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记忆:贵州解放75周年专题
仁怀的解放接管及剿匪斗争(二)
仁怀 盐津大峡谷
四、剿匪斗争胜利
仁怀的反动势力有计划、有组织地武装叛乱和我们大规模地展开剿匪清匪斗争,从1950年1月起到1951年1月止,整整进行了一年时间。这是浴血奋战的一年,中间有胜利,有反复,经过艰难曲折,最终以反动势力覆灭、人民胜利而结束。
成都战役结束后,我十六军奉命回师遵义剿匪。这一消息对我们来讲,真是久早逢甘雨!
1950年2月2日,十六军四十六师先头部队沿赤水河岸抵达茅台,同占据茅台的土匪打响,土匪仓惶溃逃。杨用信和潘广乾赶到茅台,会见了师政治部主任玉猛同志,得知回师进驻仁怀的是四十七师一三九团。我们当即派犹学龙同志带着县委求援信,星夜赶到赤水元厚接上一三九团。
部队不顾疲劳急速行军,于2月10日经茅台进入县城中枢。这时被土匪围困的威胁随即解除。县委与一三九团王尚政委、徐仲禹团长商量,为了打击土匪嚣张气焰,兵贵神速,决定次日分三路突袭茅坝周天一匪部。
2月11日黄昏,接到师部命令,部队轻装冒雨连夜奔赴金沙,一夜急行军120里,12日凌晨赶到,如神兵天降,歼敌300余,既解了金沙之围,又减轻了南面对我县的压力。一三九团回师仁怀,使局面由被动重新变为主动,工作出现新的生机。
不久,西南军区和贵州军区相继发出了剿匪与建立革命秩序的指示,要求把剿匪斗争当作“解放大西南的第二个战役”来打。一三九团到达仁怀后,为了有利于加强剿匪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顺利进行,根据上级指示,从组织上和工作上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实行野战军地方化,领导一元化。由一三九团王尚政委兼任仁怀县委副书记,徐仲禹团长参加县委为委员。4月11日,一三九团团部奉命移驻桐梓县城,由三营教导员白泉、营长朱恒金参加仁怀县委。
(二)成立仁怀县剿匪委员会。由杨用信任主任,潘广乾任副主任,成员有王尚、徐仲禹、白泉、朱恒金以及地方民主人士周梦生、罗次启、陈卿等。
(三)明确剿匪和征粮是当前的中心任务,必须结合进行。要求部队在剿匪中执行“军事进剿、政治攻势、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
(四)以县委、县人民政府及一三九团(即党政军)名义发布告全县人民书,安定人心,号召人民群众协助政府和军队消灭土匪,建立革命新秩序。
(五)在剿匪过程中,依靠贫、雇农民为骨干,有步骤,有领导地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人民自卫队,对原国民党乡(镇)、保武装实行“枪换肩”,使武装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并在重点乡、镇要隘修筑碉堡工事。
全县剿匪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展开。
2至4月份,是第一阶段。我由被围至一三九团回师有计划主动出击,如合击坛厂胥杰,陈美之部,攻打猴子洞,合围茅坝,均取得一定战果。
4月中旬鲁班反击战,打了7天7夜,毙匪60多人,俘匪40多人,缴获各种枪50多支,使南北百里、东西50里基本清除匪患。
但由于只着重单纯的军事打击,忽视了发动群众,加之山大林密,人地生疏,我军初到,群众对我还不了解,以致出击战果不大,扑空较多,大股匪未受到重大打击,边沿和北面10多个乡仍为匪占领。
5至8月份,是第二阶段。一三九团团部移驻桐梓后,只留三营驻守仁怀。敌人见部队减少,重新嚣张起来,由南至北向我反扑,先后多次向鲁班、坛厂、水塘、茅台等地进攻。
这几个月是战斗最激烈最艰苦的阶段。但是,由于我们总结了前。一段的经验教训,克服了单纯的军事打击的做法,把剿匪、征粮和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建立农民协会,集中力量巩固中心地区,由南到北开展新区工作(8月份全县建制已划成12个区)。
在剿匪中,坚决贯彻了“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孤立和打击罪大恶极的顽固分子,争取瓦解一部分小匪首和匪众投诚自新。原国民党学孔乡乡长雷华廷向我投诚后又拖枪公开叛变,三营朱营长亲率七连突袭,直扑匪巢,俘匪首雷华廷以下137人,缴枪70余支。
7月,三营配合一四○、一四一团及遵义剿匪指挥部五个连,对窜拢在遵义、金沙和我茅坝边境一带叛变的保八团、六团以及大匪首吴相荣、周治国等6200余匪进行铁壁合围,历时26天,歼匪5000余人。
8月份,为了开辟北四区的工作,由一三九团统一部署,组织三营及一、三、四连与遵义剿匪指挥部两个连配合,对卢杰、蔡维新、李正开等千余匪徒进行大规模合围,歼匪800余人,活捉大小匪首57名。
李家寨剿匪战斗遗址
8月25日,五连、八连合围强攻卢杰匪部老巢李家寨。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共毙匪110名,俘匪75名,缴获各种枪118支,手榴弹200枚和电台1部,摧毁了股匪在北部的指挥部。
经过几个月的连续进剿,军事打击,政治争取,群众觉悟迅速提高,积极配合捉拿匪首。城南俘“金、仁边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高昆、特务大队长龚良清等以下60余人,争取了匪首胡少犹、王正伦等以下460多人投诚。城北争取了“三合县政府”秘书和三合乡乡长蔡小端等300余名缴械投诚。
由于我采取连续奔袭、驻剿、合围等措施,给各股匪以沉重打击,中心地区基本得到净化。
9月至年底,剿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股土匪经过打击后,化整为零,分散流窜,妄图保存实力,伺机卷土重来。敌变我变,除寻机继续出动部队清剿合围外,我们特别注意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清匪活动和捉拿匪首的立功运动。
