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邢台

历史名人

商朝三示之一的明君–祖乙

祖乙,生卒年不详,亦称且乙,子姓,名滕(一作胜),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   

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君主之位。祖乙在位19年去世,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   

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后因耿发生河患,于是再次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最后一次迁到庇(今山东省郓城县北肖固堆一带)。祖乙曾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并任用巫贤辅政,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赵国名将–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人物生平
大破匈奴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赵国柏仁人。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chān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连却秦军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公元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

公元前244年,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42年,赵王派将军庞煖再次进攻燕国,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

惨遭冤杀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西汉大臣–冯唐



冯唐,汉人,《史记》、《汉书》有传。据地方志记载,冯唐墓所在内邱县冯唐村东。王勃《滕王阁序》有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东坡有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司马迁有语“冯公之论将帅,有味哉,有味哉!”,凭吊前人,萧索之意态,恍若眼前。

根据《汉书》、《史记》、《顺德府志》、《内邱县志》等史书记载:冯唐祖上为赵国人,冯唐时随赵嘉迁徙代郡,后随徙安陵,官至车骑都尉,冯唐去世后,归葬故里邢台内邱冯唐村,《内邱县志》记载:“冯唐墓,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的冯唐村东。”“都尉祠在冯唐村大觉禅寺之左,古塔下为汉车骑都尉冯唐墓也。”为纪念冯唐,村以人名。另外,邢台柏乡也有传说冯唐是葬在柏乡县三十里铺村北,今内邱冯唐墓已经不存,柏乡冯唐墓尚存封土高13米,长宽各50米,相当壮观。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

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唐高祖–李渊

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唐朝开国皇帝。祖籍赵郡隆庆人(今邢台隆尧),字叔德。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朝的唐公,死后諡唐仁公。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查出是李世民派手下为夺太子之位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所以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祖籍赵郡隆平(今邢台隆尧)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



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史学评价】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丰功伟绩】

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贞观名相、千古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邢州巨鹿(今邢台市巨鹿县)人。《顺德府志》、《巨鹿县志》记载魏征为巨鹿县魏家庄人(该村现已不存在,位于铜马镇村北)。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生平:

魏征年少时,家贫,曾出家为道士。有大志,好读书,多所通涉。隋末,曾参加邢国公李密领导的瓦岗寨农民军和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后服事唐太宗李世民,先后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备受信任,被封为“郑国公”。

魏征忠言直谏,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他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把君、民关系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建议李世民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有这样一件事:李世民当时统一中国,天下升平,各公卿大臣一致建议太宗到泰山“封禅”,告成功于天地。魏征独以为不可,坚决谏止,因此和唐太宗引起了一场辨论。太宗争辨说,难道我“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远夷不慕义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为而不可?”虽然唐太宗一连提出六个反问,但魏征毫不让步,对上述各点一一进行驳斥,最后严肃指出:“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在这种情况下,搞封建禅之类的事,实为劳民伤财之举。最后终于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结束了“封禅”一议。当时,唐朝大臣能够自由地上书言事,唐太宗也能够虚心地听取臣下意见。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一生中陈谏二百多条,绝大多数为太宗所接受。魏征死后,唐太宗伤叹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以魏征一人死而说诤谏之臣亡,当然誉之过甚。但由引可看出唐太宗对他的器重。魏征死后,唐太宗赐其文贞公的谥号,以示褒奖。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谏太宗十思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据《顺德府志》、《邢台县志》等记载,古时我区多处建有“文贞公”祠,奉祀魏征和宋璟。 元人虞集所撰《顺德路魏文贞公宋文贞公祠堂记》也有记载!

