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戎马太行
﹙1937年—1947年﹚
史实记载表明,1940年12月4日,129师司令部确实转移涉县赤岸。鉴于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已经驻扎辽县麻田镇的客观现实,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罗瑞卿主任长期驻扎桐峪,八路军129师原辽县桐峪镇的驻扎地从未取消,一直是邓小平、刘伯承前来总部开会、办公的驻地。这些被以下的事实所证实。
1941年3月16日邓小平代表中共北方局提议成立晋冀豫边区临参会,1941年7月7日—8月15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桐峪召开,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北方局太行分局成立,邓小平调任书记。1943年3月,太行分局与129师共同组成以邓小平为主任的总整风委员会,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3战区整风运动;9月间,邓小平发出完成战争、生产、教育三大任务的号召,根据地掀起了大整风、大生产、锄奸反特高潮。彭德怀离开太行后,1943年10月,邓小平担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到达麻田。10月6日,中央决定,太行分局、129师并入八路军总部,保留129师番号,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区党委统一直属北方局和总部领导。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太行分局,将中共晋冀豫党委改名为中共太行区党委,李雪峰仍为书记,属北方局。129师与太行军区分开,李达任太行军区司令员。团结全华北人民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华北抗战,坚持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迎接胜利。1944年5月20日,中共北方局麻田召开会议,讨论豫北根据地问题。9月6日,皮、徐支队进军豫西;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祝贺邓小平当选中央委员,赴延安参加七大一中全会后,邓小平返回太行根据地麻田。
1945年8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命令各军区迅速夺取敌占城市。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刘、邓、腾命令扩大解放区,扩充野战军。8月20日,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书记,撤销北方局;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由秦基伟担任。兹后,1945年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直到刘邓大军南下。
所有这些表明,从1937年11月15日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那个难忘的日子起,邓小平没有一天离开过太行,且戎马烽火转战太行。 1943年邓小平回到麻田,全面主持八路军总部以及中共北方局、129师等党、政、军工作,指挥太行军民直到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全面客观分析,邓小平、129师与辽县军民八年浴血太行,一着没有离开其发展壮大的历史土地,左权县就是八路军129师的故乡。雄狮劲旅出太行,太行走出38万刘邓大军。八路军129师的辽县抗战,烽火浴血,艰苦卓绝壮丽辉煌。
四、 民族脊梁 浩气横空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斗争最残酷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作为太行根据地腹地的左权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最严峻考验。
人民抗战热血太行
鬼子占领辽县城期间,残酷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大小惨案150多期,祸害村庄200多个。日本法西斯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以勒马分身、凌迟处死、机枪点名、抛崖坠死、放毒气弹、细菌弹、点天灯、踩人头等39多种残绝人寰的手段残害人民,时仅七万人口小县,有12240余人的惨死在日寇的血泊中,烈士纪念碑上,历历在目。鬼子对对辽县扫荡多达达15次之多,于此同时,县境到处是杀敌的战场。先后发生过寒王、煤窑沟伏击战、下白后遭遇战、拔除管头、口上、小岭底、铺上、石匣、洪都、狮岩7个炮台,激战拐儿滩、合击麻田镇、十字岭突围、苏亭、松树坪伏击,血战蛤蟆滩、攻袭文峰塔,奔袭沐池、前龙,捣毁敌炮台,三战石匣狼牙山、四攻洪都炮台、五夺辽县城等大小战役上百次。以左权、何云等无数革命先烈血撒太行。
这是一块烈士鲜血洒满的英雄土地。
