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克美
家中收藏开国上将李达的书籍有好几本。有《怀念李达上将》,有《李达画传》,《李达军事文选》。还有李达的回忆录《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回忆百团大战》等著作。李达上将的这几篇回忆录,为军史界、党史界等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2012年8月12日,我为此撰写了文章《李达:宁都起义时的连长为何会成为开国上将》。
2017年5月2日,我们进了秦岭山泥峪探险。车辆先是进入眉县境内,后又拐回到周至境内。原来,泥峪河上游都在周至境内,但流出秦岭,便又回到眉县怀抱中。过眉县横渠镇时,我立即想到的人物有两位,一是宋代大儒、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对张载所著《横渠语录》有四句精典的概括,被称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也是读书做人的终极意义。另一位便是开国上将李达。我在研究中国红军长征历史时,我真的很佩服李达。宁都起义前,李达才是连长。1955年,李达被授予开国上将。这位眉县横渠人真不简单。
对李达的历史资料读来读去,总想搞清楚一件事情。李达为何会从一个国民党起义部队的连长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这便成为我今天撰写这篇文章的主题。
我们都很清楚,1931年12月,赵博生、季振同、黄中岳、董振堂等率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李达参加了起义,在所在部队被改编为红五军团后,任红十五军团的连长。1955年,李达被授予上将军衔。
我这几天在重读《怀念李达上将》,我看到了许多开国将军的回忆文章,我想从开国将军的回忆文章中找到答案。
1955年,解放军共授上将57员,
前10名上将名次排列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如果排除萧克人为的低评,李达当名列第一上将,名符其实的上将参谋长。
李达,1905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李达是宁都起义的惟一老上将,本身是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又在正规军官学校学过专业的军事知识,是文化和军事素养较高的一位。
1931年12月,李达参加了“宁都起义”,时任第26路军第74旅少校副官,但当时极左的规定下士兵可以留下来,而各级军官一律遣返回乡,李达为此找到红5军团总指挥季振同,但季振同也无可奈何。不甘心的李达找到了中革军委派到红5军团工作的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刘伯坚被李达对革命的执著精神打动了,经过他的说服,李达终于被批准留在红5军团。一同留下的还有后来成为将军大使的黄镇,历史差点就让共和国失去了一位上将。我们看看宁都起义加入红军的人员,1955年被授予将军军衔的有,1
位上将李达;5位中将王秉璋、孙毅、孙继先、李雪三、韩振纪;24位少将王谦、王振祥、王蕴瑞、刘放、孙润华、李毅、李化民、谷广善、汪洪清、苏进、侯世奎、张汝光、张步峰、张松平、张明远、孟庆山、徐国珍、郭卓辛、黄德魁、熊伯涛、鲁瑞林、曹灿章、靳虎、靳来川。
实际上,李达上将能够得到提升,与自己的军政素质有很大关系。5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打短工,饱受凌辱。后来先后考入西安市私立东道中学和省立单级师范学校。其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五四”、“五卅”运动中,和同学们积极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游行示威等活动。
1924年,李达在横渠担任小学教员。1926年,李达考入冯玉祥在甘肃平凉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1927年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八十二旅任迫击炮连排长。1928年任旅部参谋,1929年任手枪旅副连长,1930年任学兵连连长。1931年到江西,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七十四旅任连长。
30年代初,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革命营垒中的一些人徘徊、动摇,甚至脱离革命,而李达毅然决定脱离国民党军队,于1931年12月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宁都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湘赣边革命根据地,任红军独立第一师参谋长兼三团代理团长、红八军参谋处处长。1933年任红十七师参谋长兼五十团团长,参加了湘赣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的残酷斗争,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李达调任红六军团参谋长。同年8月,红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部分部队,几经辗转,冲出重围,在贵州沿江地区与贺龙所率第二军团胜利会合。后调任红二军团参谋长,参加指挥了龙家寨、梧溪河、忠堡、龙山、板栗园等战斗,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11月,李达率部从湖南桑植出发,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李达先后担任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1937年初,李达任援西军参谋长,为接应突围的西路军部队,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处处长,1938年任师参谋长。为积极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李达在刘伯承师长的授意下,举办了辽县游击训练班,培养游击战骨干。此后,跟随刘伯承、徐向前等,率领第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他充分发挥司令部的作用,尽一切努力,把刘、徐首长的作战意图转化为扎实稳妥、准确无误的部队行动。1937年,以袭击、伏击、阻击等战法,先后在阳明堡、七亘村、黄崖底等地重创日军。1938年,协助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一二九师成功地进行了急袭长乐村、伏击神头岭、破袭正太路、反九路围攻等一系列以劣胜优的成功的战斗。
随后,李达协助刘邓首长率领第一二九师,转战晋冀豫、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心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他作为刘伯承、邓小平的主要助手,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开辟冀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1942年夏季反扫荡、沁源围困战、安阳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残酷围攻、“扫荡”及其“囚笼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1943年,李达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
