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行奶娘”:豁出性命养育八路军后代

来源:中国网文化


  当年的奶亲家 晋中军分区 郭攀提供


  如今依然健在的太行奶娘张招弟 郭建跃拍摄


  如今依然健在的太行奶娘张招弟 郭建跃拍摄


  长大后的奶孩郝和平 晋中军分区 郭攀提供


题记

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

新闻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辽县(今左权县)这个太行山腹地的山区小县,成为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司令部等150多个党政军学商机关单位在这里驻扎。从1940年11月7日进入辽县,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等中央机关驻扎1699天,其中在麻田就达1457天。

70多年前,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所辖晋中、长治、邯郸、邢台、武安五市10多个县,成百上千普通农家妇女用乳汁、身躯甚至生命,哺育八路军后代。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太行奶娘。一个奶娘一颗心,人人为了八路军。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特殊群体——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太行奶娘。

巡演,一出“左权小花戏”

太行奶娘重回人们的视线

今年6月25日,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左权小花戏”《太行奶娘》走进浙江杭州剧院,拉开了“全国百场巡演”的序幕。

1、站立,致敬

“爹妈前线打鬼子呀,我的奶娘、我的奶娘,你就是那遮风挡雨的墙……”原汁原味的“左权开花调”凄美婉转,令人荡气回肠。撩开历史的帷幕,太行奶娘重回人们的视线,许多人被深深震撼了:70多年前,这么多青年妇女冒着全家人被日本鬼子砍头的危险,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批革命后代。

每场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常常自发站立起来,用掌声向抗日烽火中的人间大爱致敬:奶娘啊奶娘,您不只是八路军后代的奶娘,您还是中国革命的功臣,是支撑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

2、泪巾,共鸣

去年,从中原绿城郑州到文明古都西安,再到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太行奶娘》在三地9所高校演出9场,圆满完成教育部部署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任务。所到之处,高校师生反响十分强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最初办校,由缴获国民党的一部电台开始,毛主席称它是抗战时期我党我军的“千里眼、顺风耳”。来这里演出,13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7天后,在西安石油大学演出前,许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师生告诉西安石油大学的朋友,看演出记得带一包纸巾。校团委书记说:“电子科大的人提醒,在他们那里演出时,许多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

3、巡演,呼唤

“春天里狼下山,把你搂在怀;夏天里太阳毒,又怕把你晒;秋天里河水涨,不敢走河边;冬天里风刺骨,莫把儿冻坏……”奶娘育儿,情真意切;观众看剧,泪水涟涟。从去年至今,连续两年巡演,进高校,到各地,太行奶娘的真情故事在全国传播越来越广。

伴随史料的进一步挖掘抢救,一个个奶娘的真情故事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史学家感叹不已:它不仅是太行山区抗日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抗战历史增添了新的内涵。

对话,当事人追忆当年

太行奶娘的故事感天动地

这些年,奶孩找奶娘,为的是寻根和报恩;奶娘盼奶孩,图的不是回报,是想见一见自己奶头吊过的娃儿,日子过得好不好,人长成了啥模样。山里山外,寻寻觅觅,奶娘的真情大义再度温暖世道人心。

4、奶孩的名字和穿戴

每个奶孩大都有一个带“奶”字的乳名:奶祥、奶亭、奶蛋、奶贵、奶国、奶金……实在没好叫的,干脆就叫“奶孩”,和奶娘家孩子的名字连一起,就像亲生的兄弟姐们一样。这是多好的纪念啊!