为捍卫中央党、政、军指挥机关,中共辽县县委,左权人民肩负庄严使命。烽火中中共辽县县委诞生,对外冠以 “八路军工作团”特殊称号。1940年4月,区党委推广《辽县实验县的经验》。县城沦陷,县委迁驻西黄漳,北方局、晋冀豫区委一起驻扎这里,并设立辽西县政府驻扎壕沟村。辽县人民的支前、优抚、参军、参战、减租、减息、妇女、民兵、锄奸、反特、生产建设,样样在前。八年烽火,全民抗战,涌现出刘二堂、陈炳昌、马佩珍、史刚、石岱、宋根如、刘元龙、、申锡荣、李玉和、巨贵如、刘云旺、李桂林等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杀敌英雄和革命烈士。全民支前,万人参战,敢同恶魔争高低,不予鬼子让寸分,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正气贯古今。《129师战史》中载“只有这块(晋东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最早、最直接、最可靠地掌握在共产党手中的一块牢固的根据地。”
1984年,李雪峰书记,这位亲手开创这块根据地历史老人,面对全县人民,感慨万千地说,“左权县人民为捍卫根据地付出的牺牲是罕见的,为抗战作出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在党在太行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
129师初入太行9972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浴火重生,越挫越奋,对日伪军作战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人,俘虏日伪47026人,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打响,刘邓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雄师劲旅出太行。战火中从太行锤炼出建国6位元帅、19位上将、48位中将,300多位共和国将领。左权县成为一代开国元勋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刘伯承、彭真、左权、徐向前、聂荣臻、罗瑞卿、陈锡联、陈赓、李德生、杨秀峰、李雪峰、许世友、滕代远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戎马疆场的太行抗战圣地。八路军(总部)以太行山为依托,创建起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第一个在敌人占领区的正规军指挥系统的历史奇迹,夺取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这里是中华抗战的砥柱中流,民族脊梁。
热血铸成红色基因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八路军129师指挥机关转移辽县西河头、桐峪、到麻田的“三点一县” “三点辽县”行动线路图告述我们,这是一条太行革命根据地开辟、发展、壮大的浴血烽火的抗战红线,这是一条从太行,走向晋冀鲁豫、走向整个华北的红色根据地发展红线,这是华北抗战走向胜利的历史红线。八年抗日中,八路军总部立马太行,转战华北驻扎地历经80个地次,最总选择了麻田。从1937年11月15日,129师进驻西河头起,八年抗战,八路军核心指挥机关驻扎辽县整整八年,前四年间129师开辟了根据地奠定工程,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的后五年,威武雄壮,气吞山河,走向胜利。
时延安鲁艺话剧团、实验团、工作团、中国京剧、太行山剧团、八路军星火剧团、实验剧团、太行军区文工团、朝鲜义勇军青年团以及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在太行山上奏响了抗战文化太行交响乐。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就诞生于麻田。一个太行人民游击战热潮,一个抗战文化热潮席卷整个太行,一部《太行人民抗战民歌》150余首,就是左权人民、太行人民抗战斗争史诗般的记录。一曲大型歌舞剧《太行奶娘》,最形象地展示左权人民感天动地义薄云天的高尚情怀。
英雄土地,砥柱中流,铸就共和国历史辉煌。
早在1936年红军东征时,毛泽东就作出“太行是一块最理想的根据地,厄太行者得天下”的英明预言。1951年3月,中央慰问团回太行慰问,毛泽东主席欣然题写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这块凝聚着共和国历史辉煌旌旗,由杨秀峰主席亲手赠给中共左权县委。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与太行军民的热血奉献,尽显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共和国缔造者者的胜利情怀。改革开放的春天,邓小平亲切地为左太白题词“怀念左权同志”蕴含着对太行老区左权人民的深深眷顾。1990年9月,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他的骨灰撒在西河头村前河滩,以示对人民群众的永久倦恋。
这里,是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腹地;
这里,是共产党华北前线抗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指挥中心;
创建太行根据地的历史策源地,游击战争的发祥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诞生地;百团大战的决策地,更是左权将军的殉国纪念地;左权县就是高耸于太行山上八年抗战的历史丰碑,浩气横空,砥柱中流,民族脊梁。
浴火重生,民族命运的历史较量,诞生了伟大的太行精神,红色基因,在这里孕育,在这里诞生,从这里传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左权人民一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