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邢台

历史事件

商王祖乙迁都于邢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汤至阳甲,传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为商前后期。由此可见,都城屡迁,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商朝前期。

邢台是伴随着商王“祖已迁于邢”(《史记·殷本纪》)而载入史册的。祖乙从相(河南内黄)迁邢,邢台第一次为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盛时东达黄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达渤海。祖乙是有为君主,迁邢后迅速强大。祖乙迁邢至今3400年。 

邢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邢”。《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商祖乙迁于邢”的记载。关于商代都城“邢”是否就在今邢台市,过去一直争论不休。但随着邢台市辖域大量商文化遗址的被发现,各种论点趋于一致,即祖乙迁邢的“邢”就在今天的邢台市,国家正式命名商代国都“邢墟遗址”

豫让刺赵襄子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着这一段故事::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巨鹿之战

巨鹿(古称钜鹿)之战,发生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它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同秦军主力章邯部在钜鹿地区的一场战略决战。在作战中,农民军以无比英勇顽强的气概,正确适宜的作战指导,一举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农民战争的战局,对于灭亡秦王朝反动腐朽的统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战役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后,对人民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刑政暴虐,使得“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汉书?贾山传》),全国出现“褚衣塞路,囹圄满市”的恐怖局面,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相继在吴中(今江苏苏州)、沛县(今属江苏)聚众起义。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天下反秦的形势。

秦王朝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统率的部队。它作为秦军的主力,与农民军凶狠拚杀,首先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旋即击灭齐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装势力,接着其又调转兵锋,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起义军主力。经过几次各有胜负的拉锯战后,章邯利用项梁小胜后轻敌麻痹的弱点,发动突然袭击,大败楚军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杀死项梁,使起义军遭受一次重大的挫折。

章邯在取得定陶之战胜利后,也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以为“楚地兵少不足忧”。遂移兵北上,攻打赵国。赵军将寡兵微,非秦军之对手,数战不利,赵王歇遂被迫放弃都城邯郸,退守钜鹿。章邯率军乘胜逼进,他命令王离率20万人将钜鹿团团围困,自己亲自带领20万人屯驻于钜鹿南数里的棘原,并在那里构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钜鹿城外,以供应王离军的粮秣。企图长期围困钜鹿,困死赵军,并伺机拔城,彻底平定赵地。这时赵将陈馀虽从恒山郡(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征得数万援兵,进驻钜鹿北边,但因慑于秦军人多势众,不敢直接驰援钜鹿,对秦军采取避而不战的做法。赵钜鹿守军兵少粮缺,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只好遣使向各路反秦武装紧急求援。

楚怀王接到赵王歇、张耳等人的求援文书后,即召集手下将领进行商议。大家认为,尽管楚军自定陶战败后元气大伤,但若不及时救赵,章邯灭赵得手后就会移师南下攻楚,从而使得反秦武装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秦军主力胶着于河北地区,这造成了关中空虚,给反秦武装提供了乘隙进关灭秦的机遇。鉴于这一分析,楚军统帅部遂果断作出战略决策: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率楚军主力5万人北上救赵,以伺机歼灭秦军主力。同时,派遣刘邦率军乘虚经函谷关进入关中,伺机攻打咸阳。这一战略部署的着眼点在于两支军队互相配合、双管齐下,使秦军陷于两线作战、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以收一举灭秦之效。

战役经过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军北上救赵。

他对和秦军进行决战存有胆怯畏惧心理,抵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后,即停止前进,一连驻扎了46天。项羽规劝他迅速进兵,同赵军里应外合,一举击败秦军。然而宋义则想保存实力,乘秦、赵相斗,坐收渔利,故拒绝了项羽的正确建议。他挖苦项羽说:“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并威胁项羽不要抗命不听从指挥。与此同时,宋义还日日置酒高会,寻欢作乐,并亲自赴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大摆宴席,送其子出使齐国为相,以扩展个人势力。当时适逢天气寒冷多雨,士卒冻馁,苦不堪言,宋义的做法引起了将士们的不满。性格刚烈的项羽更是觉得忍无可忍,在再次据理力争未被采纳后,他遂激于义愤,趁早晨入帐进见之机,当场诛杀了宋义。诸将拥护项羽所为,拥戴他为假(代理)上将军。楚怀王见事态已经如此,便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由他率军北上救赵。