解玉珍老人说,奶娘家为她劝玉珍”这个名儿,是觉得家里太苦,“玉”鞍珍”啊都是宝贝,图个吉利。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哥哥嫌这个名儿太土,劝她改名。妈妈坚决不答应:“白白净净养了你这么大,一两肉没掉,奶娘家给的名字就好,改了没良心1结果,解玉珍只是改过姓来,随了父亲解之光。

再苦再难,也一定要让奶孩吃好穿好。“金黄色的小米是八路军的救命粮”,黄镇将军的女儿黄米囤,名字就是奶娘给取的。那个年代日子苦,“一件黑棉衣穿三个冬秋,夏天掏出棉花当单衣穿”,曾任上党中心区路东办事处宣传部副部长的黎颖回忆,第二个儿子陈苏地出生时,一件小衣服拼了17个接头。开国上将郭林祥的夫人周道讲述了另一番情景:奶娘把儿子郭爱民收拾得可好,戴着老虎帽,穿着老虎鞋,吃得白白胖胖,邻居们见了笑称,小家伙真像个“土财主”。

5、马背上的奶娘

罗瑞卿大将之女罗峪田,有一番动情的讲述——

1942年1月,她出生不到15天,日军开始了灭绝人寰的“二月扫荡”。一天深夜,她被秘密送到麻田镇上麻田村,给了女儿刚夭折的奶娘王巧鱼。奶娘对泪流满面的亲娘说:“放心吧,有俺在,孩儿就在1有一次,王巧鱼背着小峪田躲避日寇扫荡,手脚并用攀上了一处山峰。天明了,回头一看,她两腿打颤不敢下来:山太陡了!为了八路军后代,多少个像王巧鱼一样的奶娘,敢豁出自家性命!

周文龙将军之子周东安,忘不了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回忆——

1943年秋,八路军前方总后勤部、供给部随大部队转移,时任前方总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政委的周文龙夫妇,准备带上女儿周乃仙、儿子周东安一起行动,可两个孩子谁也不愿离开奶娘。无奈之下,奶娘叶拉籽只好撇下丈夫、女儿,带上两个奶孩,跟随周文龙夫妇踏上了转战南北的征程,哪承想这一去就是3年,人称“马背上的奶娘”。

6、奶爹一样心疼孩子

疼爱奶孩的,又何止奶娘!

多年以后,《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赵培蓝依然记得那一幕。

1949年底春节放假3天,她和丈夫李庄一起,先坐火车到河北邯郸,又坐运煤的小火车赶到涉县县城,再步行十几里地赶到小曲峧村,到奶娘曹桂女家接女儿李晨。担任村民政委员的奶爹宋砚田和侄子一道,送她一家三口。一路到了县城,奶爹还不舍得放下李晨,盘腿坐地上,用自己的棉袄包着她抱在怀里,一直等到小火车来。

就在不到100公里的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奶孩路昭玲与生母联系上后,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当了一辈子农民。她割舍不了奶娘、奶爹一家人。

路昭玲很小的时候,奶爹路纪秀在院子里横放了一块红石板,从山上找来一块块青石岩,手把手教她在上面写字。有时候,奶爹奶娘还会坐在院子里的大梨树下,给她讲故事。

7、有些奶娘没能等到天亮

这是左权将军1945年5月5日写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信,离牺牲仅仅相隔20天。信中充满了对日军暴行的痛恨和愤怒,满含对战友的孩子惨遭屠杀的痛心——

“大章同志的孩子寄养在群众家中,亦不幸遭万恶的鬼子连同奶妈一齐枪杀了。听说小孩子被鬼子打了一枪后,痛苦了好几个钟头才死,真是可怜……”

寻访奶娘,最让人揪心的就是无辜牺牲的孩子和为保护奶孩献身的奶娘及家人。仅左权一县,有据可查的就有6男6女12位牺牲者。

历史,应当永远铭记牺牲者的功勋:下口村奶娘李果兰的父母亲,李大章家的奶娘和孩子,下武村奶娘桑狗的和孩子,上口村奶娘赵引弟和两个孩子。

1943年鬼子的年关“扫荡”开始了,在左权县下武村奶娘桑狗的藏身处,一只母鸡跑了出来。3个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冲过来,一把抓住母鸡。“母鸡还要下蛋给奶孩吃啊1桑狗的不顾一切往回抢,鬼子端起刺刀向她的胸膛捅去。奶孩爬在浑身是血的奶娘身上大哭,鬼子想拉她起来被咬了手,一刺刀捅死了孩子。经双方家人同意,奶娘与奶孩合葬在了一起。当其时,漫天雪花飞舞,像在倾诉,像在鸣冤。

另外一种牺牲,同样不该忘记:下马田村奶娘裴乃果的儿子王云胜,本不该断奶,亲娘为了奶八路军的孩子,给他断奶后营养不良死去了;还有两个孩子夭折,也是因为家里有八路军的孩子要喂奶。都是孩子啊,一样年幼,一样童真,一样有着属于他们的人生和未来!

