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东南的两所艺校

1938年底至1939年夏,八路军前方总部曾在山西省潞城市北村驻扎了约200天。我到那里参观时惊奇地看见,抗战时期的北村龙化寺居然是鲁迅艺术学校的旧址。在我的记忆中,延安鲁艺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艺术学校,但在既危险又艰苦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怎么也有鲁艺呢?我通过著名作家阮章竞和赵正晶、崔家俊、高介云等前辈的回忆,了解到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晋东南开办了两所艺术学校。


山西潞城北村龙化寺鲁迅艺术学校旧址

晋东南民族革命艺术学校

抗战初期,晋东南活跃着一批八路军的剧团或宣传队,如太行山剧团、黄河剧团、先锋剧团、火星剧团、前哨剧团、新中国剧团、大众剧团等。这些文艺团体中的大部分人虽然革命热情很高,但是普遍年龄较小,并未接受过文艺教育,艺术功底不深。
1939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冀豫边区与第二战区有关方面研究决定:为了发展敌后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事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抗日文艺队伍,成立“晋东南民族革命艺术学校”(以下简称民革艺校)。山西五专署专员戎子和兼任校长,山西三专署专员薄一波兼任副校长,训育主任赵迪之(阮章竞妻子)具体负责民革艺校的业务领导。


1939年阮章竞赵迪之夫妇在长治晋东南民革艺术学校

1939年2月,民革艺校在长治市第四师范正式开学,下分三个系:

1、戏剧系:课程有戏剧理论、编导、表演、布景、化妆等,教员有伊林、阮章竞、洪流、龙韵等。

2、音乐系:课程有音乐理论、作曲、声乐、器乐等,教员有朱杰民、张林簃、段方等。

3、美术系:课程有美术理论、素描、速写等,教员有杨角、晓菲、艾炎等。
另外设有政治课程,教员有张柏园、陈沂、杜毓沄等。

教员们大都来自于延安鲁艺或太行山剧团等单位,其中不少教员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或师从名家,或在上海、武汉、杭州等大城市受过专门的艺术教育。例如教员阮章竞曾经在上海跟随冼星海先生很长时间,比较擅长乐理和声唱,又学过绘画,给学员教授戏剧、音乐、化妆知识。

学员们来自晋冀豫、吕梁山、晋豫等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决死队的文艺团体。学校根据学员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分别编入各系。上政治课和一些基础理论课时全体听大课,专业课程则分别授课。绝大多数学员是第一次接受这样正规的艺术启蒙教育,人人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大好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教材与教具十分短缺,大家更是格外珍惜。

学员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参加了多项文艺汇演,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影响。学员们演出的剧目有李伯钊的多幕歌剧《农村曲》、歌舞剧《国际歌舞》等。在师生们的影响下,长治城内文艺活动十分活跃,抗日歌声此起彼伏。
日军经常派数架飞机轰炸长治城,有时也散发反动或黄色传单。开始师生们没有防空知识,十分紧张、到处乱跑。久经风雨的阮章竞告诉大家,遇到空袭赶紧到空旷的地方卧倒。敌机轰炸时,阮章竞不但十分镇静,还拿着一本书躺在地上。敌机飞走后,他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我不相信运气会那样不好,炸弹和机枪会正好扫在我的身上。”

4月,敌机的轰炸使师生们无法在城里正常上课,学校安排大家在长治城的西城墙挖了一些防空洞,平常在洞口上课,敌机一来就钻进洞里坚持学习。7月,日军向晋东南大举进攻,民革艺校撤出长治城,转移到城外的南董村坚持学习到年底。学员们经过一年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都成为活跃在革命文艺战线的栋梁之材。12月,晋西事变发生,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革艺校停办。

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

1940年1月1日,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直接关怀下,“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在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武乡县王家峪村邻近的下北漳村正式成立。朱德亲笔为《鲁艺校刊》题写刊名,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曾亲临学校讲课。

为区别于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简称为“前方鲁艺”、“晋东南鲁艺”或“太行鲁艺”。这是一所由共产党、八路军独立创办的艺术学校,先后由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直接领导。

前方鲁艺下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设有校务委员会、党支部、文学研究委员会、教务与总务处、实验剧团和京剧团等机构,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较民革艺校有所提高,更加完善。


1939年李伯钊与杨尚昆在山西武乡

李伯钊任前方鲁艺首任校长兼总支书记,她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的夫人,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莫斯科的舞蹈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兰杉剧团团长、延安鲁艺编审委员会主任等职,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编写了《老三》、《母亲》、《金花》、《军民合作》等具有时代气息的话剧。

前方鲁艺的教员不仅有原民革艺校的部分教员继续任教,还增加了经过国内专业艺术学校培养或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员,如副校长陈铁耕与王玉堂、欧阳弼、陈默君、常苏民、朱杰民、彦涵等文艺界的前辈。

前方鲁艺的任务是为八路军和根据地培养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一定专业水平的艺术人才。学员每期约百人,学期为一年。他们当中大多数是来自晋冀鲁豫边区各专属、军分区、野战部队中略有文艺才能的青年,少数是来自敌占区的知识青年。

学校的条件十分艰难,全校师生们同甘共苦,呈现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教员们严格要求,对不够认真的绝不姑息,个别感情脆弱的女学员会被教员斥责地落泪。教人物绘画时,教员指导学员不仅要画得形似,更要画出人物的神似。教戏剧表演时,教员亲自示范各种“笑”:微笑、大笑、强笑、苦笑、讥笑、奸笑、狂笑、忍俊不禁的笑,逗得学员们哈哈大笑……

教员们边教学,边创作了大量的剧本、诗词、小说、绘画作品,分别刊登在《鲁艺校刊》或边区的艺术刊物中,其中的精品现已被国家或相关的刊物、博物馆收藏;如彦涵创作的木刻。

学员们边学习,边演绎教员们指导排练的文艺作品;如阮章竞指导学员公演为纪念高尔基逝世创作了剧目,并亲自为演出的学员们化妆。

日军的“大扫荡”多次严重地干扰了前方鲁艺的正常教学工作,学校曾转战过晋东南的多处地区,包括此文开头提到的潞城市北村的龙化寺。学员中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们为了安全而剃光头,装扮成男孩子的样子。



1942年5月反“扫荡”后,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决定把前方鲁艺合并入延安鲁艺,一部分同志回到延安,另一部分同志被分配到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团体。1945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了包含艺术学院在内的北方大学,曾从河北邢台迁址到山西长治北郊的高家庄,后成为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在近3年时间里,前方鲁艺为冀中、冀南、太行、太岳各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戏剧、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为党的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文刊登在2018年3月《长治方志》、5月《红色太行》报。

(浏览 1,97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