1945年李达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指挥太行军区部队进行战略反攻。同年8月,刘邓首长在延安参加会议,国民党军蓄谋进犯我上党解放区,李达明察善断,预见到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一面急电延安请刘邓首长速返太行,一面组织部队做好应战准备。按照刘司令员、邓政委的命令,指挥部队首先打下襄垣城,为上党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后形成打下了依据。参与指挥的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与蒋介石的和平谈判。在平汉战役中,受刘伯承、邓小平之托,到国民党军新八军与军长高树勋商定该部起义事宜,最后促成了该军的起义。
1946年,李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李达辅助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战场机动作战,先后进行了陇海、定陶、鄄城、滑县、钜(野)金(乡)鱼(台)和豫皖边等战役。随后,他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转战豫北地区,举行局部反攻,支援和配合山东、陕北两个战场,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李达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率部突破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之后,又跨越黄泛区,战胜敌人的多次追堵,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政权的腹心地区,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在大别山区斗争的日子里,日夜坚守岗位,亲自掌握各纵队反围攻的情况,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和组织实施。为了突破敌人封锁,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重形势下,坚决执行刘邓首长命令,教育说服部队顾全大局,不惜毁弃宝贵的重武器装备,轻装急进,迅速前进,保证了我军的战略展开。
1948年,李达调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了宛西、宛东、郑州等战役。
1949年,李达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委。在淮海战役中,率领中原军区的一批干部,与邓子恢一起,组建各级支前司令部和指挥部。他组织部队,迅速修复了铁路、公路,把作战急需的物资及时运往前线,把公务员护送后方,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此后,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组织指挥了渡江战役,渡过长江天险,直出浙赣线,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广大地区。随后,在贺龙等部配合下,向西南进军,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4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达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2年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歼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及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了夏季反击作战,并帮助朝鲜人民进行战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11月,李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的批判,调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主任,为发展军事体育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李达遭到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达。197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80年,李达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曾当选为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93年7月12日,李达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达将军记忆超人,尤善记人名,凡见面一次,即能记住其姓名,数年不忘。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办轮训队。开学时,将军到队按名册唱名一次。半月后轮训队结业,百余人集合,将军站台前,见人唱名无一差错也。
李达将军指挥作战,十分重视运用地图。红军时期,部队克湖南大庸城。李达将军见有石印局,即派人翻印二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下发部队。抗日战争时期,将军亲自组织制图人员,并派出一个侦察排配合,北起九里关、南至漳河畔,运用简易测绘法实地丈量,将该地区村庄、人口、水源、资源等作了标记,彻底弄清了晋东南、太行山和晋冀鲁豫接合部之地形。后,又指导制图股完成了《最新华北明细图》,绘制了分层设色的《太行军区形势图》。
毕节,黔西重镇,地处云贵交界,为国民党和地方军阀两不管地区。1935年,红军二、六军团入黔,移师毕节,欲建根据地。任弼时问计于李达将军,李达展地图细察,力阻之。将军曰:一、毕节地势,雄视云南,云南不会不管;二、毕节公路,四通八达,蒋介石调兵方便,也不会不管。果如所言,不出十日,云南孙渡、湖南陶广和贵州部队,相继进军毕节。二、六军团急跳出毕节,西行而去。任弼时叹曰:“李达有先见之明。”
1942年夏,李达将军带工作组至二分区检查工作,途中遇日伪军“扫荡”,深夜转移。至一十字路口处,侦察参谋不辨方向。李达将军策马于十字路口来回,指一棵大槐树方向,断然曰:“走这条路。”率工作组从敌人间隙中穿插,遂得脱险。事后,有人问李达奥秘,李达将军取地图告之:“你看,这个符号是一棵独立树,就是我们要走的那条路。”
1947年夏,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军大别山,途经黄泛区,李达将军率参谋先行设营。刘邓首长随后跟进。宿营地设毕,仍不见刘邓踪影。将军即嘱某参谋,越某山,过某河,至某庄,接刘邓首长。参谋急行,果见刘邓首长。刘伯承问李达将军,如何知我们迷路于某庄?将军答,某庄于地图上有重名,一东一西,以此断之。刘伯承赞曰:“李达是活地图!”邓小平曰:“李达这一手真了不起!”
抗日战争时期某日,一二九师司令部某参谋于一份战斗报告中误将太行山区的“来远”写为晋察冀的“涞源”。刘伯承于笔误处画一条粗红杠,退李达。李达即组织召集开会,曰:“这是一只眼睛的人(指刘伯承司令员)看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两只眼睛的人都没看出来?”
