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金华
满山的樱花开了,像一片红色的云,在滇池和翠湖的浪花水波间,以及盘龙江、大观河的水面上,避寒的海鸥在飞舞,岸边垂柳摆动,玉兰飘香。
这是我美丽的春城昆明,一个四季花开永远与春天相伴的城市。这里曾孕育过我少年时代许多的梦,留下过无数让我难以忘怀和割舍的思念。
衣
每一位当过兵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那一身军装,那一身威武庄严,代表和平和正义的绿军装。
第一次穿这身军装,是1982年的10月。那年,我高考落榜正在补习班补习,准备再拼一把,好歹考个大专或者中专,让自己身上也有点知识分子的味道,让我那山沟农村出来的父母也扬眉吐气一下。
不承想我那刚脱下军装没几天的老爹,找他的老连长,县武装部的陈双喜伯伯商量后,决定让我去部队“锻炼”,说是“锻炼”其实就是帮我找条出路,同时也是帮家里减负。
毕竟像我父母这样双方家都在农村的家庭,自己子女多不说,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一大堆,除了经常性的“走走动动”的乡邻,还有的干脆投奔过来长期驻扎的亲戚,这样的家庭,负担不重才见鬼呢。
体检、政审各种一番折腾之后,我顺利通过所有征兵程序,入伍通知书送到家中,父亲的单位敲锣打鼓地把我送到了武装部。
接下来就是换发军装,每人领到一套斜纹布的草绿色军装,一套姜黄色的棉衣裤和绒衣绒裤,一套白色的针织秋衣裤,一件生白布衬衫,一条宽大的草绿色内裤;一顶解放帽、一双解放胶鞋、一个挂包、一个水壶、一个背包、一床白布单、一块包袱皮。
领到军装后立马就被集中到武装部一个干涸的鱼塘内换装。由于事先没有按个头来发放军装,我们领到的军装都不合身,穿上军装的我们从干鱼塘走出来那刻,不但看热闹的人群笑得前仰后合,就连接兵部队领导也忍俊不禁。
看看吧,个子高的领了最小的四号军装,穿在身上电影《抓壮丁》里李老栓的二十几岁儿子,穿着一身童子军军装的样子,手杆和脚杆都露着;个子小的领到的却是一号军装,裤腰系到胸脯上,裤裆吊得老长,裤脚卷了三四卷还拖到地上,衣襟垂到了膝盖以下,系上腰带就像穿了条连衣裙,那模样就像电影《三毛从军记》里的三毛,惹得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发出一阵阵哄笑。
这样穿出去肯定不行,接兵部队的干部马上分头张罗大家互相调换衣服,经过一番折腾,大家都换到了勉强合身的衣服,于是,我们这群刚穿上军装的人,终于有了些队伍的样子。这就是我穿的第一身军装。
生白布也叫漂白布,这种布料的特点是越洗越白,越穿越软和。这种衬衫我特别爱穿,当兵四年穿了四年,退伍以后还到处找穿。一条绿军裤,一件棉布衬衫,再理个板寸头酷得很!
新兵训练一个月后开始发第二套军装,这是1965式军装的升级版,1971式的确良春夏军服,这套军装是采用涤棉三元混纺布料缝制的,这套军装具有耐磨、挺括、不褪色等特点,用云南话说就是板扎,用四川话讲就是巴适,用北方话表达那就是盖了。特别是红领章红五星一戴,整个人瞬间就精神起来,帅气起来。
这套军装是上世纪70—80年代,最受年轻人追捧的衣服,穿在身上不仅时髦,更显身份,犹如当今的一线品牌。
新兵训练结束下连队以后,发了一套称为“涤卡”的三元混纺的秋冬装,棉的成分多一点,但也很厚实、保暖,更主要的是它比棉布军装要挺括得多,面料看上去油光闪亮的。
那时我们在部队每年有两套半夏装(多一条裤子)两套冬装,每年发新衣服的时候必须上缴旧衣服,那年月我们为了多留一套新军装而到处找旧军装去兑帐,讨好后勤的干部们或事务长、事务员为我们想办法从后勤搞一套旧的。
好多农村来的兵为了复员时能多带一套军装,平时总穿旧的,把新的省下来想带回家。
记得我们当新兵的时候,那些要退伍的老兵要走了,总在我们面前打开包裹展示他积攒了几套新衣服,以此来炫耀。部队后来还为此定了规定进行限制,复员规定只能带几套,多了还不行。
那时的我们是没有作训服的,为了节省一点,就穿旧一点的衣服去搞训练,磨破了扯烂了就到街上补一补。我们是总队正规化建设标兵部队,常年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衣服总爱破,为了爱惜衣服,我们总是穿着补丁衣服训练,外人看了就像是一群残兵败将,十分的寒酸。那时我们真的懂得节约。
当然,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形象,为了我们当兵人的尊严,我们是不会穿着破衣烂衫去执勤的。
除了上述服装外,一人还发了一件军大衣和雨衣。军大衣一般在执勤和看电影时穿,平时和被子一样收叠整齐,摆放在床上。需要说明的是,大衣、雨衣、水壶退伍时必须上缴,不能带回家。
鞋子就是两双解放胶鞋和一双布鞋,棉鞋是1983年底那场百年未遇的大雪后增发的。
改武警以后,连队改成了中队,军装改成了上绿下蓝的1974式武装民警服改进的1978式武警服装。(军衣军帽上都盖有78式警服的戳)
