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红军时期 历史资料
长征途中,党中央系列重要会议
1935年2月5日,在川滇黔三省鸡鸣交界的一个村子,中央政治局分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责中央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上的帮助者。接着,
1935年2月9日,召开扎西会议。
1935年3月10—11日,召开苟坝会议。
5月12日,召开会理扩大会议。
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达维会师。
6月26日,两河口会议。
8月4—6日,沙窝会议。
8月21日—9月9日,毛尔盖会议。俄边会议。是制定和执行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系列会议。
9月20日,哈达铺会议。
9月22日,吴起镇会议。
9月27日,榜罗镇会议。
下面,是红军落脚陕北后的系列重要会议:
1935年9月17日,突破腊子口。
9月18日,到达哈达铺。
9月19日,到达吴启镇。
9月27日,榜罗镇会议。
10月22日,吴启镇会议,宣布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却顾所未经,苍苍横翠微。
中央红军主力历时一年,长征二万二,纵横十几省,粉碎10万敌人。
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创造性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策略,将中国革命推向前进。
红安七里坪 丰功九州闻
七里坪,座落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地、红二十八军改编地,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郑维山等143位共和国将军的故乡。
七里坪镇现存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7处。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宣部授予“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定重点镇、红色旅游名镇。
全镇面积362平方公里,辖69个村,21444户9.3万人。
该镇背靠大别山,南接大武汉,北离河南新县火车站30公里,西距京珠高速公路35公里,大别山腹地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方便。
1924年就建有共产党组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特区的中心;1931年在此建立红四方面军,改名为“列宁市”;建国后,还存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中共黄安县委、黄安县苏维埃革命法庭、工会、银行、列宁小学等40多处革命旧址。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彭湃街、杨殷街,与光浩门、南一门和红四方面军成立时的广场等纪念地及有关遗址。
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召开成立大会。
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部队有30多万人,指挥所在长胜街,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三大主力红军之一,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国古镇七里坪——红四军的第二发源地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全国仅次于井冈山的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曾被命名为“列宁市”。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位于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1979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在此修建纪念碑。纪念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碑为方柱形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高16米,碑的正面和背面镶满汉白玉,正面镌刻着徐向前题写的碑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背面镌刻着红安县革命委员撰写的碑文。一九二七年七月,国民党右派彻底叛变革命后,黄麻两县的党组织在“八一”会议精神指引下,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部队在七里坪誓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攻克了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农民革命政权,并建立了中国革命军鄂东军。1929年,鄂豫皖根据地形成,七里坪成为根据地中心。1930年,七里坪也被改名为“列宁市”。同年秋,在此召开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苏维埃政府成员。1931年11月,在七里坪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保存完整,现存革命旧址40余处,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革命法庭、工会、银行、黄麻起义会场,中共黄安县委驻地、红军经济公社、列宁小学等。在七里坪镇后山上建立了纪念碑。碑上镌刻在董必武书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七里坪革命纪念馆设在列宁小学旧址,陈列有革命的史料供后人参观。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2021年3月,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认为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红军时期牺牲的高级将领
战争年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两千多万名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仅有196万人,大多数烈士战死后连姓名都不知道。自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就有无数的烈士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军时期就有数不清的烈士倒下,湘江一战,红军损失三万余人,古有“3年不饮长江水,10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长征后,中央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实力大减。整个红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多位高级将领牺牲,他们中有:卢得铭、胡少海、朱云卿、伍中豪、黄公略、寻淮洲、罗南辉、邓萍、董振堂、曾中生、许继慎、蔡申熙、旷继勋、余天云、吴焕先、周逸群、段得昌、刘志丹、刘畴西等人。
卢得铭,黄埔二期毕业,秋收起义的总指挥,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1927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壮烈牺牲,年仅22岁,毛泽东痛惜不已,叹道:“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
