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续前1-4)

       今天在这里发的这些,以数据多为主了,有看头,信息量挺大的。感谢网上朋友和哥们儿 杨珠江、金坚、蓝血等 , 提供的详实可靠的数据和珍贵的当时照片。

      1955年首次授衔时,全军共有64.4万余名干部荣获准尉以上军衔。其中:

准尉 11.3万余名;

尉官 49.8 万余名;

校官 3.2 万余名;

将官和元帅共1052 名。

高级将领授衔情况是:

元帅 10人、大将10人

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人;

中将 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人;

少将800人(其中1955年9月27日798人,1955年底2人),1956年补授3人,1957年补授2人,1958年补授1人;1961年由大校晋升少将218人,1962年晋升12人,1963年晋升3人,1964年晋升321人。少将累计1360人。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61年以后授衔的少将中,有个别人并不是由大校晋升的,而是首次授予。如吴杰,建国后曾任武汉市人民险察署副检察长、人民法院院长等职,1963年调任公安学院副院长,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如洪,曾在国家重工业部、一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任处长、司长、局长、副部长,1964年1月调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为罗瑞卿大将),同年4月13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至1965年军衔制取消前,共授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除去转业到地方和去世者外,实际留在军队的人数为1478人,其中元帅9人、大将9人、上将48人、中将167 人、少将1245人。

     各级校官、尉官人数(按志愿军授衔后1956年9月统计):

       大校 1266人,上校4439人,中校8139人,少校20799人,校官共34643人;

      大尉70151人,上尉88536人,中尉141969人,少尉374214人,准尉90768人,尉官共807973人。

      至1964年底,大校3193人,上校11146人,中、少校 82514人,校官共96583人;

     大尉81223人,上至准尉665871人,尉官共747094人。

      1955年授衔时,10名元帅的平均年龄为57.1岁,最大的为朱德元帅.69岁,最小的是林彪,49岁,两人整整差了20岁;

     10名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是张云逸,63岁,最小的是许光达,47岁;

       上将平均年龄47.7岁,最大的是陶峙岳,63岁,最小的是萧华,只有39岁;

      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是傅连暲,61岁,最小的是刘西元、张池明、谢有法,38岁;

      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的是史可全,63岁,最小的是吴忠、徐斌,34岁。

     首次授衔的女军官4665人,占授衔军官人数的0.82%。其中女将军1人,即李贞少将(时任防空军干部部部长)。首次授衔时女校官仅有几十人。

      解放战争中起义和解放的原国民党军官,有3098人授了衔,占授衔军官的 0.69%。其中,上将3人(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中将3人(孔从洲、韩练成、曾泽生),少将4人(邓兆祥、张世珍、林遵、魏镇),大校6人(其中刘善本1961年晋升少将),上校26人。

     少数民族将军34人。其中上将2人:乌兰夫(蒙古族)、韦国清(壮族),中将8人,少将24人;

      34人中壮族11人,蒙古族5人,藏族5人,维吾尔族5人,满族4人,回族2人,土家族2人。

       在1614名将帅中,按籍贯排列,前10名的省份如下:

       江西,325名,占总数的20.1%;

      湖北,234名,占总数的14.5%;  

      湖南,199名,占总数的12.3%;

        安徽,128名,占总数的7.9%;

        河南,106名,占总数的6.6%;

        四川,95名,占总数的5.9%;

         福建,83名,占总数的5.1%;

        河北,79名,占总数的4.9%;

       陕西,63名,占总数的3.9%。

出元帅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有4位,占40%;出大将最多的省份为

      湖南,有6位,占60%;

 

出上将最多的省份也是:

      湖南,有19位,占33%;

      其次是湖北、有位,占25%。

 

出中将最多的省份仍是

      湖南,有45人,

     江西排第二,37人,

     湖北位第三,32人。

 

十大将军县:

湖北红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兴国54人,湖南平江52人,西吉安 46人,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浏阳30人。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归侨8人:

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

上将叶飞,非律宾归侨;

中将庄田,新加坡归侨;

中将卢胜,新加坡归侨;

少将唐铎,苏联归侨;

少将陈青山,马来西亚归侨;

少将叶松盛,印度尼西亚归侨;