那时候解放军部队只有干部才能穿四个兜儿的干部服,战士则穿两个兜儿的战士服,而武警部队的军装无论干部战士都是四个兜儿。除了军帽上的帽徽由红五星换成国徽以外,其他与解放军1965式空军军装无异。
1984年5月武警部队开始换发1983式武警服装,最早换装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央直辖市和广东、深圳等沿海开放地区的部队。
我们只能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这套新式服装的模样,大家都盼望着能够早一天穿上新式服装。可惜,很多战友没能穿上这套新警服就退伍了。
这套警服是为实行军衔制而设计的过渡服装,肩膀上增加了镶嵌黄色压条的肩袢,袖口多了两道黄色箍线,裤子上也增加了红色的裤缝装饰线。
和以往不同的是还增加了一条单裤和米黄色的长袖和短袖两件小方领夏装,衣料与过去的军(警)服一样,春夏服为的确良,秋冬服为涤卡。团职以上军官的布料是混纺毛料。
这套橄榄绿的新式服装,警徽有了较大的改动,也更加富有深刻的内涵,马鞍形大檐帽上的帽徽由金色松枝叶、蓝色盾牌、金色长城以及红色国徽组成。肩袢上也缀有蓝色盾牌和两支交叉的步枪组成的警种符号。
官方媒体介绍这款制服时说,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表明人民武装警察是国家法律的捍卫者;盾牌是人民武装警察的象征,表明人民武装警察保卫人民的神圣职责;长城象征人民武装警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松枝叶象征人民武装警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战斗意志。
1984年底,云南武警部队陆续换发1983式武警服装,我支队是第一批换装部队,而我中队一直是总队正规化建设示范中队,成为云南总队第一个试穿新式服装的中队。
换装那天我专门穿着新式警服,去省军区通信连兜了一圈,在女战友那里显摆了一下,看到我们穿上新军装的样子,那些解放军男战友羡慕嫉妒恨了好一阵子。之后,又到总队政治部找我的朋友林干事蹭一顿晚饭。到了门口穿老式服装的哨兵还朝我敬礼。
和林干事一个办公室的战友在我背后嘟囊道:“怎么着也应该让总队警通中队和三支队先穿,怎么会让一支队一中队这帮小子抢先了?”
我不客气地回应他:“因为我们是一支队一大队一中队,所以我们得先穿对吧?”“对对对,没有一哪有二,一支队一大队一中队排名第一,所以什么都应优先,穿新服装也是理所应当。”林干事在一旁帮着我说话。
当时,因为每人只发一套新式服装,我们新老服装混穿了将近两年,而边远的部队,一直到1985年底才完成换装。我们驻省城部队比边防部队换装早,到边防一线采访时,我的衣服经常被大家穿着去照相和见女朋友。
在发这套服装时,还佩了一顶橄榄绿的解放帽,一枚小警徽,但穿戴起来不是那么好看,感觉也不是那么协调,我没有怎么戴。到机关工作后,被一名做文化教员的战友借去后就没有还我。
在穿的问题上,也出过一些小插曲,这几乎是所有部队都会存在的问题。
一个是老兵与新兵换衣服和帽子的问题,一种情况是老兵和新兵感情好,老兵要退伍了,新兵心甘情愿地把衣服换给老兵。
二是老兵采取威逼利诱等各种方法强迫与新兵换衣服;
三是偷新兵的衣服。这三种情况在我当兵的时候,在我所在的部队已经不存在了,至少在我所在的中队没有发生过。一是,干部们盯得紧,老兵们也自觉,犯了前两条的轻则批评教育,限期改正,重则紧闭处分。如果犯了第三条,就属于违法犯罪了,其结果可想而知。
为了穿衣戴帽一点小事,中队领导操碎了心。他们始终认为,老兵用自己的旧衣服换新兵的新衣服,是一种利益侵占,会影响官兵关系和战友感情。
有一次,我为了装酷,跟老兵要了一顶洗得发白的棉布军帽戴着,被中队长发现后,将我叫去盘问了许久,问清楚缘由,确认新军帽还在,才没有再追究。
那个时候,三天两头紧急集合,搞物资点验,就是为防止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我听说,其他中队就有一名老兵退伍前,想带一件军大衣回家,他刚把新兵的大衣偷出去就被发现,结果背了个处分被押送回家。
后来,部队发的衣服多,服装的款式也改了好多次,过去部队管理也不是很规范,有钱也能买到军装。特别是作训服,挑沙灰的,割胶的,特别是那些征地拆迁的,都会整一身穿着,让大家搞不清楚真假。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编辑:严京平
往期精华:
# 情留此山中——回望守护大成昆的青春
# 边关岁月入梦来
# 野战医院之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执勤中队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