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导语

九一八事变是工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端。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占领了东三省全境,最终将日本推进了侵略中国的深渊。但九一八事变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实际上是日本、俄国、中国生活世界列强围绕中国东北的主权和各种权益往来斗争近半世纪后的总爆发。要看懂九一八,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放到4、50年前,去理一理九一八前史,也才能明了,九一八事变究竟为何会发生。

  

一、“黄俄罗斯”计划:沙俄只差一步吞并东北

沙俄的目标,是将东北整个吞并,在东方大地上建立一个“黄俄罗斯”,成为沙俄帝国的一部分。

九一八事变·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庚子国变”让沙俄有隙可乘

  

1900年前俄国势力的渗透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冲击了英国和俄国在远东地区争霸的原有格局。

阻止日本在远东的势力发展,俄国联合德国和法国,于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分别照会日本,要求日本放弃占有辽东半岛。在列强的干预下,日本被迫退让,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又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这就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此后,在大清国内部,“联俄制日”成为甲午战争后大清外交的基础。

1896年5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在与李鸿章密谈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以便于对华军事援助和利于两国边界经济资源开发为借口,提议修建一条穿越蒙古和满洲北部的通往海参崴的铁路。初始未敢答应的李鸿章最终不耐对方诱导,与俄方签订了后来被称为《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的文件。根据该约第四款,俄国获得使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的筑路权。同年9月,清驻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这条铁路,就是著名的“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

伴随着筑路,俄国还获得了铁路沿线的行政、司法和警察及驻军等权力。中东铁路不是一个纯商业企业,而是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中东铁路”的建成也就实际上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沙俄的“国中之国”。

1897年,德国以传教士被杀为借口,派兵攻占胶州湾。为了制衡德国,大清国再次想到了利用俄国势力。1898年3月,李鸿章,张荫桓代表大清国,与沙俄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港与大连湾的沿海地区,租借给了沙俄25年,作为军港使用。并商定原有的中东铁路开辟一条支线连接旅顺。

于是,依靠中东铁路和旅顺的租借,沙俄将势力伸入了中国东北。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沙俄的目标,是将东北整个吞并,在东方大地上建立一个“黄俄罗斯”,成为沙俄帝国的一部分。这就是沙俄臭名昭著的“黄俄罗斯”计划。

          

“黄俄罗斯“计划只差最后一步

这个计划的开端,是1900年的“庚子国变”。沙俄不但积极参加为了镇压义和团而组建的八国联军,同时单方面出兵中国东北。1900年7月6日,沙俄前后动员了十二个军区的部队,向远东地区紧急调派兵力,将177000人组成五支急行军,分兵六路侵入东北。至1900年12月15日俄军占领安东为止,东北全境各主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动脉,均被沙俄占领。“黄俄罗斯”计划正式进行实施。

沙俄强迫已作了俄军俘虏的盛京将军增祺签字画押,炮制了非法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规定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实际剥夺了清政府在东北的主权。如此条约被通过,则东北成为沙俄独占的殖民地,而且把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甘等地强行划归为俄的势力范围。

但清朝政府并不愿放弃东北主权,拒不承认非法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出使俄国大臣杨儒为全权大臣,向俄国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中外争端已解决,获得了巨额赔款的列强陆续撤退侵略军。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已丧失了再赖在东北的理由,列强也纷纷要求俄国撤军。

1902年4月8日,处于世界舆论和内忧外患压力之下的俄国政府不得不与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在一年半内分三期从东北撤军,虽仍附加了不平等内容,但与前约相比,可谓差强人意。

但沙俄根本不想放弃已经只差一步正式吞并就成功的“黄俄罗斯”计划,因而根本没有履行条约的诚意。

1902年10月3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就中国局势主持了一次御前会议,要求满洲将来必须归属俄国,至少也应该完全成为依附沙俄的属国,同时决定延长从中国东北撤军。

1903年4月,沙俄政府制定了“留驻满洲,不从满洲撤军,相反还要加强军队;禁止外国人进入满洲;在维护‘我们’在满洲的军事利益的幌子下染指朝鲜。”的“新方针”。

沙俄利用条约的盲点,大举增加驻旅顺海军力量,陆路方面仅将辽河流域的俄军集中至中东铁路,到1903年4月18日,俄国不但停止撤军,还节外生枝地向清政府提出了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七项撤军新条件。