9月中旬,全县农民代表大会后,宣布废除保甲制度,区、乡、村三级普遍建立农民协会。接着由县举办了两期共400多人的农民积极分子培训班,把他们作为骨干,发展壮大农协组织,10月份会员迅速发展到19000人。通过诉苦进行阶级教育,提高觉悟,极大地推动了剿匪、清匪斗争。
坛厂、长岗乡的农协会员配合部队,活捉了大匪首胥杰、冯仲衡等人。匪首郑剑樵、曾庆光、张康宁、郝明举等也纷纷落网。
11月份,全县武装股匪基本被歼灭。
1950年12月下旬,北四区相继开展工作,至此全县12个区、26个乡、镇建立了区、乡人民政府。
1950年8月,中共贵州省委召开了第一届党代会,具体部署以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为内容的声势浩大的反封建斗争。
9月下旬,县委集中全县干部进行整风,贯彻省党代会精神。
10月10日,党中央继1950年3月发出严厉镇反指示之后,又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右倾偏向的指示,我们又及时领导全县人民大张旗鼓地开展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县成立了人民法庭,对那些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反革命分子采取了坚决镇压措施。实践证明,我们当时这样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对于进一步发动群众,打击敌人,稳定局势,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均起到了很大作用。
1951年元旦开始,全县军民齐心协力,深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运动。男女老少一齐行动起来,布下天罗地网,昼夜站岗放哨,查路条,查客栈,搜山围洞,盘查来往行人,反复搜剿,形成铜墙铁壁。茅坝区2000多群众,配合部队两个班的兵力,连续搜山13天,活捉了罪大恶极的“南霸天”周天一等匪首12人。群众发动起来后,捷报频传,几乎每天都有捉获匪首的好消息。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手持一根木棒,捆绑一匪首交给政府。在群众和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先后捕捉了大匪首李文犹、曾毓权、黄文英、卢杰、蔡维新、李正开、张家桦、刘道成、赵执中等,击毙郭孔书,争取了杨碧华投诚。
至此,除少数匪首逃亡外,绝大多数都已落网,受到人民制裁。这时全县散匪已基本肃清,群众情绪空前高涨,秩序良好,迅速全面开展了工作。
2月份,一三九团奉命撤出仁怀,赴朝参战,全县城乡各界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了为人民解放事业建立卓越功勋的英雄的人民子弟兵队伍。
一年来的剿匪、清匪斗争,经过大小战斗300余次,共歼匪近万名(其中:俘匪2600多名,毙伤匪600多名,投诚自新6000多名),其中匪队长以上的匪首800多名。缴获各种土炮15门,各种枪枝2700余支,子弹14000多发,手榴弹1000余枚,以及马匹、大烟、银元等大量物资(以上统计均未包括一四○、一四一团的缴获)。
仁怀 云帱山(最高处海拔1468.6米)
五、开始新的进程
剿匪清匪斗争胜利结束,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新秩序建立起来了。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洪流中,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得到了极大锻炼,觉悟空前提高。伴随反霸、减租、退押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以及其他民主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全县范围内顺利展开,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就在这时,美帝国主义出兵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的东北边境,直接威胁我国的安全,全县人民热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掀起了募捐飞机和参军的热潮。上级前后3次分给我县2400多名的参军任务,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胜利完成。人民群众把最优秀的青壮年选送给部队,那种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姐送弟、妹送哥、兄弟相争参军的动人场面,使我们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在基本完成五大任务的基础上,县委选择鲁班、冠英、坛厂三个乡作为土地改革的试点,把镇压反革命、土改、抗美援朝三大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了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活动,深刻地教育了广大干部和人民。
在革命斗争中,我们注意了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贫雇农积极分子中物色发展新党员,壮大革命队伍。同时注意吸收和提拔地方干部,把在各个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挑选到政权机构中来。如陈德明、陈德华、丁崇仁、李道德、蔡启万、陈天俊、周高廉、汪思盛、王远新、陶明远和张炳臣(苗族)等同志,以后他们都成为地、县的领导骨干,担负着重要的工作。