牺牲者,没能等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一些有名有姓和没名没姓的奶娘,在天亮前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们是永远的奶娘!

寻访,横跨三省五地十余县

太行奶娘的期盼有几许

寻访太行奶娘,不是件易事。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奶娘成百上千,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所辖晋中、长治、邯郸、邢台、武安五市10多个县。记者横跨三省五地十余县的寻访,与健在者交谈,倾听她们的心声,倍感奶娘群体的质朴和伟大。

8、知足的奶娘

“俺铁蛋真好,俺媳妇真好1从北京回到左权县麻田镇的南窑村,奶娘王银籽逢人便夸赞。

1990年春,乳名“铁蛋”的奶孩张铁彦将奶娘王银籽接到北京,进故宫、游颐和园、爬长城、参观十三陵,逛了王府井,还登上天安门。晚上,张铁彦的妻子为老人洗脚、洗澡,毫不嫌弃。老人过意不去,媳妇却说:“我们对您老再好,也不及当年您对铁蛋好的零头1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邓朴方挂念奶娘,给听力不好的奶娘郭金梅买了助听器;“文革”中,孩子的奶娘来北京探望落难的全国妇联干部侯香莲一家,侯香莲记得孩子奶娘曾梦想穿一件白绸衫,当即借钱买了八尺绸布送上;经邓小平关心,麻田早年间用上了“55大铁牛”拖拉机、农用汽车。

不一定常来常往,只要彼此牵挂就够了。一位当年的奶孩感叹:奶娘们容易知足,奶娘的家人容易知足,奶娘的家乡容易知足,可我们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啊!

9、不进城的奶娘

也有不进城、不进北京的奶娘。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彭世才将军带着女儿重返太行山区,专程到西崖底村看望王八女、郭福氏老两口,邀请夫妇俩去北京住几年。两人说啥也不去,说,当年奶八路军的孩子是应该的,今天不能给你们添麻烦。

进城、进北京看看逛逛,也是应该的。可谁能说,不进城、不进北京,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表达呢!

10、当奶娘究竟图个啥

八路军的后代,当年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的孩子都是秘密安排,有近三分之一的奶娘不知道是给谁家奶孩子。今天所能找到的资料显示,当年八路军给奶娘的待遇是一个月一升小米!实际上,许多人并没有按时领那些小米。

当奶娘究竟图个啥?

一些健在的奶娘和她们的后代,说着大体相同的话——

“人家八路军抛家舍业,钻在咱这穷山沟为了甚?人家容易哩?还不是为了打日本!人家不打日本,日本人来了咱能活?谁想把自己才生下的亲骨肉给了别人奶,人家揪心不揪心?”

一位90多岁的老人说——

“那都是些孩子,是那些好人的孩子,给了谁都会养1

乳育情深

我出生在左权这块热土上,我是由老区人民哺育长大成人的。

我的心中总有巍巍太行……那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有哺育我成长的我的太行山妈妈。

根据地养育了我们,不能忘记太行山。

战争年代的恩情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1960年,我去沁县五科村看望奶娘,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奶娘给我烙了许多烧饼,塞了满满一旅行包。

我很想去太行山那里去寻访,一个村一个村走,找我奶娘,找我妈妈走过的地方……

采访札记

战争与母亲

董强

寻访太行奶娘,面临许多考验和挑战——翻山越岭,体力要跟得上;方言土语,听力要过得关;十里不同俗,规矩要拎得清……

远远不止这些。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吃苦受累不算什么!难的是,对历史缺乏感同身受的亲历,对战争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对奶娘缺少感同身受的认知。

