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金城坑道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伟大的创举。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朝鲜战场上英勇冲锋的志愿军

1951年7月,抗美援朝作战转入阵地战阶段后,战争双方长期对峙,战线相对稳定。为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于1952年9月中旬开始,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向全线敌人的阵地进行了战术性反击作战,先后对敌57个目标进攻74次,打退敌排以上兵力的反扑400余次,巩固占领阵地17个,共歼敌2.5万余人。毛主席在贺电中充分肯定并且概括了这一阵地攻防作战的经验,他指出: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迫敌采取妥协的办法结束朝鲜战争。这种战法是在抗美援朝作战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积极防御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经验对今后反侵略战争的坚守防御作战,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认真阅读了杨成武、郑维山、肖文玖等将军的回忆、作战笔记,翻阅了《抗美援朝战争战例选编》等史料,了解了战史背后的许多显为人知的真相与细节。

金城前线,12军在反击中接防

1951年8月中旬,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夏季攻势受挫后,紧接着又以美军为主力,于9月下旬发动秋季攻势,除两线进攻外,同时也在东线金城和文登里方向攻击20兵团67、68军防线,双方逐山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战至10月中旬,联合国军虽然攻占了近二百平方公里的地域,但仍然被阻于我军第一防御地带之内,在付出死伤45000余人的惨重代价后,终于停止了进攻。我军伤亡也很大,仅67军就伤亡15000余人。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1951年秋,在朝鲜台日里召开兵团党委扩大会时摄。左起:杨成武、张南生、肖文玖、李震、邱蔚、李耀文、李湘、旷伏兆、张仁初、陈坊仁、李呈瑞。】

1951年10月下旬,12军前往金城前线,与67军换防,归属20兵团指挥。兵团首长杨成武、张南生、肖文玖等亲自会见了12军师以上领导。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据杨成武上将回忆:11月8日,12军接防,至此,67军坚守七十天,歼敌3.7万人,丢失土地157平方公里,敌每进占一平方公里就伤亡238人的代价。……12军按照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防御方向,控制要点,加大纵深,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迅速投入加强工事建设。……12军在反击中接防,坚决执行毛主席“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坚决执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简称“志司”)和兵团赋予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胜利与该军各级指战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军长曾绍山、副政委李震都是有着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和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的老同志。他们执行命令坚决,指挥正确,善于调动和发挥各级指战员的积极性,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胜利也充分说明了12军不愧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杨成武在朝鲜前线兵团指挥所进行作战部署

固若金汤的“地下长城”

联合国军结束秋季攻势后,开始在他们占领的地域修筑工事,巩固防线,除了时不时炮击一顿,暂时停止了进攻。朝鲜已是初冬,天气寒冷,阵地上的工事在敌人炮火的轰击下,已经残缺不堪,战士们虽然都换了棉服,但露营在阵地上,难以抵挡寒气,棉衣棉裤和大头棉鞋穿上就脱不下来。12军首长指示各部,一方面要定期轮换部队,减少伤亡,冻伤,另一方面积极在阵地上构筑掩蔽部。按照总部关于加固工事,消灭结合部间隙,以加强阵地观察,保证作战任务的同时,尽可能为战士们提供防炮和遮风挡雨的地方。由于掩蔽部大都是在挖开的堑壕上搭建的,即使在上面多覆盖几层泥土石木,也经不起炮弹的轰击,经常是晚上刚搭建起来,白天就会被摧毁,人员伤亡也不可避免。

后来,35师的一些官兵就把单体防炮洞尽量往深处挖,有的甚至深挖下去五、六米,结果发现躲在里面很安全,敌人的炮弹炸不透,又能避寒,于是大家都仿效。在挖的过程中,有些洞互相之间居然挖通了,形成了最初的坑道。战士们为了呆在里面更方便,不断深挖,扩大了里面的空间。既可以防炮,又可以处理简单的生活需求,大家把这些简易坑道当成了阵地上的“家”。35师师长李德生在一线阵地抓掘坑道典型,命名103团五连副班长王锁昌带班挖掘的有四个出口的坑道为“红旗洞。”此坑道,在103团后来攻占栗洞东山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李德生在朝鲜战场

