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毛远志:韶山冲的“毛伢子”

口述?曹立亚??整理 钟潇悦

?

我的母亲毛远志:韶山冲的“毛伢子”

毛远志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辉煌历史的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胜利,历经磨难,无私奉献。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一家,就有六位亲人成为革命烈士。
烈士的后人生活状况如何?老年读者对此抱有浓厚兴趣。为了满足读者的渴求,我们采访了毛泽东主席惟一的侄女毛远志的女儿曹立亚。
电话的那头,曹立亚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介绍她的母亲毛远志?“母亲生前极少接受采访,很少人知道她的毛家身份,而且已经去世30年了。”
记者回答:“因为人民群众关心毛泽民烈士的后人,老年读者希望了解毛远志同志的不凡人生。
曹立亚是毛远志4个子女里最小的女儿,也是陪伴母亲身边最多的孩子,采访时,她一身朴素着装让人丝毫没有距离感,说起话来语调温柔,眼神真诚而亲切。
“母亲68岁因肝癌病逝,她一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伟业,也没有什么人生传奇。但是,她始终遵循毛主席的教诲,坚守革命的初心,情系人民群众,并且严格要求子女,传承革命精神和优良家风。即便在30年后,这也是她为子女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曹立亚语调平和地说。

从韶山冲走出的毛伢子

?

我母亲1922年出生。因她的父亲毛泽民在伯父毛泽东的领导下,忙于组织工农运动,她便随母亲王淑兰住在韶山上屋场。我外婆王淑兰是毛泽民的结发妻子,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母亲5岁那年,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了,湖南军阀派部队到韶山抓毛家人,封毛家门,挖了毛家祖坟。此时我外公正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奔波于上海和天津,创办党的秘密印刷厂,根本无法顾及妻女。我外婆就带着她逃离了韶山,在湖南境内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因为外婆和母亲的毛家人身份,她们始终被危险笼罩着。1929年因叛徒出卖,外婆被捕,年仅6、7岁的母亲也被外婆带入监狱。敌人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暴行深深印记在她的脑海里,复仇的火种也植入了她幼小的心灵。年后彭德怀率领红军攻克长沙,外婆带着母亲才得以越狱。
这以后她们母女继续过着无家、无地、无生活着落的日子,经常四处要饭,还要随时警惕和躲避敌人的搜捕。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外婆不得不把9岁的孩子送到富人家当童养媳、地主家当小工。母亲告诉我,那时她还没有灶台高,每天却要起早贪黑的喂猪、种菜、烧饭、倒尿盆,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干的稍微不如东家意就要挨打。她多么盼望能有个温暖的家,再也不受人欺凌和打骂。
母亲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苦难的煎熬中度过的异常的艰难磨练了她的意志,也造就了她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母亲15岁时,生活迎来了转机。1937年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后,外公毛泽民通过湖南党组织找到了我母亲,并把她送到了延安。母亲到延安后,虽然没能见到已经去新疆工作的父亲,但她感受到了自由、平等,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同时她也沐浴在伯伯毛泽东如父亲般的关爱下,那是她一生最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延安青年的朝气蓬勃,全部化成了她革命的底气。母亲在后来在《怀念伯伯毛泽东》一文写到:“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像孤航的小舟饱经了惊涛骇浪的冲击,终于驶入进了幸福的港湾。”
母亲感恩党和坚定干革命的决心异常强烈。她提出要参加八路军,要去抗大学习,毛主席说,“你应该先补习基础文化。有了一定的文化,再去抗大或者别处学习。”对上学无比渴望的母亲,来到延安鲁迅小学读书。15岁的年龄俨然是班上的大姐姐,白天她一边学习,一边帮助老师照顾班上的弟弟妹妹,晚上则发奋地赶学习进度。仅用1年半,她便学完了小学前5年的课程并且入了党。随后被选入中央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

? ?

16岁的预备党员

?

