王克勤一边安慰,一边找人替白志学写家信。白志学感动得流着泪说:
【“班长,你比我亲兄弟都好!”】
王克勤说:
【“连长、指导员常讲,咱们革命同志就是亲兄弟。我刚来的时候,比你差劲多了。”】
第二天行军,白志学咬着牙坚持,说什么也不让班长替他背枪了。
王克勤训练新战士——摄影袁克忠
机枪班有两挺机枪,王克勤教育战士要爱护武器。他说:“你平时不爱护它,打仗时它就不爱护你。他教战士擦枪、射击、排除故障。他“边教边比划”,战士们都能很快掌握,学习热情也高。他还在短短时间内教会新战士利用地形、挖机枪阵地、接敌战术动作等等。战士们高兴地说:
【“班长教咱们这一套,保险能用得上。”】
部队进行战斗动员时,王克勤向大家解释互助组的作用说:
【“咱们组织好了互助组,组长要保证不失联络,大家要听组长的招呼。我若是牺牲了,你们听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了,就叫组长指挥。谁挂了彩,要互助互救,不能丢一个伤员。”】
1946年10月,为反击国民党当局对我解放区的大举进攻,晋冀鲁豫军区组织巨野战役,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奉命坚守徐庄阵地,堵击敌人。王克勤的机枪班,奉命坚守徐庄东南角。一到村子,王克勤就提出“多流汗,少流血”等口号,组织大家选地形、挖工事。战斗开始后,国民党军的炮弹呼啸而至,新战士慌了,爬起来想跑。王克勤高喊:
【“同志们不要跑,炮弹第一次打到那里,第二次绝对打不到那里。你一跑,就刚好赶上炮弹。”】
敌军开始进攻时,王克勤又对战士说:
【“我的机枪一响,你们就赶快到工事里隐蔽。敌人知道这里有机枪,就要朝这里打炮。”】
王克勤打完一梭子子弹,就转移到预备工事里。敌军的炮弹把原来的工事炸塌了,他把机枪交给组长,自己带头去抢修工事。转移阵地时,他和组长走在前边,白天打手势,夜里扔土块,让新战士跟着,不掉队。撤退时,他让战士走前边,他和组长负责掩护。战士们都感到跟着王克勤心里就踏实,胆子也壮了,都像班长一样勇敢作战。
徐庄保卫战整整打了一昼夜,国民党军向村里打了2500发炮弹,全村30多间房子被夷为平地。敌人像羊群似的攻上来,垮下去,又攻上来,又垮下去,攻了十几次。王克勤班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阵地上。有的同志被炮弹掀起的泥土埋住好几次。王克勤机枪班坚守阵地,歼敌123人,自己无一人伤亡。
徐庄战斗后王克勤班合影,前排左一为王克勤——摄影袁克忠
战后,王克勤“三大互助”事迹被逐级上报后,迅速推广开来。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各部队新战士增多,思想教育、技术战术训练以及巩固部队等问题都比较突出,特别是补充兵源中俘虏兵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虽然军事技术较好,但思想严重落后,改造教育他们常常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战争年代能够提供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又极为有限,所以,各部队都在探索基层连队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
王克勤创立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的“三大互助”带兵方法,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且效果显著:老骨干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特别是思想改造方面的作用;解放战士既受到了教育,又发挥了军事技术特长;解放区入伍的新兵既能实实在在地宣传新旧社会的对比,又能很快从老骨干和解放战士那儿学到军事技术。总之,班里每个战士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每人的不足和短处又能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得到迅速克服和解决。
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绝活儿,历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史料记载,第六纵队的“机关很精干,而且常唱‘空城计’,从纵队到团营首长人员都经常在下层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检查推动工作,发现了好经验很快发扬传播和报导,并且用很多办法去推动”。所以,战斗结束后,王克勤班的事迹被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及时搜集上来,迅速汇报上去。
在第十八旅部召开的总结会上,听了第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蒋科汇报王克勤班的事迹后,旅政委李震当即决定向全旅推广。随后,王克勤所在班被命名为“王克勤班”,并记大功一次,王克勤同志也荣膺“一等杀敌英雄”和“互助模范”称号,该班新战士杜双建、白志学也被评为“杀敌英雄”。不久,王克勤同志被提升为五十二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
据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回忆:
【我们第六纵队有两支笔杆子,一个是纵队政治部宣教部部长唐平铸,一个是(第十八旅政委)李震同志。唐平铸带领工作组到第52团蹲点,在总结王克勤的三大互助经验上,起了重要作用。从此,王克勤成了全军闻名的大英雄。】
那年月,我军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干部的作用,完全不是电视剧《亮剑》等英雄史观作品描写的那样!
