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光荣的临汾旅”战旗故事创作思路
作者:独上月楼
阅读中,我一次次强烈地感到,作者在创作时,始终站在“一切为了胜利”这个立意制高点,紧扣“如何取胜”这条主线,巧妙贯穿悬念设计、人物对话、战略决策和夺取胜利的全过程,从“前奏”到“间奏”,从“高潮”到“尾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辅之以血肉丰满的细节铺陈,生动再现临汾旅为赢得胜利所历经的种种艰难曲折、令人折服的大智大勇和所向披靡的血性军魂,气势宏大,撼人心魄。这个主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一条铁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军人是干什么的?就是“能打仗,打胜仗”,“军人最大的奉献不是牺牲,而是胜利。”军队不能打胜仗,强国终是妄谈。
今生最为荣幸的一件事,就是经老战友叶征博导引荐,我和我们银河悦读网参加了罗援将军领衔主编的军史题材大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集体创作活动。
《百面战旗红》的创意源于庆祝建国70周年接受检阅的百面荣誉战旗方队,起步于建党百年,向建军百年献礼。每一面荣誉战旗都是我军血性军魂的凝聚,也是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讲好战旗故事、传承战旗精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伴随着一面面荣誉战旗背后的故事在银河悦读网火热上线,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很多网友建议,要把战旗故事集结出版、拍成影视剧,写进中小学教材,让伟大的战旗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无疑是对创作团队的最大鼓舞和鞭策。
2021年7月6日,由《百面战旗红》组委会及执笔人秦杉、欧阳青、叶征集体创作的《罗援:“土行孙”掘翻临汾城 ——<百面战旗红>之“光荣的临汾旅”》(以下简称《“土行孙”掘翻临汾城 》)一文新鲜出炉,精彩讲述了“光荣的临汾旅”荣誉战旗诞生前后的故事,融思想性、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于一炉,读来令人血脉偾张,激情燃烧。
因我的老八路父亲曾经是山西抗日决死队的一员,而“光荣的临汾旅”其前身就是山西抗日决死队,让我对这面荣誉战旗平添了一份亲切感。遗憾的是,父亲过早离世,他是否参加了那场战斗,一无所知。即便没有,参加战斗的指战员一定是他的战友。
为更多了解这面荣誉战旗的前世今生,我专门从网上购得《光荣的临汾旅》一书。一面品读《“土行孙”掘翻临汾城 》,一面对照《光荣的临汾旅》,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无论历史背景,还是临汾旅的历史沿革;无论战斗的惨烈程度,还是我军指战员的坚韧不拔乃至夺取最后胜利的过程,皆是板上钉钉。而且,《“土行孙”掘翻临汾城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在史料确凿的基础上,兼有引人入胜的文学表达和深刻的价值体现,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临汾旅,在建制上称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它的前身是作为山西新军组成部分的新决死队三纵队,是在抗日、反围剿斗争中崛起的一支部队。经过八年的沙场挥戈,它已锤炼成军区内线作战的一支攻坚破城的“铁拳头”。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以后,23旅比较早的运用坑道作业、连续爆破的攻坚战术。在攻打有“尧都”之称的“卧牛城”临汾时,立下了卓著战功,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战旗(引自《光荣的临汾旅》)。有一部视频对临汾旅的介绍更为凝练:“临汾旅是一支抗日决死队,诞生于救亡图存之时。他们作风硬朗,专打硬仗;他们攻克坚城,勇猛顽强。三打运城,血战上党;力克临汾,英名远扬。临汾旅是中国陆军的窗口,更是劲旅雄师的榜样。”“光荣的临汾旅”就是这样了不起,“脚杆子上绑大锣——走到哪儿都当当响!”
阅读《“土行孙”掘翻临汾城 》,给我烙印最深的是其创作思路,也就是“光荣的临汾旅”战旗故事所要表现的主旨。那么,她的主旨是什么呢?我将其归纳为六个字“一切为了胜利”!
