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河顺文艺·第703期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1999年1月,潞安矿务局建局40周年,矿务局敬送苗增泉的特制磁盘

【红色史话】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丹青留作姓名标”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潞安矿务局第一任局长苗增泉

□ 王和岐

(四)潞安新局绽新颜
潞安矿务局成立。1958年12月30日,潞安煤矿筹备处就成立潞安矿务局发出通知。《通知》指出:“经煤炭工业部批准,潞安煤矿筹备处撤销,成立潞安矿务局,并从1959年1月1日开始办公。”在此之前,1958年12月20日,山西省煤矿管理局任命苗增泉为潞安矿务局代理局长。1960年6月28日,煤炭工业部正式任命苗增泉为潞安矿务局局长。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第一任局长苗增泉(左)、第一任委书记郭贵琳(右)

 
中共潞安矿务局委员会成立。1959年4月2日至8日,中共潞安矿务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石圪节煤矿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88人,候补代表13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潞安矿务局第一届委员会,选举苗增泉等党委委员15名,候补委员2名,郭贵琳当选为局党委书记,李森庭、田耕夫当选为副书记。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出席中共长治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3名,并通过了《全面贯彻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为实现党中央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钢、煤、粮、棉四大指标而奋斗,完成和超额完成1959年煤炭生产任务》的决定。
 
潞安矿务局和中共潞安矿务局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潞安党组织建设和潞安煤矿建设,圆满完成了前期筹备工作,揭开了潞安矿区开发建设全新的篇章,从此走向辉煌灿烂的新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
1959年1月1日潞安矿务局成立,到“文革”初期,苗增泉任潞安矿务局局长期间,中共潞安矿务局委员会先后有两任党委书记。第一任党委书记郭贵琳(1959.1—1962.8),第二任党委书记刘光(1962.8—1967.1)。两位党委书记都是由地、市“空降”潞安矿务局。无论谁担任党委书记,苗增泉局长都能与之团结一致,共同带领潞安的领导班子,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共同开创潞安矿务局的新局面。
 
1958年,是全国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大炼钢铁、煤炭先行的年代。长治市委任命苗增泉局长为大战煤炭指挥部总指挥,组织潞城、屯留两县七千人劳动大军,在石窟、漳村、曹家沟、小河堡成立四个野战团,几天里共开挖24对小矿井,效果可想而知。漳村煤矿二号、五号井就是那时开挖上马的,后来转为漳村煤矿。可以说,漳村煤矿是大跃进产物的“硕果仅存”。
中共长治市委根据毛主席大办人民公社指示,工农商学兵统一领导的精神,成立了潞安矿区人民公社,后来还吸收了西白兔公社,与潞安矿务局党委合署办公,长治市委任命苗增泉担任主任。这些都在后来的调整中下马,成为过眼烟云。
1961年,中共山西省委和煤炭工业部通知,苗增泉局长于“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两次赴京,参加天安门观礼,这也是潞安人和苗增泉局长的最高荣誉。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潞安矿务局自1959年1月1日成立,到1967年“文革”前期是全局煤炭生产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8年。尽管经历了“大跃进”的冒进,但是经过三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潞安矿务局的发展终归进入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
 
石圪节煤矿经过1964年矿井主提升系统“三天轮”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年产45万吨左右。1963年6月6日,五阳煤矿矿井建设全部竣工,正式投产,第一建井工程处撤销,更名为五阳煤矿。漳村煤矿改造为正规生产矿井,1961年5月29日建井四队正式改名漳村煤矿。王庄煤矿建井工程,1962年暂时停建,1963年7月再次复工后,工程进展顺利,于1966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投产。它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年产能力90万吨原煤的大型机械化矿井。1958年7月13日,“潞安煤矿中等技术学校”和“潞安煤矿技工学校”同时成立,苗增泉局长兼任校长。潞安矿务局机关、机修厂1962年迁往侯堡,1962年小学、矿中等迁往侯堡总部。1960年12月,石圪节医务所正式改制为潞安矿务局医院,后迁往侯堡;等等。1966年末,潞安矿务局工业总产值完成2237.41万元,生产原煤154.1316万吨,发电874.45万度,机修厂机械修制771.05吨,生产炸药615.71吨,全员效率1.421吨/工,职工年平均工资768元。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老局长写道:“就这样,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靠全局职工的艰苦努力,到1966年,石圪节,西白兔电厂已扩建完毕,王庄、五阳、漳村三对新井已建成投产。四个矿原煤产量已经达二百八十五万吨,西白兔发电厂年发电量已达六千瓩。此外,我还同党政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决定,建起了直接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潞安矿务局下属的机修厂、水泥厂、化工厂、洗煤厂、工程处、运输队、林场、医院、煤校和中学校等附属单位,全局职工人数已达一万五千人,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比较先进的潞安矿区。”这就是“文革”前,潞安矿务局的基础和布局。
 
