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战火中诞生的灿烂画卷,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不朽战歌

祖国网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拨开历史的尘埃,回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人民军队历史上出现了一幅幅不朽的辉煌的画卷。那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以下简称《画选》)。

《画选》诞生于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取材于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的真人真事,全部作者都是在朝鲜战斗和生活了几年的战士。这些作者都是战争的亲身参与者,幸存者。

几十年以后,原十二军政治部美术队老同志们回忆,现在解密的《画选》实际上是“志愿军第十二军画选”。因为《画选》中全部英雄事迹都是十二军的,全部作者也是十二军的,创作《画选》的组织者也是十二军的。因此,叫它《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战地画选》也是无可厚非的。

《画选》是在不到两个月的休整期间内完成的。从组织、学习、收集素材,到完成初稿、讨论、修改、定稿一气呵成。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与作者的战斗经历和生活积累是分不开的。美术队员是部队中的文艺兵。战役开始后,美术队员根据需要从机关下到连队,同战士一样涉冰川、卧雪山、挖野菜、吃炒面。经常担任的任务是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带领战俘、护理伤员等战勤工作。这些战斗生活,在创作中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一经激发便产生灵感的火花,成为高质快速完成任务的基础。

几十年后,从十二军美术队队员中,就涌现了何孔德、周祖铭、向天野、郑洪流、赵光涛、曹增明……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很有影响力的知名画家和高级美术人才。画出了《祖国来信》、《出击之前》、《会师》、《上甘岭》、《二次战役》、《淮海大捷》……等优秀的佳作。

中国军事绘画的一面旗帜——何孔德

十二军的美术力量,为何在志愿军中能一枝独秀?首先,军政治部副主任唐平铸,30年代就读于日本帝国大学艺术系,本人擅长作画;政治部主任老红军李开湘,参军前也学过画;文工团团长张展,抗日时期搞过专职美术工作;长期领导美术队的队长王建敏,是太行时期鲁艺美术系学生……

其中何孔德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对于中国军事绘画而言,何孔德是一面旗帜。他的作品,掀起过潮流,影响过时代。只要谈到中国军事美术,人们就不能不提起他的名字。

何孔德

何孔德1950年1月参军,1951年入朝作战。他以一个年轻战士的视角目睹了战争的艰苦和残酷,以一个画家的心灵感触到了精神的力量与英雄的崇高。他画了大量生动传神的战地速写,写了一本又一本饱含深情的日记。他把英雄事迹编成故事,绘制成幻灯片在参战部队中放映,激发了战士的斗志,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经历过战火洗礼和特殊生命体验的何孔德,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接受了“苏派”油画的系统训练和现实主义艺术观的教育。严格的油画训练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碰撞融合积淀,使他对油画的理解与对专业技法的掌握有了质的飞跃。他站在新的高度以极大热情对军事绘画进行探索,创作了大量军事题材作品。《枕戈待旦》《祖国来信》《上甘岭阵地》《出击之前》《并肩作战》等就是那段时间的代表性作品。

以下是志愿军美术队在战争间隙画的战地速写:

何孔德油画作品《并肩作战》

1952年10月中旬,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发动大规模重点进攻。于是便展开了名震世界的上甘岭抗击战。在这次战役中,敌人先后动用六万多兵力,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只有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了一百九十多万发炮弹和一万多枚炸弹,发动了九百多次冲击。守卫在这一阵地上的我志愿军15军12军指战员依托坚固的坑道工事,始终迄立在这个英雄阵地上。整个战役中敌人付出了二万五千多人的伤亡代价。《并肩作战》这幅画正是描绘这次战役中的一个场面。

何孔德油画作品《出击之前》

从画面上看到强烈的炮火光照亮着坑道口,战士们等待着出击命令。火光照红了战士们全身,火光是那样眩目,战士们表情严肃、沉着。这是激战前的一刹那,画中笼罩静极待动的气氛。使人感受到一场大战在即。