这时,秦军仗恃兵多粮足,围攻钜鹿甚急。城中的赵军,矢尽粮绝,危在旦夕。尽管燕、齐、魏等援军已抵达钜鹿附近,并与陈余军会师,但因畏惧秦军,互相观望,谁也不敢同秦军交锋。

唯独有已取得指挥权的项羽敢下决心挥师渡河与秦军决战。他率军于十二月进抵漳水南岸后,即委派英布、蒲将军率2万人为前锋,渡过漳水(一说黄河),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分割王离与章邯军之间的联系,使王离军陷入缺粮的困境。接着,项羽本人亲自率领楚军主力渡河跟进,并下令全军破釜沉舟,规定每位将士只带3日干粮,以显示全军上下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战役结果

破釜沉舟完毕,项羽立即率领楚军进至钜鹿城下,将王离军团团包围,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向敌人猛扑过去。楚军将士们奋勇死战,“无不一以当十”,“呼声动天”,将王离麾下的秦军杀得溃不成军。章邯率部援救,也遭楚军英勇击退。项羽指挥楚军连续作战,不给秦军以任何喘息的机会,九战九捷,终于大败秦军。那些交战伊始时,恐惧秦军如虎而作壁上观的诸侯援军,这时见楚军胜局已定,也乘势冲出壁垒,参与对王离军的围攻。这场惊天动地大鏖战的结果是,秦将王离被俘虏,秦军副将苏角身首异处,另一名副将涉间走投无路,被迫自焚而死。楚军取得辉煌的胜利,钜鹿之围遂解。

战役影响  

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性一战。它一举全歼了秦军的主力,为刘邦乘虚入关,彻底埋葬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命运,影响深远。

黄巾起义



中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 ,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 。张角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 ,张角命于三月五日同时起义。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36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取得了很大胜利。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但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颍川、陈国、汝南、东郡和南阳的黄巾军相继失败。冀州黄巾军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当年十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 ,张梁阵亡 。3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5万多人投河而死 ,张角被剖棺戮尸 。张宝也随即于下曲阳兵败阵亡,10余万黄巾军被杀害。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 。后来因作战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曹操平定冀州时 ,张燕领导的黑山军也投降。

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

燕王扫北顺德府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1404年然后(明朝永乐二年),朱棣为填补渤海地区战乱后的空旷,出旨迁民,强迫大量回、汉群众由江南一带向北、山西一带向东迁徒。冀南一带许多人祖辈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来到这里的。说在明初燕王扫北,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明朝政府就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所以,本地古来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永乐年间的一次迁民

(杨 午)明永乐二年(1404)的秋天,一队衣衫褴褛的人在官府兵丁押送下出汾河,跨太行,向东迤逦行进。这些人中有白发老者,有垂髫玩童,男人推车挑担,女人挎篮背包。这群人看上去不像是犯了刑律流放的罪人,倒更像是逃荒迁徙,他们每到官府指定之处就要留下一些安家落户。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明代声势浩大的18次迁民中的一次。

在迁徙的人群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婆婆着一袭蓝布裙,身上背着一个破包裹,肩上拉着一条绳索,绳索那头系在一辆独轮车上,推车的是一位年方十五六岁的少年。“娘!我们去的这顺德府(今邢台市)善化乡(今平乡县常河镇)还有多远?”说话的这位半大小伙长得玉树临风,剑眉星目,鼻正齿白。“走过十六条大河了,再过两条就该是安家之处,把你子显弟看好,别磕碰着。”“我没事娘,不用管我。”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孩童坐在独轮车上接嘴插话,小手举着迎风吹动的小风车。“大婶儿,咱此去善化乡到那儿了还做邻居,官府给咱牛、籽,不出几年就能熬出个头儿来!”身旁说话这位汉子裹着磕脑儿头巾,身着一领浅蓝罗衫,系一条皂巾,一脸和善之气,他名阎从好,在山西就和君礼一家交好。“君礼还小,遇到事情要多和你阎家兄长商议!”婆婆的话引来推独轮车少年和阎从好两人相互称喏。

