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视界
1945年8月11日,苏联对日宣战第四天,延安以朱总司令名义连发7道命令,着手部署抢占东北。9月19日,延安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定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和军队。从8月29日曾克林率冀热辽16军分区部队出关开始,到当年底,从关内进军东北的部队超过了10万人。
都说四野是在八路军115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确实是事实。但你可知道,四野的基础部队中115师成分到底占多少?今天就用数字来说说这事,欢迎读者朋友们讨论。
(一)先来看看115师分兵及部队发展情况
读者朋友都知道,115师是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成,包括红1军团和陕北红军、红25军合编的红15军团,最初辖343旅、344旅及独立团、骑兵营等。平型关大战后,115师多次分兵,其中比较大的分兵及各部发展情况如下:
1937年10月下旬,聂荣臻率师直一部及独立团、骑兵营留在五台山开创抗日根据地。林彪率师直大部及343旅进军晋东南,344旅归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后344旅扩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进军苏北,皖南事变后改称新四军3师。
1938年中,曾国华率685团2营(前身是红5团)扩为第5支队),挺进冀鲁边。1939年初,杨勇率686团3营扩编而成的东进支到达鲁西。这两部共同创建了冀鲁豫根据地。
1938年7月,萧华率343旅旅部及部分干部,成立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军冀鲁边,成为后来渤海军区的基础。
1938年底,685团改称苏鲁豫支队,先是挺进苏鲁豫地区,后又进军苏北,发展成新四军3师7旅。
1939年初,陈光、罗荣桓率115师师部及686团大部、教导队等进军山东,与1938年底成立的山东纵队(1942年初改为山东军区)共同开创根据地。1943年3月,为实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称115师兼山东军区,罗荣桓任代师长、军区司令兼政委。1944年初,山东军区下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等5个军区,其中鲁中和胶东2个军区主要由山东纵队创建,其他3个军区主要由115师部队创建的。
(二)再来看看进军东北部队的情况
1945年出关的部队,主要来自山东、苏北、晋察冀、陕甘宁等解放区,有以下几支:
晋察冀解放区:包括冀热辽军区9700多人,冀中军区1500人,共约11200人。
山东解放区:包括军区直属部队约5000人,滨海军区约18500人,胶东军区约9000人,渤海军区约12000人,鲁中军区约9000人,共约53500人。
苏北解放区:新四军3师约32000人。
其他解放区:包括晋绥区约600人,冀鲁豫区约2000人,陕甘宁区警1旅约3000人、359旅约3000人,另有炮校约1000人、抗大约1000人,共约10600人。
以上各部合计为107000多人。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查了很多资料,有的是出发数,有的是到达数,不尽相同。此外,有的部队到热河就没再前进了,比如黄永胜率领的教导2旅等。
(三)四野基础部队多来自115师
应当说,出关部队主要成分来自115师。理由是:
首先是指挥机构。1945年11月中旬,罗荣桓率115师兼山东军区机关及直属机构抵达沈阳,与选期抵达的林彪会合。随即以罗荣桓带去的原班人马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挥机构。此前,已经任命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为第二政委。指挥机构中,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通信处长张瑞、管理处长何敬之等,都是115师的老人。中枢就是部队的核心成分,全都来自115师。
其次是部队。为便于了解,笔者将出关部队区分为三种情况:115师基本部队、后期并入115的部队和非115师序列部队。
115师基本部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115师部队直接发展扩大而来的,包括新四3师,山东军区直属及滨海(1师、2师)、渤海(7师)军区部队,冀鲁豫军区部队,共约69500人,为出关部队总数的65%;二是115师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建立的部队,包括冀热辽军区部队,共约9700人。两者共计约79200人,占出关部队总数的74%。
后期并入115的部队,包括山东军区的胶东、鲁中军区部队,冀中军区部队。前者属于山东纵队,后并入了115师;后者是吕正操创建的冀中根据地部队,并入晋察冀军区。两者共约19500人,占出关部队总数的18%。
非115师序列部队,包括晋绥区、陕甘宁区部队以及炮校、抗大等,共约8600人,占出关部队总数的8%。
(四)115师造就了东野及半个华野、大半个华北军区野战军
从上述情况可见,进军东北的部队,九成以上是115师发展而来或后来纳入115师序列的部队,只有8%来自其他部队。此外,张家口失守后,晋察冀与热河隔断,总部在1947年4月将其下属的冀热辽军区及部队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序列。冀热辽军区部队后来编组了8、9、11三个主力纵队。
在红军改编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中,115师发展得最快。最主要原因是115师部队数次分兵,全撒出去了,创建了晋察冀、山东、苏北、冀鲁豫等根据地外,部队也相应大发展。而120师和129师,一个在晋绥地区拱卫延安,一个坚守太行山根据地,发展受到限制。此外,115师部队军政素质相对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撒到哪里都能拉一起一支队伍。
进军东北后,有林彪等优秀将帅统领,加之东北得天独厚的区位、经济、人力和资源条件,短短3年时间,造就了一支百万雄师。当然,这其中,总部的全力支持也非常重要:比如从各战略区抽调了2万名干部奔赴东北,比如延安炮校在东北创建了全军最强大的炮兵等等。这些也是四野快速发展和战斗力强悍的重要因素。
此外要说的是,115师发展而来的部队并没有全部进军东北,比较大的有三支:一是留在山东的部队,后来华野的一半(3、8、9、10、13纵)来自这些部队;二是晋察冀军区部队,后来编组了华北军区第2、3兵团;三是冀鲁豫军区部队,后来编组为中野1纵。
作者:桅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