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听取了第六纵队关于王克勤班的专题汇报后,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立即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亲自撰写文章,强调学习王克勤模范班的重大意义。晋冀鲁豫军区野战政治部关于互助组工作总结,特别指出了互助组的好处:
【一、在一个班里除正副班长外,能够发挥班内各个分子不同的特长和作用,便于培养积极分子;
二、在一个班内有了二个到三个互助小组,……班长便于指挥掌握,便利行军、练兵,在火力增强的条件下尤其便利于战斗,又可以减少伤亡。而且因有互助组的缘故,常能启发各组间的革命竞赛,较之一个班长指挥七八个散兵好得多,细致得多,有组织得多;
三、班内互助组的形成,大大的增进了一个班内的凝结力,这样足以避免因班长伤亡指挥中断所引起的可能的混乱或失去掌握,真正做到每一个班成为一种走不垮、打不烂的坚强的肌体。】
“三大互助运动”的效果,在作战中得到了检验。
1946年11月28日,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报道:
【以兰封及滑县上官村战斗为例,……(在上官村)我们伤亡比兰封为小,而战果则超过数倍,……除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指挥外,这次王克勤运动在部队开展的作用很大,老战士都细心带领新战士作战,此外在部队中每班都有三个互助组,由新老战士共同组成,组长由战士自己选举,互助内容包括行军作战、吃饭、睡觉、学习等各方面,采取老战士带新战士的办法,新老战士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助组平时为学习组,战时就变成战斗组。新战士只要训练十五天后,就能和老战士一样的作战(据俘虏谈:蒋军士兵最少得训练一年多才能作战),战斗伤亡比陇海战役减少三分之一。】
在“三大互助运动”中充分发挥解放战士的作用,也得到了战争的检验——据1947年1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报道:
【在作战方面,……特别从蒋军新被解放出来的士兵,提供了很多克服我军弱点,攻破敌人地堡、木城、鹿砦、突破敌人村落、避免敌人炮火杀伤的办法。……某次某连担任突击任务,因采取了这种经过被新解放士兵所指出的又经过精心研究的新的战术,和过去比较即减少二十八的伤亡,部队胜利信心和打胜仗的把握大为提高……】
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展的“王克勤运动”,很快得到党中央的重视。1946年1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新华社电讯稿”方式,发表社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高度评价“晋冀鲁豫部队现在广泛开展王克勤运动”的重大意义,号召“全解放区的军民都能按照自己当前的条件选择自己的典型,来普遍有力的推行这个运动”。
延安《解放日报》是党中央党机关报,据当年的第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和副旅长向守志回忆,《解放日报》社论发表后,“全旅上下一片欢腾”,“整个部队都是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各级都开会学习,决心进一步把王克勤运动开展下去”。
当王克勤所在部队各单位代表来到王克勤班高呼口号贺喜时,王克勤班副班长李铁茹兴奋地说:
【“在这个班可光荣哩,连毛主席都知道!”】
在各级领导和连队指战员的帮助下,王克勤的思想境界又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王克勤营的继任教导员于永贤回忆:
【1947年1月,我军转战毫州一带。那里离王克勤的家乡阜阳只有一两百公里。这勾起了王克勤对不知下落的母亲和弟弟的思念之情。一提起母亲和弟弟受的苦,已当了排长的王克勤,在我面前潸然泪下,悲痛欲绝。我也被他的情绪感染得很难过。但马上联想起团里蒋科政委让我注意的一件事,就是王克勤已是全军闻名的大英雄,这里离阜阳越来越近,要注意苦大仇深的王克勤别一时犯傻私自离队去找母亲,出大洋相。我虽然对王克勤心中有底,但同时也认为蒋政委的提示不无道理,心里也直敲鼓。但王克勤擦干泪后,对我和指导员林钦福说:真是可惜呀,我的家乡还没解放。不然,我就可以把我参加了自己的军队,当英雄,提干部的情况,把解放区人民的翻身喜讯告诉母亲和弟弟了!我们安慰他说,这一天不会很远了。王克勤把对亲人的思念埋在心里,更努力地工作。】
1947年3月9日至14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召开第二次英模大会。在参加这次英模大会的185名英雄模范中,“解放战士”占三分之一,王克勤当选群英大会主席团主席。军区文工团与纵队文工团特意赶来演出歌剧《王克勤班》,特邀参加大会的王克勤班全体同志,特别是王克勤本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王克勤在十八旅英模大会上宣布杀敌计划——摄影袁克忠
那年那月,我军基层指战员的政治地位就是高!
为什么?
就是这次群英大会,第十八旅政委李震在代表旅党委作总结时,除了归纳王克勤“四大优点”外,还特别强调:谁能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智慧发扬起来、集中起来,谁就有最大智慧!