胡少海,湘南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930年任闽西红21军军长,当年8月,在漳平永福圩侦察敌情时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2岁。
朱云卿,黄埔三期毕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曾任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革军委总参谋部代部长等职。年仅24岁便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1931年5月22日在医院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24岁。
伍中豪,黄埔四期毕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秋收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先后任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毛泽东为红四军党代表),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为前委书记)、红12军军长、红25军军长等职。井冈山时期与林彪并称为红军中的两只鹰,与林彪、黄公略、彭德怀一起被称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朱毛红军“四骁将”。1930年在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
黄公略,黄埔三期毕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并加入共产党,28年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了平江起义。上井冈山后,与伍、林、彭并称“四骁将”,1930年龙冈黄竹岭一战活捉了敌军18师师长张辉瓒。同年,他在赣西地区建成了一大片的红色根据地,毛主席对他的工作大为称赞,写下了“蝶恋花”。《汀州到长沙》一词,词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1931年在方面岭追击战斗中,遇到敌机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
寻淮洲,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28年加入共产党。1933年12月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时年21岁。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1934年7月,红七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任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同年12月14日,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罗南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第26军第一路警备大队长,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锄奸小组组长、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第红33军副军长等职。1936年10月23日在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华家岭胡永)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邓萍,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历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五军军长,红军东方军参谋长。1935年在攻打遵义的战斗中,亲临前敌指挥侦察,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年27岁。
董振堂,1931年率领部队举行了宁都起义,32年加入共产党。起义后,部队编入红五军团,董振堂任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后任军团长。长征中,在红五军团担任后卫,有“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6年率5军被编为西路军,参与西征,1937年1月,在甘肃高台与敌人苦战,壮烈牺牲,时年42岁。
曾中生,黄埔四期毕业,1925的加入共产党,26年参加北伐战争,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参加中共六大。回国后,历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鄂豫皖分局委员和军委副主席,红四军政委、西北军委参谋长等职。1933年被张国焘监禁,1935年被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卓克基,时年35岁。
许继慎,黄埔一期毕业,1924年加入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军长、特委委员。红11师师长,曾是徐帅的上级领导。1931年11月被张国焘杀害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年仅30岁。
蔡申熙,黄埔一期毕业,1924年加入共产党,26年参加北伐,27年参加南昌起义,历任红15军军长,红四军第10师师长,红25军军长。1932年10月,在湖北黄安河口镇战斗中,腹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
旷继勋,1926年参与组织了四川起义,同年底加入共产党,1930年春,任红6军军长。1930年12月,调至鄂豫皖苏区,任红四军军长、鄂豫皖革委军委副主席,第13师师长,红25军军长等职。1933年6月,被诬陷杀害于四川通江洪口,时年38岁。
余天云,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历任红四军12师36团团长,红30军军长,红31军军长,参加了反敌“三六路”围攻,1936年4月,于四川丹巴渡河时溺水牺牲,时年25岁。
吴焕先,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7年参加黄麻起义,参加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25军任红25军政委,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与敌战斗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周逸群,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黄埔二期毕业,1924年加入共产党,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贺龙部任师长、军政治部主任,27年参加南昌起义,28年与贺龙一起组织工农革命军,举行了桑植起义。30年7月,率红6军与红4军在公安县会师组成2军团,任军团政委,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西苏区。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段德昌,黄埔4期毕业,1925年加入共产党,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27年参加南昌起义,历任特委委员,鄂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红6军副军长,红3军红9师师长。1933年在肃反中遭诬害,5月1日,被杀于湖北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年仅29岁。1952年,毛主席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