12军推广了35师的经验,各部队纷纷开始在阵地上挖坑道。34师的阵地位于二线,都是山地,地势要比一线的阵地高许多,平均海拔都在800米以上,最高的的山峰有1千多米,而且多为岩石结构,战士们在阵地上的日子也比一线更难。敌入的炮弹打来,别说没地方躲,炸爆乱飞的石头都成了“敌人”。战士们开始在有土的地方挖,但总是挖不了多深,就会碰到岩石,而且十分坚硬,一镐下去,往往只留下一个白点。34师的阵地,基本都是这样的地质,所以过去半个多月,收效甚微。

师长尤太忠找来了工兵 ,请他们帮忙想办法,怎么才能在石头山上挖出坑道,工兵到阵地去看了,结论是除非有专用机械,否则只能用爆破的办法。情况很快报告给军和兵团,请求给部队调拔炸药、雷管、导火索以及打炮眼用的铁锤和钢钎。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与顽石做斗争,构筑钢铁阵地。

在工具没有运到之前,战士们也没有闲着,想尽办法凿石挖洞。101团驻守的阵地有一段登山的小路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来往的战士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伤亡不断。他们早就想挖一条上山的通道,却在坚硬的岩石面前束手无策。有个副班长叫肖贵强,肯动脑子。他发现岩石上面有一些裂缝,就先用十字镐尖的一头砸进缝隙,然后用力去撬,一个人橇不动就多上几个人,试了几次都撬不动。他不甘心,于是找来了大锤,在有石缝的石头上来回生砸,居然发现岩石出现了松动,再用十字镐去橇,奇迹出现了,一块几百公斤重的大石头被撬了下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增添了他们的信心,越干越有经验,于是日夜分班作业,经过十多天连续施工,凿出了一条近十米长的石洞。101团长成冲霄向师报告这个好消息。师首长去现场看过以后,请各团派人来观摩学习。不久,上级调拨的爆破器材和打眼工具到了,分发下去后,施工进度大大提高,肖贵强小组仅用20多天就开凿出一条40余米的岩石结构坑道,从山腰一直通到山上的主阵地,为全军树立了榜样。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肖贵强

101团的李国玉小组,在坑道作业中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先易后难,绕开难啃的地段开凿,挖出一条蛇形坑道。为了防止敌人堵注洞口,他们还多开了两个洞口,既改善了通风条件,行动也更加自如。师及时总结了该团的经验,明确提出要把坑道建成既能防空防炮,又便于出击作战的“地下长城”,并要求师工兵主任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对各阵地逐一检查指导。志愿军副司令兼三兵团司令员陈赓专程到101团阵地视察,看到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和互连接的地下坑道,称“这真是一大创造!”表现突出的肖贵强和李国玉,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穿山英雄”,并记一等功。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101团5连战士李国玉

原赴12军参战团一队队长、后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的邬强将军回忆:“从1951年11月到1952年5月半年的时间里,在与联合国军对峙的正面250公里防线上,志愿军共挖掘坑道7789条,全长198.7公里,纵深达10公里。朝鲜人民军也向志愿军学习,挖掘坑道1730 条,长88.3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链接各野战工事支撑点的能防、能打、能囤粮和弹药、能生活的防御体系。把阵地变成了攻而不破、固若金汤的地下长城”。

“零打碎敲”战法打得敌人不敢露头

联合国军在飞机大炮对我防御部队的威胁程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曾多次派出以连、排为单位的部队向我军阵地发起试探性攻击,基本被以坑道为依托的防御部队击退。即使有少数表面阵地白天被占领,一到晚上,退入坑道的部队一个反击就能把敌人消灭或赶跑,阵地无一丢失。敌人占不到便宜,反而损兵折将,只得罢兵休战,阵地上也安静了许多。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曾绍山在朝鲜战场制定作战计划

军长曾绍山指出,敌人消停了,我们不能让他舒服,要求一线各部队,白天组织枪法好的战士向敌人打冷枪,炮兵伺机打冷炮,夜间还要派出小部队出击骚扰敌人,有条件的可以把阵地向前推移。三个月下来,12军各部冷枪冷炮狙击毙伤敌人7857人。相当于消灭敌人三个整团兵力。34师仅100团,就歼灭敌人1969名,自己伤亡狙击手11名。这种零打碎敲的战法,积小胜为大胜,极大的鼓舞了士气,打得敌人白天不敢露头,晚上睡觉也不踏实。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潘汉松小组五同志,在三个月中用冷枪消灭敌人330名,创造了冷枪战斗的光辉战例。