唐代文学家–张昌龄

张昌龄(?-666),南宫县东张庄人。青年时期与兄昌宗以文词闻名于京都,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中进士,名列王师旦之上,授考功员外郎。贞观末年,翠微官建成,张昌龄前往献颂,遵太宗令试作《息兵诏》,少顷成文,太宗大悦,让他做昆山道记室。《破卢明月》、《平龟兹》、《军书露布》,都出自昌龄之手,为世人称赞。后又任襄州司户,卒于北门修撰之职。著有《张昌龄文集》20卷。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

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无。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早年在隋朝时考中进士,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下级官吏。隋亡后,入唐做官。曾于武德初年上书高祖,坦言三事:一“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不久,孙伏伽又在灭王世充、窦建德后建议李渊取消追究王窦余党的命令,又为平定边防、减税赋等事频频上表献策,又请设“谏官”一职,高祖均采纳。 

武德五年,孙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故孙伏伽能以免官之身应进士科考试,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曾上疏谏止游猎骑射,被采纳,贞观五年免官,不久又起用。贞观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为朝廷重臣。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年老辞官,显庆三年(658)病逝于家。 

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拜治书侍御史时,自己先从朝中得旨,归家后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来,合家狂喜而孙伏伽若无其事。

八大仙人之首–张果老

  道教八仙之一,亦作张果 ,为广宗道人,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因民间相传逐为神仙。受武则天和玄宗征召,御赐邢州五峰山(今邢台张果老山)为修行地,唐玄宗为他建「栖霞观」。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来,放在皮囊里。

五代第一明君、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921-959年),亦名郭荣,邢州龙岗人,周太祖郭威养子,皇后的侄子。

柴荣继承了郭威的大业,继续深入改革,心怀统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最后虽然只有五年,但他的成绩已经非常突出了。

后汉刚灭,刘崇在太原又建立北汉,和后周对峙,而且联合契丹趁柴荣新继位时发兵来攻,柴荣亲自领兵出征,像当年的李存勖一样冲锋在前,加上赵匡胤等勇将的奋勇厮杀,竟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刘崇。

为实现统一大业,柴荣励精图治,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柴荣首先从自己做起,他一是生活俭朴,为群臣为将士做出了表率。二是虚心纳谏,为此他还专门下诏要求群臣进言。他要求文武大臣以后尽量上书言事,即使说的是皇帝的过错也没关系。文笔差一点的也不必顾虑,直书其事即可,然后他根据大臣的表现升降其官职。

其次,柴荣进行了彻底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面。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政府主要部门,提高其办事效率。他又命人整顿了弊病较多、不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对于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柴荣也进行了彻底修订。废除了随意处死的条款,废除一些凌迟(即千刀万剐)之类的酷刑。又以人道措施来对待犯人,打扫肮脏的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有病的允许探视,无主的病人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柴荣命人主持修改不合时宜不和情理的法律,成书后又让大臣讨论,最终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统》,这对北宋的《宋刑统》起了直接的影响。

第二,经济方面。这方面主要有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整顿钱币等。

柴荣认识到了民众的重大作用,因而采取措施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促进生产,增强国力。首先是降低了税收,其次是按照实有土地收税,防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此后,柴荣又召集流亡的人给他们田地耕种,同时,对于一些退休的贵族也不再免收租税,和百姓一样交纳租赋,即使是历代优惠的孔子的后代也免除了特权,照章缴纳税租。柴荣又命人主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他还认真治理了大运河和黄河、汴河,水路的畅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整顿钱币 治理佛教

整顿钱币是柴荣整顿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他还大胆地毁掉了铜佛像来铸钱币,促进商业发展。有人劝阻他,他说:“佛主张施善于民,只要是做好事就是奉佛。而铜像怎么能是佛呢?况且我还听说佛以利民为先,即使头和眼也肯献出来施舍众人。假如朕的身体可以救济百姓,我也不会吝惜的。”同时,柴荣还从根本上治理佛教,让一些假和尚还俗。

柴荣的改革没多久就收到了效果,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柴荣就顺应民意,顺应当时南北人民渴望统一,永久结束战乱,和平生活的愿望,开始了统一战争。柴荣的南北征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收复西面的四州,二是南征南唐,三战取得南唐江北之地,三是北伐夺取了契丹占领的部分领土,继续驱逐契丹势力出长城以外,但不幸得了急病,英年早逝。统一到北宋初年才最终完成,柴荣则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征北战为统一

