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夏宇立,男,1951年生,湖北麻城人,现居北京。红四方面军战史专家。著有《血色黎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实》、《史说长征》、《论西路军》、《求真》等专著。本文摘自作者新著《求真》。
(首先需要说明,由于历史上黄麻起义与商南起义、六霍起义部队,以及红15军、川东游击军等兄弟部队深度融合,事实上不可能绝对分割分辨,因此,本文叙述的黄麻起义诞生发展的部队,都存有兄弟部队的成分。)
一、黄麻起义的特点
要了解黄麻起义诞生发展的部队,首先需要认识黄麻起义的特点。
第一,黄麻起义的中共党组织领导者大多是出身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当地人,他们既懂得一些马列主义的道理,又比较熟悉当地社会情况,有革命激情,又比较务实。虽然其中的大多数为富家子弟,但始终站在广大穷苦农民一边的鲜明政治立场和态度,获得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形成了强烈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基础。
第二,黄麻起义前党组织在农村和农民中长期经营耕耘卓有成效,中共党的纲领和主张深入人心,农民群众普遍组织起来,成为了农民运动的主力,与农村旧政权及其政治基础土豪劣绅展开了阵线分明的严重冲突和激烈斗争。
第三,广大农民群众在斗争中,普遍萌发了武装自卫意识,形成了部分常备武装组织——农民自卫军和大量的不脱产武装组织——农民义勇队。农民自卫军和农民义勇队势力范围遍及黄麻地区的广大乡村,其中黄安的七里、紫云,麻城的乘马、顺河,已形成“全民皆兵”状态。
第四,从1926年冬至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前,农民群众武装有了武装斗争的锻炼。农民武装与土豪劣绅武装对抗发展成为直接的激烈的作战行动,其中较大规模和双方万余人参战的大规模作战达30余次。这些作战经历,使农民武装一定程度上积累了武装斗争经验,提高了斗争能力,也较大地扩展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前景,为以后由农民运动向武装斗争创建政权演进,开辟了道路。
第五,黄麻起义具有广大武装农民群起暴动,控占乡村,夺取县城,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建立人民军队的特质。暴动的参加者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和义勇队等武装群众达数十万人,直接参加攻城作战的也有数万之众。因此,黄麻起义,既属长期积累,水到渠成,又为诞生和发展壮大红军部队打下了深厚而宽广的基础。
二、黄麻起义的基干武装
黄麻起义诞生发展的部队,可以大概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黄麻起义的基干武装,由参加黄麻起义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在夺取黄安县城后组成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它们中的一部分于1927年12月黄安县城失陷后转入木兰山游击,1928年1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1928年7月于河南光山尹家咀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1930年4月红31师改编为红1军第1师(红31师师部改为红1军第1师师部)。1930年10月光山会议整编,红1军所属3个师整编为第1、第2师两个师。其中原黄麻起义发展而来的红1师部队3个团整编为红1师第1、第3团两个团;原商南起义发展而来的红2师和原六霍起义发展而来的红3师合编为红2师,原红2师部队整编为红2师第4团;原红3师部队整编为红2师第6团。与此同时,改编后的红1师、红2师各抽出5个建制连对调。
如此,黄麻起义发展而来的基干武装就形成了以下五个部分:红1团、红3团、红1师师部(为黄麻起义的指挥机关沿革而来),以及调入红2师第4团、第6团中的5个连。
1.红1师第1团
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原红1师1团改为红10师28团。1931年5月红10师28团调出红10师,改为警卫师第1团,同年6月改为新组建的红13师第37团。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原红13师改为红12师,第37团改为第34团。1933年7月川陕苏区木门会议,红四方面军部队由4个师扩编为4个军,其中第12师扩编为红9军,原第34团改为第73团。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奉中央命令西渡黄河进行宁夏战役,红73团随红9军进入河西作战,11月中央以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5个月。1937年3月12日红73团于梨园口作战覆亡,少部分干部战士或进入新疆或返延安。
2.红1师第3团
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原红1师3团改为红10师30团。1933年5月红30团调入红11师,1933年7月川陕苏区木门会议扩编,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以红30团为基础扩编为红88师,红30团改为红263团。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奉中央命令西渡黄河进行宁夏战役,红263团为渡河先遣团进入河西作战,11月中央以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5个月。1937年3月12日为掩护兄弟部队转进,红263团于肃南牦牛山作战中覆亡,少部分干部战士或进入新疆或返延安。
3.原红1师调入红2师第4团部分
1930年10月光山会议整编中红1、红2师连队对调,其中红1师2个半连进入红2师第4团。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2师第4团改编为红11师第31团。1931年11月红31团调入红25军第73师,改编为第217团。1933年川陕苏区木门会议扩编,红73师扩编为红31军,红217团改编为274团。1937年8月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274团编入八路军129师386旅第772团,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第28团,1948年5月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第28团,1949年2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3军第37师第109团,建国后为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第37师第109团。现为南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一部。
4.原红1师调入红2师第6团部分
