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岁月里(2)

辉煌岁月里(2)

人生三节草,不知那节好; 黄河九十九道弯,人生三穷三富不稀罕。回望我76岁的人生旅途,坎坎坷坷,磕磕绊绊,有辉煌也有落魄,有甘甜也有辛酸。

究其一生,最令我难忘、也是我事业如日中天的岁月,是在35403部队(昆后23分部)工作、战斗、学习、生活的那三年间,即1978年8月至1981年8月。

回忆那段经历,总让我热血沸腾,彻夜难眠。之前,我曾经发表过《在战火中锤炼》和《撤军后的日子里》集子,但是,总觉得还有很多要写的东西。兴趣又起,命笔书之。

 

二、初到马关

第二天,我和林杰五点钟就起床,他去金平方向,要走四公里到开远坐火车到个旧市再转车;我去马关,要走三公里到东山,那里是去文山方向的主干公路。在那里才能找到去马关的汽车。

我费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东山脚的公路边。虽然穿着军装,车也是不好挡的。不是驾驶室满坐,就是驾驶员怕遇到越南特工。

我站在公路边,不停地向奔驰的车辆招手。车飞起的黄土灰尘把我完全包裹成一个黄土团。站了两小时,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得把车拦停下来才好说。我就在山上扯了一捆树枝和杂草丢在路中间。

不一会一辆军车停了下来,一个士兵骂骂咧咧的下车提那捆柴草。我走上去,那兵说:“是你干的?”我说我已在此挡车两个小时了。将军人通行证递过去。那兵没好气地说:“我们执行战备运输任务,驾驶室已坐了三人,坐不了。”

辉煌岁月里(2)

我看了看车牌,是23团的车,我说:“你们是23团的,我有很多老乡在你们团,你们七连连长、指导员都是我一个地方的。”那个把着方向盘的老兵问:“你是毕节的?”我点了点头。

那司机说:“我们就是七连的。你认识我们连长、指导员,他们叫什么名字?”“连长姓周,指导员尤安清。”

我把通行证拿给那司机,他看了说:“你就是余泽江?你不是在勐腊139吗?上个月我和指导员去勐腊时,他提到过你。”我说:“是的,我昨天才到开远。请你带我去马关吧,我有任务。”

那司机为难地说:“可是,老兵,驾驶室已坐不下了,我们车上装的是柴油,又有蓬布,味道很难闻,我们又只到文山。”

我马上说:“小越南在欺负我们,我们边防军民正在流血牺牲,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有什么味道我都不怕,有什么困难我都可以克服。到了文山我再想办法,我必须立即赶到马关前线。”那司机就叫我上车厢去。

车厢上装满桶装柴油,坐着,蓬布压着头,我只好躺在油桶上,车一颠,油桶跳起来撞在腰上,邦痛邦痛。但一想到祖国的召唤,人民的召唤,前方的召唤,心中只有澎湃的激情,哪里还管他痛不痛。

开远到文山146公里,离马关224公里。到了平远街,车停下来吃中午饭。那司机见我从头到脚都是油灰,有些心痛道:“大小还是个军官嘛,还吃这个苦。”

就在停车场中给我找去马关的车。好不容易找到一辆拉面粉去马关的军车,但人家已吃了饭马上走,我只得在军供站用洗脸毛巾包了点米饭,爬上面粉车。

我在面粉车上,不能坐,只能卧躺着。山区公路崎岖不平,颠颠抖抖的,从平远街出来没多久,我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剧烈的摇晃,把我从睡梦中震醒。面粉车帐篷盖着,外面的光景一点也不知。我用劲拉开蓬布接头处,外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只见车灯照在山野中,不时闪现一点点灯光。我又只得好好躺下。

我上午没吃早餐,中午在平远街包了点饭团,连开水都没有喝一口,又渴又饿,胃翻得七上八下,难受得要命。但一想到小越南正在我边疆杀伤我军民,我一遍一遍地命令自已: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

到了第二天凌晨5点30时,车终于停了下来,司机喊我下车,说马关县城到了。我昏头昏脑跳下车,问113兵站在什么地方,那司机说他们不清楚,叫我自己去问,就开动车走了。

我没有办法,天已放亮了。公路上开始有人走动,我问人家,有的看我一眼,什么也不讲就走开了;有的摇了摇头,说部队才来,谁知道?我只得问附近可有部队,行人指着山峁上说:“那里有解放军站岗。”

我顺着山峁,走到几栋平房处,一卫兵喊我“站住!干什么的。”我忙递上“军人通行证”。卫兵反复看着我,嘴里说:“你是军人?”我说:“我穿着军装的呀。”卫兵说:“你从头到脚灰白一团,连领章都看不清。”我一看,可不是吗。

卫兵说:“113兵站离这里两公里。”说着用手指了指一个山岗。我一看,是面粉车走过头了。我谢了卫兵,走到6点30时才到113兵站。卫兵问我干啥,我回答是分部政治部的余干事,找政治处杨主任。

卫兵打电话到值班室。一会儿来了一位干部。他看了看我,问:“你真是余干事?”我将通行证递给那军人。他说:“分部宣传科王科长昨天来电话,说你要今天下午才能到。

你咋就到了?满身是灰,不是有通行证,谁认得出你是军人来?”我问:“你是杨主任?”军人说:“我是吴干事,宣传干事。走,你先到我的住处去洗洗,我找套衣服给你换上再去见杨主任。”

我随吴干事到他住的房间,他递给我一面镜子,我一看,除了两个黑眼珠而外,真是灰白一团。

我洗了脸,换上吴干事找来的军装。吴干事就带我走到一间房,那是兵站首长用餐的“小餐厅”。桌边已坐了五个人。吴干事给我介绍:“这是站长,这是政委,这是副站长,这是副政委,这是杨主任。”

