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帅冶陶村中安家
? ?后代山中苦乐童年
?
冶陶村地处太行山东麓,背靠药王山,龙虎河从村旁流过,依山傍水的天然地理位置,为人的生存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盛夏季节,这里的平均气温在20几度,山野田间,远离尘嚣,空气清新宜人,若在和平的日子里,这里的确是避暑消夏的一片世外天地。对于儿童少年,更不用说,夏天里无边的青纱帐,是他们玩耍嬉闹的理想乐园。山里的孩子最喜欢玩捉迷藏、逮蚂蚱等好玩的游戏。然而,在战争年代里,孩子们不乏欢乐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情形。在玩耍的兴头上,可能一抬头会看到敌人的飞机从空中经过,这绝非儿戏。
图为冶陶村一景
图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伙房旧址
图为1946年冬在邯郸市武安县冶陶村,王宏坤将军夫人冯明英(右一)与(左起)长女相持、长子新中、次女黎利合影
王相持是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的女儿,于1939年1月出生于延安,因那时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父母便给女儿起名为“相持”。1946年夏天,她随母亲冯明英以及弟弟新中、妹妹黎利一起来到冶陶。相持7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她被安排到冶陶学校学习,比她大8岁的本村姑娘乔存梅至今印象深刻,当年留着齐刷刷短头发的相持成了她的同学。相持虽然穿的普通,和老百姓没有区别,但是她总是保持衣着整洁,是个自制力强而性格沉稳的女孩,这可能与她受到身为军人的父母的影响和更早的成长经历有关。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事紧张,父母无法把她带在身边,她小小的年龄便要常常告别父母亲,独自寄养在老乡家中,心灵受到太多的苦难磨炼,懂事较早。在冶陶度过的时光,对相持来说,是辛苦又是幸福的。幸福的是,她可以天天和妈妈住在一起了,辛苦的是她要上学,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妈妈出去工作时,她还要帮助妈妈料理家务和照顾尚小的弟弟和妹妹。在弟弟妹妹眼中,相持是可亲的大姐姐。
图为刘伯承、邓小平旧居门外
图为刘伯承、邓小平旧居院内
在冶陶,军区首长家属被分配住在小黄家巷西边的两个胡同里。刘邓首长的孩子胖胖、咪咪、密群常常和邻居村民的孩子小宝、二先和三先在一起玩耍,他们常玩捉迷藏、跳花绳、逮老鼠、滚绣球等游戏,有时玩打日本鬼子、抓老蒋的游戏,有时挤在一起讲故事,开心得忘了回家。
图为1951年新中(左)与爸爸王宏坤将军及徐深吉将军之子徐渭河(中间爬地者)合影。此图可見他的淘气样
在战争年代,即使是在相对安全的冶陶,孩子们的平静生活常常会受到敌人飞机轰炸的威胁。1947年10月间的一天,冶陶村正在召开“边区土地会议”,敌人大概知道了这个情报,便出动飞机来轰炸。早上8点,村里的空中警报突然响了起来,慌乱的村民们纷纷向防空洞跑去。不一会儿,人们看到有三架敌机从安阳方向朝冶陶飞来,一些老百姓正在地里收玉米,就顺势躲在玉米地里。当听到警报声时 ,新中的爸爸不在家,警卫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一手拉着新中,一手拉着妹妹黎利迅速冲出家门,妈妈冯明英和婶婶紧跟在后面,婶婶手中还抱着几个月大的伟伟,一起跑到村外的玉米地里躲了起来。由于对敌机侵扰早有准备,会议在防空洞里进行,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炸弹的爆炸声和机枪的扫射声震天动地,敌人扔下的数枚炸弹就落在村中,黄烟滚滚,笼罩了天空,孩子们受到不小的惊吓。调皮的新中似乎没有被爆炸声吓到,他抬着头向空中望去时,竟然清楚地看到了低空飞行的敌机飞行员的脸。那一眼,永远地印在新中的脑海中,令他终生不忘。当70多年过去,他说起儿时在冶陶的玉米地里那惊心的一瞥,感慨油然而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笔者有幸于今年夏季来到冶陶村,在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申巨斌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年晋冀鲁豫军区将帅们的旧居。面对此景我浮想联翩……
图为徐向前、王树声、王宏坤旧居大门
顺着一条狭窄的胡同我们来到冶陶镇冶陶村262号门前。看到那雕工精细、上了彩漆的门楣便可判断这一定是户有钱的人家。当申主任用钥匙打开门锁的一刹那间,一个大红的“福”字出现在我的眼前,字的四周装饰有精美的雕花图案。原来这是院子中挡在门前的一座砖石影壁。开门见福,真不错哦!是我的第一感觉。
图为徐向前、王树声和王宏坤宿办室院落
绕过影壁,眼前是一个方正的小院,很干净。这是冶陶镇古民居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武安地方特色。院中安排居住着三户人,坐北向南的一家门边的标识牌上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写着“王宏坤宿办室”几个字,下端的小字是:
“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在此居住办公,期间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
向左看去是王树声宿办室,再向右看是徐向前宿办室。标识牌上写着都是副司令员。原来三位老前辈住在同一个院!三家人这样亲密地住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由此推断:当时,一定是房东牛天河同志的长辈让出这个院给军队首长居住自家搬到外面住了。(牛天河,牛长河,冶陶镇人,其长辈为解放战争时期此房的房东)院子当中有一个半米高一米多长的石台子,大致可用来坐着休息或者放置物品。
图为王宏坤旧居内陈设
屋内家具陈设十分简单,有一个条桌,还有一个方桌,两侧各置一把木椅。看样子很像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屋内可以挪动的物件也就是这些了。
图为火炕。前部是烧煤的炉膛
在屋子的一角我看到了一个砖砌的炕,大概有2米长,1.8米宽,炕上铺着一张破旧的毯子,中间有一个洞。这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供人睡觉的地方。我指着炕前面的“洞”向申主任询问:“这是烧火的地方吗?”“是,把煤块放在炉膛里烧火暖炕”他回答说。“不会产生一氧化碳有害气体么?”我担心地问道。“可以通风的。”他说。我向四周张望着。我看到炕的一边有一个挺大的木方格窗,制作精细,窗上贴着薄薄的白色窗纸。因为有了窗纸阻隔阳光,屋内显得有些暗。整个房间维护的很好,四周墙面是白色的,抬头可以看到漆过的木结构屋顶和秸秆。想象中,在寒冷的冬季,当炕下的煤火烧起来,红红的火光会映在墙上,炕逐渐热起来,整个屋子一定会非常暖和。在温暖的某一时刻,随着晃动的人影,屋中传出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那声音是那么的响亮、悦耳,在山谷中阔野里回荡,然后,军人们发出爽朗的笑声,与婴儿的啼声交织在一起,一扫战争带来的紧张和疲惫……
后来,伟伟大哥给我讲了那个药碾子的故事。是妈妈冯明英告诉他的。在冶陶的这个家的院子里,曾经摆放着一个做药用的铁制药碾子。
1951年王树声将军夫人杨炬与王宏坤将军夫人冯明英合影
幸好及时叫来住在同院大伯王树声的夫人杨炬大妈,她是医生,经过她仔细的缝合,才没有留下明显疤痕。几十年过去了,伟伟感叹到:“多亏大妈医术精湛,这么深的口子若缝合不好,就成小豁嘴找不到漂亮媳妇了!”
鸣??谢
本文采用部分资料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和张森林同志所著《森林话语》。在此,特向张森林同志和申巨斌、刘梦两位同志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历史与传承):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