1951年10月,为了加强县委的领导,地委通知:潘广乾同志任县委副书记,仍兼县长,增加柴希修、张建华、李全法、王卿臣等四同志参加县委为委员。党委办事机构和人民群众团体也得到充实健全。
1951年10月,县委各部门的负责人是:组织部长耿唤民,宣传部长李全法,民运部长柴希修,社会部长兼公安局局长张建华,武装部长王卿臣,县委秘书叶位琛。群众团体:农协主席王卿臣,副主席陈德明、张炳臣,青年团书记孔庆婺,组织部长余明瑶,宣传部长邓良生;妇联主任朱翠兰。
区是随着形势发展先后相继建立的。西南面四个区(一、二、三、五区)是1950年3、4月份建立和开展工作的;四区和中北三个区(六、七、八区)是1950年7、8月份建立和开展工作的;北四区(九、十、十一、十二区)是1950年年底建立和开展工作的。
各区建制和主要负责人是随着上述情况有先有后明确的:
一区(辖中枢镇和水塘乡):区委书记李自珍;
二区(辖坛厂、长岗乡);区委书记王全福,区长余继保;
三区(辖鲁班、冠英、五马乡):区委书记庞耀增,区长陈德明;
四区(辖茅坝、小湾、九仓乡):区委书记黄觉民,副区长徐肇玉;
五区(辖茅台镇、二合乡);区委书记李洪涛,区长宋念印;
六区(辖喜头、学孔乡):区委书记刘文涵;
七区(辖大坝、坪坝乡);区委书记崔朝禹;
八区(辖三合、火石乡);区委书记郭声扬,区长王运海;
九区(辖合马、马桑乡);区长王厚甫;
十区(辖周家、回龙乡);区长吴大机,副区长李轩惠;
十一区(辖桑木、二郎乡);区委书记王云集,副区长陈继禹;
十二区(辖兴隆、永安乡):区委书记赵凤鸣,区长詹永辉。
根据工作需要,各区也相应建立了青年团、妇联、公安分队和人民法庭。
在进行剿匪和各项民主革命运动中,我们始终注意了恢复和发展生产,保护工商业。并在气候适合地域种植了30000亩棉花,顺利完成了三个茅台酒厂的合并建设。各项经济工作都有一定的发展,超额完成了地区分配的公债和征粮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保障了地方供给。
1951年秋,为了树立、表彰先进,县委举行了县机关隆重的表模庆功大会,县级机关党政军部门100多干部参加。县委给机关工作任劳任怨作出显著成绩的熊善修同志荣记一等功;给剿匪战斗中的神枪手李祥林同志荣记二等功;给在剿匪清匪中宣传工作成效显著的叶位琛同志荣记三等功。在这个大会上,号召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立功。
为了缅怀为仁怀县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1950年10月,经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在县城南门外筹建革命烈士陵园。省委、省政府领导人陈曾固同志为陵园题了字。在仁怀剿匪清匪斗争中共牺牲了76个同志,其中有地方工作的如王以亮、高学仁等同志,有一三九团机炮连连长马玉英同志,有遵义军分区随营学校的干部,有鲁班反击战人民自卫队员杜贺云同志、通信员俞利光同志等。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仁怀市中枢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1年底,杨用信奉调到遵义地委工作。仁怀县委由潘广乾任书记,耿唤民任副书记,王卿臣任县长,庞耀增任组织部长,李洪涛任宣传部长。
仁怀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方面建设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当想起解放初期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战斗过的日日夜夜,无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使人难以平静。十分怀念勤劳勇敢的仁怀各族人民,怀念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和人民生命财产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怀念具有红军光荣传统的一三九团的那些战友。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 END ——
潘广乾同志简历
潘广乾 1911年生,四川达县人,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小文化。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长征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第十一团班长、副排长,红军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侦察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锄奸部和政治部特派员,赵、谭支队政治部、华北抗日联军政治部锄奸科科长,冀鲁豫边区范县、朝城、曹县公安局副局长、局长等;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西南专署、赣东北上饶专署公安科长,上饶市公安局长等;
贵州解放后,历任贵州省仁怀县县长、中共仁怀县委书记,中央民族出版社科长,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党派处处长,党支部书记,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委员。1977年7月病逝。
2024.12.04.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雲見長鋒):仁怀的解放接管及剿匪斗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