首先,柴荣向西用兵,西面的四州即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和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这四州原来归中原政权管辖,在契丹势力进入中原时,就被后蜀兼并了。百姓将士无法忍受后蜀的统治,重新归附中原的愿望很大,柴荣便顺应民意,派向训和王景发兵征讨,不到半年就将这四州全部占领。

其次,柴荣将兵锋指向了南唐。南唐在十国中实力最强,经过柴荣三次亲征,长达两年五个月的战争结束,江北南唐的十四州六十四县尽归后周所有,南唐以后每年还进献大批贡物。 南征取得了全胜,不仅得到江北土地,还镇慑了南汉和后蜀,特别是后蜀,此后再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柴荣北伐,击退契丹。柴荣率领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从沧州北上出击,仅仅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占领了契丹把守的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还有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总计有十七个县,是五代时和辽交战取得的最大胜利。柴荣还想继续进军,夺取幽州,但不幸突然得病。无奈只好在派将固守各州之后退兵南下,回到开封不久,便病逝于宫中。年仅三十九岁,大志未酬,英年早逝,三十年的宏愿无法实现,确实让人替他惋惜。

《旧五代史》对柴荣的评价极高,说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总结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堪列五代君主第一,所以,柴荣被称为五代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这两位父子马上皇帝不仅创建了后周王朝,而且也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没有后周奠基业,何来赵宋三百年,周世宗柴荣算得是大宋王朝的实际缔造者之一。

被人们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荣,在民间,他被说成是“富贵星”、“地智星”、“活神仙”,甚至把他当作“财神爷”来供奉,在他的家乡邢台和“后周皇陵”的所在地――河南新郑市,有关郭威和柴荣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周世宗柴荣是中国历史上最贴近黎民的皇帝。他的光辉业绩,对于现今的廉政建设和激励人们开拓进取,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这也许是中共新郑市纪委和中共新郑市宣传部联合在庆陵之前竖立一通“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碑的原因。

后蜀高祖–孟知祥



孟知祥后(874-934),蜀高祖,字保胤,邢台县人,孟昶是他的儿子,五代十国时期均为后蜀皇帝。 后唐太祖李克用侄婿。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建立者、后蜀第一位皇帝(934年在位),在位1年,享年61岁。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授孟知祥为太原尹。后因在灭前蜀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政府封为西川节度使,明宗李嗣源时期又授孟知祥为成都西川节度使。934年1月,他趁后唐内部皇位争夺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了,庙号高祖。

后唐皇帝李嗣源横征暴敛,专横成性,于天咸四年,向孟知祥征助礼线一百万缗(相当于汉州盐榷十四年收入),孟知祥无力承担,仅给了五十万缗。李嗣源就派夏鲁奇等人担任遂、阆、绵州刺史,准备武力对付孟知祥和董璋(川东守将)。董璋就同孟知祥结成一气,抗拒后唐。朝廷发兵讨伐,以失败告终。后来,孟知祥又打败了董璋,兼并了东川,并又先后攻占了秦、凤、成、阶四州,于九三四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王氏蜀国为前蜀(907-925),孟氏蜀国为后蜀(934-963)。

后蜀后主–孟昶

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赞,字保元。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



孟昶本来是为少年老成的英明君主,但最后却做了意志消沉坐以待毙的亡国之君。他写的诗词虽然比不过李煜,但是综合文化素质却远远超过李煜,其在多个方面的成就卓著,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昶生平】

五代时,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后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僭称帝号,历史上名为后蜀。孟知祥不出数月而死,其子孟昶即位,是为后主。孟昶年仅十六岁。

孟昶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后蜀广政三十年(965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孟昶投降,后蜀灭亡。

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次年即965年,孟昶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祖毒死)