随着寻访的深入,慢慢地,我们发觉,只要心融了进去,反而可以拥有一种“长焦距历史观”的别样优势:没有亲历,可以用翻箱倒柜的史料“恶补”来弥补;没有体验,可以用人类良知的价值“坐标”来判断;没有认知,可以用角色互换的移情“认同”来同构。

于是,仰望太行奶娘,我们对一个哲学命题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战争与母亲。

有个叫张九一的奶孩,与奶娘睡在一起时,总喜欢把腿搭在奶娘身上,那样才能安然入睡。与亲娘同在一张床上,她却乖乖地溜在一边,怎么也亲不起来。也难怪啊,奶娘奶水不够,叫上出嫁生了娃儿的女儿,喊上正处于哺育期的儿媳,一起哺育八路军后代。抗战时期,母女共哺一个奶孩,婆媳共育一个奶孩,在太行山区并不少见。奶娘,让革命者的抗战少了后顾之忧,多了些人间烟火气。

战争无情,它毁灭了一些母亲,母亲却让和平的呼唤注入心田。左权县有个马厩村,马厩村有个奶娘叫王银香。王银香奶过八路军的一双儿女,她与孩子的亲娘陈芳一起商量,给儿子取名蓝天,给女儿取名明月——太行山上的蓝天明月,多么富有诗意!那时候,多少个奶娘在期盼:打走日本鬼子,过上风清月明、艳阳高照的好日子。

战争可恨,它撕碎了母亲的美梦,母亲却让美好的向往永驻人间。任凭可恶的战争再疯狂,只要有奶娘在,它也夺不走天伦之乐,抢不了自然之美。在奶亲家眼里,一个个太行奶娘都是活菩萨:日子苦,奶水有限,她们用偏方“催奶”;奶孩缺衣少穿,她们宁肯自己多吃些苦,也要用心血给奶孩做虎头鞋、虎头帽,绣制避邪的“五毒红兜肚”。

从字体结构看,左“女”右“良”便是“娘”,这是告诫人们,善良的女子就是娘啊!战争摧残母亲,母亲却用柔软的双肩扛起了责任,用坚强的身躯消灭战争,迎来胜利,赢得和平。

向太行奶娘致敬,她们在用另一种方式,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太行奶娘(节选)

武素萍

几回回梦中哭醒喊奶娘

你那挺拔的身躯就是山的脊梁

你嘱托:孩儿啊为娘争口气

学文化、长本事、把国家建设强

如今国已强、民已富

你可安享天伦和小康

我跪拜、我祈愿

太行山、太行山我的奶娘

结语

勿忘人民养育恩

“当年,奶娘最大,奶孩最小;如今,奶孩大了,奶娘老了。”2008年,《人民日报》退休高级记者段存章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寻找太行奶娘行动。段老的太奶奶、奶奶和许多亲戚,都曾是奶娘。2011年1月,在各级支持下,段老和一批同道的寻访成果《太行奶娘》一书面世。

就在书出版一周前,留在奶娘家、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路昭玲溘然长逝。藏时,她拉着儿子的手说:“书出来了,要两本放到大队办公室1段存章听了心中隐隐作痛,不由得慨然长叹:如果这件事早做10年该多好啊,那时候大多数奶娘还在;如果再迟10年,这件事可能就做不成了!

抢救历史,一天也不能等。如今,整个左权县健在的奶娘仅剩3人,其他地方呢?奶娘们等不起啊!

抢救历史,就是在开掘一座“精神富矿”。透过奶娘这个特殊群体,今天的人会领悟许多:那时候,八路军为什么舍得下自己的亲骨肉?那时候,老百姓对八路军的后代为什么那么好?那时候,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为什么就能那么简单,好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地步?

那时候,那时候,那时候其实就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啊!来源:人民网

(浏览 2,27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