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五代后周柴窑密码

张燕生

一提到中国古代瓷器,我们就会想到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没错!在没有见过后周柴窑以前,宋五大名窑当之无愧的是中国瓷器的最高峰。

但现在呢,这个至高无上的王位被推翻了,因为我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柴窑(见图1)。

图1 柴窑窑址发现的柴窑残器
图1 柴窑窑址发现的柴窑残器

2019年,柴窑窑址被发现,她那神秘和美丽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佳人来到了我们面前。尽管目前国家还没有正式公布柴窑窑址确定的消息,尽管柴窑研究团队还在这个“柴窑窑址”前加了“疑似”二字,但通过专家们展示的实物、实证和检测报告看,这就是五代后周柴窑无疑—中国陶瓷史上最伟大、最辉煌、最绚丽的瓷器,没有之一!

五代后周柴窑研究洛阳团队的专家王少天先生(见图2),

图2 王少天先生在柴窑研讨会上
图2 王少天先生在柴窑研讨会上

对柴窑进行了详尽有说服力的阐述,他重点谈到柴窑的四个特征。在正式谈柴窑的鉴赏之前,先将少天先生的研究报告简要概括一下:

一、原料

一般瓷器的原料都是二氧化硅加铝矾土,而柴窑用的是天青色的原色矿料,通过还原法烧制。原色矿料有绿松石、蓝松石、青金石、原生态锆石和玛瑙等。

二、款识

从窑址发现的实物看,款识目前看到了三种:官、柴和显德元年。字体为标准的小篆,阳文。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书同文”后,历朝历代就将小篆作为了官方标准用字,一直沿用到宋代。

三、创烧时间

从款识“显德元年”可以明确知道后周柴窑是从后周世宗柴荣登基开始的。“显德”是后周第一代皇帝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但郭威在“显德元年”的二月份就去世了,义子柴荣登基后没有改年号,因此可以确定柴窑是从“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54年开始烧制的。

四、造型工艺

通过窑址实物,可以明确柴窑的工艺不是拉坯,更不是坊间说的注浆,而是压模。一件简单的斗笠盏,就需要六七块模具,如果是瓶子,模具至少要七八块。烧制需要两道工序,由于柴窑“薄如纸”,胎一般为1毫米,上釉之后2到3毫米,最薄的只有0.7毫米,因此素胎需要先烧一次,以防变形或损坏。上完透明釉再烧一次,低于素胎烧制温度,大约在1000度左右。由于是皇家御窑,因此在制作工艺上极其复杂、精细和严谨。成品率极低。

简单概述了五代后周柴窑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后,我谈一下我对柴窑的一些认识。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了柴窑,但从未见过,在任何一个国立博物馆都没有。我最早接触有关柴窑的著作是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曹氏在论述柴窑这一章节,正文只有37字:“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曹氏首先提到柴窑“出北地”,这个“北地”是哪儿?是泛指北方某地,还是具体的一个地名?据我所知,陕西、河南都有“北地”这个地名。可以肯定曹氏说的是一个具体地名,而不是泛指北方。东汉的《曹全碑》就有“北地太守”一词,就是明证。现在窑址发现了,在北方的河南,至于是“北地”还是“南地”就不重要了。

曹氏提到的“柴世宗时烧者”和研究团队的结论完全一致,不需赘言。

这里重点说一下曹氏所说的“多足粗黄土”。在没有见过柴窑之前,人们会把这句话理解为说的是柴窑的底足和露胎,很粗糙。其实曹氏说的是烧制柴窑的匣钵,他肯定见过柴窑的匣钵,故有此说。由于文言文的极其简约,所以给今人造成太多的误解。根据窑址发现的匣钵,可以看出柴窑制作的严格。这种匣钵很重,是用当地的红砂岩,掺上比较粗的河沙,然后经过低温烧制。温度不能高,高了就瓷化了,吸水性就差了。只要烘干即可,这样吸水性才好,脱水快,和器物不粘连。令人惊叹的是,皇家御窑的匣钵都有釉,有支钉,而且支钉都是模具做的,这就充分解释了曹氏的令世人蒙圈的“多足粗黄土”了。

有关柴窑的描述,最有名的就是明代人提到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了。

“青如天”是根据柴世宗的要求,“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形成的(见图3)。

图3 后周柴窑花口盘
图3 后周柴窑花口盘

当我们见到柴窑真品时,你就会体会到这种天青色是多么美妙,后代的汝窑、越窑、龙泉窑等根本无法比肩。

“明如镜”更无任何瓷器可比,她有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光亮,就如阳光照在水波上的反光(见图4)。

图4 后周柴窑洗
图4 后周柴窑洗

这绝不是新瓷器的那种火气、贼光,用语言实在无法表达清楚。

“薄如纸”,前面说了,胎一般都在1毫米左右,上釉之后2到3毫米,最薄的只有0.7毫米。近似脱胎或半脱胎瓷器。柴窑成品率极低,她的胎薄易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顺便说一句,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胎最薄,可以和柴窑有一比。

“声如磬”,一是说明胎质细密,密度高,含空气量少,这是压模工艺造成的。其次,胎薄才能做到“声如磬”,比如宋代的定窑也能做到这点。

在古代屈指可数的有关柴窑的论述中,古人有一个说法是“柴、汝、官、哥、定”,可见柴窑在当时就是独占鳌头的。中国陶瓷之父陈万里先生在《青瓷烧造的开始及其发展》一文中引用明人的话说到:“柴窑片瓦值千金”。可见柴窑的价值远远高于宋代五大名窑,至于元以后的瓷器更不足论了。

笔者有幸接触过后周柴窑,现将柴窑的鉴定要点和同道分享一下,不当之处请方家教正。

1.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有细纹”三个字,这三个字极其重要,要牢记!这种细纹不是所谓的开片,在中国古代所有瓷器中,只有柴窑有这种细纹。换句话说,只要有这种细纹,就可以基本断定这是柴窑。这种细纹的特点是,线条有长有短,有的呈平行状,有的呈圆圈状,有的器物细纹多些,有的器物细纹很少,毫无规律(见图5)。

图5 后周柴窑的细纹
图5 后周柴窑的细纹

在光线和角度不合适的情况下,肉眼几乎不可见。这种细纹无法仿制,是鉴定柴窑最重要的铁证!难怪曹昭在37字的论述中特意提到这点。

2.柴窑在脱坯之后,要用竹刷修磨器身,因此留下竹刷痕。由于柴窑烧制完成后,成品极其精美,在有釉的地方看不到竹刷痕,但在底足露胎处能隐隐约约发现这种痕迹,由于柴窑的修足也十分精致,所以这种竹刷痕很不明显,但只要你发现了一点点就可以了,这样的造假谈何容易!

3.柴窑的底足露胎是黑紫色的,类似于宋代官窑、哥窑的铁足(见图6)。

图6 后周柴窑的底足
图6 后周柴窑的底足

这是标准的皇家御窑的胎色。据说还有黄的红的绿的底足,那至少不是皇家御窑的底足胎色。

4.“明如镜”是柴窑独有的特色,任何一个朝代的瓷器都没有这种宝光。会看柴窑的宝光,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5.款识。窑址目前发现的柴窑款识均为精美的标准小篆,阳文。有三种,官,柴,显德元年。另外我所见到的还有“大周”。有的款带边框,有的不带(见图7)。

图7 后周柴窑的“官”字款
图7 后周柴窑的“官”字款

五代后周柴窑,一个美丽而奇妙的伟大神话!她教人看的忘掉一切。正像法国大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的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与灵魂。”

作者:张燕生

2023年 4月26日

(浏览 934 次, 今日访问 2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