《祖国来信》是何孔德创作于“马训班”毕业前的作品,他选取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利用战斗间隙,阅读祖国亲人来信的场景作为创作主题,并以实物搭制了一个战斗坑道,画面表现了在狭窄的坑道里,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靠在坑道口旁边,借着微弱的光线正在阅读祖国亲人的来信,他身边一位年长的志愿军战士围坐在火炉旁认真地听信,年轻战士的聚精会神,年长战士脸上的笑容,透过这一封包含亲情的信,两人仿佛正在想象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抑或沉浸在对祖国亲人的思念里。

据曹增明回忆:我们分散下部队去,何孔德、李南浦和我一个组,组长是韦明同志。我们到三十五师去采访,任务是画连环画印发部队。后来,我们又分到三个团去采访。回来,我们画了《梅永洪智破三坦克》等连环画,又画了华川阻击战四勇士的功臣肖像。从沈阳买来四用幻灯机。以后,我们就开始了绘制创作英雄事迹幻灯片。我和何孔德、李南浦、章亚冰、宁璘用一辆手推车载着幻灯机和发电机,爬山涉水去三十四师巡回放映。我们一天走一个营。一早到,吃了早饭,就下连采访,三等功以上的都画像,加上简单说明,突出的事迹多画几下。傍晚开始在树林里放映,一次看个把连,一晚三四场。那时,山上都有防空哨,敌机一来,就打枪,我们马上熄灯停映;敌机一走,我们又开灯续放。功臣像是我和孔德包了画。亚冰说,“曹何两人,异曲同工,都很像。”

1952年春夏之交,幻灯组活跃在第一线阵地上,我们带去由战地美术组绘制的片子有《侦察员巧计捉俘虏》、《七勇士夜袭轿岩山》、《爆破英雄邓祥林》、《穿山英雄》等。

“画面上的硝烟,至今令我们自豪”

此时,我军前沿不断出击,涌现了许多典型战例和英雄事迹,美术组创作连环画,都是百幅上下的长篇,何孔德和向天野画了三十五师运输线上的《骡马大队》,曹增明和周祖铭画了三十一师十五勇士坚守坑道的“十天十夜”。9月,为了迎接第二批祖国慰问团的到来,首长命美术队筹办一个展览会欢迎亲人。展出的实物有各种战利品:缴获的各种武器、细菌弹的弹壳、敌人的身份证,还有磨成榔头大的十字镐、罐头筒做的胡琴、从敌机上剥下的铝片做的画板等等。除了各项统计图表之外还要画一些英雄事迹,时间短,要突击完成,只能画单幅了。其中有何孔德画的《雪山抢救》。这幅画原是根据韦明同志的讲述画的。一次战斗中,战士们抢救伤员,一个战士抱着伤员,另一个战士坐在前面挎住伤员的双腿往下滑,溅起雪花飞舞。这幅画既见战友清深,又见战士机智。亲人们看了很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将这幅画带回祖国去。

《雪山抢救》 何孔德 作

曹增明回忆道:我们美术队有个喜欢讨论的习惯。商讨、辩论、争执,互不服气。我们的队长王建敏民主作风好,不轻易下结论。文工团长张展不直接布置任务,总是要我们根据情况自己提出任务的重点。韦明、裴光等领导更善于启发、诱导。军政委李震对我们说:“丰富的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战场上的那批画,今天看来不免是稚拙的。但那画面上的硝烟,至今还令我们自豪。没有上过战场的画家也能画出相当有分量的战争画,但就是那硝烟不像,不是那个氛围,没那股味儿。我想,不是我们有什么窍门,只是因为我们日日夜夜在那硝烟中呼吸。

