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开国将士后代联谊工作组:18612602848
来源文章:赵勤山
抗日战争时期,濮阳一带一直是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域,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群领导机关一直在这一带活动。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形成前和冀鲁豫与冀南两区合并后,宋任穷同志曾在濮阳一带战斗和生活。身为冀南军区司令员和大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宋任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之成为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杰出贡献。
宋任穷同志在濮阳一带指挥的战役战斗数不胜数,我想就发生在濮阳一带,又与宋任穷同志有直接关系的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及其作用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1940年的反顽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活动开始限制,并逐步由”政治限共”发展到”军事限共”,掀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盘踞在沧石铁路以南的国民党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坚决执行”反共第一”的反动政策,暗中勾结日军,积极与抗日军民制造摩擦,不断造成血案,妄图建立横断河北省南部的反共基地。
为了坚持敌后抗战,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对石友三等进犯抗日根据地的顽军进行反击,狠狠打击其嚣张气焰。
针对石友三等部顽军的讨伐行动有两次战役,冀南军区司令员宋任穷是这两次讨伐战役的直接指挥者。
第一次战役从1940年2月上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历时三个多月,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月9日到19日,是冀南讨顽战。石友三部损兵折将2800余人后,在日军掩护下逃至清丰县东南及濮阳县、濮县之间的地区,与高树勋、丁树本等部靠拢在一起。
第二阶段从3月4日至15日,是”卫东”讨顽战,主要在清丰县、濮阳县和濮县一带进行,这一战将石友三部驱逐至陇海铁路附近,丁树本部也因怕被歼而南撤至长垣、封丘一带。
第三阶段在4月上旬进行。不甘心失败的石友三与丁树本相互勾结,渡河北犯,企图重占直南地区。
6日,我军在濮阳县西南一带将丁部击溃,丁树本逃往豫西;8日,我军在濮阳县东南向石友三部发起反击,将其逐至黄河以南的东明、曹县、定陶一带。
第四阶段在5月中旬进行。5月15日至17日,我军向驻守东明之顽军发起进攻,一举攻克其全部据点,顽军南撤。我军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再追击,第一次讨伐顽军石友三的战役结束。
第一次讨顽战役的前三个阶段是在宋任穷和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统一指挥下进行的。4月中旬,由于参加反顽战役的各军区部队归建,所以,第四个阶段由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指挥。这次战役,共歼灭顽军17800余人,粉碎了石友三在直南建
立反共基地的计划,我军控制了北起朝城,南至东明,西起卫河,东至运河,包括南乐、清丰、濮阳、范县、濮县、内黄、朝城、观城、东明、鄄城10个县城在内的广大地区,使冀鲁豫区和鲁西区连成一片。
第二次战役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到年底结束,历时半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0日到8月12日,主要是对石友三部进行军事打击。
6月28日,石友三部3万余人重占我濮县县城以及濮阳、清丰、范县、观城之间的抗日根据地,并企图逐步扩大其控制区域:第一步进占我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并以此为中心,将清丰、淡阳两县以东地区和朝城以南地区完全控制;第二步进窥鲁西北地区,收编齐子修等部,扩充实力,扩大补给区域;第三步向西发展,与豫北林县一带的国民党第二十四集团军庞炳勋部连接起来,以隔断我华北抗日根据地与华中、山东地区的联系。
为了粉碎石友三这一企图,八路军总部命令组织第二次讨顽战役。这次战役,组成了以宋任穷为总指挥,以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为政委的总指挥部,统一指鲁西军区、冀鲁豫军区、冀中军区南进支部以及冀南军区的四个团,从7月10日开始向顽军各部发起反击,至8月12日,给顽军各部以沉重打击。石友三等部向北、向西发展的道路被截断,便在日军掩护下,聚集在金堤河以南、黄河以北的濮阳、濮县两县之间的地区,深沟高垒进行坚守。