【孟昶的另类成就】
▲《蜀本草》–医药方面

孟昶好方药,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曾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成《蜀本草》(即《重广英公本草》)二十卷,已佚,其佚文收入《证类本草》等。

▲第一次石刻经、木刻书,把孟子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五代以前,《孟子》不属于儒家经典著作,孟昶爱好文艺辞赋,命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尽依太和旧本,历时八年才刻成。在这十经中就包含《孟子》,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第一次把《孟子》列入儒家经典,从此之后,《孟子》才真正成为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之一。又怕刻石经流传不广,就刻为木板,以便于流传。后世用木本刻书,即是始于后主孟昶。

▲中国历史上首制文人词曲集《花间集》、《古今韵会》等

他爱好文艺辞赋,广政三年(940),他命卫尉少卿赵崇祚收集当时“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名为《花间集》。这年四月,翰林学士欧阳炯为之作序。后人视为文人词曲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年(941),孟昶诏令史馆编辑《古今韵会》五百卷,工程浩大,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院

孟昶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院,延请蜀中著名画师50多人住院作画,如花鸟大师黄荃父子就在被邀之列。

▲留下了世界音乐文化遗产《唐音》(南音)

孟昶在音乐上也有创造,今天流传在台湾的“南管”音乐,被外国人称之为“唐音”,其实也是孟昶命人制作的。

▲开创了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这些地区的知节度事,这种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也开了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为成都留下芙蓉城的美名

后主下令国中,沿着城上,尽种芙蓉。秋天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开得叠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红云一般。倾城妇女,都来游玩,珠光宝气,绮罗成阵,箫鼓画船,逐队而行。后主御辇出宫,带了无数的宫嫔女官,一个个锦衣玉貌,珠履绣袜,车水马龙,碾尘欲香。蜀称“锦城”,至此可谓名副其实了,自此,成都乃有芙蓉城之称。

▲开创了中国春节贴对联的传统

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上贴春联的习俗。但五代之前是没有春联的,人们只是将一块长方形桃木板钉在门上,说是能驱除邪恶鬼怪。直到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别人再不敢动笔,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此后中国人开始有春节贴对联的习俗。

▲开创了“箴”这种文体,留下清官告诫《戒石箴》

为治理好自己小小的蜀国,孟昶所作众多努力之中,重要的在于抑制权臣,制订了较为严厉的措施。在广政四年(公元941年)的五月,为了正告官员严谨理政,他曾亲笔书写了一纸《令箴》,共四言二十四句,颁布国内,全文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这一纸《令箴》中可以看出,孟昶是很明了官民之间的利害关系。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告诫公卿百官要以仁慈之心来对待百姓。也只有这位有所作为的天子,才写得出这篇体恤民情的《令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取其中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下令天下郡县勒石铭,立在州县衙门大堂前面,让为官者晨夕接目,服膺莫记忘。自从中国从宋朝至清朝末期一千多年间,各级衙门均立有此《戒石箴》,今邢台清风楼顺德府衙旧址《戒石箴》仍存。

后周太祖—郭威

郭威(904-954),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年少时孤贫,初为军吏,后汉时拜为枢密副使。



公元948年,他奉命讨平了李守贞的叛乱,后封为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50年,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杀郭威。郭威起兵反汉,下令攻进了京城,允许士兵大抢10天。7天后郭威进入汴京,纵军大肆抢掠,并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称帝,国号为周,定都汴京,建年号为“广顺”,史称后周。

简介:

郭威生年未详,卒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五代时后周开国皇帝,庙号“太祖”。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父郭简为后晋顺州刺史。刘文恭攻破顺州,郭简被杀,郭威年方数岁,其母不久也死去,郭威只得依潞州人常氏为生。十八岁投潞州留守李继韬部下为军卒。