随着沙俄的“新方针”,针对中国的武装移民也开始实施。1903年6月尼古拉二世批准了《东省铁路附属地内俄国人民移植条例》,规定俄国的移民可以享有各种特权,建立军事殖民的“哥萨克村镇”和“士兵村”,得到应允的那些俄国移民,到1903年年底为止,总移民人数超过三万人。

以修筑中东铁路用地为借口,尽量扩大占地面积,推行“以俄罗斯分子在满洲进行殖民的计划”,即“黄俄罗斯”计划,前后铺陈历时数年之久,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将东北地区俄罗斯化,来达到最后以法律形式来保障的吞并东北的目的。到1903年底,这个计划只剩下将已经被沙俄占领的东北名义主权交予俄国的最后一步就可大功告成了。

  

二、日俄战争:日本帮中国夺回东北?

按照这个和约,沙俄吞并东北的“黄俄罗斯”计划完全破产,东北除了1900年前被出卖的权益外名义和实际主权都将回归清朝。

九一八事变·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日俄战争引发了大量人员伤亡。

  

日本为何要反对俄国

“黄俄罗斯”计划的蛮横造成了列强的强烈不满,尤其不满的是日本。

甲午战争后,日本碍于国际观瞻,不敢直接吞并朝鲜,而是扶植了一个“独立”的韩帝国。而独立后的韩帝国,恐惧于日本的吞并,也寄希望于俄国势力的介入能制衡日本势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沙俄将势力伸入中国东北的同时,也伸入了被日本视为禁脔的绝对势力范围朝鲜。

这引起了日本的极端不满。

1898年,日本就向俄国提出“朝鲜归日本,大清国东北归俄国”的势力划分建议。但被俄国一口回绝,绝不承认朝鲜是日本独占的势力范围。俄国坚持要将势力伸入朝鲜。当俄军占领整个东北后,与东北一江之隔的朝鲜直接处于俄国兵锋之下,日本终于感到忍无可忍。1903年沙俄就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问题同日本直接进行谈判。谈判未果后日本直接向沙俄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沙俄不能满足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权、从大清国退兵等6个条件,日本就要与沙俄开战。沙俄依旧满不在乎。

于是1904年2月6日,日本向沙俄递交“绝交书”,2天后,突袭沙俄旅顺基地,“日俄战争”正式开打。

交战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从沙俄的角度来说,这次战争被视为解决“黄俄罗斯”计划未完成的最后一步的最佳时机–只要将中国拖入战团,俄军战胜后,作为战败国的中国就只能将东北的名义主权乖乖割让给俄国,从而使俄国对东北完成完全且正式的吞并。

为此,沙皇特地训令远东总督(在此次战争获胜后)“不能指望从破产的日本实际获得足够的战争赔偿;朝鲜在经济方面价值甚低,只有合并满洲,才是此次战争对俄国的唯一可以触摸到的报酬。如中国继续保持中立,不仅会导致不确定的和对我们不利的满洲现状的继续存在,甚至会使这种现状更加恶化……因此,中国破坏中立对我们是有利的……不应该坐失良机,一边在这一方面迈出重要的第一步”–他似乎从来没考虑过如果打败了会如何。

 

“日俄战争”沙俄落败之因

从日本方面,深知国力与沙俄相比仍力有未逮的日本政治家积极开展对清外交,极力向大清朝这个10年前甲午战争中的对手示好,以期得到清朝官方和中国民众的支持。

深悉俄国图谋的日本在战前就一再劝告清朝:一旦开战,清朝务必保持中立“一旦决裂……愿贵国中立,以免他国藉口横生枝节;惟贵国内地须自固守,勿使变乱,否则他国乘隙启衅,大局便坏。”(《使日杨枢致外部小村言日俄万一决裂愿中国中立电》)

