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河顺文艺.第818期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近期文章预告

*纪实文学 三尺龙泉方寸印(下)–王和岐

*纪实文学 匠心筑梦–郭顺兴

*散文  老家厨房的嬗变–李合吉

*散文  淳朴的民风–李怀玉 李虎林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纪实文学】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忆原潞安煤矿矿长、经理、党总支书记牛宝印

□ 王和岐

人物简介

牛宝印(1915——1994),男,汉族,1915年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人。193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系。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1947年2月至1949年10月,先后担任潞安煤矿矿长、经理和党总支书记等。潞安煤矿,是后来的山西潞安矿务局、山西潞安集团的前身。
 
牛宝印何许人也?现在潞安集团除了少数研究矿史的人,恐怕已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大名了。其实,牛宝印是潞安煤矿和潞安煤矿党组织历史上真正的牛人。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牛宝印
牛宝印同志的故乡山东省菏泽市,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夏代分属兖、徐、豫三州,享有“天下之中”之誉。菏泽市在当代有“中国牡丹之都”美誉。1915年,在菏泽县北顺城街(今牡丹区),牛宝印出生。他家庭条件中等,自幼喜欢读书,1932年考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系,发誓将来从事国家采矿、冶金事业,以实业救国。
 
北洋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亦称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等。1895年10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洋务派人物盛宣怀奉旨于天津创办了北洋大学堂,1900年曾停办。1903年复校后,改名北洋大学,分设土木工程、采煤、冶金等科门。牛宝印同志在北洋大学读书时,正是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时期。列宁领导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大学学子。牛宝印同志也受到了革命先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术的影响。因此,他在读书时不断阅读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2月,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这是一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1932年又进一步侵略华北,控制察哈尔省等。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6000余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示威游行运动,次日北平市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一二·九”运动引起了全国各大城市学校学生和人民群众游行示威响应。天津、南京、广州等地纷纷成立了各界救国会。牛宝印同志和北洋大学的同学们纷纷走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1936年,牛宝印同志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于1936年2月1日在北平成立,简称“民先”。牛宝印同志还专门回到山东省菏泽县故乡,筹建了菏泽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救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牛宝印同志再次返回山东省菏泽县故乡,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动员青年学生参加救亡救国运动,再次扩大了菏泽地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1937年9月,天津北洋大学与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三校联合成立了西北临时大学。牛宝印同志随校到了古都西安。他在西北临时大学一边读书学习,一边深入天津在西安的流亡同学中,做抗日爱国救亡宣传工作,并主动担任宣传部部长。这一年10月,牛宝印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侵华日军占领了我国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侵占了中国东部、东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的大片领土,中国人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西安事变后,国共联合抗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一方面配合国民党正面作战,一方面积极深入敌占区,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春天,牛宝印同志毅然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仗剑挥戈,参加了八路军,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十多年戎马生涯。他在陕北延安抗大学习期间,被党组织派到我党安吴堡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同年四月,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从西北青年训练班中,选拔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20人,任务是为国民党第27师组织战地服务团。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牛宝印同志奉命率领这20人,于1938年5月1日到达徐州前线,参加了中国军队对日徐州会战。此后,牛宝印同志又率领其他19位同志,到国民党别动总队第23支队做政治工作,并担任政治部主任。他率这支队伍配合八路军捣车站,炸桥梁,袭击日伪据点,屡创佳绩。
 
徐州会战,是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南京失守后,中国第五战区在李宗仁将军指挥下,对日本侵略军展开坚决抗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徐州会战以台儿庄大捷为标志取得空前胜利,从而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牛宝印同志以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率领爱国进步青年为徐州会战做出了自己的积极努力和英勇奉献。
 
1939年5月,牛宝印同志奉命回到我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在八路军太行纵队先遣队担任宣教科科长和教导员。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1939年12月,牛宝印同志率部,参加了抗击阎锡山发动的进攻山西抗日民主政权的“十二月事变”。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经过大力争取,同阎锡山建立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关系,以薄一波同志为书记的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山西工委),征得阎锡山同意,于8月1日成立了实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新军发展很快,1939年底,就达到7万余人。阎锡山却把山西新军视为异己力量,于1939年12月1日,诬称决死队第二纵队“叛国”,指挥其旧军在晋西永和、晋东南长治等地杀害抗日民主政权和牺盟会干部,史称“十二月事变”。阎军在晋东南摧毁长治、壶关等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袭击了第五专署、牺盟会长治中心区和《黄河日报》上党分馆等机关,杀害共产党人500余人,绑架1000余人等。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牺盟会和决死队,对阎军进行了坚决有力的反击。牛宝印同志率部参加了抗击阎锡山旧军队向山西抗日民主政权的进攻,与主力部队打退阎军的多次进攻,保卫了抗日民主政权和八路军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1940年7月,牛宝印同志奉命调入八路军129师团级干部训练队,担任联共(布)党史教员。所谓“联共(布)党史”,全称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我年轻的时候反复读过此书。这是一部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辑,经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正式教课书,由斯大林主编,并由他亲自撰写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本书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正式的党史教程,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必读教材。牛宝印同志能担任这门课的教员,可见他对苏联共产党(布)党史的学习与研究,还是有相当高的水平的。
 