刘志丹,黄埔四期毕业,1925年加入共产党,28年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委主席,1935年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军东征,在西南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
刘畴西,黄埔一期毕业,1922年加入共产党,25年东征中失去左臂,历任红三军第8师师长,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军新编第10军军长,红10军团军团长等职,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8岁。
这些红军时期牺牲的高级将领,是当年红军的宝贵人才,三大方面军各有牺牲,如果他们能够活动新中国成立,以他们的资历加上后期的战功,元帅、大将级别的军衔不在话下,参考红军时期同为军长彭德怀和林彪以及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这些牺牲的将领中,很多人与他们相比,资历和职位都不低。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过早地牺牲了,不过今日之中国已经和他们所愿,已经逐渐走向强大。
红军时期的35个军
红军时期一共成立了35个军。其中,最早成立的是红四军。军长朱德,政委毛泽东。这个军,后来走出很多高级将领。
近百次起义,十几个省遍布革命火种,红军历史上,就有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和百色起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多支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红一军:1930年4月,鄂豫皖边组建,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
1931年1月,与红十五军在长竹园合编为红四军。
1935年7月,红一军团奉命改称。军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
红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朱勉之,参谋处长张应南。
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
红三军:1930年7月,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周子昆任参谋长。
1933年6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称。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
1935年7月,红三军团改称。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萧劲光。
红四军:1928年。第一支是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3年6月,红一军团第二师。
贺龙领导的湘鄂西红四军。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之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称红二军。
鄂豫皖红四军。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长竹园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
红五军:1928年7月,平江起义部队。彭德怀为红五军军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邓萍任军参谋长。
1930年6月,红三军团第四师。
1935年7月,红五军团奉命改称。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曾日三,代参谋长曹里怀。
红六军:1929年7月,鄂西长阳红军。军长李勋。
8月在资丘遭敌伏击,损失惨重,军长李勋等遇难,部队溃散。
1930年1月,原是江西红军独立团和游击队。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泽覃。1930年7月改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
1930年2月,鄂西独立师扩编。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由周逸群兼任。1930年7月红六军与红二军会师,组成红二军团。
1931年1月,红六军返回洪湖的一个多团为主,加上红二军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合编。段德昌任军长。
红七军: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后成立。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
1933年6月,红三军团第五师。
红八军:1930年2月,左江龙州起义队伍。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同年秋,被编入红七军。
1930年6月,鄂东南成立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红九军:1932年春,鄂北地区正式成立。总指挥张木阡,政治委员马三光,参谋长韦克铎。
不久,所辖红二十五师编入红三军第八、第九师;红二十六师改编为襄枣宜第一、第二路游击军,番号即行取消。
1930年3月,闽西各县赤卫团、队改编为红九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高静山。1930年5月,改称红十二军。
1933年7月初,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扩编。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红十军:1930年7月,原是江西独立第一团。军长周建屏。
1933年1月,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会合组成红十一军。
1933年2月,闽浙赣军区将留在当地的赤色警卫师与其他地方武装组成新第十军。王如痴任军长。1934年11月与担任北上抗日先锋队的红七军团会合,合编为红十军团,担负北上抗日先遣任务。
红十一军:1928年7月,湖北黄安、麻城农民武装。
1930年4月,改编为红一军。
1930年5月,月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下辖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团改编。军长古大存,政治委员吴秉泰。
1933年1月,红十军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会合后,组成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萧劲光。
红十二军:1929年9月,阳新、大冶等地游击队合编组成。谢振亚任军长。
1929年秋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