郭威勇武有力,豪爽负气,深为李继韬所赏识。有一次,郭威酒醉杀人,为官府拘押。李继韬暗中将其放走,后又招至麾下。后李继韬为唐庄宗所杀,其部众悉为收编。郭威因略通文墨、书算,升为军吏。及至扯晋为契丹所灭,郭威归附刘知远部下。刘知远起兵太原,即位称帝,封郭威为执掌挥务的枢密副使,并在临终时将太子刘承佑托孤于郭威和史弘肇。刘知远在位一年便因病逝世。太子刘承佑即位,是为后汉隐帝,进封郭威为枢密使。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隐帝刘承佑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

因“权高震主”,后汉隐帝与朝臣对郭威十分疑忌。于是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灭郭威及宣徽使王峻;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以企一举铲除郭威势力。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于是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隐帝见郭威起兵造反,遂将郭威在京眷属全部诛杀,并派兵抵御郭威。然而此时郭威大权在握,声威素著,各镇节度使纷纷倒戈拥戴郭威,隐帝被郭允明杀死于赵村。郭威带兵入京,并派人刺杀欲继位称帝的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迫使太后临朝听政,以郭威监国。次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

杰出的法医学家–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祖籍邢台市南和县,为唐相宋璟后裔,后世迁居建阳(今属福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于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49年),享年六十四岁。早岁习儒,入仕后经历十余任地方官,多负刑狱之责,终于广东经略安抚使。一生经办案件数不胜数。逝世前两年(公元1247年)撰成并刊刻《洗冤集录》五卷。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河北邢台人,生于公元1231年,卒于公元1316年,享年八十六岁。他是我国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水利、数学和仪器仪表制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少年初志

郭守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祖父郭荣,别号“鸳水翁”,通五经,精算术、水利。他自幼在其祖父教养下,不贪玩,爱学习,成绩优异,闻名乡里。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幅拓印的“莲花漏图”,这个莲花漏是北宋科学家燕肃在古代漏壶的基础上改进制做的一种计时器,如依据一幅图就想掌握制造的方法和原理,对一般成年学者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年仅十几岁的郭守敬,当时对图做了精细的研究,居然把它弄得一清二楚,并仿制成功。另外,郭守敬还按照古图,试制竹浑仪,并积土为台,用竹浑仪观测星空。可见,郭守敬从小就已显露出聪明与才智。

紫金求学

郭荣为了让孙儿开阔眼界,得到深造,把郭守敬送到自己的同乡好友刘秉忠门下去学习。史载:“那时有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等同学于邢州西南紫金山”。“刘秉忠的学问很渊博,对于天文、地理、律历等无不精通,议论天下的事情了如指掌”。“文谦早年跟着秉忠研究算学和历法等学问”。“恂早年就以精通算术著名”。郭守敬在紫金山和这些人一起学习,对于他在天文、地理、律历、算学等方面知识的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刘、郭、王及二张,自成学派,史称“邢州学派”或“紫金学派”,后来,他们均成为元代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或政治家。

邢州治水

金、元之际,由于长期的战乱,中国北方地区大片农田废弃,经济萧条,民不聊生。邢台的州治所在地邢州,本来在金代人口蕃盛,经济殷实,计有八万多户,可眼下只剩“五、七百户”了。

时年,郭守敬二十一岁,他刚刚从紫金山学习回来,面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积怨,这位立志于科学上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决心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为家乡的建设出一把力。那时,邢州城北有三条河流,南面一条最大的名潦水,靠城流经两三里后,东向流入蔡水。由于蒙、金战争,河渠无人管理,造成河水破堤而出,四散弥漫。北面有两条小河,近潦水的名达活泉,稍外一条名野狐泉。在漫流、泥沙堆积下,也一起淤塞了。出邢州城北门,原有三座石桥跨越三条河流,是城北通衢大路。中间达活泉上那座古老的小石桥,战乱后淤泥壅阻,倾没在沉积的泥沙中。三十年过去,连影踪也看不到了。人们行经那里时,不得不涉水而过。这时,郭守敬应州官张耕和刘肃之邀,相度地形地貌,考察河流的来踪去迹,请教当地的乡亲父老。勘查之后,按照水位、流量和灌溉需要等条件,进行了综合治理的设计工作。并在郭守敬等人的指挥下,征用民工400余人,用工40余天,对三条河流进行了全面治理。治水中,民工们根据郭守敬的指点,竟一下子挖出了久被埋没的达活泉旧石桥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座新石桥。整治后,达活泉、野狐泉二泉顺河道东去,汇合于柳公泉;潦水依然沿旧河道由南桥下流去,不再泛滥。郭守敬治水事迹很快在邢台周围传播开去,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邢州新石桥记》,记下了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上初露头角所创造的业绩。