阅读中,我一次次强烈地感到:作者在创作时,始终站在“一切为了胜利”这个立意制高点,紧扣“如何取胜”这条主线,巧妙贯穿悬念设计、人物对话、战略决策和夺取胜利的全过程,从“前奏”到“间奏”,从“高潮”到“尾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辅之以血肉丰满的细节铺陈,生动再现临汾旅为赢得胜利所历经的种种艰难曲折、令人折服的大智大勇和所向披靡的血性军魂,气势宏大,撼人心魄。这个主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一条铁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军人是干什么的?就是“能打仗,打胜仗”,“军人最大的奉献不是牺牲,而是胜利。”军队不能打胜仗,强国终是妄谈。试析如下:
前奏:巧用历史传闻,凸显取胜之难
“临汾旅得名临汾城”是“光荣的临汾旅”荣誉战旗故事的第一个小标题。作者开篇引述了一个历史故事:相传尧帝建都临汾,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闯王李自成曾久攻临汾未果,在城北兴隆殿上观敌瞭阵,被守军射伤坐骑一眼,气得跺脚,最后无奈把盔甲挂在村庄的一棵大树上悻悻撤兵。
《光荣的临汾旅》一书对此也有更为鲜活的佐证:8纵23旅在一天夜里由临汾城北转移到城东的一个村庄。房东老汉与我们的战士有一段对话:“你们是一定要打临汾吧?”“是啊!老大爷,打临汾好不好?”“好是好,就是不好打啊!”“老大爷,为什么?”“你们围城快个把月了,可是,光听枪炮声,没见人进城啊!听说当年,李闯王打临汾城都没有打下来,还打瞎了一只眼,气得他把盔甲挂在这庄前的一棵大树上,骑马走了,俺这庄就改名叫‘挂甲庄’了。”据说,这段历史故事在临汾县志上也有记载。
“李闯王兵败临汾城,挂甲庄千古留糗名”。开篇的历史故事给读者留下第一印象:“临汾城不好打!”“一方自恃有‘ 铜墙铁壁’的盾,一方手握披坚执锐的矛,鹿死谁手,在此一役。”巨大的悬念,即刻绷紧读者的心弦。
间奏:借用神话故事,展现取胜之谋
“试牛刀初碰硬骨头”是第二节的小标题,很快将读者的视线拽进彼时的临汾之战。战情,正如罗援将军导语中的凝练概括:临汾城高约10余米,厚达20余米,墙外有10多米宽的护城外壕,沟深垒高,战壕纵横,易守难攻。守敌乃与阎锡山、胡宗南齐名的国军战将梁培璜,他斗胆放言,临汾防线固若金汤,“死守临汾,城存成功,城亡成仁”。
“1947年3月临汾战役打响。我军迎难而上,一鼓作气扫清外围阵地,杀敌四千,我军也自伤四千。可见临汾战役之惨烈。”这段描写,再次将攻城之难白热化。
关键时刻,徐向前拍板:“攻城的手段,还是用23旅的‘土行孙战法’,挖地道,钻地下,最后拱翻临汾城!”“土行孙”何许人也?读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土行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身怀“土遁”绝技的神魔人物,他擅长遁地术,能够在地下快速潜行,可日行千里。因为这绝技,他立下了许多功劳。他也多次被敌人擒获,但只要让他的身体接触到土地,就会像鱼儿游进大海难寻踪迹。借用“土行孙”的神话故事来表现我军的制胜谋略,可谓匠心独具。
之后的对话更是掷地有声:徐向前说完,扫了一眼在座的几位旅长,大声宣布:“哪个旅最先登城,哪个旅就是‘临汾旅’!”并意味深长地把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23旅旅长黄定基身上。见大家都在专注思索,徐向前又给自己加了压,转向一旁的8纵王新亭司令员,斩钉截铁地说:“打不下临汾,你我都到五台山当和尚。”闻此言,在场所有旅长心头为之一震,暗自较劲,都想把“临汾旅”大旗扛过来。
紧接着,进入更为精彩的第三节:“挖地道化作‘土行孙’”。作者以“挖、钻、拱、翻”四组动词生动再现我军利用地道攻城的具体过程,不仅让读者见证了我军善用谋略致胜的指挥才能,更见识了我军指战员以“蚂蚁啃骨头”的坚韧精神夺取胜利的顽强斗志。正如罗援将军所言:“临汾战役,打得苦;临汾战役,打得巧。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我们要尽量减少伤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永远是战争致胜的不二法宝。”
高潮:活用细节描写,见证取胜之战
有了必胜的信心,有了取胜的谋略,为夺取胜利奠定了思想上和战略上的坚实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胜利如探囊取物,还需在战术上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是流血牺牲。
在“光荣的临汾旅”战旗故事中,作者采用一系列颇具画面感的细节描写,凸显了坑道作战的艰苦性和危险性,再现了我军指战员的坚毅和顽强,令读者感同身受,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渗透力。
如:坑道开始渗水,大家都泡在了泥水里,这给往外运土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小车上几百斤的渣土在泥水里越拉越重,战士肩上的衣服磨破了,肩膀拉肿了,他们就用鞋帮垫起来,用热手巾捂一捂,然后再玩命去拉。后来,战士们干脆以弹药箱代替拖车,以双膝代替脚板,坦胸露腿地来回爬行。为了赢得胜利,我们的战士豁出去了!