为了做到师出有名,日本从一开始就放出了国际高调:在清朝向日俄双方照会严守中立后,日本方面回复了《日俄战争不敢损害中国主权照会》。在这封照会中,日本声称,“日本与俄以干戈相见乃为保守我应有之权势及利益而起,本无侵略宗旨。日本政府于战事结局毫无占领大清国土地之意。贵国领域中所屯兵队除与战事实有关系外必不敢有损害大清国主权之事。”

言下之意,日本对俄作战并非为侵略中国东北的领土,更不会侵害中国在东北的主权。这一态度与俄国吞并东北的蛮横贪婪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时间,清朝内部人人支持日本。虽然以当时清朝的军备水平,参战只能是一个灾难,但朝野上下“联日拒俄”的呼声日益高涨。

最终在日本的坚持和英法德意等列强的安排下,清朝很滑稽地在这场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战争中“严守中立”。但在实际上,上自官方、下到民间,在“严守中立”的旗帜下,清朝上下全力给予日军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日俄战争成了日本的“主场作战”。

在消灭了沙俄海军主力,陆军也在东北南部艰难地获得了几场大会战的胜利后,国力有限的日本再也无力打下去,占领了东北南部的日军也对集聚在东北北部,后援源源到达的沙俄陆军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在美国的调停斡旋下,日俄双方重新坐上谈判桌。最终签订了结束日俄战争的《朴茨茅斯和约》

按照《朴茨茅斯和约》,沙俄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日俄双方的军队议定18个月内从中国撤军,将东三省还给中国;在中国同意的前提下(清朝实际没有不同意的资格),将俄国之前从中国租借的旅顺、大连(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占领)转租给日本;俄国将中东铁路南段(宽城子至大连段)转让给日本,一并转让的还有相应的铁路沿线的行政、司法和警察及驻军等权力。

这些权益,后来被日本称为“满洲特权”,被当时的日本人视为日本牺牲了数十万人命从俄国手中夺得的应有战果。

按照这个和约,沙俄吞并东北的“黄俄罗斯”计划完全破产,东北除了1900年前被出卖的权益外名义和实际主权都将回归清朝。而日本也借此正式接受了俄国在东北南部的势力,成功将自己的势力伸入东北南部。

日本战前喊的高调就此看似乎就要完全成真了。

  

三、走向《二十一条》:日本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增强

一战作为日本在中国势力扩大的最好机会,一举奠定了日本领先列强而在中国的全面优势的局面。

九一八事变·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攻克青岛的日本试图得到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日本扩张军人与政府的第一次交锋

但殖民者都是贪婪的。打赢了日俄战争,让日本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一部分日本军人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正被日军实际占领的东北南部。

日俄战争中,日军在实际占领和驻军的东北地区实行军事管理,对占领地人民征调军事物资、进行土木建设,严重侵夺了清朝地方官员在其所在地的行政权力,甚至有取代该地清朝地方官员,侵夺清朝在东北行政权的倾向,由此也不断地与当地的中国官民发生纠纷和冲突。

自《朴茨茅斯和约》生效起,清政府认为东三省已经不再是战场,日本应当撤去军政官衙,归还所在地相应的公私权力和财产,但是日本以日俄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撤兵日期是1907年4月为由,在“满洲”持续进行军事占领的同时,拒绝清政府军队的进入,并不断强化对占领地的统治。于是激化了与当地民众的矛盾,也不断引起了清政府的抗议。

按照日本方面自己的说法,“名为军政署,实则为纯粹的民政厅。特别是施政方针等等,如同视满洲为新占领地,不得不说彻头彻尾地超出了军政以外。”

在日本内部,以当时驻扎东北的“满洲”军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为代表的一批军人认为,应当在占领区进行积极的全方位殖民地经营,所以希望能够以军政署为基础,尽量扩大在“满洲”的权利。

日军在军事管理中不断谋求自身势力的扩张,并凭借军事优势采取扶植日本工商业者的政策,以至于出现日本垄断南部东北利益的态势,而原本在“满洲”占优势地位的英美商人备受打击,因此引起列强强烈的不满。

为此,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日本政府高层召开了会议。

当儿玉源太郎在会上提出了“经营满洲”的殖民主张后,受到了明治维新元勋,当时日本头号政治家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反对。

