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嫡孙、刘伯承之子、邓华之子都来了…… 这堂党史教育课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国防大学

“1976年7月爷爷病重,去世时给我们孩子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做无产阶级……’。他跟我们说的最后这句话,实际上是他对人生的一个总结——我自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就是要做无产阶级。”回顾爷爷朱德元帅的生平时,朱和平深情地谈到。

这是近日国防大学领导管理与指挥培训班“开国将帅领导品格与领导艺术访谈式教学”的一个教学场景。这次访谈式教学,是“领导科学”专题中的一个教学课题,是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在教学改革中精心设计和创新打造的一种新教学模式,特别邀请朱德元帅嫡孙朱和平、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邓华上将之子邓穗3名同志作为嘉宾,接受主持人访谈,回顾畅谈开国将帅的革命经历和故事,并与学员近距离互动交流。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这门课也是面向高级指挥员的一次特殊党史教育课。几位开国将帅后代用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平实讲述,学员们在认真聆听中走进历史深处,深度感悟开国将帅崇高的领导品格和卓越的领导艺术,一个个问题将大家带进开国将帅一生为党不懈奋斗的真实场景中……

八路军的总司令怎么还要借钱接济母亲?

朱和平讲述中谈到爷爷朱德元帅的几次写信,一次是1937年9月初,朱德得知生母和养母已年过80岁,虽然健在却遇到灾荒缺衣少食,难以度日。朱德为此坐立难安,很快给自己的发小戴与龄写了一封300字的求助信,信中说到:“我数十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两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

谈到这一情景时,朱和平进一步介绍了戴与龄,“他是爷爷的同学,当年爷爷在滇军任军长时,他是军部的军需官,管钱管物。后来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中负伤,爷爷对他非常了解,劝他回乡做点小生意,之后他听从建议离开了部队。”“戴与龄收到信后一看十分吃惊,当年在滇军任职一月可是2000大洋呀,现在当了八路军总指挥兼任抗战第二战区副司令,被授予陆军上将,怎么老母亲有病,还找我借钱?”


朱和平同志深情回忆爷爷朱德元帅


讲到此处,朱和平深情地说:“我们共产党干革命为什么、靠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清正廉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呀,跟老百姓心连心,没有这些,我们能胜利吗?”

讲到给自己印象很深的事时,朱和平还谈到:“爷爷去世很突然,别看90岁的人,他身体非常好,去世时我们全家都没有思想准备,一切都没有来得及准备。”“我们在家里找衣服给爷爷换新的,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件新衣服。从1966年开始,爷爷就没有做过新衣服,每次裁缝量尺寸时他都拒绝了。”朱和平继续回忆道:“在爷爷的衣柜里,找不出几身好的、贴身的衣服。他的内衣就更破了,领口、袖口、肘部磨破了,就请工作人员补一补,继续穿。他的一件浴衣,穿了近20年没有换过。一条棉被,盖了20多年,补了多次,临终前还用着它。”“去世后,整理爷爷的钱时,总共23006元,按照他的嘱咐全部上交党组织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朱德元帅一生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不懈奋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学员们聆听这些故事,学习朱德元帅的崇高品格,深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的净化、使命的鞭策。

刘伯承元帅当年重伤手术为何不打麻药?

“父亲一生征战无数,丰都战役是最艰难的一次。在作战中父亲奋勇当先,不幸脑袋连中两枪,一枪是从正面擦过颅顶打过去的,父亲在我小时候的曾对我说,‘你摸摸我脑袋上有一个槽,就是被子弹打过去留下的’。”

“第二枪是从太阳穴打进去,把眼球打掉了,打掉后完全倒在血汩之中,当时北洋军以为他死了,后来经历了很多波折才送到医院。”