太行工业学校——山西省太原中北大学之祖。1941年4月,牛宝印同志奉调到八路军军工部工业学校任教员和负责人。太行工业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副总司令下令,八路军总部创办的一所军事工业学校,是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被誉为我国“人民兵工第一校”。该校的任务是为我八路军军工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因校址设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军区长治,故称为太行工业学校,简称太行工校。1949年底该校迁入太原,并更名为兵工职业学校,以后逐渐发展,现为山西太原中北大学。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太行工校是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亲自创办建立起来的。它既是一个教学单位,又是一支半武装队伍。这个学校的师生一手拿书,一手拿枪,边学习,边战斗。他们经历了日寇的7次残酷“扫荡”,师生的队伍不仅保存下来,而且锻炼得更加坚强,其中牛宝印同志功不可没。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中北大学彭德怀元帅雕像
1942年,日寇对我太行山区八路军根据地的“扫荡”进入疯狂阶段。牛宝印同志等率太行工校师生,紧随八路军总司令部转移到太行山区长治黎城县北辽县十字岭,参加了著名的“十字岭突围”战斗。八路军“十字岭突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一次著名的反击日寇“扫荡”战斗。这次战斗十分著名,在电视片《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亮剑》等中均有表现。这次战斗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是敌强我弱。八路军总部机关多是干部、后勤、学生等工作人员。
1942年5月19日起,日军第三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三、四旅团集中10000余人,对我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发动“大扫荡”。至5月24日夜,各路日军对河北涉县以北的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的姚门口、南艾铺、十字岭地区进行“铁壁合围”、“辗转清剿”。5月25日夜,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率八路军总部机关、中央北方局等机关人员,在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一部掩护下,激战数日,向南、西、北三个方向胜利突围成功。
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和部分八路军官兵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撤退在最后,却不幸在十字岭指挥突围战斗中中炮英勇牺牲。在战况异常危险的情况下,牛宝印同志率领太行工校师生,转战在太行山的山沟里,连续突破敌人的7道封锁线。最后他率领太行工校师生安全突出重围,受到总部首长的表扬。在这次战斗中,太行工校副校长刘致中同志不幸英勇牺牲。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左权副总参谋长
1942年9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5000人召开九·一八纪念大会,宣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从即日起,将山西的辽县改名为左权县。这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县。《左权将军之歌》在太行山老区曾广为流传。我从小还学唱过:“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党员……”。
1943年,日寇再次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重兵合围八路军总司令部驻地长治黎城县南委泉。彭德怀副总司令率总部指战员在山下隐蔽一夜。次日凌晨,牛宝印率太行工校师生前部,随彭德怀副总司令与全体人员突出重重包围圈。
潞安集团现在在左权县还有整合煤矿。黎城县南委泉,原是八路军总部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是现长治市黎城县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北边还有个北委泉。前些年我还去过南委泉。那里是太行山腹地,崇山峻岭,深山幽壑,地势异常险要,非常适合隐蔽和打游击。
牛宝印同志和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军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迎来最后胜利。1946年2月,八路军总部和军工部决定在长治恢复重建太行工校,牛宝印同志被指定为负责人。当时改名为长治工业学校,学员100人,教学基本沿用太行工校原有的一套制度和办法。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阎锡山派兵抢占长治,长治工业学校又一次被迫停办。牛宝印同志则奉命投入了反内战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军区收复了一批煤矿,最早的有山西潞安石圪节煤矿,河北峰峰煤矿、六河沟煤矿,河南焦作煤矿等。焦作煤矿是河南省当时第一座机械化煤矿,是中国最重要的无烟煤产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英国福公司在河南焦作建设了焦作煤矿,所产无烟煤直供英国王室御用,距今已有130多年开发历史。当时焦作煤矿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水泵等设备都属精良产品。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控制了河南焦作煤矿。日本投降后,我八路军和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收复了焦作煤矿,成立了自己红色的新华煤矿公司。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煤矿、电厂设备大搬迁上太行山。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预判,蒋介石国民党1946年上半年一直在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国内战争随时可能爆发。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
 
