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左起: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 1936年10月8日 沙飞摄
摄影是造型艺术的一部门。但是它并不能像其他造型艺术之可以自由创造,而必须是某一事物的如实的反映、再现。因此,在当初它是被否认为艺术的。但是,事实上它虽然必须是某一事物的如实的反映、再现。然而,在反映再现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艺术修养的作者慎密的理,才会使人感动。所以,摄影终于被人公认为造型艺术中的一部门了。
正因为摄影必须是某一事物的如实地反映再现,所以才能够使人生出最真实的感觉。得到最深刻的印像。并且摄影可以藉着科学的帮助,在极短速的一瞬间,就可以把一切事物摄入镜头,更可以在一极短速的时间将所反映出来的事物形态翻印出千百万份来,这也是它回异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种特质。
谁都知道,在国家如此危难的今日,要挽救民族的沦亡,决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得到的事。因此“唤醒民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但是,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法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决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摄影即具备如述的种种优良的特质,所以,它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
记得在不久之前,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一张好的照片胜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原文记不清楚了,这就是文化界对摄影的一种新的估价,同时也就是对摄影界的一种热烈的期望和有力的启示。
摄影在救亡运动上既是这么重要,摄影作者就应该自觉起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重大的任务。把所有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用到处理有意义的题材上——将敌人侵略我国的暴行、我们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各地同胞起来参加救亡运动等各种场面反映暴露出来,以激发民族自救的意识。同时并要严密地组织起来,与政府及出版界切实合作,务使多张有意义的照片,能够迅速地呈现在全国同胞的眼前,以达到唤醒同胞共赴国难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摄影界当前所应负的使命。
1937年8月13日 桂林
原载1937年8月15日《广西日报》
鲁迅先生灵车驶出殡仪馆 1937年10月22日 沙飞摄
清道夫 沙飞摄
一个老国民 沙飞摄
辛苦为谁忙 沙飞摄
沙飞(1912—1950)
原名司徒传,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晋察冀摄影事业创始人,晋察冀画报社创始人。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6年10月拍摄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组照。同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后,他又拍摄了鲁迅的遗容及葬礼照片,刊登在《良友》《时代》等刊物上,引起广泛关注。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沙飞先后在广州和桂林举办个人影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沙飞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并赴八路军第115师采访著名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
沙飞是中国革命摄影和摄影画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他的战友为晋察冀和华北解放区培养了数百名摄影人员。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杰出代表,沙飞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了《战斗在古长城》、百团大战、《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抗日将士、白求恩医生系列、日寇暴行、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国际友人系列等1000多幅照片,成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极其珍贵的影像史料。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碾盘沟):沙飞:摄影与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