在讲述父亲一生的奋斗历程时,刘蒙特别谈到了刘伯承元帅在革命战争中的九次重伤,其中之一便是大家熟知的1916年护国运动中在丰都战役不幸失去右眼。

刘蒙谈到:“有电视剧对父亲做这次手术进行了一些艺术化编导,实际上我们后来拿到了医生详细的手术治疗记录,脑部神经非常发达,不像一般胳膊做手术,实际上非常疼痛难忍,父亲强忍剧痛做手术,两只手紧紧抓住床单,还撕坏了床单。”


刘蒙同志讲述父亲刘伯承的事迹


“父亲后来回忆时对孩子们说:‘因为当时的麻药水平很差,医生告诉我打了麻药后会影响大脑,我当时说过:‘我干革命就靠我的脑子,如果把脑子打坏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坚持不打麻药。’”“父亲曾对我们讲,一辈子打仗就靠脑子,就是靠分析敌情。”

“父亲当时还数了数医生动了几刀,当他把72刀这个数字告诉医生时,医生都惊呆了,说他哪里是人,分明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成为功勋卓著的战将,必须练就钢铁般意志。从讲述中,学员们深感这种意志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的浴血奋战中,而且还体现在毕生学习和工作中。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36岁开始学习俄语,靠着自己刻苦勤奋成为军事翻译家。在中央为刘伯承举办50岁生日庆祝会上,他深情地说:“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通过刘蒙娓娓道来的讲述,学员们走进了“军神”刘伯承的内心世界。大家深刻认识到,只有对党绝对忠诚、矢志为党奋斗,才可能真正练就意志、善谋打仗。

邓华上将为何主动让贤、让位、让房子?

邓华上将之子邓穗同志在课堂回忆父亲时讲道,“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后,父亲回广州工作仅一个多月的时间,7月初就接到北上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的命令,当时妈妈已经身怀8月即将出生的我,几十年后,妈妈仍然记得爸爸走时说的话:‘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说完就转身辞别了。”

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邓华上将一生为党工作、永远淡泊名利。邓穗在持续近两个小时的讲述中,和学员们重点分享了父亲“三让”的故事。


邓穗同志与大家分享交流父亲邓华的故事


第一个“让”,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前,陈赓同志受命到了前线,父亲主动向彭德怀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提出让陈赓同志担任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我这是真心实意的,现在入朝的部队百把万人了,志愿军司令部也确实要加强力量。”考虑到邓华入朝前就已担负第十三兵团司令,且从头到尾参与了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对前线敌情和作战环境更熟悉,而此时陈赓援越抗法刚刚回国,彭德怀回绝了邓华。但邓华还是以他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和毛主席发了电报,建议最终没有被军委采纳。

第二个“让”,发生在1952年彭德怀回国治病期间,邓华上将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在给毛主席的请示中提出:“志司任务繁重,且关系全局,个人德才资体均很不够”。“为加强志司领导,彭老总不能回时,粟裕同志来此很好。”毛主席坚持仍由邓华代理志愿军总司令和政治委员,主持志愿军全面工作。

第三个“让”,发生在1954年邓华上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到沈阳军区工作时,组织上开始安排他住原日本关东军司令官邸,可他感觉房子太大,是浪费国家资产,便主动要了处小房子搬了进去,而把那幢大房子改做了部队招待所。

访谈式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课堂访谈中还有很多。每一位开国将帅后代饱含追思的畅谈讲述,每一个平凡又非凡的故事,都让学员们在走进历史深处中经受教育、深受震撼,不断强化使命担当。


学员与将帅后代互动交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员们普遍感到,这是一堂课缅怀开国将帅、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史教育课,也是一次仅距离接触开国将帅后代、深度涵养领导品格与领导艺术的方法传授课,更是一次聚焦强军胜战增强使命担当的实践赋能课。

据悉,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还将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打造红色基因课堂呈现方式,邀请更多开国将帅后代走进课堂,让历史联接未来战场,深度锤炼砥砺新时代高级指挥员担当强军胜战重任。

赵和伟、洪大鹏、连小童报道

(浏览 46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