苗增泉任局长期间,1962年刘光任党委书记。两个行政、党委一把手,有相同的革命经历,有共同的追求,配合默契。苗增泉局长虽然比刘光书记小两岁,但1936年在太原比刘光书记早一年加入牺盟会。两个人于1938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刘光书记一直在吕梁地区任职打游击,苗增泉局长一直在太行山带领游击队打游击。建国以后刘光书记一直在太原晋中等地任职,苗增泉局长则一直在襄垣、晋中、榆次等地任职,并自1954年就先期调入潞安煤矿任潞安煤矿筹备处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1959年1月1日潞安矿务局正式成立后,两个人为了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为了潞安煤田的开发,1962年又走到了一起,一直配合工作到1967年“文革”中同时被打倒,1971年左右又先后调离矿务局。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局长自1957年开始,就坚持不懈抓潞安矿务局的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他认真组织全局贯彻“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精神,坚持贯彻毛主席“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抓点带面实行“三定”(定岗、定员、定额)管理,不断提高全员效率,降低材料成本,涌现出石圪节煤矿这个先进典型。潞安矿务局技术改造,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等先进经验,引起了山西省煤管局局长贾冲之等省领导重视,指示要认真总结石圪节煤矿经验。
1963年春夏之交,苗增泉局长到北京,参加华北经济工作座谈会。他当时是抱着聆听石油部长报告,学习大庆经验的思想准备去参加会议的。会议期间,煤炭部和山西省领导临时决定,让他向大会介绍汇报石圪节煤矿勤俭办矿的经验。苗增泉局长连夜加班,整理了一份关于石圪节煤矿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事迹的汇报材料,第二天他在大会上作了汇报。他没有想到,石圪节煤矿勤俭办矿的事迹,在大会上造成了轰动效应。会议结束后,煤炭部马上派了一个工作组,来到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蹲点,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整理材料,系统总结了石圪节煤矿加强企业管理,勤俭办企业,以及历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材料,并上报到国家经委。
1963年4月29日,国家经济委员会印发了《一贯坚持群众路线和勤俭办企业的石圪节煤矿》的文章。1963年6月1日,潞安矿务局发出了《关于组织全局职工学习石圪节坚持群众路线和勤俭办企业经验的通知》。
(五)石圪节煤矿红旗扬
1963年6月中下旬,薄一波副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工交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苗增泉局长派石圪节煤矿矿长许传珩参加会议并发言。在这次会议上石圪节煤矿被表彰为全国工交企业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之一。1963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亲自接见许传珩等五面红旗代表,与许传珩亲切交谈,嘱咐他要把石圪节煤矿的勤俭矿风代代相传。许传珩原名许川珩。周总理看了他的材料对他说,这个“川”字意思不太好,改为“传”吧,要把勤俭矿风代代相传。周总理亲自为许传珩矿长改名,寓意深远如黄河,情义厚重似泰山。这是一直关心煤矿工人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潞安矿工的一次西花厅对话,是周总理对潞安人的嘱托,也是一段佳话。
196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的社论,同时还发表了新华社记者范银怀、吕民贵、冯健采写的长篇通讯《石圪节矿风》。《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石圪节煤矿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与评论。1963年11月15日至23日,山西省煤管局根据山西省省委指示,在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召开“学习石圪节勤俭办矿先进经验现场会”。全省63个国营和地方煤矿的领导,共210多人参加会议。石圪节煤矿矿长许传珩和苗增泉局长等在大会上介绍经验。
苗增泉局长和刘光书记,多次召开党政会议,落实全国工交企业座谈会精神和周恩来总理谈话指示精神,在全局掀起学大庆,学解放军,大兴石圪节矿风活动,使石圪节矿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好矿风在全局蔚然成风,并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和全国工交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
苗增泉局长,不仅与刘光书记狠抓矿风建设,而且不断加强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自觉保持两个“务必”,模范遵守党章、党规、党法、入党誓言,做艰苦奋斗的带头人。他坚持下井参加劳动、深入矿厂现场调查研究,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全局树立和表彰各个岗位上的标兵模范,如王先孩、鱼先虎、李小奋、刘白兔、陈福劳、崔有敏等等。1959年10月1日,石圪节煤矿党支部书记王根保,光荣出席了国务院主持的建国十周年大会,并参加了国庆观礼。1959年12月,石圪节煤矿采煤一队队长王先孩,出席全国群英会,光荣地受到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苗增泉局长每次下基层,常常是先到井下看望工人,查看劳动条件,询问生产安全情况,然后上井看望老工人,并直接听取采煤队长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汇报,及时掌握矿井生产的第一手资料;为自己的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依据,对生产的决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局里有个老红军叫胡文安,四川人,月工资只有三十元左右,生活比较困难。由于劳资部门丢失了他的档案,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为此他和劳资科长发生争执,便去北京找邓小平同志告状。这件事引起苗增泉局长的高度重视和同情。他亲自组织人员查找资料,为胡文安同志补齐档案材料,并将其工资提高到九十元,还让他担任招待所所长。他非常尊重这位革命的老前辈,常去看望他,关心他的生活,让他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使他愉快地度过了晚年。