话说一日,这队迁徙人群过了偌大一座城池,城门石刻顺德府。穿城过后,遍地泉湖,芦苇摇曳,莺飞鱼游,好一派江南风光。“娘,娘!咱就住这里吧,不走了不走了,哥哥我要捉鱼!”不管哪个时代,孩童都有自己无可替代的童趣,永远与忧愁、烦恼不沾边儿。独轮车并没有停下来,只是放慢了速度,众人的心情一样,看到这般景象会舒畅许多,这般美景一扫前几日途中所见萧杀与荒凉,他们怎么会料到这里历史曾是商、后赵等国国都所在地,这里过去的辉煌远非久蔽桃源之民所能知道的,他们又怎知这里几百年间战争不断,杀戮不息,尤其是燕王扫北——靖难之役,朱家叔侄为了皇位之争,几十万大军自北向南、由南而北一轮轮展开拉锯战。兵患再加上水患、旱灾、蝗灾,一连串天灾人祸,造成过去此地繁华都市如今地旷人稀、人烟几断,若非这一眼眼清泉日夜汩汩涌荡洗涤,想必土也是一片血红,水也是一片臭水。

一行人出得城,顺着一条官道继续东去,日头平西,过了南和县、平乡县城即在眼前,马上就到新家了,在山西大槐树下官丁告诉家人,此来平乡县是一个好地方,秦始皇把巨鹿郡的官邸就建在平乡,这儿还有赵武灵王的行宫……良田沃野,鱼米之乡,听着就让人动心向往,马上就要看到了。想想能不再奔波,能安省下来,建房种田是何等幸福!

“官家说再行十五里就到了。”阎从好一边帮着杨君礼推着车子一边唠嗑。自山西来,两家人始终走在一块,说话也是最多的,出了门总觉得乡情更亲,说着话也就没了陌生感。这一路翻高岭穿低谷,尽是石头荆棘路,初走这么一条平坦大路实在感到舒坦,这样道路行进十余里实在是容易。他们岂知,这是条古道,乃是秦时驰道,这一段西起襄国(邢台市),经平乡县、宗城县(今威县),东至山东临淄,后经战乱洪灾几近废毁,在隋时挖运河、开御道,交通恢复发展。杨君礼、阎从好他们脚下这条东西大路自隋起经唐宋辽金元诸代,一直是政治、军事、经济的主要通道。半晌功夫,官丁喝住,手持文书点卯:善化乡已到,姚德时户、骆大堂户、王金贵户、郭九韶户、杨二户、常氏户、杨君礼户、阎从好户……

验过凭照,地方官员发过川资,领诸户指点落脚安家之地,这里却和白天看到的城池不同,满目荒凉,看不到一点植物颜色,倒是地上白茫茫一片,盐碱蓬、红荆条在秋风中瑟瑟摇动,旷野田地久无人打理,水冲风蚀愈发显得萧杀。

此时已是秋残冬初时分,杨君礼和阎从好两家人在这条东西古官道北侧择地,是夜架起柴锅,饭香混着炊烟的味道让人感到温暖。天上皎皎明月,清辉映衬遍地更加光亮,千里同明月,更添思乡情。寂静的月夜里,忽然传来嘤嘤哭声。“娘,你去看下,阎家嫂子又哭了。”杨君礼喊了正在月光下煮饭的老妇。“他嫂哇,怎么能老哭呢?从山西这一路来有多少眼泪也哭干了,家里都能过,别挂心不下了……”初冬的夜里,身在异乡,两个妇道人家感情更加细腻,有个人说说话遣散了不少愁绪。“婶儿,你这么说说话我心里好多了,你家叔他们也是这么硬生生拆散啊!”“有啥法呀,老头子和我那大儿留在山西老家算个根儿,我又不放心这两个小儿出来这么远,就跟着来了。”两个人说着说着哭一阵,你安慰我我安慰你,就这么硬挨过这思亲断肠夜。