再如:5天过去了,10天过去了,14天过去了,在不见天日的地洞里,战士们通常一干就是8到12小时,完全是在用生命一点点地向前挖掘。生了病,坚持着,继续挖!缺了氧,换口气,继续挖!被毒气熏倒,醒过来,继续挖!长时间的地下超负荷工作,每个人都极度疲劳。据参加过掘进的老战士回忆,那些日子“干活时像疯了,休息时像死了。”
又如:离敌人越近,越是险象环生。为减低声音,战士们开始改用手和刺刀刨土,脚上缠上棉花运土,难度无疑更大了,很多战士的手都是鲜血淋淋,血肉模糊。
读《光荣的临汾旅》时,我还看到这样一些细节(建议出版时采用):“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这条快要成功的坑道,我们都脱掉鞋子,脚上绑着棉花和破布,走动起来就没有声音了。洋镐也不能使了,领来了十把镰刀、几个铁爪,一星一点地往下剜土。运土的小车轻便省力,可它吱吱哇哇乱叫,只好改用担架往外抬。改了工具,声音没了,可是进度却慢多了,一天进不了2米。大多数人手都磨破了,胳膊肿得老高,两手实在没劲了,便用胸膛、肚子顶着镰刀把它压进泥土里。不几天,胸部也红肿了,有的胸膛破了皮,浸湿了镰刀把子,但战士们仍旧不声不响地刨着、挖着……我们是在给蒋家王朝挖墓啊!”读到此,精神为之一振。
记得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说过,“写战士怎么才能写得生动?我觉得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英雄的思想感情。”否则,“只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有了“我们是在给蒋家王朝挖墓啊”这句话,就写出了战士的魂,道出了战士不怕艰难困苦的信念之源。
终于等到总攻发起,只见“黄定基旅长一声令下,导火索冒出了吱吱窜响的蓝焰,突然两声巨响,东关城下两条地道同时起爆。战士们一阵欢呼,‘土飞机’上天了!只见两股土柱冲天而起,矗立空中,城头绽开了两朵‘烟尘花’。一时间城崩地裂,砖石俱焚,烟尘浓密,尘土飞扬,大地在剧烈抖动,远处夕阳暗淡无光,城墙被炸开了两个约40米宽的巨大豁口……”形象逼真的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土行孙”终于掘翻临汾城,敌人的“固若金汤”秒变“烂泥一滩”。
仅用一天时间,临汾旅攻城之战便胜利结束。是役,国民党守军2万5千余人全军覆灭,我军俘敌近2万3千人,仅23旅便歼敌近千人,俘敌4337人。临汾战役中,23旅也付出了4百多人牺牲、近1千9百人负伤的代价。这是该旅历史上伤亡最大、锻炼最大、胜利最大的一次交战行动!