第二阶段从8月下旬到年底。8月中旬,讨顽总指挥部召开会议。会议根
据八路军总部关于今后对顽军斗争应把揭露石友三背叛祖国、破坏抗战的罪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决定采取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双管齐下,长期斗争的方针,并将反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及反日军”扫荡”联系起来,统一部署。根据会议的决定,从8月下旬开始,讨顽大军以主力逼近顽军,逐步压缩其盘踞地区,并派精干小部队打击外出抢粮和给石部运送粮草枪弹的顽军,切断其补给线。同时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揭露石友三通敌叛国的罪行。
到11月底,不仅瓦解了被石友三胁迫利用的会道门组织快刀会,也使一些原本反对我党我军的封建士绅转而采取中立态度;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了石友三叛国的真面目,而且顽军中的下层官兵也对石友三勾结日军、积极反共的行为日益不满。在我军事和政治双重压力下,顽军上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石友三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之中。
12月初,高树勋奉蒋介石密令处死石友三,并继任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继续坚持反共立场,积极作北犯抗日根据地的准备。由于顽军高层之间的矛盾没有缓和,孙良诚率部离开高树勋到定陶以南自行发展;教导师副师长文大可率部投降日军;不久,第六十九军军长毕泽宇也率部投靠孙良诚,使高树勋的势力大为削弱。
为了给继续北犯的高树勋部以严厉警告,我讨顽大军于12月中旬一举攻占古云集,歼顽军2800余人。12月下旬,在我军事打击下,高树勋的部下孟昭进、段海洲率部南逃。根据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和刘、邓首长关于应努力争取高树勋的指示精神,我讨顽大军转而积极开展对高树勋部的统战工作,第二次讨顽战役胜利结束。
1940年的讨逆反顽战役主要起到了以下作用:
一是宣传了我党的抗战政策,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争取到更多的群众站在我党旗帜下进行抗战,为冀鲁豫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战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是沉重打击了顽军的反共活动和气焰,为粉碎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讨顽战役的胜利,迫使国民党留在统一战线内,从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
三是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充足的条件。随着讨顽战役的进展,1940年1月至4月濮阳一带各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先后建立。在此基础上,4月15日,冀南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清丰县安庄成立;4月18日,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在清丰县王什成立;4月30日,冀鲁豫军区成立;1941年1月15日,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至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而濮阳一带正是这块根据地的中心区和发祥地。
二、清丰战斗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通称平原分局)成立,黄敬任书记,统一领导冀南和冀鲁豫两区的工作。1944年5月,两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平原分局机关和冀鲁豫军区机关随即迁往濮范观中心区活动。
1944年我抗日军民发动春季攻势,基本扫除了清丰县城外围的日伪军据点。在我军事和政治攻势双重打击下,驻守清丰县城的日军于5月8日弃城逃往大名。10日,驻守清丰县城的伪军亦弃守清丰。但是,麦收即将到来。日军为了抢粮,遂纠集清丰、南乐、大名三县的伪军及冀南各县的警备队,于5月23日重占清丰县城,并在清丰城内大搞所谓的”庆祝光复清丰”的活动。
为了保卫麦收,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冀鲁豫军区决定乘敌立足未稳,袭击清丰县城,歼灭重犯之敌。
根据军区的统一安排,各参战部队于5月19日晚打响战斗,30日上午10时战斗胜利结束。这一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粉碎了日军的抢粮计划,保卫了麦收,使清丰人民的小麦免遭掠夺。同时也使根据地军民增强了一分经济力量。
