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谨以本文致敬“两弹”元勋,怀念核武父辈,激励今人薪火相传,共赴祖国美好明天。 |
(十二)爆室作业结下一生情
纪录片截屏中的插雷管画面,显示的是将手伸进一个方形装置中的一个方形孔口中进行作业。
第一颗原子弹的插雷管情形,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们来看看八一电影制片厂在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现场拍摄的插雷管镜头。
这张照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的701分队副队长叶钧道正在插雷管的镜头,现在已经被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标志性照片存入进了国家档案馆里,它是我国核弹首爆时插雷管的真实模样。
这幅照片显示:
第一,雷管是插在一个圆球形的装置上,而不是方形或圆柱形的装置中。
本文在前面的连载五(《10月16日纪实之五:九院对这个还真不懂》)中曾说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596-1”产品“)是一个圆球形;在连载八(《10月16日纪实之八:后悔没跟铁塔合个影》)中又说过,圆球形的原子弹(596-1”产品“)在往塔顶吊升的时候,的确是装在一个圆柱形的大筒(保温筒)里的,但是在吊升到塔顶之后,则又从大筒里边给吊出来安置在爆室里,那个圆柱形保温大筒随即用”吊篮“送回了塔下。因此,影视片中的方形装置和圆柱形装置都是不合实情的。
第二,雷管是直接插在弹体表面的多个地方,而不是插在一个孔口里边。
叶钧道插雷管的照片上显示,他两只手正在插接的位置有一个”圆疙瘩“一样的凸起装置,并且这个”圆疙瘩“的右上方还有一个”圆疙瘩“。显然,这就是事先已经装配在弹体上的雷管接口,说明雷管并不是插到一个孔口里边,而就插在原子弹的表面。
第三,叶钧道插雷管时穿的衣服,是九院第九作业队队员统一样式的灰色工作装和工作帽,而不是白大褂藤条帽,在核试验现场,这种灰色工作装成为辨识九院人的标志性外形特征,这件事前面说过,这里再给读者们加深一下印象。
另外,还有一张照片,就是下面这幅,是701分队的8名队员在塔顶爆室里拍摄的合影照,也是目前见到的除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之外,唯一一张由九院人拍摄的核试验现场的照片。
这张珍贵的照片给我们展示了塔顶爆室的情景:图片左边可以明显看到一个半圆形的物体,那正是596-1”产品“(原子弹)的一个局部,这也确凿地说明,爆室里的核装置不是一个圆筒形,而实实在在是一个圆球形。
关于这幅照片,有很多媒体将其解说为10月16日插雷管任务结束后,作业队员们在爆室里留下的合影,下图即为一例。
这幅图片所写的人名是完全正确的,地点是在塔顶爆室也是正确的,然而把拍摄时间说是“1964年10月16日”则是不对的。
上期说的10月16日上午在塔顶的人员共有九人,其中在爆室七人,他们是陈能宽、方正知、陈常宜、张寿齐、叶钧道、贾保仁、赵维晋;另外,还有杨岳欣和李炳生二人在13层设备间进行保温操作。
据吴世法回忆,这张照片是在演练装配过程和插雷管的时候,几个吊装的人演练装配完毕,要和插雷管的几个人一起拍个合影照片,大概是陈常宜队长提议的吧。
吴世法的回忆说明,这张珍贵的八人爆室合影照片,不是在10月16日正式插雷管的时候拍摄的,而是在之前的一次演练时拍摄的,这就释疑了为何这张照片跟10月16日上午插雷管时的人名不一致的原因。
吴世法是701分队的副队长,当时他承担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铁塔现场负责与701分队有关的一些试验记录的照相,但是他的范围很有限,只能在701分队工作的范围,其他的地方都不能照,就连100米之外的702工号也没有去拍过。
吴世法说,其实他当时还拍了一些照片,可惜的是底片后来都销毁了,不知道这一张怎么留了下来。
这张幸存下来的珍贵照片,不但记录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的一个历史瞬间,而且也记录了这些核爆英雄们在塔上塔下的日日夜夜里所结下的深情厚谊。
2010年,塔顶合影八名英雄中的六人重聚于绵阳科学城,手持那张珍贵的照片,按照当年照片中的位置,再次留下合影。前排左起:贾浩、(李仲春)、朱建士;中排左起:李火继、(陈常宜)、潘馨;后排左起:张振忠、叶钧道。
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的李仲春师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曙光初照902):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十二:爆室作业结下一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