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国防时空》栏目从8月1日起推出特别节目《我与祖国共成长》,选取20位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通过他们个人的成长故事,见证所在领域的发展变化,聚焦他们与祖国共奋进的成长故事,共同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本集片花:
“东风导弹从小到大,从液体到固体,从核到常规,已经成为一个大家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作为火箭军官兵,我们枕戈待旦,我们渴望战功,但是如果不是有人把战争强加在我们祖国的头上,我们愿意永远保持沉默。”
资料图:宁凌
在这支有着53年历史的部队里,曾经留下过宁凌与他的父亲两代军人的奋斗足迹。尤其对宁凌来说,他在这支特殊的部队里服役40年,亲身见证了火箭军部队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
宁凌(右)与他的父亲是两代火箭军人的历史缩影,他们共同为“大国长剑”奉献了无悔的青春!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为了对外保密,这支部队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3年后,17岁的宁凌从北京参军入伍,前往遥远的新疆,成为一名步兵。第二年,他的父亲调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担任副司令员,母亲和妹妹也一同离开北京,跟随父亲把家搬到了偏僻荒远的小山沟,而这给了宁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第二炮兵部队的机会。
我父亲是1937年入伍的老八路,参加了抗战的全过程。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英勇负伤,回国后分配在总参机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的作战参谋。我当兵两年后,第一次探亲,先是坐三天四夜的火车,又坐了一个大巴车,沿着山路转了一整天时间,才到了一个地方。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导弹基地应该像飞机场那样,到处竖着导弹,时刻准备着发射。但实际上我看到的,根本不是那样子。父亲对我说,导弹阵地离我们住的地方还远着呢。为什么不像你想的那样?我们古人讲:‘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我们二炮部队就是要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资料图:宁凌
那次回家探亲结束回到边疆部队后,我觉得自己底气十足。我感觉,在我们操练步枪、手榴弹的传统步兵身后,始终站着一支手执“东风”导弹战略核武器的第二炮兵,同时也让我对第二炮兵部队更加向往。后来我国恢复军校招生后,我被选送为首批军校学员。入校以后,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在苦学苦练军事技能上。1979年,我以18门课程全优的成绩毕业,成为了第二炮兵部队的一员。
1970年,宁凌的父亲调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担任副司令员。图为他在部队指导训练尖子们继续提高技术水平。
当年我们使用的发射台有好几吨重,每次从发射车上把发射台放下来,车一开走,咣当一下就砸到地上,四周会扬起一大片尘土。每当这时候,我们就会从发射班选出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一人拿一个熟铁的大撬棒,插到发射台的下面,然后一寸一寸把它移到发射点上。第二炮兵本来是一个高科技兵种,可当时发射连选人的第一标准却是身强体壮,如果不这样,抬不动发射台啊。
资料图:东风-3
1984年10月1日,中国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参加国庆35周年大阅兵。图源:中国网
2009年10月1日,东风-21中程地地导弹参加国庆60周年大阅兵。图源:央视网
那时候,我们叫得最响的口号,就是“爱二炮、爱阵地、爱本职”,艰苦创业的精神早已经刻在骨子里了。深山里的生活非常枯燥,我们驻守的那个山沟很窄,雨季时十几天见不到太阳,大家觉得骨头缝里都发霉了。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我和我的战士们练操作、学理论,进行战备值班、养猪种菜。其实,还不仅是艰苦,还有流血和牺牲。我们阵地旁边有一座烈士墓地,我的几个战友就躺在里面,他们是在工程施工中牺牲的,没有真正的战功,也没有可以炫耀的事迹。
当时国家对部队的经费投入有限,第二炮兵基层部队每一年才能打两三次实弹。我的前任发射连长只打过一发导弹。所以我当了几年发射连连长,一枚实弹发射都没轮上。当时在第二炮兵打过实弹的连长很少,甚至很多发射连长连一枚实弹还没见过就退伍了。现在大不一样了,前不久我看新闻报道中说,现在有的旅6年时间,发射了200发实弹,好羡慕他们啊。
宁凌的老旅长是后来被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的杨业功,他对工作极端认真,极端严格,是导弹部队指挥员的学习典范。(左一杨业功、右二宁凌)
当时我每天跟着他,穿梭在深山野岭各个阵地之间,带领部队进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实兵实装训练,探索超前形成作战能力的新途径。第二炮兵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我们的做法,导弹部队的合成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资料图:宁凌
我当副旅长的时候,结合工作实践做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在内部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二炮未来作战运用和发展方向的论文,受到重视。1995年,二炮司令部调我参加军事斗争准备战役演习,结束后就把我留在了司令部机关,后来成立了军研部,专门从事军事理论研究,我是第一任部长。
当时我带领一个课题组,跑到郊区,找了一个僻静地方, 几个月时间就待在房间里进行理论攻关。经过研究后,我们认为,一定要把“战略威慑”这个概念运用到二炮未来发展的基本思想中,可当时我们查遍权威文献,“威慑”这个概念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从来没有正面使用过。这个词过去都是与帝国主义的非正义行为相提并论。为了坚持这个核心观点,我们做了大量深入的论证,拿出了多个梯度、数十种具体对策配套理论,首次提出了以加速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为主旨的第二炮兵发展理论,报告交上去后,这一理念得到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肯定。
当时我们第二炮兵的常规力量,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它在战略上的应用,还存在很多的分歧。我和军研部的同志再次大胆地提出,二炮部队的常规导弹部队不是一个普通的战术单元,而应该把它提到战略层次来筹划其发展和运用,要努力建设一支和我们国家利益相符相称的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为此,我们提出联合火力打击概念和一整套作战理论,得到了军委的充分肯定。
宁凌在军事博物馆介绍东风导弹情况。记者乔梦摄
看看这两枚“东风”导弹。我们相互陪伴几十年,共同见证了火箭军的发展壮大,见证了祖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走向新时代。
如果我的父亲算是第一代火箭军人,那么我可以算是第二代,现在则是更年轻一代的火箭军人。现在,我们的东风导弹武器已经破茧化蝶,完成了战略性转变。我们抛洒青春,我们枕戈待旦,我们渴望战功。只要祖国一声令下,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央广军事):我与祖国共成长 | 宁凌:“东风”铸魂 使命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