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

      外国人一人,即洪水少将,越南河内人,京族,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等职,1956年回国。

      唯一的将军夫妻:上将甘泗淇,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有在黄埔军校学习和任职的有46人

开国元帅5人

叶剑英元帅,〈教授部主任)

聂荣臻元帅,黄埔教员) 

徐向前元帅,黄埔一期生) 

林彪元帅,黄埔四期生) 

陈毅元帅(武汉分校书记)

 

开国大将3人

陈赓大将,(黄埔一期生)

许光达大将,黄埔五期生)

罗瑞卿大将黄埔六期生

 

开国上将9人

周士第上将,(黄埔一期生)

陈奇涵上将,黄埔三期教员) 

杨至成上将,黄埔五期生)

张宗逊上将,黄埔五期生)

萧克上将,黄埔四期生,

宋时轮上将,黄埔五期生)

郭天民上将,(黄埔6期生)

陈伯钧上将(黄埔6期生)

陈明仁上将,(黄埔1期生)

 

开国中将11人

阎揆要中将(黄埔1期生)

彭明治中将(黄埔1期生)

曾泽生中将(黄埔3期生)

常乾坤中将(黄埔3期生

)韩练成中将(黄埔3期生)

倪志亮中将(黄埔4期生)

郭化若中将(黄埔4期生)

唐天际中将(黄埔4期生)

谭希林中将(黄埔5期生

)王铮中将(黄埔6期生)

莫文骅中将(黄埔7期生)

 

开国少将18人

戴正华少将(黄埔教官)

袁也烈少将(黄埔教官)

徐介藩少将(黄埔3期生)

方之中少将《黄埔4期生)

洪水少将(黄埔4期生)

李逸民少将(黄埔4期生)

曹广化少将(黄埔4期生)

白天少将(黄埔6期生)

廖运周少将(黄埔5期生)

张开荆少将(黄埔6期生)

周文在少将(黄埔6期生)

王兴纲少将(黄埔7期生)

陈锐霆少将(黄埔7期生)

王启明少将(黄埔7期生)

朱家璧少将(黄埔8期生)

高存信少将(黄埔10期生)

张学思少将(黄埔10期生)

黎原少将(黄埔11期生)

 

    参加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人员(共计29人)

开国元帅7人

朱德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陈毅元帅,聂荣臻元帅,叶剑英元帅。

开国大将4人

粟裕大将,陈赓大将,张云逸大将,许光达大将。

开国上将5人

陈奇涵上将,萧克上将,杨至成上将,赵尔陆上将,周士第上将

开国中将7人

郭化若中将,聂鹤亭中将,彭明治中将,谭甫仁中将,谭家述中将,唐天际中将,赵镕中将。

开国少将6人

李逸民少将,廖运周少将,王云霖少将,袁也烈少将,周文在少将,张树才少将。

      即参加了黄埔军校学习又参加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人员(有17人)

开国元帅4位:

聂荣臻元帅,叶剑英元帅,林彪元帅,陈毅元帅。

开国大将2人:

陈赓大将,许光达大将。

开国上将4人:

陈其涵上将,萧克上将,杨至成上将,周士第上将。

开国中将3人:

郭华若中将,彭明治中 将,唐天际中将。

开国少将4人:

李逸民少将,廖运周少将,袁也烈少将,周文在少将。

 

      开国将帅中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有10位

元帅,刘伯承

大将,许光达

上将,刘亚楼,杨至成,李天佑

中将,钟赤兵,谭家述少将,梁中玉,赵华清,陈中民

 

      开国将帅中参加过黄埔学校学习,上过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又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开国将领两位,

大将,许光达

上将,杨至成

 

       在 19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10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一臂,

他们是:上将贺炳炎、彭绍辉,

中将余秋里、晏福生,

少将陈波、彭清云、童炎生、左奇、苏鲁、廖政国。

另有短臂将军2人:

少将龙书金,1942年左臂残废。

少将罗应怀1943年双臂残废。

 

       1955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勋章命令》:授予朱德等131人一级八一勋章,授予朱德等117人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朱德等570人一级解放勋章。此后,毛泽东主席陆续发布授予二级、三级勋章命令,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授予奖章命令。