二是沉重打击了冀南一带日伪军的嚣强气焰。据日军防卫厅披露:”清丰战斗的失利,是改变警备时的一幕悲剧.…..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冀南道的保安队从此一蹶不振。”
三是收复了清丰县城,解放了清丰全境,打破了日军以清(丰)南(乐)大(名)为基础分割冀鲁豫根据的局面,为使单拐村成为”中原红都”,为抗日军民的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
三、解放寿张县城
寿张县城是日伪军的中心据点之一,也直接威胁着冀鲁豫中心区的东大门,是日伪军楔在我中心区边缘的一颗”钉子”。这里主要由伪军驻守,扼守黄河故道,在金堤上构筑封锁线,企图切断冀鲁豫中心区同昆张地区和运东地区的联系。
1944年5月,在冀鲁豫军区发动的昆张战役中,已经使寿张县城处于我军的三面夹击之中。
11月,边区军民在两个多月的冬季攻势作战中,又相继拔掉了寿张周围的敌据点,使寿张城彻底孤立。为了拔掉这颗”钉子”,冀鲁豫军区决定解放寿张县城。
1944年12月6日7时战斗打响,仅用两个小时使结束战斗。此战虽然规模不大,战斗也不太激烈,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扩大了解放区的面积,解除了来自冀鲁豫中心区东面的直接威胁,使中心区更加巩固和稳定。
二是使华北和华中、山东两区联系的渠道更加畅通,同时也使濮范观中心区与昆张地区连成一片,从而为集中人力、物力开展更大规模的对敌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南乐战役
1944年,冀鲁豫区军民在区党委和军区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战斗,收复了清丰、濮阳、内黄、寿张等7座县城,加上中心区的三个县,冀鲁豫根据地已经拥有10个完整县,中心区也与沙区连成一片。在这种情况下,南乐县城及其周围据点便突出于冀鲁豫根据地之内而成为一个”半岛”。
为了巩固卫河以东抗日根据地,开辟卫河以西地区,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南乐战役。
南乐战役打响之前,军区进行了周密的布署:以第八军分区部队为攻城主力,由第九、七、三军分区的部队和南乐、清丰等
14个县的地方武装配合行动,扫除外国据点,阻敌增援,并牵制大名、魏县等地之敌。
1945年4月24日,冀鲁豫军区在马村集召开了各参战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具体明确了各部队的任务并下达了发起南乐战役的命令。
从4月24日夜攻城开始到27日晨将守敌全部歼灭结束,南乐战役历时三昼夜,歼灭日军一个小队37人,歼灭伪军3300余人,攻克日伪据点30处。
南乐战役是抗日军民在濮阳一带对日伪军的最后一战。此役的胜利,使濮阳市现辖区域全境获得解放。这次战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此战解放了南乐全境和大名县以北、广平县以东的广大地区,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南北连成一片,不仅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抗日根据地,而且为进一步开辟卫河以西地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这次战役采取了几个军分区的部队相互结合,正规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相互配合作战的策略。战役过程中,又采取了分打弱敌和聚歼强敌相结合,火力队、爆破队、突击队相结合的战术,不仅为我军在更大范围内的协同作战提供了经验,也为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提供了经验。
第三,南乐战役是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经过整训和大练兵之后打的第一个大仗,也是一场攻坚战。参战部队分工合作,一举攻取设防坚固的南乐县城,不仅显示了整训和大练兵的成效,而且为我军的攻坚作战积累了经验。
第四,重视战前、战时的政治动员和纪律教育,不仅使广大指导员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涨的战斗情绪,而且也严格遵守了城市政策,这对争取敌占区的广大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广大群众的积极支前和军区圆满的后勤组织,不仅解决了参战部队的弹药供应和吃饭等问题,而且为以后反攻作战和解放战争中如何保证部队的后勤供应,如何组织群众支前等工作提供了借鉴。
在抗日战争后期,宋任穷同志先后在濮范观中心区和清丰县单拐村住了一年多的时间。做为军区司令员,他直接决策、指挥的战斗就像银河中的星斗数不胜数。这里仅取其中几个片段以作纪念。在濮阳期间,宋任穷同志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形象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存留在濮阳这块热土上,永远存留在濮阳人民的心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开国将士后代):宋任穷与濮阳一带的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