1952年9月初,志愿军首长联名请示中央军委:“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敌人,使新换部队取得更多的经验,我们拟乘此换防之前,以39军、12军、68军为重点,各选3至5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敌人。并在敌我反复争夺中大量地杀伤敌人,其它各军亦应各选一至两个目标加以配合。估计我各处反击,敌必争夺,甚至报复,进行局部攻势,这就更有利于我杀伤敌人。反击战斗时间拟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进行,10月底进行换防。以上可否,请速示,以便各军进行准备。”军委批复:“同意你们10月底3个军换防计划和换防前的战术行动。”

此时,12军已提前将一线部队做了调整,命令第二梯队的34师100团、106团和101团分别接替31师91团、93团、35师105团的阵地,并选择敌人阵地的541、618两个无名高地作为试探性攻击的目标。35师104团负责攻击541高地,34师101团攻击618高地,经过激烈争夺,敌人618高地被101团7连攻占,并击退敌人数十次的疯狂反扑,直接威胁到敌人主阵地690.1高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01团先后有9个连轮战618高地,累计击退敌人137次反扑,毙伤敌人3954人,使陆续投入战斗的南朝鲜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机甲团和第3师18团等部遭受沉重打击,被迫退出战场。其中,101团3连1排的12名战士在排长陈国府带领下,坚守在刚挖好的坑道中,与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周旋整整15天,毙伤敌230人,俘虏12人,自己仅重伤1人,轻伤2人,创造了志愿军坚守坑道时间的最长纪录。战后,3连1排荣立集体一等功。

老红军团英雄们的悲壮凯歌

100团前身是八路军688团,是老红军团,在这次反击战中,选定对我方阵地威胁较大的74和720两个无名高地。防守这两个高地的是南朝鲜第6师的一个营。为了能顺利拿下这两个高地,解除对我方的威胁,为100团加强了配属师的炮兵41团、师炮兵营和6辆坦克。团长张超亲自坐镇,担任主攻的1营2连,制定了详细的步兵、炮兵、坦克协同作战的方案。战斗打响后,2连1排突击分队在我军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迅速冲向720高地,动作之快连团长张超都没有想到,眼看着敌人一个一个支撑点被战士们爆破攻占。联合国军在与我军对峙的一年时间里,吃尽了我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的苦头,也学着在自己的阵地修筑起坑道,有的还是水泥结构,也能抵抗我军炮火。残敌龟缩到了最后一个坑道内,利用暗火力点挡住了突击分队的攻击。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100团进攻战斗经过要图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2连接受任务后,摆沙盘研究敌阵地,确定打法。

2连突击分队冲在最前面的是担任突击班的3班,在班长伍先华的带领下,已经连续爆破攻下了好几个敌人堡垒,此时就剩下三名战士。突然,一股敌人从坑道里冲出,想占领旁边的高地。敌人如果得逞,必然对我后续攻击部队造成极大威胁。伍先华见状抄起背着的一根爆破筒冲向敌群,拼力掷去,紧跟其后的两名战士也向敌人投掷手榴弹,顷刻之间十几个敌人倒在了血泊中。这时,暗堡里敌人更加疯狂的向我攻击部队开火,突击分队的1班、2班的的战士被压制的抬不起头。伍先华抱起炸药包就要冲上去,没想到旁边已经受伤的罗亚全一把抢过炸药包狂奔上去,敌人暗堡的机枪封锁了前进的道路,他快速蛇形前进,还是被击中倒下,只见他在倒下的一瞬间,拼力将炸药包抛向暗堡。随着爆炸声,敌人的暗堡哑火了。山腰的突击队又跃起冲锋,没想到敌人又有两个暗堡打开了枪眼,我攻击分队再次受阻,伍先华身边最后一名战士周绍丰大喊一声:“我去!”抱起炸药跑就冲了上去,敌人的火力都集中在周绍丰的身上,伍先华见状:用冲锋枪掩护,吸引了部分火力。周绍丰连打了几个滚儿,冲到了两个暗堡中间拉响了炸药包。没想到敌人坑道里的暗堡很坚固,居然扛住了爆破,机枪仍然疯狂地扫射我攻击分队,冲锋的战士纷纷倒下。伍先华见状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避开正面敌人的火力,飞快的跃进到敌阵地上,跳进敌人交通壕,毅然拉燃了导火索冲进了敌人的坑道。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伍先华与坑道里的敌人同归于尽。硝烟散去,敌人阵地上彻底安静了。战友们清理战场时,在坑道中发现了敌人四十多具尸体。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伍先华跃身冲进敌坑道,拉响炸药包,与四十余名敌人同归于尽。