王克勤的名字在全党全军传颂开来后,王克勤开创的“三大互助”带兵方法,带动了更多的王克勤式的英雄人物和模范班排不断涌现出来,迅速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据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回忆道:
【宣传王克勤这个团结互助的典型,对提高解放区翻身农民的新战士,对团结和改造解放的蒋军士兵,都显示了突出的作用。比如,1946年12月份,我们纵队一次就补充被解放的蒋军士兵2000人,便基本被改造过来,仅发生逃亡三人,这在过去是很难办的。】
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回忆道:
【王克勤是俘虏兵入伍的,他当了典型,本身就能教育新的俘虏兵,尤其是他的建立的互助组、开展三大互助的那套办法,有利于迅速将俘虏兵转变为人民战士,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们转入战略进攻后,实行的是无后方作战,比如六营集和羊山集战斗,我们俘敌五六千,这些俘虏我们只好全带着,基本全部补充到我军。当时,一个营有千把人,由于作战消耗,老骨干根本不够用。我们就是用王克勤的办法,很快将俘虏兵转变过来。前一仗的“解放战士”,就能带后一仗的“解放战士”。讲白一点,就是用俘虏兵带俘虏兵。当时,我们许多营、团首长的警卫员也用的是解放战士。许多解放战士当了排长、连长……所以,我们要特别感谢王克勤!】
如今,在论及解放军某支“王牌”部队战斗力时,不少史学、文艺作品都喜欢将功劳归于某位战将个人的大智大勇。他们忽略了构成战斗力基础的基层指战员,漠视了结构基层指战员战斗力思想基础最基本的史实,比如: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第六纵队和第三纵队,在东北最早开展诉苦运动(据史料,“东北解放军的诉苦运动,是在四六年七八月间由六纵之五十三团及海伦之警二旅所创造的”,“一九四七年四月,三纵之二十团把诉苦运动向前发展了一步,有意识的把诉苦运动分为倒苦水、挖苦根、查忘本思想三个阶段进行,并与立功运动结合起来”);有着“烧铺草”铁血精神的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总结推广了王克勤“三大互助运动”。
肖永银将军还有一句政治水平很高、人格境界深远并且很值得当代军史研究者和当代媒体深思反省的肺腑之言:
【我非常感谢当时的政工干部们。他们以敏锐的目光发现和总结了王克勤的带兵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我18旅的战斗力。】
当年,肖永银等战场将领留下的珍贵文字,如今,是对《亮剑》一类英雄史观作品泛滥成灾最实际的批判!
战士们爱戴王克勤,干部爱护王克勤,人民群众也关爱王克勤。
“三大互助运动”推广后,王克勤成了根据地男女老少敬仰的“大明星”,只要听说王克勤的部队来了,都要有一批批的“粉丝”接踵而至,一睹尊容。
王克勤呢,从不摆“明星”架子,总是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
武效贤记得,一次行军,部队到了一个游击区的小镇子,当地群众生活贫困,对我军还不十分了解。三班的房东老大娘是个摆小烟摊的,开始不让住她的房子。王克勤了解到,老太太的儿子被国民党抓兵抓走了,她见到当兵的就恨。她还有一个姑娘在家,就更不便开门了。王克勤叫全班同志都睡在院子里,并且把院子打扫干净,把房檐下的水缸装得满满的。他独自与老太太谈了半夜,把老太太感动得泪流满脸。第二天,部队开拔时,老太太往王克勤的挎包里装了12个鸡蛋和1包纸烟,说:
【“你不是讲了,穷人是一家,这是大娘的一点心意。给你们吃了,就当我儿子吃了一样。大娘只有一个请求,你们见到我的儿子,一定把他带在你们身边,做一个像你们一样的人!”】
王克勤推辞不下,最后写了封信,连同一块银元,偷偷放在老大娘的香烟摊上。出发前,他把十二个鸡蛋和那盒纸烟分给全排同志,说:
【“让我们永远记下,当人民的儿子,为人民打仗,救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10日,王克勤在定陶北门登城作战率先爬上云梯时,腰部和腿部被敌机枪射中,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临终前,他紧紧抓住战士陈群的手说:
【“小陈,再替我给毛主席写封信,告诉他老人家,党教育我成为一个革命战士,可是我为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
对于王克勤运动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当一支部队的解放战士接近或超过半数时,诉苦运动之前的王克勤们,与诉苦之后广泛开展“三大互助运动”的王克勤们,所发挥的战斗力,有着天壤之别!
这,是任何一位将领个人所不能取代的!
这,才是人民军队独有的特质!
也正因如此,定陶之战虽然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三师一五三旅,但王克勤的牺牲却让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痛惜不已。据时任王克勤所在第十八旅的旅长肖永银回忆,刘伯承司令员在以“刘邓”名义撰写关于王克勤的唁电时,曾激动地说过:
【“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战后,王克勤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定陶北门外。定陶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定陶城的北门改名为“克勤门”,以永久纪念王克勤烈士。
2009年9月10日,“爱兵模范 杀敌英雄”王克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遗憾的是,由于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离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流媒体和影视界对英雄人物的纪念和宣传,在历史观方面越来越像国民党那样漠视乃至于抛弃草根大众了,如今,已经泛滥成灾的英雄史观又积重难返,解放战士王克勤质朴的草根形象和英勇的革命事迹,也就鲜为人知,并被李云龙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银屏形象遮蔽了。
2019年5月27日
【高戈里,察网专栏作家。本文原标题《淮海战役功劳谁之最——兼述被淡化被抹杀的我军战时基层政治工作》,共五个部分,此为第三部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察网研究):高戈里 | 淮海战役功劳谁之最(三):华野基层指战员最钦佩中野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