伊藤在会上明确指出“儿玉参谋总长等似乎对日本在满洲的地位有根本的误解。日本在满洲方面的权利,是通过讲和条约从俄国继承而来的,即除辽东半岛租借地和铁道之外一无所有。所谓满洲经营,在战争中我国人口居住地,虽今日无论官吏、商人等都说满洲经营,但满洲绝对不是我国的属地。是纯粹的清国领土的一部分。在不是属地的地方,没有道理行使我国主权,也没有新设拓殖务省和处理事务之必要。满洲行政之责任宜应让清国政府负担。”

伊藤同时指出“军政署不可不断然废止。断然撤废军政署,其地方行政应一并交给清国官宪。因为在其地方施行行政、保护人民应当是清国的责任。如果清国没有行政和保护人民之实绩,日本宜进行援助。如今,既然日本实施军政,清国当然就不能负行政、保护之责任。那样此责任就必须由日本来承担。既然有权力,就不能彻底避免履行与之相伴的义务。”他认为“满洲”是中国领土,持续进行军事占领会引起英美的猜忌,所以他强调有必要在“满洲”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同时废止军政署,希望各方注意与国际的协调。

最终,在海陆军高层的支持下,伊藤在会议上成功压制了儿玉源太郎一派军人试图乘机殖民东北的计划。此时维新元勋们作为影响巨大的政坛元老,对于日本军队尚有极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在此后连续不断的日本军队势力与日本政府的斗争中,日本政府优势最大的时期。而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的历史,也是日本军队在军国主义指导下逐步挣脱政府控制最终反控制政府的过程。

1906年底,日军在东北的“军政署”全部关闭,1907年,日军和俄军依照《朴茨茅斯和约》撤离中国东北完毕,东北主权重新回到大清朝手中,中国幸运而又不无惊险地保住了东北主权。

但利用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和旅顺租借地,俄、日两国的势力分别伸入并盘踞在东北北部和南部,形成对峙,这一局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有所改变。

而日本利用可以在南满铁路沿线驻军保护铁路的条款,组建了一支驻扎在中国东北南满铁路附属地的部队,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关东军”的前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迎来在华优势最大局面

一战爆发,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列强集团在欧洲和非洲战场大打出手,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在中国全面获得优势的机会终于到来。

为了攫取在中国的利益,日本主要从事了两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作为英国的盟友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集团的德国在华已有势力进行铲除,试图重演日俄战争的一幕:直接从战败国手中接收他们之前在中国攫取的利益。

日军攻打青岛,攻克后试图从德国的势力范围中直接接收山东半岛的特权。

同时,一场针对整个中国的阴谋也同时展开了。1915年1月,日本秘密向袁世凯政府提出要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但袁世凯政府拼命挣扎,一边聘请日本学者游说日本议会和政坛,一边向美英等列强透露日本“二十一条”的勒索。

因为“二十一条”明目张胆赤裸裸地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并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严重损害,是一个“独吞”中国的方案,因此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

还身陷欧洲战场的西方列强也纷纷表态,英国要求:不得损害英国在华利益,不得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美国则挑明要“保全中国之独立并维持商业之自由以及美国在该国之合法权益”;连俄国也称“二十一条”的条款对中国太过分。

在欧洲列强的强烈反对下,日本不得不将“二十一条”中侵略味道最浓,损害中国利益最甚的第五号七条删去后,逼迫袁世凯政府签字接受。

删减版“二十一条”的签署,虽然避免了原版“二十一条”的苛刻条款,但日本依旧通过其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利,在东北和山东获得了优势的支配地位。

一战作为日本在中国势力扩大的最好机会,一举奠定了日本领先列强而在中国的全面优势的局面,但,随着一战的结束,日本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接下来十余年间中日俄在东北大地上的角力如何向着九一八事变发展,我们下期继续解读。

  

四、结语

从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到日本的“二十一条”,在日俄中围绕中国东北的纠缠中,中国在甲午战争到一次世界大战的30年间艰难地保住了东北的主权,但却无法阻止日俄两强将势力深深扎如东北。而正是在这一过程的结果上,一战后20年代的一系列世事变幻最终引起了九一八事变。

 

(全文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亚丘):九一八事变·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浏览 6 次, 今日访问 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