在潞安矿务局工作和生活的十七年中,苗增泉局长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清廉自律的原则,保持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他对工作认真细致,对人对己要求都比较严格。他常说,党把我放在这里,职工们信任我,我就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煤矿生产建设上来,这是责无旁贷,天经地义之事。否则,我将愧对党和人民,愧对为革命而牺牲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因此,一些同志总认为他布置的任务比较难交差,甚至有的还存在一定畏惧心理。但是,在苗增泉局长与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模范作用影响下,全局上下的干部逐步培养成一种认真负责,雷厉风行,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良好工作作风。
苗增泉局长密切联系群众,走访矿工家属,当官不像官,没有官架子。我在上矿中时,参加工作以后,就经常听老工人们常访老局长苗增泉的故事。老局长苗增泉,不论在哪里,只要碰见潞安职工,总要打招呼,聊几句。他外出坐车在路上,如果遇见熟悉的潞安人,不论干部、工人,总要停车打招呼,如果顺路,就一定拉上一起走。
那时,苗增泉局长等局领导的生活也同当时职工们一样,非常简朴。苗增泉老局长和郭贵琳、刘光老书记常常端着饭碗和职工们在大食堂一起吃同样的饭。有的单位建起领导小灶,有特殊化、揩公家油的倾向。他和党委研究后取消了这样的领导小灶,对搞特殊化的领导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他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只吃大灶饭,不让照顾,不搞特殊化。他带头端着大碗和职工一样排队打饭吃饭,同大家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他因此赢得了大家的赞誉,赢得了全局干部职工的信任。
苗增泉局长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上,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要求干部和群众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和家人要带头做到。多少年过去了,老局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潞安的职工和家属中还时不时被人提起,给他点赞。
苗增泉局长的大儿子苗国昌,1958年于襄垣县中学初中毕业后,就到潞安煤矿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五阳煤矿开大绞车,是地面工作岗位。同年他考入潞安煤校,是1962年的潞安煤校毕业生。1962年,潞安煤校学生毕业分配时,一些学生嫌井下工作又脏又苦又累,而且还危险不安全,因此不愿意到采掘一线工作。为此,苗增泉老局长特意把大儿子苗国昌,分配到石圪节煤矿井下采煤一队当采煤工。苗国昌在井下工作,天天下井上班,月月是满勤。他年复一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苦活累活、艰险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身上毫无干部子弟常见的骄傲习气,曾经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和五好矿工。《中国青年》曾以《局长的儿子当矿工》为题,报道苗国昌的模范事迹,称赞他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局长的二儿子苗国兴,高中毕业后在局机关电工班工作。1962年中苏边境战事紧张,因此有些适龄青年不愿意当兵,怕上前线打仗。为顺利完成潞安矿务局征兵指标任务,苗增泉局长带头让新婚不久,妻子已有身孕的二儿子苗国兴应征入伍,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62年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国家大量压缩城镇户口人员。上级决定,离矿区30华里以内的厂矿职工家属要返回农村。苗增泉局长的老伴不在政策规定的返乡之列。但是为了顺利落实党和国家返乡政策,苗增泉老局长带头将家属和孩子的户口迁回到襄垣县虒亭公社返头村,为全局返乡职工家属做出了榜样。
1965年夏,苗增泉局长的三儿子苗国华于潞安矿务局中学初中毕业后,根据他父亲的意见,带头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第一个报名和其他21名同学一起,到襄垣县九庄人民公社冀家岭大队插队劳动。苗国华在冀家岭大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脏活苦活累活抢着干,在农村劳动生活了六年半时间。1972年,他被推荐到山西医学院上大学。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冀家岭的潞矿插队知青。
苗增泉局长的三儿子苗国华,是我在潞安矿务局中学上学时的发小和同年级同学。我俩又同为校学生会干部,他任宣传部长,我是学习部长,我们俩关系一直很好。近几年他回潞安,我们都要聚会吃饭,回忆往事。2021年4月30日下午,我因撰此稿,拔通了北京苗国华的手机。他说:我现在在公共汽车上,再过5分钟过两站下车再要你。不大一会儿,苗国华与我通话。我与他讲明意图,我们聊了半个小时,谈他老父亲的一生故事。后来,他说,我晚上给你找些我父亲的资料,发给你参考。5月3日4日,他给我发了不少文字照片资料。这两个月时间中,我们经常通话,商讨这篇文章。苗国华老同学,为写实他父亲的一生,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多次修改此文。
 
