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 ?将帅冶陶村中安家

? ?后代山中苦乐童年

?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冶陶村地处太行山东麓,背靠药王山,龙虎河从村旁流过,依山傍水的天然地理位置,为人的生存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盛夏季节,这里的平均气温在20几度,山野田间,远离尘嚣,空气清新宜人,若在和平的日子里,这里的确是避暑消夏的一片世外天地。对于儿童少年,更不用说,夏天里无边的青纱帐,是他们玩耍嬉闹的理想乐园。山里的孩子最喜欢玩捉迷藏、逮蚂蚱等好玩的游戏。然而,在战争年代里,孩子们不乏欢乐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情形。在玩耍的兴头上,可能一抬头会看到敌人的飞机从空中经过,这绝非儿戏。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冶陶村一景

冶陶村位居山丘与平地的交界处,这里西通秦晋,东达齐鲁,退可固守太行,进可直达平原。易守难攻,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1946年解放战争正式拉开大幕,当年6月下旬,刘伯承、邓小平正是看到冶陶这一地形优势,率晋冀鲁豫军区首脑机关进驻冶陶村。在此后的几年征战岁月里,他们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导演出一幕幕晋冀鲁豫野战军聚歼蒋军大量有生力量的大剧。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将帅们的家属、子女陆续从其他地方转移到冶陶,这里便成为他们临时的家。据村民回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滕代远、王宏坤、薄一波、李达等军区领导都在此地安了家。大人们忙于战事和工作,孩子们则度过一段永生难忘的童年时光。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伙房旧址

在生活上,领导人家属与战士们的生活一样,在军区大伙房吃饭。主食是玉米窝头和小米稀饭,蔬菜是南瓜,胡萝卜、豆角等。面要自己推磨碾,蔬菜则要自己开荒去种。有时去山上拔些野菜,收拾好用盐和蒜泥拌一下,就是佐餐的好菜。孩子们长身体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由于物质匮乏,大人们就煮好胡萝卜水,让孩子们一碗一碗地喝。老百姓房东有时实在看不下去,就做些疙瘩汤送给孩子们补身体。
生活是艰苦的,营养缺乏的孩子们却不缺教育。
当时在冶陶村有一所学校,学生约150名,分为甲班、乙班、丙班和预备班。这里有村民的子女,也有领导人的后代。晋冀鲁豫中央局派了专人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课程设置很丰富,设有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以及军事课。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不定期到学校上时事政治课,他的授课内容除了为孩子们讲解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还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和打鬼子的故事,使学生们受到了革命教育。本村人乔存梅当年15岁,她清楚地记得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情形。她回忆说,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领导人的子女中有20多人在该校学习,其中有刘太行(刘伯承之子)、李少白、薄起生(薄一波之女)、王相持(王宏坤之女)等。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1946年冬在邯郸市武安县冶陶村,王宏坤将军夫人冯明英(右一)与(左起)长女相持、长子新中、次女黎利合影

王相持是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的女儿,于1939年1月出生于延安,因那时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父母便给女儿起名为“相持”。1946年夏天,她随母亲冯明英以及弟弟新中、妹妹黎利一起来到冶陶。相持7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她被安排到冶陶学校学习,比她大8岁的本村姑娘乔存梅至今印象深刻,当年留着齐刷刷短头发的相持成了她的同学。相持虽然穿的普通,和老百姓没有区别,但是她总是保持衣着整洁,是个自制力强而性格沉稳的女孩,这可能与她受到身为军人的父母的影响和更早的成长经历有关。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事紧张,父母无法把她带在身边,她小小的年龄便要常常告别父母亲,独自寄养在老乡家中,心灵受到太多的苦难磨炼,懂事较早。在冶陶度过的时光,对相持来说,是辛苦又是幸福的。幸福的是,她可以天天和妈妈住在一起了,辛苦的是她要上学,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妈妈出去工作时,她还要帮助妈妈料理家务和照顾尚小的弟弟和妹妹。在弟弟妹妹眼中,相持是可亲的大姐姐。