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军区首长决定,将河南焦作煤矿、河北峰峰煤矿、临水发电厂等处的主要设备,全部拆除,并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搬运到太行山腹地上党老区,在襄垣县五阳村西湾新建五阳煤矿,在潞城县西白兔村南新建一个发电厂,作为八路军和边区政府的重要军工企业,为解放战争提供支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军区和焦作新华煤矿公司也积极备战,做好了拆除煤矿、发电厂设备,搬迁上太行山,新建五阳煤矿、西白兔发电厂等等一切准备。
1946年10月10日,国民党空军疯狂轰炸焦作。10月11日,我最后一批人员和设备撤离焦作新华煤矿。当日下午,国民党军队即占领了焦作。
牛宝印同志奉命担任组织指挥这次焦作煤矿设备搬运上太行山的总指挥。他具有较强组织指挥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八路军优秀干部。此前1946年5月,牛宝印同志就开始任河北峰峰煤矿公司通顺矿井副矿长。组织上指定牛宝印同志担任这次搬迁总指挥,肯定考虑到他是精通煤矿的专业人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组织指挥能力较强。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太行军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这一次组织新华煤矿公司往太行山区腹地大搬迁,牛宝印同志临危受命,担任搬迁总指挥。根据八路军总部首长、太行军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首长指示,牛宝印紧紧依靠边区政府党组织和新华煤矿共产党员,动员自愿上太行山老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煤矿、电厂工人,以及沿途地方政府组织的民工上千余人,终于不辱使命,胜利完成搬迁任务。
曹操在《苦寒行》中这样描写太行山路之险峻: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明朝诗人唐顺之五律诗云:“北望太行山,岭岑霄汉间。倚天开叠嶂,画地作重关。车向羊肠转,人从鸟道还。一为苦寒曲,泪下摧心颜。”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这些诗就是描写焦作以北的太行山之险峻和道路之艰难。
这次搬迁任务重,时间紧,设备多,工具差,人员多,道路坎坷,难度之大,非今人可以想象。太行山自古有“太行八陉”、古道通河北河南之说。根据这次大搬迁的亲历者、老党员、老干部、潞安老处长张述明早年回忆,这次大搬迁队伍走的路线,就是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整个搬运队伍从焦作出发,北上太行山,沿常平、晋城、平城、长治,最后到达山西省襄垣县五阳村,潞城县西白兔村,全程约400余华里。
 
那时候太行山上的盘山路完全是沙土泥路,坎坷不平,崎岖难行。但是在我边区政府党政军统一组织领导下,牛宝印同志等依靠沿途地方党组织、政府和群众,平整道路,组织民兵、民工、马车队、大车小辆,参加运输。太行军区还派出部队和矿工纠察队一起负责掩护运输队伍,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空袭和骚扰。
就这样,牛宝印同志殚精竭虑地组织搬运队伍,先后将发电机三部、蒸汽锅炉七台,各式车床数十台,还有各种电机、绞车、水泵、局扇等上千台设备,钢材数千吨,各种通讯器材等,悉数转移到太行老区潞安矿区长治襄垣县五阳村和潞城县西白兔村等处。
张述明、许传珩、王来保、刘青山等潞安矿务局的老矿长、老领导,都是这次大搬迁的亲历者和目击者。他们后来都留在潞安煤矿工作,成为领导干部。牛宝印同志和新华煤矿公司的党组织,沿途在太行山上的常平、晋城、平城等地建立临时仓库,分段转运。在200多华里的太行山路上,一路上车轮滚滚,络绎不绝,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数吨重的卧式锅炉等大件要靠人拉平板车运,甚为艰难。没有汽车,只能靠人拉肩扛。每个大板车要组织配备劳力150多人,上坡时靠两根大绳,人员分为两队,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上坡。下坡时又要反向靠两股绳往后拖,防止平板车跑坡。搬运队伍第一天前进了60华里,上了太行山脚,住在长平镇。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五华里长的常平镇大街,挤满了车马人员。搬运队伍把饭店里的饭食吃得一干二净,无住宿处就露天而卧。大伙又走了两天过了晋城,向晋城东南北桑树坪转移。第二天蒋军飞机就猛烈轰炸了晋城。本来由晋城出北门经高平到长治是直线路,但是为了避开敌机轰炸,只好折返晋城县东南,再往东北陵川县西河底、附城、陵川县城,北上经平城等,然后再进入长治境内。
就这样,搬迁队伍又走到了陵川县平城镇。牛宝印同志组织领导搬迁队伍,在平城镇休整了两个月,从思想上、组织上进行了整顿,稳定了搬迁队伍的思想情绪。牛宝印同志与大家还于1947年元旦,召开了庆祝备战会议。
 
根据边区政府和太行军区部署,牛宝印同志选代表到长治城内参加了太行军区群英大会。为了举办这次大会,太行军区、中共中央华北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专门在长治城中心主街东搭建了主席台,拓建了万人广场。为此还请著名诗人阮章竞拟名,命名主席台为英雄台,主会场为英雄台广场,长治主街道命名为英雄街,保留至今。
英雄街,英雄广场、英雄台,太行英雄美名传!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 作 者 简 介

【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王和岐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黄碾镇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国际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曾任山西潞安集团副总经济师,调研室与史志委员会主任,兼史志办主任,兼任档案馆馆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

王和岐从事书法、篆刻、文学艺术活动50余年,书法作品经常参加省市部全国展览并获奖。广州亚运会期间曾创作发表百米草书长卷《广州赋》,及百米行书长卷《中国潞安赋》。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纪实文学】三尺龙泉方寸印(上) | 王和岐

(浏览 3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