我一一行军礼,向首长们问好。

政委很开朗,他开玩笑说:“别这么客气了,干事同志,你是坐飞机来的?你昨天才离分部,今早就到?”我汇报了一晚行程的经过,政委说:“这才是军人的作风。”

我说:“请首长们用餐吧,我去炊事班吃大灶。”政委说:“坐下坐下,无冕之王,见官大一级。你是分部政治部派来的,就和我们吃小灶,吃完后,杨主任给你交谈情况。

欢迎你们来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写。”我没办法,只得坐下,享受团首长待遇。杨主任对吴干事说:“你去吃了早餐到我办公室来,一起向余干事谈谈情况。”

辉煌岁月里(2)

杨主任和吴干事给我谈了情况,有很多事情真的值得去写,如二供应站副站长石云富一个星期奋战在装卸场,平均每天装卸出入库物资3.86吨;军需助理员陈天良三推婚期上前线;战士任高亮背送干粮行程58公里越军炮火封锁地到前沿阵地;木厂军民携手并肩抢秋收;桥头阵地守护神不畏强敌保祖国;篾厂弹药库日夜奋战满足前方需要……等等。

最令我感动的新闻题材是:马关县粮食局车队,冒着敌人的炮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把前沿阵地所需的粮油送到一线边防部队的事迹。

我决定先采写马关县车队支援前线的事迹。杨主任让吴干事陪同我前往县粮局采访。

马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是一个集边境、民族、贫困、山区、老区、原战区为一体的县份,马关县边境线长,民族众多。

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江省的箐门、黄树皮和老街省的新马街、猛康四县接壤,国境线长138公里。1950年,建立马关县人民民主政权,隶属云南文山专区。1958年4月建立马关壮族苗族自治州后,属云南省文山州至今。

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多民族长期和睦共存,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布依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6%。

辉煌岁月里(2)

马关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不能过车的小街。县城所在地称为马白镇,和内地大点的村子差不多。粮食局坐落在城边的一个土包上,显得很破旧。

我们顺着马白镇窄窄而又黑不溜秋的小街,走到县粮食局,找到局长。吴干事向局长介绍说:“这位是我们分部的余干事,他想采访咱们粮食车队支援前线的事迹”。局长很是高兴,马上摇通车队电话。

一会儿,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就来到局长室。局长指着来人对我们说:“这就是车队秦队长。”又对秦队长介绍说:“这位是113兵站吴干事。”队长连声说:“见过,见过。”

局长又对秦队长说:“这位是上级派来马关采访备战情况的余干事”。秦队长上前几步,握着我的手,笑着说:“解放军为保卫我们边疆不怕流血牺牲,我们为军队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

我开始按部就班进行采访。秦队长介绍说:“我们车队有21人,7台解放牌,2台嘎斯车。平时主要从文山州粮食局运粮到马关。最近一段时间,越南反华,向我边境开枪开炮,人民解放军为保卫边疆,调防来了很多部队。

1978年8月11日那天,113兵站来找到我们,说老王寨的部队快要断粮油了,军车又忙着运兵运装备,请求我们支援。我们马上派了四辆车,由我带队,罗连华,秦晓军,陈跃,龙有淼等8个司机组成支援解放军车队。”

秦队长喝了一口水,继续说:“我们行驶到大青树,那里有一段路暴露在对面越南孟康越军视线中,前些时候,有的车和人都挨了越军的炮击。随车押运的解放军同志对我们说,为了车队安全,等天黑了再走。

我考虑这段路,一边是河,一边是峭壁,晚上不开灯,容易出事故。开灯,恰好又给河对面的敌人暴露目标。边防部队既然快断粮了,我们不能让亲人饿着。我就和司机们商量,大家都说:‘为了支援解放军,就是刀山火海也要冲’。

我们制定了方案,先把三辆车开到树林中藏起来。我先开一辆冲过去,看敌人有什么反应再说。

我开着车冲过去,500米啊,感觉很长。我冲到大转弯处,把车隐蔽好,走过来接三辆车。三辆车刚开出200米,敌人就朝我们开炮了,我们毫无退路,只好加大马力往前冲。

一发炮弹炸在最后一辆车身上,粮包起火了,龙有淼稳稳地驾着车向前冲,副驾驶陈苏援和押车的解放军爬上车去,脱下衣服扑火。车冲到大转弯处,我们大家都冲上车灭火。

粮食保住了,可我们龙师傅和陈苏援,还有那位解放军战士被烧伤了。我们按时足额把粮油送到了老王寨边防部队,圆满完成了支前任务。”

秦队长讲述了这次运粮经过,虽言词平淡,其事迹确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继续挖掘素材,写一篇一炮打响的文章。于是,我们随秦队长到了车队,又找了那八个师傅作了补充采访。

当晚,加班到凌晨三点,一气呵成,写出通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马关县粮食局车队支前记实》。天亮后,到车队和县粮食局审稿,盖了章,立即到马关县邮电局向新闻单位发了稿。

这是我到35403部队采写的第一篇稿件,也是我向139野战医院汇报和献给边疆人民及35403部队全体官兵的一份礼物。

一周后,本文在各大新闻报刊,广播电台被陆续采用,人们从报纸上得知我到前线去、到马关边防了。

辉煌岁月里(2)

作者简介:

余泽江,蒙古族,作家,笔名:詹育。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书记;秘书长。

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纪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

2009年退休,

编辑:方迎欣

辉煌岁月里(2)
往期回顾:
 
辉煌岁月里(1)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辉煌岁月里(2)

(浏览 4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