世祖召见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张文谦以中书左丞的身份,外任大名、彰德(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等路宣抚使。郭守敬随师友张文谦来到大名,协助张文谦整治河道,发展灌溉农业。1262年,在中书左丞张文谦的推荐下,“习知水利,巧思绝人”的郭守敬,破例受到忽必烈的召见。守敬根据他多年在华北考察水道,勘测地形积累的丰富知识,当即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一、疏浚中都(后改称大都,今北京)旧漕河,东到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引玉泉水以通舟,每年可节省车钱六万缗;从通州南温榆河入运河处,开凿一渠,经沧州孟村跳梁务到天津杨村还河,可以避免浮鸡 盘浅滩和恶风险浪转圈绕远的祸患。二、将邢州城北达活泉水引入城中,再分三条河道引出城外,可灌溉城东农田。三、邢州澧河东流至任城(今河北省任县东),埋没河道,淹没农田一千三百余顷,重新开挖此段河道,既可灌溉农田,又可以通舟。四、从磁州(今河北邯郸磁县、武安、永年、成安一带)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经滏阳(今河北邯郸磁县)、邯郸、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永年、鸡泽,流入澧河,可以灌溉农田三千余顷。五、从怀孟(今河南沁阳一带)沁河、丹河相合处,开渠东引,到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以灌溉农田二千余顷。六、自孟州(今河南孟县)西面的黄河开一条分水渠,经新旧孟州中间,顺黄河古岸东下,到温县南,重新引入黄河,可以灌溉农田二千余顷。每奏一事,忽必烈都称赞不已,最后感慨地说:“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意思是说,担任公职的人都能像郭守敬这样认真地思考问题,就不算白吃饭了。当即,忽必烈就授予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让他负责各路河渠事务。并下令各地按郭守敬的建议施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次年,郭守敬又晋升为银符副河渠使。

西夏治水

  1264年,郭守敬随从张文谦视察了甘肃、宁夏一带。主持修复了已“废坏淤浅”的长达200公里的唐来渠和长达125公里的汉延渠,以及其它十条大渠和六十八条支渠,不误农时,及时赶上了春播灌溉,万余顷农田得到了灌溉,渠水四达,稻菽丰收,再现了“塞北江南”的景象。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在河渠上修建了“郭氏祠”。鉴于其造福人民,功绩卓著,第二年他被晋升为都水少监。1271年,又被提升为都水监,担任全国负责修治河渠水利的最高职务。

史载:“郭守敬在西夏,曾经乘船溯流而上,考究所谓的黄河上源。又曾自孟门(即孟门山)往东,沿着黄河旧道,纵横几百里间,都测量了地平,有的可以分杀水势,有的可以灌溉田土,都绘有图志。又曾以海面考较京师至汴梁(即开封)地形的高下差别,谓汴梁的水离海较远,其流峻急,而京师的水离海较近,其流且缓,证明汴梁高于京师”。古往今来,曾有不少人试探黄河源头,但以科学考察为目的,专程来探求黄河真源的,要推郭守敬为第一人。郭守敬“以海面较汴梁至京师地形高下之差”,是世界上对“海拔”概念的最早运用。比德国科学家高斯1828年提出的平均海平面概念早560余年。