《孤胆英雄高守馀》罗琪 作

1953年2月28日,上午八九点钟,大家正在欣赏新完成的正稿。突然听见几声爆炸声。起初大家还以为敌机在炸兵站,没人理会。接着,轰轰的炸弹爆炸声,由沟口向我们逼近。那刺耳的、撕裂空气的尖啸声与爆炸声向我们扑涌而来。我感到耳膜“嗡”的一声就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了!又过了几分钟,我逐渐清醒,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我叫道:“我看不见了!”在黑暗中我本能地向透光处摸索过去,用力拔开压在我身上的破梁断柱,在硝烟与尘土的浓雾中向防空壕冲去。紧接着何孔德、周祖铭、向天野、吴志宏都先后挤出破房,跳下了一人多深的防空壕。轰炸的高潮刚过,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两个。正准备去找时,张笃舟满脸灰白的跑来,绿色的军帽帽沿下流出一条鲜红的血迹。周子琳也负了伤,他用左手托着右手腕,歪歪倒倒地跳进交通壕。原来,他刚一蹲下就被弹片打断尺骨。弹片穿透棉衣,正好停留在心脏部位的衬衣处。若不是尺骨挡了一下,他也就没命了!事后查明:一颗重磅炸弹正投在当时画室的窗前,在距离画室还不到五步的地方爆炸。好在那里是一个斜坡,弹片斜飞而上,汇同气浪把草房炸塌。否则,美术队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再看画稿,像是在垃圾堆中觅宝,慢慢地一张张掏出,张张都污裂破皱!有的还留下炸弹碎片洞穿的弹痕。休整期将要结束,已没有时间再画了。我们面对着一堆残缺的画稿,像母亲面对着刚刚出生就濒临死亡的婴儿,心碎肠断,伤心欲绝!

当时何孔德出主意挽救了危局。大家设法把画压平,在后面用纸补洞、补裂,前面用白粉加水彩色厚涂补洞,再着色统一。经过一番努力,总算完成了《画选》的原稿。修补后的《画选》原稿由曹增明带到北京印刷时,得到美术界同行们极高的评价。张安治先生说:“你们这些画是怎样创作的,为什么不早拿来发表?”《人民美术》主编倪贻德教授亲自撰写了评价十二军美术队的文章。除选用了《画选》中很多作品外,还把《杨国良》一画,选为《人民美术》该期的封面。1955年,《第十二军战地画选》升级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对外发行。

《二级爱民模范任廷昌》何孔德作

《二级战斗英雄杨闫良》何孔德 作

《为了共同的胜利》何孔德 作

彭老总称赞:你们画出了我们的军威

后来,有部分画作选入电影《上甘岭》用作片头。看过电影《上甘岭》的人应该对片头那几幅敌我肉搏、我军困守阵地的画留有印象,其中一幅名为《王万成和朱有光》。这幅画的作者周祖铭曾作为一名志愿军亲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创作出了《坑道战》、《决战》等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气势磅礴、宏大壮烈的油画《上甘岭》。它是如何被创作出来,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上甘岭》油画作者周祖铭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被编入政治部美术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川前,美术队一分为二,第一队上前线,第二队留在国内。他们都进行了特别装备,每人一个小挎包,内装一本速写本、几支笔、一小盒炭精条和三小包红、黄、蓝色的染料,其余的装备跟大家一样。

此时,前线部队已取得战役性胜利,突破了敌人的加厉山防线,切断了洪阳公路,俘虏了大批美军。美军为挽回失败的局面,派出大批飞机日夜轰炸,一路炸毁公路、桥梁,妄图切断我军后援;另一路到处寻找部队,妄图消灭我军,阻止增援前线。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部队天天都有人员伤亡。

一天晚上,周祖铭与战友温凤池一人一头共睡在一张雨布上,突然他被一阵激烈的枪声惊醒,睁开眼一看,一架架敌机正向地面俯冲,机上的机枪不断地向下射击,喷出一串串火舌,再一看温凤池头部已被击中,脑浆都流出来了,他拔腿就拼命往山上跑,躲过敌机袭击,才捡了一条命。当晚,还有不少战友伤亡,大家含泪用白布把牺牲了的战友裹好,埋在了朝鲜的国土上,然后抬着受伤的战友继续前进。

无数的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用落后的装备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进行殊死的战斗。每次战斗中涌现的一大批英雄人物和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都深深地撞击着周祖铭的心,创作的欲望不断产生,他决心用手中的笔去画出这些英雄,去歌颂这些英雄的事迹。