开国将军陶汉章将军写过一件事情。红二方面军长征过草地时,官兵多得“鸡婆眼”(夜盲症)。李达参谋长下令每个连队发一百块大洋,规定每人每天吃羊肝二两、羊肉四两、麦面一斤。约半月,“鸡婆眼”均治愈。1935年长征之前,将军正在前线打仗,忽接二军团司令部命令:速回司令部。将军急回,无事。屡次问李达参谋长:“我一没有打过败仗,二没有犯错误,为什么调我回来?”李达将军皆“闷”着,不言。1974年,陶汉章将军随李达将军出访非洲,途经巴基斯坦卡拉奇小住,李达方道出缘由:其时,李达将军认为陶年轻,有文化,将来可大用,为避免过早消耗(牺牲)掉,故请示任弼时政委同意将其调离前线。陶汉章将军言此感慨曰:“李达虽不善于发言,却善于不发言。”
李达将军教练射击,常援引刘帅“与其有百发一中的兵百名,不如有一发一中的兵一名”言,曰:“什么叫一以当百,这弹不虚发本身就是‘一以当百’的大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将军外出必带“老三样”:地图、指北针、放大镜。凡地形地物地貌,察之甚详。至黑龙江问,为什么地图上有第二个松花江?至广东问,“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五岭”是哪五岭?至云南问,“史迪威公路”在哪里?李达将军80岁高龄,仍能对全国2000多个县名背诵如流。
某日,李达将军由湛江乘飞机往昆明,途中遇雷雨区,飞机绕行。机长嘱随行人员:“莫惊动首长。”将军正闭目养神,忽问:“为什么总向北飞?”随从人员方如实报告。
“文革”之初,李达将军被非法关押4年。入狱之时,造反派捆其手,蒙其眼,押其上车,并于北京城兜了几个圈子,再进秦城监狱。不料,李达将军下车即问:“为什么送我到秦城监狱?”造反派无不惊讶,亦不得不服其判断方位之能力。
1971年某日。毛泽东遇李达,问:“你是怎么坐的牢,又怎么出来了?”李达答:“我是糊里糊涂进去的,又糊里糊涂出来。”毛泽东曰:“李达不糊涂。”
刘华清在1998年8月《怀念李达上将》出版之时,曾这样评价:多智善谋,高风亮节。多年来,人们一谈起李达同志,都说他是“我军参谋工作的楷模”,我想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李达同志的大部分经历都没有离开过“参谋长”这个职务:先后当过红六军团、红二军团、红二方面军和援西军的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当过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当过晋冀鲁豫军区的参谋长、中原军区和第二野战军的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还当过西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二是李达同志长期辅佐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是刘邓身边的好参谋长。李达同志在刘邓身边的十六年中,潜心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别是研究刘邓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撰写了大量充满军事辩证法、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军事论著,为发展我军的参谋业务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战场上,李达同志是一个满腹韬略的“老参谋长”。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又是一个讲政治、讲原则、能吃苦、淡名利、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好党员好领导。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处处事事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情操,表现出一个老红军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共产主义事业坚贞不渝;他不计名,不居功,任劳任怨,勇于吃亏;他理解和关心他人,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他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以艰苦为荣,以搞特殊为耻。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他不愧是我们各级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吴浩介绍,李达性情温和,临大事而不惑,罹大难而不畏,极少动怒。凡遇不遂心事,只轻言三字:“乱弹琴!”刘伯承、陈毅两位元帅称赞李达是“称职的好参谋长”。任弼时多次和毛泽东说过:“没有李达,红六军团生存不易。后来能成立红二方面军,李达居功至大。”
1993年7月12日,李达上将在北京病逝。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长留于世的精神风范——悼李达同志》的文章,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曾经涌现过灿若星河的一代名将,李达同志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还真不是凑巧,今天我编辑我《阅读大秦岭》文章,篇数也正是129篇。是为记。偏偏与八路军129师出身的李达相关。命运使然。
作者:顾克美,男,1970年4月出生。江苏建湖人。大学文化程度。高中毕业入伍到宁夏,2004年10月转业至西安地税系统工作。在部队从事10多年新闻宣传摄影工作。是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得主。发表过数百万字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发表过数百幅新闻摄影作品。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专题收藏红军长征史和开国将帅史资料万余本,与商洛学院战略合作成立中国红军长征史史料馆。现为中国书法媒体联谊会理事、陕西省书协宣传与外联委员会委员、原西安地税书画协会副会长。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文联特邀文艺评论员、商洛学院图书馆红军长征史料馆馆长。先后数年周六穿越行进在秦岭中,对秦岭文化有深入研究,徒步穿越过太白山、鳌山和鳌太线。开有顾克美书画宣传展播平台博客,已经撰写上千万字专题文章。为全国书画界有广泛影响的评论家。服务专线:1351910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