1930年5月,成立不久的红九军改称。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邓子恢。两个月后编入红一军团。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
1930年11月,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合编而成。代军长贺沉洋,政治委员施简。
红十三军:1930年5月,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为基础建立。军长胡公冕,政治委员金贯真。
1935年11月,余部加入红军挺进师。
1931年12月,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三旅改编为红五军团的第十三军。
红十四军:1930年4月,江苏通海、如皋、泰兴地区的农民武装组建成红十四军。军长何昆,政治委员李超时。
1930年10月,主力被敌打散,余部转到中央苏区,至此即告结束。
红五军团的第十四军。
红十五军:1930年7月,徐海蚌地区农民武装起义成立。陈资平为军长。
不久遭到挫折,部队失散,番号取消。
1930年10月,红八军一部和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及红八军部分痊愈伤病员改编。军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1931年1月,与红一军合编为红军第四军。
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
红十六军:1930年7月,以湘鄂赣边独立师和红五军第一纵队为主,与修水、平江、铜鼓等各县赤卫队合编成。军长胡一鸣,政治委员李楚屏。
1933年夏,编入红六军团,缩编为第十六师。
红十七军:1933年3月,湘鄂赣军区成立。军长张涛,政治委员方步舟。
1934年10月,编入红十六师。
红十八军:1933年2月,湘鄂赣军区红军独立第一、二师合编成立。军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6月缩编为红十八师。
编入第六军团。
红十九军:1930年8月,河北完县农民赤卫队组成。军长葛占农。
因敌众我寡遭遇失败。
1930年夏,冀东暴动武装组成红军第十九军。不久失败。
1933年3月,福建军区独立第十一师组建。军长叶剑英,政治委员为杨尚昆。1933年6月,缩编为红三十四师,归第五军团指挥。
红二十军:1930年5月,原是闽西农民武装。胡少海任军长,邓子恢兼任政治委员。
1930年11月,与红二十一军合编组成红军新十二军。
1930年6月,赣西南地方武装和农民赤卫队合编。军长曾炳春,政治委员陈东日。同年秋划归红一军团建制。
1930年夏,冀南农民暴动武装组成红军第二十军。不久,在敌人围攻下失败。
红二十一军:1930年6月,由闽西红四军四纵队与红十二军一纵队合编。军长胡少海,政治委员李任予。
1930年11月,与红二十军合编为红军新十二军。
1932年7月,由江西信丰独立营与龙南、安远、寻乌等地方武装组成。军长刘畴西,政治委员李井泉,参谋长宋时轮。
1930年夏,冀南磁县、彭城农民暴动武装组成红。不久,因敌众我寡遭遇失败。
红二十二军:1930年6月,赣南的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等纵队编成。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
1930年底,缩编为红六十四师。
1932年8月,赣南独立第四、五师合编而成红二十二军。军长萧克,政治委员梁锡祜。1933年6月,分别编入红一军团第一、二师。
红二十三军:1933年3月,由江西军区第五分区所属各县独立团在会昌合编。刘雄武任军长,李宗白任政治委员。
1933年6月,缩编为粤赣军区第二十二师。
红二十四军:1931年7月,驻平定地区西北军一部发动武装起义,部队改编。军长郝光,政治委员谷雄一。
该军转战到河北阜平,连战失利。1931年9月余部加入陕北红军。
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红四军第十二师扩编。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
1935年9月,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
红二十六军:1930年9月,冀南东明长垣两县及附近农民联合武装暴动,组成。
不久遭遇失败。
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师长王泰吉,政治委员高岗,参谋长刘志丹。
红二十七军:1932年秋,鄂豫皖苏区的八十一团、英山独立团及霍山独立团和霍邱一个营等部组成。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
1932年11月底,分别编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
1935年1月,陕北独立师改编,只辖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治委员张达志。
红二十八军:1933年1月,皖西地区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一团和特务营为基础组成。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1938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1935年12月,陕北红军和当地游击队组建。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1937年8月编入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
红二十九军:1933年2月,原是川陕边游击队。军长陈浅伦,政治委员李艮。后来主要领导被敌暗害。
陕南游击队,归入红四方面军序列。
1936年,陕北宜川独立营两个连,加上中宜、延安、甘泉独立营各一个连组成第一团,以富县独立营两个连、陕甘军区警卫连和延安独立营一个连组成第二团。萧劲光任军长,朱理治任政治委员。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
红三十军: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以原红十一师为基础扩编。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率少数人员进至新疆,后陆续转回陕北。
1936年4月,一部分陕北地方武装和晋西北游击队合编。军长阎红彦,政治委员蔡树藩。1937年8月编入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
红三十一军: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为基础,连同起义部队、独立团等扩编成立。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
三八六旅。
红三十二军:1932年9月,由吉林省磐石、海龙县农民武装组成。杨靖宇受党派遣到三十二军负责领导工作。
1933年9月,改称第一独立师。
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称。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红三十三军: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改编。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
1936年1月,与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
红三十四军:1933年,由升钟寺独立师和原川陕军区的几个独立师组成。
成立后部队始终没有集中起来。所以不久番号便撤销。
红三十五军:1930年11月,信丰、南康、安远、寻乌等县的地方武装、游击队合编为红三十五军。军长邓毅刚,罗贵波任政治委员。
1931年10月,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