在“三八线”附近的前线战场上,经常发生激烈拉锯战。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对付敌人的办法——挖坑道。这样,就有了著名的坑道战。一次,我方阵地表面被敌军占领,我军战士硬是凭借地下坑道与敌人战斗了十昼夜,夺回了阵地。战斗刚结束,周祖铭便赶到前线采访,看见火苗还在燃烧,到处弥漫着硝烟。战火熏黑了战士们的脸,棉军服划破了,棉花露在外面。战斗非常艰苦,但战士仍十分乐观,还开玩笑地说:“我们‘猪油’都露出来了(棉花象猪油)。”他被这些可爱又可敬的战士感动了。回到坑道里就创作了水粉画《坑道战》,后又画成连环画作宣传。

上甘岭战斗打响了,敌人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和大量的兵力,一次次地对我阵地冲击,加上飞机大炮轮番轰炸,硬是把我前沿阵地地面翻了个个。敌人封锁了我们后勤补给线,我们的战士在喝不上水、吃不上饭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轻重伤员没有哪一个愿下火线。只要一听敌人来了,全都不顾伤口疼痛立刻加入战斗。同志们都知道不管有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只有坚守到底才是胜利。军首长命令炊事班的同志送饭上阵地,被敌人打掉了,再送,又被打掉了,一直反复送,要不惜一切代价送上去。命令美术队员每人背一袋萝卜送上阵地,弯着腰一路狂奔,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躲过敌人的封锁,好不容易冲上去了,叫同志们快来吃萝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称赞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战友们讲了两个小战士的事迹,周祖铭听后心里怎么也不能平静,王万成和朱有光两位战友的形象总在他脑子里浮现:在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中,战况万分紧急,我方弹药也快打完了,后勤补给又暂时送不上来,敌人像一群蚂蚁似的不停地往上涌,稍有不慎我方阵地就有可能保不住。就在这关键时刻,王万成和朱有光两位青年战士手持爆破筒猛跳出战壕高呼:“祖国万岁!”接着就冲入敌群中,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后阵地静了下来,敌人死亡了好大一片。我们的战士叫敌人心惊胆寒,此后很久没敢组织进攻。

周祖铭听完后心潮澎湃,心想一定要画出来,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好好宣传一下。他坐在地上,背包就成了画板,一挥而就画出了水粉画《王万成和朱有光》。后来此画得了奖。电影《上甘岭》片头也用了这幅画。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就是以王万成和朱有光为原型创作加工的。

1954年,周祖铭随部队离开朝鲜,回到祖国,十二军驻扎在浙江金华。1958年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军事博物馆,馆内设抗美援朝专馆,指定调曾参战上甘岭的十二军美术队的画家到北京参加筹建工作。于是几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军事画家来到北京,分别接受了创作任务。周祖铭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创作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大型油画《上甘岭》。

周祖铭收集了两麻袋战场残留物带回来作资料,再结合他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把王万成和朱有光集中创作成一个全身着火、手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的火人。就这样,上甘岭这幅以我守敌攻、拼死争夺战为主题,以英雄人物为中心的壮烈画面便逐步形成。

然后是把他在上甘岭战场上的所见所闻画在小稿上,反复修改几十次之后再正式画大稿,最后上画布。《上甘岭》这幅作品几经周折,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完成后,请彭老总及相关领导来审查。彭老总邀请在京的军事画家在北京饭店参加庆祝建国10周年国宴。宴会上,他给画家们敬酒,并谆谆教导他们说:好好干,你们画出了我们的军威!

正式展示的开幕式上,来了许多知名人士、高级官员、记者、出版社人员,还有些外交使节、外国朋友。他们在《上甘岭》前驻足良久,十分赞赏。很多报刊杂志都发表了《上甘岭》这幅油画,大型油画《上甘岭》也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认可。

《上甘岭》周祖铭 作

谨把这幅灿烂的画卷献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战友们,让后世子孙永远怀念他们。

上甘岭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和鼓舞我,作为十二军这支英雄部队的后继者,我要用我的笔把《上甘岭》精神的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浏览 115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