1930年10月光山会议整编中红1、红2师连队对调,其中红1师2个半连进入红2师第6团。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原红2师6团改为红11师33团。1933年7月川陕苏区木门会议红四方面军扩编,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以红33团为基础扩编为红90师,原33团改为红268团。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奉中央命令西渡黄河进行宁夏战役,红268团随红30军进入河西作战,11月中央以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5个月。1937年3月14日红268团掩护总部抵石窝山上,随后该团大部为李先念支队基干进入新疆,编入新兵营学习军事技术,后成为了人民军队技术军兵种的骨干。
5.红1师师部
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原红1师师部改为红10师师部。1933年7月川陕苏区木门会议扩编,红10师扩编为红4军,原红10师师部改为红4军军部。1937年8月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4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红4军军部改编为第385旅旅部,该旅下辖第769、770团,其中第769团随师主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旅部(司政后卫机关和直属队含通信连、警卫连、辎重连、教导队等,共计800余人)率770团(该团由红4军第12师改编,共2700余人)等部留守陇东,担任保卫后方陕甘宁边区任务。1944年11月第770团团部和第1、2营组成八路军豫西纵队第4支队出征豫西。1946年4月第385旅旅部和770团第3营与陕甘宁警备第三旅合并,后成为人民解放军第4军第11师一部进军大西北,现为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步兵第11师(红军师),驻乌鲁木齐市北京路。
三、黄麻起义的非基干武装
黄麻起义诞生发展部队的第二大类,是黄麻起义的非基干武装。
所谓非基干武装,就是参加黄麻起义的队伍里,除了属于“常备军”形态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以外的其他农民群众武装组织,如农民自卫队、敢死队、“炮队”和众多的义勇队,等等。
这些武装组织和成员,在黄安县城失陷后,虽然没有上木兰山,但在当地及附近隐蔽、或直接和间接地继续坚持斗争,在基干队伍转回后立即参与作战,其中的武装组织和成员,有的直接加入主力,有的发展成为地方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或补充团、补充营,还有的参加地方赤卫军活动。随着根据地和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地方性、后备性的武装也逐步升级,加入主力部队,成为了新的战斗团队。
这些升级而来的部队及成员,虽然开始不属基干和主力,但是,又都是黄麻起义的直接参加者,由它们的武装组织发展起来的部队,称为黄麻起义诞生发展的部队,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些黄麻起义的非基干武装进入了红四方面军,以后的发展呈如下脉络。
第一,八路军129师385旅第769团沿革和直接由该团发展而来的部队
首先有必要介绍八路军129师385旅第769团的来源。第769团由红4军第10师改编而来,而红10师则由原红28团和红36团为基本部队组成。其中,红28团前身是1931年夏天由豫南、皖西的县游击队和黄、麻补充营编成的红4军12师35团,1931年11月该团改编为红10师28团。红36团的前身是原红15军第3团。1931年1月原红15军第3团(500余人)于麻城福田河改编为红4军11师32团,接着该团在黄麻地区补充地方武装人员1500余人,1933年7月川陕苏区木门会议后红32团改编为红4军12师36团。1937年4月红四军28团和36团合编为红4军第10师,8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全团2900余人。
1.八路军769团的沿革
1937年8月红4军第10师改编为八路军385旅第769团,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7旅第19团,1949年2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11军第31师第91团,抗美援朝时期第31师改属第12军入朝作战,1970年12月改为南京军区第12军36师106团,1985年改为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摩步第36师第106团,2003年由师改旅,为该旅一部,现编入东部战区第71集团军某特战旅。
2.八路军769团抽调连队繁殖的原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142团
1937年11月769团派出的30多名干部和第7连,在山西昔阳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伍,后又有师属教导团(由编余红军干部和西路军返回人员组成)第8连加入,1937年12月以此为基干组成汪乃贵支队。1938年8月汪支队与冀豫支队合并称冀豫支队,1939年3月整编为385旅独立二团,1940年6月改称385旅第14团,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8旅第22团,1949年2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11军第32师第94团。抗美援朝时第32师改属第16军入朝作战,该团后为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第48师第142团,现为北部战区合成第48旅中一部,驻吉林通化。
3.八路军第769团繁殖的原济南军区第26集团军第226团
1937年11月八路军第769团派出的部分营连排班干部于冀西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武装,组成冀西抗日游击支队,1938年1月整编为129师385旅独立团,1939年3月改编为385旅独立一团,1940年6月改称385旅第13团,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9旅第25团,1949年2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11军第33师第97团,建国后第11军撤销,第33师改属第26军,该团后改为济南军区第26集团军第76师第226团,现为北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一部。
第二,由八路军第769团派出部队组成东进纵队后发展而来的部队
1937年12月,769团调出一营第1连、二营第5连、机枪连和三营第10连,与129师直属骑兵连组成东进纵队,于1938年1月中旬进入平汉路以东,开辟冀南地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多支部队。