我的母亲毛远志:韶山冲的“毛伢子”

毛远志在延安城留影

母亲把延安称作是第二故乡,在这里她获得了自由解放,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她不再是从前孤苦无依的小女孩,而是万千革命者中的一员。1938年10月,因为学习和工作成绩优异,16岁的母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但是一直等到18岁转为正式党员后,她才兴奋地跑去告诉伯伯。毛主席听说她当了两年预备党员,幽默地说“哎呦,你好辛苦哟!”说罢送给她一份当时极为珍贵的奖品——一叠纸和两支铅笔。在延安,母亲深深地感受到父辈的关心,也激励着她更加努力为党工作。
在军委二局,为了胜任工作,母亲经常点着微弱的蓖麻油灯彻夜不眠的背记密码,提高工作技能。部队开荒生产,被称为“假小子”的母亲从不甘落在男同志后面。她担着一百多斤的柴走几十里路,还得跑到前头。开垦荒地,她很能吃苦,即便生理期肚子疼,她也是咬紧牙关冲在前。她觉得只有工作、劳动、学习都走在前,才得以报答党的恩情。
在延安,母亲先后被评为“模范妇女”、“先进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她在延安时期的照片,一副青春朝气、理想写在脸上的样子。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毛丫头”。
在延安养病,母亲还遇到了我的父亲曹全夫。当时按照党中央“抢占东北”的号召,母亲和父亲决定积极报名去东北。为了让各自的上级放行,她第一次找伯伯走“后门“。毛主席高兴地同意了。也就是那天,毛主席看到我母亲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战士,才终于将我外公牺牲的消息告诉她。从1925年到1945年,整整等了20年,母亲天天盼着能与父亲见面,没想到却是阴阳两地难相见了。她擦干眼泪,强忍悲痛,走到主席跟前说:“伯父,请你放心,我会坚强起来的。”主席慈祥地扶着她的双肩说:“你工作和学习都很能吃苦,这点像你爸爸,我是放心的。希望你今后还要像他那样,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临别时,主席拉着我母亲的手,一直送到院子门口,再三嘱咐道:“今后你们无论到了任何地方,都不要打家庭的旗号,要靠自己,靠群众,靠组织。”毛主席的嘱托成为我母亲一生做人的信条。

????

? ?开启寻踪之路

?

我的母亲毛远志:韶山冲的“毛伢子”

?1983年4月毛远志和爱人曹全夫在安源革命纪念馆留影

?
母亲1939年到中央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因积劳成疾于1943年转到西北局组织部工作。全国解放后,先后在江西省妇联、中南军区司令部工作。1954年转业,先后在中央组织部交通干部处、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干部处和中央组织部工作。母亲在解放后的40多年里,尽管病痛缠身,但在工作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懈怠。即便1982年正式离休后,她也仍然想着再为党为人民做点什么。
1983年,母亲应邀参加了新疆自治区举办的纪念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烈士牺牲四十周年的活动,她渴望亲眼看看父亲毛泽民最后战斗过的地方。她和我父亲在乌鲁木齐停留了三周,一系列的参观、座谈、寻访、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将父亲毛泽民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形象生动地呈现在眼前,感人至深。她和我父亲决心利用余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父亲毛泽民,由此开启了艰辛的红色寻踪之旅。在寻访的路上,她越来越感受到这条道路的漫长和不易。
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家里也没照相机,所有的资料都靠我父亲曹全夫的手抄。凡是能借到的案宗,都拿回来一遍遍地梳理,最后分门别类装满了近30个文件袋。那时母亲患了青光眼,一只眼睛的视力仅有0.6,她寻踪时走路也需搀扶,但还是想要寻遍我外公的事迹,哪怕有一丝线索,也不放弃。每每访问我外公的老战友、老同事,或韶山老家和革命老区的乡亲、群众,她都感到十分亲切。每增加了一分对外公的了解,她内心都激动不已。长沙、安源、广州、上海、武汉、天津、闽西、瑞金、遵义、陕甘宁、新疆……,她和我父亲几乎重走了一遍毛泽民当年的革命之路。从最初追寻父亲毛泽民的足迹到对革命精神的执着追寻,她一次次感受着前辈的家国情怀,重走着一条“舍家报国”之路。
身体的长期耗损,让她在寻踪道路上不得不停下。书稿的第一章刚编写完成,我们便赶到医院念给重病不起的母亲听。她一直企盼着能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完成书稿。她拼命付出了,却没能亲眼看到成果……
我们都知道,母亲不光是想了解外公毛泽民,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她生前一直不接受采访,唯一一次破例,是听说前来采访的记者是革命后代。畅聊之后向对方拜托:如能抽出时间,希望能写写革命先烈的事迹。革命的胜利,是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同志换来的呀,要写你就写写他们吧,新中国来之不易!
母亲走后4年,《毛泽民传》终于出版了,然而寻踪的脚步却没有停下。作为子女,我们接过了这一光荣使命,继续国内外的红色寻踪,革命精神传承。先后出版的彩色画册《毛泽民》、四集文献专题片《毛泽民》、长篇人物传记《寻踪毛泽民》、《革命与爱:共产国际档案最新解密毛泽东与毛泽民兄弟关系》等出版物,就是全家人艰苦寻踪的重要成果。《革命与爱》还被译成了俄文,在俄罗斯出版发行。