在孩子的眼中,大人的身体力行是直接的榜样。在冶陶,军人家属和村民保持着相互尊重、生活上相互照顾、有困难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孩子就不用说了。将帅的孩子们每天从早到晚和村民的孩子混在一起:一起吃饭,一同玩耍,亲如兄弟姐妹。和刘伯承家住同一个胡同的陈才的和刘太行是好朋友。盛夏的一天,他和太行等几个小孩在树荫下吃饭,太行无意中把他的碗碰到地上摔碎了。太行回家跟母亲讲了,很快母亲汪荣华手里拿着一个花瓷碗登门来赔偿。陈才的的母亲执意不收。后来,刘伯承司令员知道此事,又亲自上门赔碗,他亲切又严肃地对陈母说:“损坏东西要赔,这是人民军队的纪律,你要不收这个碗,这不是让我违反纪律吗?”陈母无话可说了,只好把碗收下。陈才的从这件小事上学到了革命前辈传递的优良传统,这只碗至今还在陈才的家中保存着。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刘伯承、邓小平旧居门外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刘伯承、邓小平旧居院内

在冶陶,军区首长家属被分配住在小黄家巷西边的两个胡同里。刘邓首长的孩子胖胖、咪咪、密群常常和邻居村民的孩子小宝、二先和三先在一起玩耍,他们常玩捉迷藏、跳花绳、逮老鼠、滚绣球等游戏,有时玩打日本鬼子、抓老蒋的游戏,有时挤在一起讲故事,开心得忘了回家。

王新中是王宏坤副司令员的大儿子,他1943年2月出生于河北馆陶县大郭庄的一家郭姓农户家中。到冶陶时他还不满4岁,却是个让母亲冯明英十分操心的出了名的小调皮鬼。在4周岁时,曾经被送到位于西柏坡附近山里的“荣臻子弟学校”幼儿园接受培养,在那里呆了才一个月便惹出事来。他竟然抱着自己的被子、带着一个小女生(刘伯承元帅之女刘解先)“私奔”了!这次“玩失踪”给学校出了大难题,学校不敢再留他,通知了母亲冯明英把他接回了冶陶的家。在冶陶,小新中常常和村里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似乎永远不知疲倦。一天在快要吃晚饭时,人们突然意识到,小新中不见了。母亲冯明英十分着急,动员大家分头去找,在家的附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最后一位村民在自家的草垛后发现了他。找到他时,他正躺在松软干燥的草垫上呼呼大睡呢!原来,和小伙伴捉迷藏玩了一下午,小傢伙又累又困,躲在草垛后不知不觉睡着了。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1951年新中(左)与爸爸王宏坤将军及徐深吉将军之子徐渭河(中间爬地者)合影。此图可見他的淘气样

在战争年代,即使是在相对安全的冶陶,孩子们的平静生活常常会受到敌人飞机轰炸的威胁。1947年10月间的一天,冶陶村正在召开“边区土地会议”,敌人大概知道了这个情报,便出动飞机来轰炸。早上8点,村里的空中警报突然响了起来,慌乱的村民们纷纷向防空洞跑去。不一会儿,人们看到有三架敌机从安阳方向朝冶陶飞来,一些老百姓正在地里收玉米,就顺势躲在玉米地里。当听到警报声时 ,新中的爸爸不在家,警卫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一手拉着新中,一手拉着妹妹黎利迅速冲出家门,妈妈冯明英和婶婶紧跟在后面,婶婶手中还抱着几个月大的伟伟,一起跑到村外的玉米地里躲了起来。由于对敌机侵扰早有准备,会议在防空洞里进行,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炸弹的爆炸声和机枪的扫射声震天动地,敌人扔下的数枚炸弹就落在村中,黄烟滚滚,笼罩了天空,孩子们受到不小的惊吓。调皮的新中似乎没有被爆炸声吓到,他抬着头向空中望去时,竟然清楚地看到了低空飞行的敌机飞行员的脸。那一眼,永远地印在新中的脑海中,令他终生不忘。当70多年过去,他说起儿时在冶陶的玉米地里那惊心的一瞥,感慨油然而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村里人为通往晋冀鲁豫军区首长旧居道路命名为“元勋路”