(六)三晋煤海踏浪行
1971年10月,苗增泉调任晋东南煤炭化工局副局长。1975年4月至1979年7月,他调任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1976年至1977年,他带队到汾西矿务局帮助工作,代理汾西矿务局党委书记并兼任局长。1979年7月,他任山西省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兼党组书记;1980年5月至1983年12月,他任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兼任山西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4月,山西省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山西省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任命苗增泉为局长兼任党组书记。他担任此重任后,按照省委“要迅速提高煤炭产量、加快发展支援全国,带动山西其他行业的蓬勃发展”的指示精神,针对山西地方煤炭系统矿井多,井型小,基础差的现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扩建工作。1979年,山西省地方煤矿原煤产量为5200万吨,随着改扩建和新建矿井的先后投产,山西省地方煤矿总产量逐年增长。到1983年12月,山西省地方煤矿总产量提高到1亿3千万吨,为缓解当时全国煤炭紧张、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老局长1983年12月离休后,担任山西煤矿老年体协主席、及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党总支书记,兼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省老年网球委员会主任等工作。他退而不休,积极参加多项社会工作和公益活动,尽心尽力做好每项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高尚情操和 先进品格。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老局长曾长期担任山西煤矿老年体协主席。他积极开拓煤炭系统老年体育事业,广泛组织开展老年职工的健身活动,为促进矿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奉献了光和热。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对老年体协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积极忘我地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赞誉。他多次被评为“全国老年体协先进工作者”,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健康老人”,被煤炭部授予“全国煤矿群体工作倡导者”荣誉称号。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老局长始终心系扶贫工作。他多次回太行山老区襄垣县农村调研,为襄垣县一些农村农民生活还十分贫困而揪心。当他了解到襄垣县老促会成立不久,因资金紧缺,其承包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中国革命做过贡献的西营镇花豹拐村的扶贫工作,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时,即结合自己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办一个联营小煤矿,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扶贫资金问题。苗增泉老局长经过多方努力,襄垣县老促会上峪联营煤矿终于建成投产。随后该矿连续两年向花豹拐村投资,修筑了进村公路,改建了小学校,安装了自来水,并聘请农技师举办了两期果树管理培训班等,加快了该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原山西省省委书记胡富国在为苗增泉老局长的回忆录《征途风雨行》作的《序》中深情地写道: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同志是山西的老党员,也是我的老领导。翻阅他的这本回忆录,感到格外亲切,也很受教育。……之所以说很受教育,是因为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展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追求真理,对党忠诚,勇于开拓的可贵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胡富国紧接着又高度评价苗增泉老领导。
一是“追求真理,就是敢于站在时代的前列,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相连。”二是“对党忠诚,就是忠于党的事业,特别是在挫折和坎坷面前,能够正确对待,相信党和人民,历经磨难而不悔”。三是“勇于开拓,就是敢为人先,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胡富国书记还特别深情地提到苗增泉老局长:“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苗增泉同志有些开创性的工作是值得人们记住的。如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之时,他受命筹建潞安矿务局。那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该局所属的石圪节煤矿1963年被誉为全国工交战线五面红旗之一,矿长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又如他根据组织的安排筹建山西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三年间,将山西地方煤产量提高了两倍多,这对缓解当时我国煤炭紧缺,发展山西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胡富国的话绝非溢美虚辞。胡富国原籍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初中毕业后考上潞安煤校。潞安煤矿中等技术学校成立于1958年7月13日,简称潞安煤校,苗增泉局长兼校长,面向社会招生。胡富国成为潞安煤校的首届学员。他各方面表现突出,还担任学生会劳动委员。他在潞安煤校学习2年,对潞安矿务局老局长、老校长苗增泉是非常了解、十分敬重的。那个时候,煤矿知识分子很少,学校都缺少师资。1960年,煤炭部给潞安矿务局分配了抚顺煤矿师范学院8个进修指标。苗增泉老局长和大家反复考核衡量,从煤校选拔出8个优秀学生,推荐到抚顺煤矿师范学院上了大学,其中第1名就是胡富国。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1961年,抚顺师范学院并入阜新矿业学院。煤炭部规定在籍学员,愿意继续上大学的学籍转到阜新矿业学院继续上学,不愿意上学的回原单位参加工作。在潞安矿务局的学员中,胡富国是唯一自愿继续深造,转到阜新矿业学院采煤系上大学的潞安学员。1961年9月至1964年9月,他学习四年,毕业后分配到大同矿务局工作。后来。他先后担任煤炭部、能源部副部长,山西省省长、省委书记等职。
 