     1957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发布了第二批授勋命令。

两次授勋都有专门为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老战士设立的勋章,但是,对解放战争时间的下限界定不一致:1955年解放勋章和奖章截止时间为1950年6月30日。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时解放战争并未结束,特别是西南、华南还有大片国土尚未解放,战争一直持续到1950年上半年,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大规模战争才宣告结束。

       另外,也考虑到许多起义将领是在1949年10月以后甚至1950年初才完成起义的。1955年对于原国民党军队起义人员的授勋、授奖,一开始是授予起义后参加人民解放军,1955年仍在军队的人员,如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的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孔从洲、曾泽生、林遵、邓兆祥、刘善本等,当时分别在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中任职;后来则扩大到未参加人民解放军,或参加人民解放军已转业到地方工作,影响较大的起义人员,如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的张治中、傅作义、马鸿宾、邓宝珊、邓锡侯、卢汉、刘文辉、高树勋等,当时都未在军队中。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的刘善本空军大校

现在看了当年我军是分两批授勋的,一次1955年9月23日发布的授勋命令;第二次是1957年6月18日发布的授勋命令。我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我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原18军53师金绍山师长,他在1955年9月大授衔时被命令授予少将军衔。据金绍山将军的儿子金坚今天在网上告诉我:他父亲和18军谭冠三中将是1955年12月在成都参加授衔后,沿川藏路(那时的川藏路还是差的)12月底才回到拉萨。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这是金坚提供的金绍山将军于1956年初在西藏拉萨军区大礼堂–父亲在军区大礼堂代表国防部宣读授衔命令(具体时间不详)(其后边为张国华中将)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这应是授衔后宴会,这是给咱们自己校尉授衔,后来父亲又去波密给53师授衔,但现只知其事,也没有照片!–金坚说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这个通知上明确写明了,1955年12月10日在成都市北教场军区礼堂授衔授勋典礼。说明金绍山将军在这时已经获得了一枚一级勋章了。

       我要说的是金绍山将军的另外两枚勋章未得到的遗憾。原因是1957年6月2日在西藏高原工作期间,因患疾病,不幸去世,才不到42岁。其后的16天国家主席毛主席发布了第二批授勋命令。金将军的其他两枚勋章应该已经确定和准备好了,但是因其16天前因公病逝(在平原内地不会41岁就逝世)这两枚八一勋章和独立勋章不应该没有得到的。据金坚今天告诉我,当时就有规定去世的不再授勋章了。

       我打抱不平,不是惯例都有追授吗?老蒋最爱追授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够追授呢。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这是在成都授衔后,部分战友合影。左起:金绍山少将,王贵德少将(贵州),钟赤兵中将(贵州),谭冠三中将,汪乃贵少将(贵州)–就金绍山将军没有勋章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1955年勋章奖章获得者,绝大部分是现役军人,没有另外给予物质奖励。

     1988年功勋荣誉章获得者都是军队离休干部,为体现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开国功臣的关怀照顾和特别褒奖,决定发给荣誉金。

     1988年7月规定的荣誉金标准是:荣获一、二级红星荣誉章者,每月发给30元;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者,每月发给25元;荣获胜利功勋荣誉章者,每月发给20元。现在看这二三十元似乎微不足道,可当时工资水平普遍不高,1988年30元是一个少尉正排职军官薪金的30%,按现在的薪金水平则相当于2000元左右。

     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根据1955年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现役军官最高年龄的规定:陆军、空军和公安军少校为40岁,海军为45岁。

      蒋维平当时已77岁高龄,大大超过了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最高年龄。

     但是作为特例,被批准授予军医少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三级解放勋章,授衔时比朱德元帅(1886年生)还长8岁,是被授予军衔年龄最大的人,他也是开国授衔中唯一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民党军、八路军的军人。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1960年蒋维平晋升为中校。军官服役条例规定,陆军中校的最高服役年限为45岁,而当时他已经82岁了,继续保持授衔年龄的最高记录。

       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在张家口二五一医院病逝,享年86岁。

(未完待续)

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北京瞧办主任》公众号,可以放心审阅精彩内容

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瞧办主任):1955年大授衔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5)

(浏览 16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