阎、杨两家相临修舍盖屋,劈草垦田,虽说日子过得清淡,倒也安省。翌年初夏五月,草长莺飞。一日,阎从好招呼君礼,去大河点种高粱。这条大河宽数丈,堤高平地数尺,缓坡而下,倒是土壤优于其他地方。河边有一石碑,篆刻古漳二字。晌午时分,家人送来饼子开水,杨君礼就和阎从好坐在地头儿。杨君礼望着这来自山西的滔滔浑水奔腾,思想着来这儿也有半年余了,山西老父亲和大哥日子过得可安好?越想越迫切,回家展纸提笔修书信一封,久念深切云云。

越二年,官府诏编里社,各户登记造黄册,村需立名。阎从好找到君礼荐议:“君礼能识文断字,以杨屯立村也好让后生继续耕读传家之风。”君礼闻听断然不从,推辞道:“阎大哥见多识广,凡两户涉及官事还得兄长出面操持!”杨君礼母亲也是劝阎莫再推辞: “看我这般孤儿寡母,你阎家兄长如此照顾,君礼、子显自当恩记”。自此杨、阎两家生存居所定名为阎家屯村,杨君礼立为杨氏祖,阎从好立为阎氏祖,杨、阎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世代效仿,友善成风。

又过数载,两户人家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历史上倒也出现过家族析居,但并非手足情伤、同胞反目,而是随当时风气,为求生计,为从官府多领一些生产、生活资料。移民采取父子分立门户、伯仲分家而居、祖孙各建一村的办法获取生产、生活必需品,为自身生存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此做法,即出现了今日大门、二门、三门散居各处,嫡支庶支难续同族家谱,上下辈分相差两代、三代、数代的奇特现象。

有史载,阎家先析户搬至该村东北二里立庄,名阎庄村,为区别其他阎庄村名,人们称常阎庄,即现在的常河镇阎(今通常写成“闫”)庄;杨君礼弟弟杨君敬搬迁至任县邢湾立村,名杨家庄。村里老人讲,过去两地杨氏后人每到清明都来祖坟墓地添土敬香。近两年阎家屯杨氏和任县杨庄杨氏后人相互走动频繁,共念祖恩,同续亲情。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古漳自周至明流经近两千年,已断流沉沙。这方盐碱地几经建国初土地整改不再盐碱,那条东西古道现如今几经修整,数次加宽。现又添一邢临高速,邯黄铁路也已通车;六百年间,村里杨、阎两户人家生息繁衍现已达千户,杨、阎两大姓氏族人秉承家风倒是一成不变,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公德兼著”匾的来历

(董换国 搜集整理)据传,光绪末年,柏乡县北大江村出了个害群之马——二歪子,此人自幼不务正业,偷摸耍钱,欺压村民,无恶不作。三十多岁了还光棍一条,正经庄稼人谁都不肯将闺女下嫁于他。久而久之,他还勾结外村的地痞流氓,在附近村道上昼伏夜出伤人劫财,引起村民们极大愤慨。当时,作为一村里长(民国后为村长)的马敬初,数次找到二歪子的父母,陈其不轨,责其悔改。父母对此孽子早已恨之入骨,因年高体弱,稍加规劝即遭打骂,终日以泪洗面,无可奈何。

宣统元年,二歪子的恶行激怒了北大江的村民,大伙儿齐集在里长马敬初的宅院,恳请他出面,带全村民众到县衙告状,请求官府为民除害,将二歪子缉拿治罪。当天晚上,马敬初执笔痛书二歪子的十大罪状,具状人的后面,是北大江全村人按下的红指印。

第二天吃过早饭,由马敬初领头,全村二百多位户主尾随其后,满腔怒火徒步进了县城。众人来到东街县衙前,马敬初击了三下堂鼓,在站班衙役的引领下,群情激愤,一路怒吼着:“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严惩恶霸二歪子!”潮水般涌进县衙,齐刷刷跪在了堂前。县令张宗吾看了状纸,又询问了二歪子恶行的细节后,十分震怒,即刻抽出一支衙签,责令捕头赵刚银,带领二十名捕快,火速到北大江缉拿要犯二歪子。不料想,二歪子探听到信息,后半夜就潜逃了,使捕快们扑了空。临走时,捕头赵刚银来到马敬初家,和他商议如何捉拿二歪子。二人在密室交谈了一个多时辰,赵刚银才出门上马离去。