笔者有幸于今年夏季来到冶陶村,在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申巨斌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年晋冀鲁豫军区将帅们的旧居。面对此景我浮想联翩……

‘上了大坡,我们顺着土路在狭窄的巷子里继续前行。当看到“元勋路”的蓝色路牌醒目地出现在前方的砖墙上时,我不禁放慢了脚步。就在刚才的路上,我曾经问过申主任:村里是否保留了王宏坤副司令员的旧居?他的回答很干脆:有!他介绍说,这里的革命旧居一直保留着,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的维修,使房屋保持完好的状态。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为伟伟大哥感到高兴起来!王伟伟是《历史与传承》公众号的主编,来此地之前曾听他说过,他从没有来过冶陶,不知道此地是否保留有他父亲王宏坤将军的旧居。如果他知道冶陶人民把他父亲的旧居保护的这样好一定会感到欣慰的。特别有意义的是:他是1946年底出生在冶陶,那么这处旧居会不会就是他出生的准确地点呢?还有,伟伟大哥的哥哥和二姐都是在战争时期出生在普通老百姓房东家,他们的父母与房东之间发生过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比如在河南省濮阳清丰县的单拐村,就流传着“王司令员为房东‘净庄基’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当做军民鱼水情的典型范例为人们所传颂。(资料来源:河南省濮阳清丰单拐村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馆长姚孝民提交的“王宏坤将军110周年诞辰纪念会”的发言稿?–2019年1月22日)那么,在冶陶村的这个王将军故居中,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这些念头在我脑海中一个一个快速闪过,我期待看到这座房屋的真面目,想了解房东的情况究竟如何,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徐向前、王树声、王宏坤旧居大门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院中的影壁

顺着一条狭窄的胡同我们来到冶陶镇冶陶村262号门前。看到那雕工精细、上了彩漆的门楣便可判断这一定是户有钱的人家。当申主任用钥匙打开门锁的一刹那间,一个大红的“福”字出现在我的眼前,字的四周装饰有精美的雕花图案。原来这是院子中挡在门前的一座砖石影壁。开门见福,真不错哦!是我的第一感觉。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徐向前、王树声和王宏坤宿办室院落

绕过影壁,眼前是一个方正的小院,很干净。这是冶陶镇古民居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武安地方特色。院中安排居住着三户人,坐北向南的一家门边的标识牌上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写着“王宏坤宿办室”几个字,下端的小字是:

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在此居住办公,期间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上面三幅图为冶陶镇冶陶村262号院内房屋,徐向前、王树声和王宏坤三位老前辈曾在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期间在此居住、办公。

向左看去是王树声宿办室,再向右看是徐向前宿办室。标识牌上写着都是副司令员。原来三位老前辈住在同一个院!三家人这样亲密地住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由此推断:当时,一定是房东牛天河同志的长辈让出这个院给军队首长居住自家搬到外面住了。(牛天河,牛长河,冶陶镇人,其长辈为解放战争时期此房的房东)院子当中有一个半米高一米多长的石台子,大致可用来坐着休息或者放置物品。

“这里应该是伟伟大哥出生的房间了”当走上两级台阶,踏着青砖铺就的地面,迈步进入正面的房间时我对自己说。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王宏坤旧居内陈设

屋内家具陈设十分简单,有一个条桌,还有一个方桌,两侧各置一把木椅。看样子很像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屋内可以挪动的物件也就是这些了。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图为火炕。前部是烧煤的炉膛