4.原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86师256团
1938年2月东进纵队抽调第5连(原769团第10连)等与挺进支队共400余人组成津浦支队,该部先后转战于冀鲁边、泰西、滨海、鲁中南,以及中原、华东各地,曾用番号有:八路军山东纵队2支队、山东纵队2旅4团、八路军115师教导旅第4团、鲁中军区第4团、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2师第64团、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226团、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第86师256团。2015年9月3日该团“红四连”(即夜袭阳明堡模范连——原769团3营10连)参加了首都大阅兵,现为东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一部。
5.农六师和新疆军区第4机步师第12团
1938年7月东进纵队第一、三团合编调入八路军第386旅为新一团,1940年6月新一团改编为第16团,1943年10月第16团调延安,1944年2月陕甘宁边区以第771团、16团、25团组成新的新四旅。1949年1月新四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师,第16团改编为第50团,1953年春第50团随第17师整编为农业十七师,同年6月更名为新疆农业建设第六师(驻新疆五家渠)。1953年3月整编农六师时,亦抽调第50团大部,第49团、51团各一部编为国防步兵第4师第12团,现为新疆军区机步第4师第12团(红军团)。
6.原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第34师102团
1938年7月东进纵队第二团与771团等部合并组成青年抗日游击纵队,下辖第771团、第二团、第三团。1940年6月第二团改编为新四旅第10团,1943年3月第10团改属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1945年11月改编为晋冀鲁豫第六纵队第16旅第48团,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102团,1985年改为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第34师第102团,1998年第34师改编为摩步旅,现为东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一部。
7.原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第56旅
1938年7月东进纵队以7个支队加入部分老红军作骨干编为新的第1、2、3团,1940年6月东进纵队改编为新七旅,第1、2、3团分别编为第19、20、21团。其中第20团于1943年夏奉命调赴延安途中又改属第386旅(该团后为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第37师第110团,驻重庆璧山);第21团于1945年秋奉命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9团1942年夏改属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1945年10月以第19团为主力组建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第6旅,第19团改为第16团,1949年2月第2纵队6旅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10军第29师,第16团改为第85团。1951年第29师编入第15军入朝作战,1960年该师划归武汉军区直属,1967年9月划归空降兵第15军领导,1968年10月改为陆军第17军第49师,1972年11月复归武汉军区直属,1976年改为陆军第19军第56师,移驻甘肃武威。1985年改为陆军第47集团军步兵第56师,1998年10月该师改编为步兵第56旅,现为西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
第三,由八路军第385旅抽调部队发展起来的部队
8.武警第181机动师(原皮旅)和“老虎团”
1944年夏八路军第385旅抽调5个连和地方武装组成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第35团,1945年11月以第35团为主力组成中原军区第1纵第1旅——即著名的皮旅(皮定均旅),第35团改编为第1团(后誉为“老虎团”),1946年10月该团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第1团,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第1团,1947年12月改编为晋冀鲁豫第13纵队第37旅109团,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61军第181师第541团。1951年3月第181师调入第60军入朝作战,1985年9月该师改为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建制,1996年10月第181师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机动师。
四、黄麻起义的第二、第三茬部队
黄麻起义诞生发展部队的第三大类,是第二、第三茬红军部队。
第二茬部队指的是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后形成的鄂豫皖红军主力——红25军,第三茬部队指的是红25军长征后鄂豫皖重新形成的红军主力——红28军。这里须再次说明的是,无论红25军还是红28军都是鄂豫皖三地武装起义诞生发展的部队深度融合后的产物,不能说成纯粹是黄麻起义部队,但又确有参加黄麻起义人员和形成的部队,其中红25军的领导者中的吴焕先、郑位三、戴季英等还同时也是黄麻起义的领导成员之一。
1.原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第116师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11月于红安檀树岗重建红25军。1934年11月红25军离开鄂豫皖开始长征转战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1937年8月红15军团改编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其中红73师(原红25军部队)编为第687团,红75师(原红25军部队)编为第688团,红78师(原陕北红军部队)分编入以上两团,军团警卫团缩编为旅部警卫营(不久原红78师部队从该两团中抽出另编组第689团)。1940年3月第344旅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同年7月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344旅(欠687团)改编为第4旅,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第10旅,1941年9月调入新四军第3师,兼淮海军分区,1945年冬进入东北,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1949年4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16师。此次军改前为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第116师,现为北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