2009年1月1日,是潞安矿务局建局50周年,潞安集团举行隆重庆典系列活动。潞安集团党政领导,专程去看望潞安矿务局第一任老局长苗增泉老先生,并赠送给他一副条屏。条屏中间写着十二个大字“潞安辉煌五十年您是奠基人”。苗增泉老局长,是名副其实的辉煌潞安的奠基人。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2019年,潞安集团建局60周年时,潞安电视台制作的《60年60人口述潞安》中写道:“潞安矿务局的第一位掌门人——苗增泉,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这对苗增泉老局长是最好的评价。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苗增泉老局长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忘我工作的一生。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解放前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赢得最后胜利;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做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在潞安矿务局为建设矿区工作17年,无愧为潞安矿区的拓荒牛和奠基人;第二件是筹建山西省地方煤管局,领导加快发展山西省地方煤炭事业。第三个时期,是退休以后,余热生辉,为山西省老区经济,山西煤矿老年体育发展、老有所为。他的每个时期的工作和业绩都已载入史册。虽说“青云不及白云高”,却是“青山断处落霞明”!
 
2009年9月2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局总人事(2009)187号通知“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于兆毅等20名老同志待遇问题的通知》(干薪字【2009】368号),杨敬、苗增泉、高亚材同志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这是党和国家对苗增泉老局长一生革命、工作和贡献的充分肯定和关怀。
2012年11月13日 苗老病故于太原,享年95岁。他有个幸福的大家庭,六个儿子,皆有所成。2012年11月17日,苗增泉老局长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太原永安墓园举行。我从平朔市返并(并,即并州,太原简称),专程去参加了苗老先生的最后告别仪式,见到他的长子苗国昌兄,见到他的三子、老同学苗国华等。
值此建党百年,潞安建党83周年时,我们向潞安党史上的老一辈共产党员致敬!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 作 者 简 介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王和岐  1949年10月生,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黄碾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国际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退休前供职于山西潞安集团,曾任集团副总经济师,调研室与史志委员会主任,兼史志办主任,兼任档案馆馆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系长安书法学校毕业首届学员,中国书法家培训中心高研班结业,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

王和岐从事书法、篆刻、文学艺术活动50余年,书法作品经常参加省市部全国展览并获奖。书法上承秦汉篆隶,下继晋唐二王,真、草、隶、篆诸体均擅;印宗秦汉,兼学皖浙邓吴齐诸派之长,擅长自创诗词赋联书法作品,为诸多省部领导名人治印。广州亚运会期间曾创作发表百米草书长卷《广州赋》,及百米行书长卷《中国潞安赋》。《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和《书法导报》等曾发表本人作品并专题介绍。2009年,被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评为“全国煤矿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8月,“获首届全国煤炭行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3年10月,被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联、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表彰为“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先进个人”。
2023年9月,被北京市法学会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特聘为高级专家。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下篇) | 王和岐

(浏览 28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