晚上,马敬初秘密找来本家几位精明小伙子,让他们分头到附近村子里私下查找二歪子的下落,若谁打听着了,就直接到县衙通报,带领捕快们前去捉拿。三天过去了,撒出去的人陆续返回,纷纷报称没有二歪子的线索。马敬初手拍额头思忖片刻,恍然大悟。二歪子罪大恶极,劣迹危害四村八乡,岂敢在本县躲藏?肯定藏匿在邻县某村内。他重新布置这几个小伙子,乔装打扮成讨饭的,到高邑、临城、宁晋、隆平查找,一有音讯立刻返回。为了提防二歪子回村报复,马敬初在村里组织起护村民团,把村里会挂拳和梅花拳的村民分成两班,白天一班十余人集中在他家,如在村内发现二歪子立刻捉拿,晚上一班驻守在村公房,夜里分班巡查,并且对二歪子的家,也派出专人监视。

宣统元年八月十二日,从临城黑城赶回一个小伙子,向马敬初报告,在黑城村一户人家发现二歪子,当时小伙子扮成个要饭的,脸脏衣破,没有引起二歪子的注意。马敬初和小伙子骑上两匹快马,迅速进了县城。后半夜,赵刚银带上二十名捕快,在北大江这名小伙子的带领下,黎明时分赶至黑城村,将藏匿二歪子的那户人家围了起来。赵刚银和四名精干捕快,手执钢刀腰系绳索,翻墙进入院中,打开街门后,众人一拥而入,将正在东厢房熟睡的二歪子一举擒获。天一放亮,赵刚银和捕快们押着五花大绑的二歪子,徐徐来到北大江村,将二歪子绑在十字街的一棵古槐上,让村民们观看。然后,赵刚银请出马敬初。马敬初一见二歪子顿生牛斗之气,上前夺过一个捕快的马鞭子,劈头盖脸抽了二歪子几鞭子,二歪子嚣张地呲牙咧嘴大骂道:“马老头儿你别张狂,老子不死先拿你全家祭刀,你等着!“众村民怒不可遏,手持棍棒涌上前去,非要砸了他的”核桃“(头颅)不可。捕快们见状,赶紧围成一圈不让靠近,此时,赵刚银拱手一礼道:”乡亲们且息怒,二歪子他跑不了了,等在下把他押回县衙,由县爷发落,按大清律条,狗日的也难脱死罪!“说罢,翻身上马,众捕快押解着二歪子,浩浩荡荡回了县城。

宣统二年六月二十日下午,由大清刑部核准,二歪子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京城三百里加急公文,快马送至县衙。第二天上午,二歪子脚锁大镣,面如死灰,五花大绑背揷招牌,站在一辆牛拉的囚车里,游街示众后,被拉到西门外刑场……

二歪子被正法后,北大江的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对马敬初里长不畏强暴、护村保民的正义之举深表敬佩。民众自发捐出银钱,制作题写了一块牌匾,上书:修身马老先生之禧,中书:公德兼著,下书:宣统二年十二月。这块表达民意的牌匾,至今被北大江村民马喜庆家完整保存,为子孙后代传承功德善举,提供了瞻仰铭记的佐证。

义和拳起义

义和拳运动的导火索是晚清的梨元屯教案,由于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于1898年10月3日在蒋庄马场首义,举起了“助清灭洋”的旗帜,史学界公认义和拳运动是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义和拳起义来势之猛,规模之大,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反洋教斗争,极大地震动了清朝统治者。

赵三多,又名赵老珠、赵洛珠,河北省威县城东三十里沙柳寨村人。他虽然家境贫寒,可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扶危济困,自幼喜爱拳脚枪棒,精通梅花拳,系梅花拳后百代第15代弟子,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年轻时就在直、鲁、豫三省交界处传授梅花拳。他广收门徒,号召大家“患难相扶”、“反对洋教”,在当地影响甚大,冠县梨园屯村村民阎书勤、高元祥等“十八魁”投靠赵三多,拜赵三多为师。