2.原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第115师第343团
1937年8月红15军团第73师(原红25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7团,1940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第4团,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2团,1945年冬进入东北,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4师第10团,1949年4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15师第343团,此次军改前为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第115师第343团,现为北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一部。
3.原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第113师第338团
1937年8月红15军团改编成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1938年底由688团(原红25军部队)一营发展繁殖的部队组成344旅特务团,1940年7月该团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2旅第5团,1940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第5团,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3团,1943年10月调山东滨海军区为滨海第23团,1945年8月改编为山东军区第2师第5团,1945年冬进入东北,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2师第5团,1949年4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8军第113师第338团,此次军改前为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第113师第338团,现为中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一部。
4.空军空降兵第15军第44师第130团
1938年春进入晋豫边活动的八路军组织了晋豫边游击支队,1940年2月晋豫边游击支队与八路军第344旅第688团(原红25军部队)合编为第二纵队,同年6月整编为第129师新编第1旅,下辖第1、第2团,原晋豫支队编为第2团。同时,两团第2营对调,原为第688团第2营的红军部队进入第2团,1943年3月第2团改编为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第2团,1943年冬改为太行军区第8军分区第2团,1945年冬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5军分区第43团,1946年冬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第43团,1947年8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9纵队第26旅第76团,1949年2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5军第44师第130团,后改为空军空降兵第15军第44师第130团。
5.原兰州军区第21集团军第61师
它是第三茬部队红28军发展起来的部队。
1934年11月活动在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开始长征,撤离苏区。1935年2月红28军重建,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4旅,1946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1947年改称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师,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1军第61师,1985年改编为第21集团军第61师,现为西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某旅。
结 束 语
一、黄麻起义和后来的商南起义、六霍起义都属农民群起武装暴动,军队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部队千锤百炼,百战成钢,与那些由旧军队分化蜕变的红军兄弟部队相较,它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武装斗争发展道路。
二、黄麻起义的基干武装力量老一团(73团)和老三团(263团)是中国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英雄部队,为了民族、人民、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生存和安全,与西路军兄弟部队一起,浴血奋战于河西走廊,最终成建制覆亡,它们精神永在,虽败犹荣。
三、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红军部队鲜明的本质特征,听党指挥,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光明进步而英勇奋战,是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上面所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诞生发展的部队,都是人民军队的精锐,是克敌制胜的雄师劲旅,它们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卓越表现和骄人战绩,在创建人民共和国和巩固国防中卓著功勋,在新时期也必将再铸辉煌。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西陵文圃,可查看更多精彩文章!了解更多麻城地情资料可搜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a9571e40102y53v.html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西陵文圃):黄麻起义诞生发展的部队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