伍先华烈士牺牲后,被志愿军政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在攻占74无名高地的战斗中。100团2连4班的爆破手黄家富表现的同样英勇顽强。他连续爆破15次,歼灭敌人200余人,在攻占74高地后,他坚决要求留下坚守阵地,三次负伤不下火线,打退敌人7次反扑。战后,志愿军政治部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战士”勋章。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黄家富

100团2连司号员杨道根,在战友伤亡不断的情况下,身兼通讯员、运输员、救护员和战斗员,只身往前线运送弹药15次,抢救伤员6人,爆破地堡2个。杨道根是湖北郧县人,当时还不满20岁。战后,他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杨道根

100团1连3班战士冉隆华,带领突击小组包抄763无名高地,直插敌阵地纵深。在战友两次爆破敌人机枪火力点未果情况下,他抓起负伤战友身边的炸药包冲上敌人阵地,爆破成功。随后,他又率领战友连续爆破敌人暗堡,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当前面一个坑道工事内的敌人突然打开暗堡枪眼,封锁了我军突击分队的道路时,他又一次抱起炸药包冲入敌人工事内,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冉隆华牺牲时年仅22岁。他被志愿军政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爆破英雄”称号。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冉隆华生前所在排

9连战士杨伯钊、周永安等7名战士坚守763高地,与敌人反复冲杀,击退敌人数次反扑,杨伯钊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当一股敌人从侧翼摸上阵地时被杨伯钊发现,当时年仅16岁的他,毅然提起爆破筒扑了上去,与几十个敌人同归于尽。随后,周永安继续带领战友坚持战斗,直到胜利。战后,杨伯钊被志愿军政治部追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周永安荣立一等功。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第100团2连在官岱里以西74号、720号阵地攻击战中,由于战斗激烈异常,山头一片火海。战后,战士们称此地为“红山堡”。】

1952年9月29日至10月1日,100团在“红山堡战斗”中,击退敌人进攻数十次,歼敌760余人,俘敌23人。10月2日,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联名致电各兵团、各军和朝鲜人民军总部,通报表扬了12军34师100团。

“超过了运动战时期五个战役的总和”

在一个多月的战术性连续反击作战中,金城防御前线各军纷纷派出以班、排为单位的突击小分队,攻击敌人前沿各个阵地,打的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十分狼狈,损失惨重,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1951年,杨成武在朝鲜台日里的兵团指挥所。

金城防御前线的战斗,有力的支援了已经开始的上甘岭地区的作战,为之后该部转战上甘岭,利用坑道攻守转换、小兵群出击歼敌,积累了成功的作战经验。“经过我们二十兵团和西线的兄弟部队、东线的朝鲜人民军近一个月的局部反击作战,的确打痛了敌人。至此,敌人自“夏、秋攻势”以来已被歼灭二十五万多人,超过了运动战时期五个战役的总和。”杨成武将军回忆道,“此间,我从兵团发来的一份电报中看到,12军完成金城防御作战任务后,已奉命将防务交67军,到谷山地区集结。他们先后与侵朝美军、南朝鲜军进行大小战斗四百多次,歼敌二万六千多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达到了积极防御、以较小的代价大量歼灭和消耗敌人的目的。对他们取得的巨大胜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的确,12军在抗美援朝中,不愧是一支劲旅。为此,我致电兵团,向12军的全体指战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1955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总指挥杨成武陪同彭德怀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各部队。

笔者有幸在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度过一段战斗岁月,缅怀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抗美援朝,缅怀神圣悲壮的三八线之战,缅怀举世震惊、创造性的金城坑道战,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抚和重温,也是对我在这支有着优良传统、英雄辈出的红军老部队军旅生涯最好的纪念。(本文作者赵囯庆系原解放军十二集团军宣传干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祖国杂志):毛主席贺电志愿军:这种作战方法如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

(浏览 1,04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