在屋子的一角我看到了一个砖砌的炕,大概有2米长,1.8米宽,炕上铺着一张破旧的毯子,中间有一个洞。这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供人睡觉的地方。我指着炕前面的“洞”向申主任询问:“这是烧火的地方吗?”“是,把煤块放在炉膛里烧火暖炕”他回答说。“不会产生一氧化碳有害气体么?”我担心地问道。“可以通风的。”他说。我向四周张望着。我看到炕的一边有一个挺大的木方格窗,制作精细,窗上贴着薄薄的白色窗纸。因为有了窗纸阻隔阳光,屋内显得有些暗。整个房间维护的很好,四周墙面是白色的,抬头可以看到漆过的木结构屋顶和秸秆。想象中,在寒冷的冬季,当炕下的煤火烧起来,红红的火光会映在墙上,炕逐渐热起来,整个屋子一定会非常暖和。在温暖的某一时刻,随着晃动的人影,屋中传出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那声音是那么的响亮、悦耳,在山谷中阔野里回荡,然后,军人们发出爽朗的笑声,与婴儿的啼声交织在一起,一扫战争带来的紧张和疲惫……

在我看来,伟伟大哥虽然出生在战争年代,但是他出生在冶陶,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全、温暖的“军营”里诞生,是莫大的幸运!尽管山外炮火连天,他却独享这一片相对安详之地,生活在军区首脑机关驻地的中心区。周围的妈妈、爸爸、伯伯、婶婶、叔叔、阿姨都是解放军,这么多的人在保护与呵护他。这种待遇对于同时代出生的孩子来说何其难得!难怪他在文章中说过,从小就喜欢解放军,见到解放军就让抱。徐向前一家与王宏坤家住在一个院,对此十分了解,徐帅的夫人黄杰就说过:“他(指伟伟)除了解放军谁也不让抱。”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高的幸福感。我决定在第一时间把这一切告知伟伟大哥。于是给他发了微信,把图片传给了他。伟伟大哥立刻兴奋地回复了我。首先他向我和姐姐表示感谢,嘱咐我们注意安全。然后他一下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要寻求答案,关于房东,关于院内屋内的陈设,关于记忆中的药碾子,……总之,有关他这个位于冶陶的家的一切他都想知道。这样的消息对他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1947年夏河北邯郸市武安县冶陶镇左起妈妈冯明英、次子伟伟、宋任穷夫人钟月林、陈再道夫人张双群,前排左起长子新中、次女黎利、宋任穷之子宋克荒。

后来,伟伟大哥给我讲了那个药碾子的故事。是妈妈冯明英告诉他的。在冶陶的这个家的院子里,曾经摆放着一个做药用的铁制药碾子。

在伟伟一岁左右,蹒跚学步之际,大姐在看护时一不小心,他摔倒磕在碾子上,左上唇三分之一处被划开了个口子,鲜血直流。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1951年王树声将军夫人杨炬与王宏坤将军夫人冯明英合影

幸好及时叫来住在同院大伯王树声的夫人杨炬大妈,她是医生,经过她仔细的缝合,才没有留下明显疤痕。几十年过去了,伟伟感叹到:“多亏大妈医术精湛,这么深的口子若缝合不好,就成小豁嘴找不到漂亮媳妇了!

没想到长大后,他的媳妇儿也是大妈给找的。就为这两件事,他说要感谢杨炬大妈一辈子。
在冶陶的童年时代,永远地留在这些亲历者的生命记忆里,弥足珍贵。这些真实的故事发生过,但今后不会再有了……
1948年秋随着解放战争逐步转入战略反攻,形势变好。居住在冶陶的首长家属们逐渐离开此地,去奔赴新的解放战场。
2019年10月31日完稿

鸣??谢

本文采用部分资料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和张森林同志所著《森林话语》。在此,特向张森林同志和申巨斌、刘梦两位同志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历史与传承):家在冶陶——2019夏革命旧址寻访记之三

(浏览 1,45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