兵法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临汾旅这一仗既“藏于九地之下”,又“动于九天之上”,能自保,也能获全胜。罗援将军说得好,“我们的英雄们硬是用小镢头、小圆锹凿出了(建议加上“镰刀、铁爪”)两条通往临汾城下的100多米长的通道。这是生命之路,也是智慧之路,更是胜利之路。”
尾声:引用伟人评价,揭示取胜之要
如何给这面荣誉战旗故事画上一个经典的句号,智慧的作者以引用总指挥徐向前的“感慨”和毛泽东主席的“赞扬”为最强音,展现了临汾旅的高光时刻。
徐向前总指挥在总结攻坚临汾经验时感慨地说:“敌人硬,我们更硬,攻坚之难,时间之久,消耗之大,战况之惨烈,在晋冀鲁豫军区发展史上实属少见。”“地面战斗和地下战斗相配合,以’土行孙’法破垒攻坚,克敌制胜。这场地下斗争,十分激烈,是敌我双方斗智斗力的竞赛。”毛主席接到临汾解放的战报十分欣慰,称赞临汾战役“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并指出:“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194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山西洪洞县召开庆功大会,徐向前将经毛主席圈阅同意、由中央军委命名并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大旗授予8纵23旅,我军获奖单位级别最高的一面战旗自此诞生。——如高山飞瀑凌空而下,如长虹贯天一气呵成,如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驻笔时刻,振聋发聩。
毋庸置疑,《百面战旗红》之“光荣的临汾旅”是一篇成功的纪实文学力作。其悬念引人入胜,其细节鲜活饱满,其节奏掌控得当,其独白彰显个性,夹叙夹议画龙点睛,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这面荣誉战旗的精神特质,深刻揭示了我军制胜之本:“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向世人昭示,任何敌人不要再在人民解放军面前夸什么海口“固若金汤”,人民军队智勇双全,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或许有人会说,现已进入新时代,原子弹、氢弹、远程导弹等尖端战略武器日趋精良,信息战、科技战、经济战愈演愈烈,坑道和爆破战术在现代战争中已经过时了。“可是,如同小米加步枪体现着人民战争一样,坑道加爆破体现的那种攻坚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引自《光荣的临汾旅》)是啊,父辈和先烈们用血汗和生命赢得的这面荣誉战旗,象征着坚不可摧的攻坚精神,如不朽的丰碑,必将唤起更多的后来人“ 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
【注:“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是“光荣的临汾旅”战旗精神】
主旨、思路、语言,是衡量一篇文章的三个基本标尺。作者围绕《百面战旗红》组委会创作发表在银河悦读网的《“土行孙”掘翻临汾城——“光荣的临汾旅”》战旗故事,以主旨为标题,以思路为鉴赏主体,结合父亲与临汾旅的渊源以及自己喜爱的《光荣的临汾旅》一书,对《百面战旗红》主编罗援将军的导语,策划博导叶征老师的把关和作者的付出,旁征博引,层层剖析,展示了战旗故事的创作思路,如:通过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细节描写、伟人评价展现取胜之难、取胜之谋、取胜之战、取胜之要,体现了《百面战旗红》融思想性、史料性、文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鲜明特征。行文中,军事思想的渗透,建设性建议的提出,写作方法的导引,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插图的独特设计等,都使文章博大而精深,诚挚而富有创意,诚恳而蕴含力量,是战旗鉴赏征文中的一篇佳作。推荐阅读。
——编辑:弦歌悠扬
本名李玲。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高级检察官。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和中国检察官文联影视协会。副秘书长。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原创文学艺术网银河悦读创始人。2001年,在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连载长篇纪实文学《女检察官手记》,后在最高检《方圆》杂志连载,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改编同名电视栏目剧,在中央电视台10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150余家省地市电视台播出,还以有声文学形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广播电台播出。2001年起,在榕树下和江山文学网等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总计近百万字。2014年,担任37集检察题材电视剧《守望正义》制片人,该剧在新疆卫视以及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几百家地面台播出,并于2015年走出国门落地越南第一电视台;2019年4月,该剧在网络热播,被誉为口碑大剧;2019年9月,《守望正义》荣膺中央政法委“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2015年,担任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集》主编;2020年以来,集结了《庚子战役》《母亲的力量》《致敬,最可爱的人》《榜样战友》《见证初心》《师范》等银河丛书。现为北京市海淀区作协会员。
山西省临汾三中高级语文教师
骨里无诗强作吟,一方净土愉悦人。爱好文学,希望自己也能为别人送去一分享受和快乐。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银河悦读):战旗赏析丨独上月楼:一切为了胜利——试析“光荣的临汾旅”战旗故事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