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往事未如烟
——对一位特等功臣65年后的精神追寻
在中国版图上,这3个城市在地理空间上并没有关联;但因为一位烈士,3个城市勾起一个“同心圆”。圆心,是65年前殉国的烈士孙占元。
孙占元这个名字,可能已鲜为今人所知,但在60多年前,那是个在全国响当当的英名,特等功臣,与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杨连第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
当英雄路过时,总有人为之鼓掌;当传奇已成往事时,总有人为之纪念。请跟随记者的笔触,近观一个家庭、山村和连队,对一位特等功臣漫长的精神追寻,聆听律动着家国情怀的铿锵足音。
寻找烈士墓,铭记英雄魂
一个家庭的世纪深情
时光如能倒流,那些镜头振聋发聩——
1952年10月14日凌晨,恶仗来袭前的上甘岭2号阵地,弯月如钩,沉静似水。
战壕里,两位中国军人憧憬战后生活,“将来要能穿上一双皮鞋,站到天安门前照一张相,回家再娶个媳妇,就心满意足了!”
?
仅仅几个小时后,两个战友已是阴阳两隔:志愿军45师135团3营7连2排长孙占元双腿被打断,就在易才学准备为他包扎时,孙占元命令他去爆破地堡。易才学完成任务后发现,敌人已冲上阵地,孙占元拉响一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50多年后,贵州省黔西县,易才学老人弥留之际,依然念叨着老排长的心愿。他叮嘱儿子易新黔:“一定要代我到孙排长故乡看一看,给他捎一双皮鞋。”
2014年大年初四,带着父亲的遗愿,易新黔夫妇携子易毅踏上了还愿之旅。他们辗转来到林州市烈士陵园孙占元烈士纪念馆,将一双崭新皮鞋放在孙占元烈士雕像前,“孙伯伯,我们来给您送皮鞋来了!”
随后,一家人又赶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临淇镇占元村孙占元旧居。易新黔取出从父亲坟头捧来的一抔黄土,埋到房前的冬青树下。易毅恭恭敬敬地向北而跪:“过年了!孙爷爷,如果您活着,今年89岁,我给您磕89个头!”
易毅告诉记者,爷爷易才学是1985年因伤病转业回的贵州老家。老人生前每年清明都要面向东北方,给老排长敬上一炷香,还常告诫子孙,没有当年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他也曾想到河南寻亲送鞋,可路远迢迢,自己身体也不好,只能抱憾而终。
易毅大学毕业后,接过了寻亲“接力棒”,终于联系上孙占元家乡占元村的党支书孙软锁。每年清明节前,都要给孙软锁打电话,请他代为祭拜,并为修缮孙占元旧居纪念馆捐款。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易毅告诉记者,爷爷生前担任多所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员,经常讲当年打仗的故事,自己小时候课堂上学的英雄人物,从爷爷嘴里得到印证,也在心里格外敬重。
传承忠烈家风,打造“红色课堂”
一个山村的精神族谱
860.6米,597.9米,分别是占元村和上甘岭的海拔高度。占元村的乡亲却说,孙占元比这两地都高!
“不祭祖宗先祭英雄,成了俺村民俗;缅怀英烈、尊崇英雄,是俺村的村规家风。”孙软锁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前后,乡亲们都会到孙占元烈士铜像前敬一盘面点,献一束花。2000年夏天,孙占元家留存下来的两间老屋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坍塌,重建时,村里人人争当义工。3年前,村里计划建孙占元广场和铜像,全村群众再次自发捐款。80岁的五保户琚七妞,平常深居简出、省吃俭用,那一次硬是颤巍巍地走了几里山路送来了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里面5毛、1块……一小堆共200块钱,不知是老人积攒了多久的宝贝。
长期宣传孙占元烈士事迹的《安阳日报》退休记者史国义说,家风关乎社会新风,占元村不忘本、不断根的淳朴民风秉性,值得点赞。
1946年初,孙占元参军时对乡亲们说:“等我打完仗,和大伙儿一块引水、栽树、修出山的路!”如今,政府和村民一起修了12公里的“英雄路”,打了3眼“思源井”,绿化了1.8万亩荒山,红色旅游线路也在打造中。?