????

? 至臻至纯的红色家风

?

我的母亲毛远志:韶山冲的“毛伢子”

? 1963年12月26日与毛主席的合影

毛主席的左手边是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右手边依次是毛主席表兄王季范的孙女王海容、毛主席的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毛主席身前是毛远志和曹全夫的女儿曹立亚
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动。解放后虽然条件好了,母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却始终不忘初心,不失本色。
母亲是苦出身,又受党的教育多年,在感情上非常亲近工农群众。作为中央机关的老干部,从来不摆架子,对基层来办事的干部,更是平易近人,热情周到。生活上保持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母亲自己没有几件换洗衣服,但只要看到乡下来的亲戚、老区来的房东日子拮据、衣服破了,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衣服送给别人,顺手再塞上点钱她总是希望群众能从党员身上感受到温暖。
母亲身体不好,不得不经常住院。但即便生病住院时,她也要帮护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擦水池、拖地板。看到病友术后无家人照顾,她就主动帮忙洗头,洗脚。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为她们擦洗、打饭的竟然是领袖毛主席唯一的亲侄女。而这些也是我们事后从母亲病友的口中得知的。在母亲看来这种小事儿不值得一提。她常说,我们党的传统就是这样,共产党员就应该是人民的勤务员。
母亲毕生都渴望努力为党工作,但是身体不争气,拖了她的后腿。于是,她决心将孩子们教育培养好,传承家风,并替她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她对我们从不骄生惯养,始终严格要求。不仅要学习好,还要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助人为乐。母亲认为,干部子弟不能有优越感,而要贴近劳动人民。尽管那时学校也组织我们到工厂劳动,夏收、秋收去公社干活,但她觉得还不够。学校一放假,她就让大一点的哥哥去部队农场劳动。看我15岁了,就安排我随哥哥到山东老家体验农村生活,吃地瓜面、睡土炕,每天和社员群众一起种庄稼,评工分、拉家常。我16岁入伍,临行时母亲严肃的叮嘱我,到部队只能做得比别人更好,不能做的比别人差,要为毛家争光,绝不能抹黑。本以为她会在儿女全部离家后感到冷清和失落,但是后来听家里的阿姨说,母亲那天很高兴,很释怀,因为她把接班人都培养出来了,交给党了。
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们一辈子。我当兵第一年入了团,评上五好战士。第二年入党,评为师级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当我欣喜地写信向她汇报成绩时,她还不忘提点我说:你不满18岁入党不值得骄傲,我16岁就入党了,奋斗精神比你强。是的,母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我们兄妹四人都从各自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今年也都领到了“在党50年”的纪念章。70岁上下的我们继续整理和讲述前辈的革命故事,做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工作。念党情、报党恩是母亲一直教导我们的,也是红色家风之魂。我们永远珍惜母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一直断断续续的喊着“我叫毛伢子,韶山冲的人都喊我毛伢子。”历史沧桑,烟雨茫茫。从韶山冲上屋场走出的“毛伢子”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当地群众夹道欢迎她回到老家。
现在,母亲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对面的山坡上已静静地居住了30年。她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她没有辜负伯伯毛主席的教导,没有辜负父亲毛泽民的期望,虽然平凡,但毕生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无愧为我党优秀的共产党员。
采访完成后已是季夏的傍晚,空气还是火热的温度。毛家崇高的革命追求、无私的革命奉献、不靠家庭、不搞特殊的信条也如这炙热的空气,渗入到毛家儿女精神深处。

?

?本文发表于2021年11月上月刊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湖南红色记忆文化基金会):我的母亲毛远志:韶山冲的“毛伢子”

(浏览 2,465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