1886年(清光绪12年),法国传教士指使梨园屯教民霸占村北玉皇庙,阎书勤、高元祥发动群众武装护庙,相持九年,遭清军镇压。1897年(清光绪23年),阎书勤、高元祥邀请赵三多到冠县助战,当时赵三多已是当地十余万梅花拳门人的领袖了(见《义和团运动史》第66页)。由于赵三多憎恨欺压百姓的洋神甫和虎作伥、坑害百姓的豪绅恶霸,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积蓄替无辜受害的百姓打官司,所以赵三多在本县及邻县的名望很大,只要人们议论起赵三多,无不为他的精湛武艺、高尚品德所倾倒。

1898年(光绪24年)春,山东巡抚张汝梅害怕赵三多领导的这支农民力量的发展,再次讨好洋神甫,增加进驻梨园屯的官兵,下令驻军官兵强行拆庙,逮捕赵三多、阎书勤等人,后又增派他的嫡系队伍到梨园屯,才强行将庙拆除,还逮捕了不少乡民。赵三多通过这一桩桩血的事实看透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人民大众生活的困苦艰难。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1898年10月3日在山东冠县蒋家庄揭竿起义。

起义前,有人担心赵三多作为梅花拳领袖会因为谋反朝廷连累梅花拳,赵三多听后笑着说:“官府肆虐,民不聊生,难道就这样等死吗?为了保存咱梅花拳,万一造反失败了,不牵连咱梅花拳,我改名义和拳。”就这样,赵三多将自己领导的一股梅花拳改称为“义和拳”。直至今日,河北威县一带的乡亲,仍然称“义和拳”就是梅花拳,梅花拳就是“义和拳”。 “义和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农民革命前仆后继、继往开来,标志着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又揭开了新的一页,而赵三多的揭竿起义,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整个拳派投入农民革命的壮举,为武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义和团”)起义军转战东昌、济南、曹州、兖州等地,并向直隶省发展,一时声威大震,洋教士及帝国主义侵略者闻风丧胆。赵三多自1898年秋起义至1902年牺牲,历时五年,起义三次,坚持斗争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他是义和团运动史上唯一身历运动始终的重要领袖。

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主要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37度21分,东经114度55分)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5度03分)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中国总理周恩来三赴震区,百姓的苦难使他落泪,他指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预报系统。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在邢台地震的血泊中矗立起划时代的里程碑。


周恩来总理视察
周恩来总理视察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 10公里,震中烈度为 9度强。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发生了6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的破坏范围很大,一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使这一地区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万余间,这次地震袭击了110多个工厂和矿山,袭击了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共540米。


周恩来总理视察
周恩来总理视察

地震造成了山石崩塌。3月22日7.2级地震时,邢台、石家庄、邯郸、保定4个地区,发生山石崩塌361处,山崩飞石撞击引起火灾22处,烧毁山林3000亩。
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就发生火灾422起、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
在震后短短的时间里,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迅速泛滥,仅谣言就涉及河北、河南、北京等3个省市、8个地区、40个县市,影响面积达数百万人,致使灾区及其邻区广大群众惊慌不安,一度无心劳动,工业产量下降,农业出勤率降低,其间接损失是巨大的

抗大迁至浆水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到延安,更名为抗大,毛泽东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

为了贯彻教育与战争相结合的原则,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 。7月10日,抗大总校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五千抗大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的25个县,行程1250公里,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对外公开称为“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浆水位于太行山腹地,东临冀南平原,西与山西毗邻,古称夷仪,周朝时曾为邢国都邑,素有“依山凭险,形胜之国”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山势险要,能攻能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这里靠近十八集团军总部和北方局驻地,又是一二九师开辟最早的太行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好,环境比较安定。

抗大到浆水后,校部驻前南峪,政治部驻浆水,供给处驻河东村,卫生处驻安庄,医院驻桃村坪。学员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驻防。学校由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主持日常工作。

(浏览 4,35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