“红色家风”出生产力,“红色课堂”出凝聚力。上世纪60年代修红旗渠时,上工前,林州的父老乡亲都会喊着这样的口号:“男人争学孙占元,女人要当刘胡兰。”几十年来,孙占元精神“进校园、进家园”薪火相传,村里新兵入伍、民兵入队、青年入党、学生入团,都要到孙占元旧居前宣誓。该村先后有86名青年参军入伍,村民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的,多次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
网络信息社会,大山深处紧跟时代潮头。村里的年轻人建起一个近200人参与的微信平台,在这个网上红色大课堂,大家为如何弘扬英雄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集思广益。
前不久,安阳市一家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后,意味深长地说:“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头,但精神却不会被雨打风吹去。”
坐落于林州市烈士陵园内的孙占元烈士纪念馆。图片来源:人民网
站着上英雄榜,倒下当烈士碑
一个连队的血性图腾
有人说,这是个走得快的时代,也是个忘得快的时代。?
英雄辞别人间半个多世纪,老部队还记得他吗?带着这一疑问,今年3月,占元村村主任孙合喜专程来到空降兵某部2营5连住了几天。回村里后,他逢人便说两个“想不到”: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孙占元的老连队还惦记着他,听说村里要建孙占元纪念广场、为烈士塑铜像,官兵当即捐款2万多元,团里也拿出2万元;想不到,官兵们还是像孙占元当年一样,在训练场上敢打敢拼嗷嗷叫……
走进该连训练场,孙占元生前所在连的鲜红战旗迎风飘扬。连长陶光银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孙占元一直是插在官兵心头的精神之旗!”
“新兵下连第一天,不知道连长、指导员是谁,但一定知道孙占元是谁。”四级军士长张亭说,每一名新到连队的官兵都是“五个一”的见面礼:第一堂教育课是“我们连的英雄孙占元”,第一场电影是看《上甘岭》,第一个仪式是面对连旗宣誓……
“我是共产党员、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决不离开阵地!”这是孙占元当年在战场上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这一“连魂”在连队绵延流传。2016年4月底,该连首次成建制赴西北高原开展实战化训练。当地气候环境恶劣,跳伞危险系数大,连长陶光银的“职业病”腰椎间盘突出痛得厉害,大家劝他不要跟机跳伞。陶光银不同意:“我是指挥员,越是危险,越要带头第一跳。”半个月里,该连在陶光银带领下出色完成远程机降、蛙跳拔点等险难课目,受到上级表扬。
去年11月底,在空降兵部队组织的3天2夜全员全装达标考核中,刚做完疝气手术、正值恢复期的军械员周贤江,听说少一个人会影响连队整体成绩,主动要求参加考核。最后一个课目武装5公里奔袭前,周贤江感到伤口火辣辣地疼,解开裤子一看,刀口正在渗血。战友发现后,向连队干部和考官建议,让他退出考场。周贤江坚决不从:“考场就是战场,老排长两条腿被炸断仍坚持战斗,我这点轻伤算什么?”
俗话说,离地三尺有危险。从几千米高空跳伞训练,危险更大。在去年该连参加的某实战化演习中,下连才一个多月的新战士刘永杰、王玉林要求参演,但连领导考虑到他们俩跳伞次数少、经验不足,没批准。结果两人边写“血书”边哭:“进了孙占元生前所在连的门,我们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因没参演,这两名新战士一直觉得英雄气短。经过刻苦训练,第二年他们都成为了伞降教员。
4月20日,记者在该连采访时,连队指导员成杰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团里从陆上猛虎到空中铁骑,先后历经十几次精简整编,这次改革也面临不小的调整,但无论怎么变,孙占元英雄的魂和根都不会丢。近年来,该连出色完成10多次重大演训任务,多次受到通报表彰,连队被评为“先进基层连队”。
孙占元老部队如今已是空降兵,变的是兵种,不变的是听党指挥、敢打敢拼的军魂。苟光银摄
本文刊于《中国国防报》2017年4月27日1版,原标题为《英雄往事未如烟——对一位特等功臣65年后的精神追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天空):抗美援朝烈士遗愿:打完仗,穿皮鞋在天安门前照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