创制仪器

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农事与历法密切相关。元朝初年,沿用金朝的重修《大明历》,误差日增,“前日中秋节,今霄月方圆”,尤其严重的是连农事活动所遵循的二十四节气的推算也失准,影响了农业生产,在人民生活中也造成了某些紊乱。为此,重新修改历法已是迫切需要的。

对历法的改革,刘秉忠曾上书忽必烈,只因当时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尚在进行,难以实现。不久刘秉忠去世了。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国都临安,至此,长江南岸全部归顺元朝,天下一统。这时,忽必烈才采纳刘秉忠改制历书的建议,在北京设立太史局,由张文谦、张易牵头领导,王恂、郭守敬等具体负责新历的编算工作。

改历之初,郭守敬首先指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他曾焚毁阴阳伪书,破除迷信,坚持科学态度,集中精力研制新的观测仪器,并本着简化、实用两条原则,在1276年—1279年间,先后研制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等十八种天文仪器。《元史·天文志》称这些仪器“臻于精秒,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其中最重要的是简仪和高表。高表,是在我国传统八尺圭尺的基础上,增高5倍,又称四丈高表。河南登封告城镇的观星台,就是郭守敬亲自设计,主持建造的建筑式高表,它是用来观测日影长短,推算回归年长度和二十四节气时刻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是一大创造,它是在我国传统观天仪器浑仪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型的观天仪器,在结构上属于赤道坐标系。因此,郭守敬又是赤道装置的创始人。简仪比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同类仪器早300余年。明末来中国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曾赞扬郭守敬为“中国的第谷”。另外,郭守敬还创制了玲珑仪、宝山漏、大明殿灯漏、屏风香漏、行漏等多件天文观测、计时仪器。

四海测验

为了提高新历法的精密程度,在仪器研制工作即将完成时,王恂、郭守敬联名上书忽必烈,提出重建司天台(即天文台)。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改太史局为太史院(即北京司天台)。大都司天台不仅建筑宏伟,设备完善,而且网罗人才众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

1279年,郭守敬又上书忽必烈,要求在全国建立天文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上奏时间从早晨到傍晚,忽必烈细心倾听,兴致勃勃,十分赞赏。于是立即派十四名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在“东至高丽(今朝鲜),西极滇池(今云南),南逾朱崖(今西沙附近),北尽铁勒(今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的广大区域内,设立了二十七个测量所(即天文观测站),分别测量当地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昼夜时刻数及北极出地高度。这就是著名的四海测验。郭守敬对这次观测进行了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择观测站的位置。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跋涉千里,领导了大都——河南——南海方面的实施观测工作。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得到了大量、精密的天体运行相关数据,为编制新历法创造了条件。

编制历法

编历工作从1276年开始,到1280年,经过了四年多时间完成。忽必烈取“敬授民时”之意,为新编历法赐名《授时历》。1281年正月初一,新历法正式在全国颁布实行。它虽然是多数人的集体创作,但郭守敬却是担任了主要的工作,起了决定的作用。

《授时历》有许多独到之处,它采用的一些数据,由实际观测得出,其精密程度,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元史》称:“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比如它测定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回归年数值一致,但《格里历》颁布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1年。郭守敬等人创立了相当球面三角公式的算法,用于计算天体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及其相互换算;创立了三次差内插法,使天体位置算得更精确,比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的同类公式早396年。还废除了历代编算历书中的分数计算,采用百进位制,使计算工作大为简化。由于郭守敬等人的开创性工作,使得《授时历》成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它从元初一直使用到清初,长达364年之久,并且还传到朝鲜和日本等国。

大都治水

1291年,郭守敬年逾花甲,又转而从事水利建设。当时民间传说,滦河自开平至永平河段,泸沟河自麻峪至寻麻林河段,加以整治疏浚后,即可通行船只。元世祖一时不能决断,便委派太史令郭守敬去考察。郭守敬沿两河的新旧水道,仔细勘测后,认为,两条河道流域面积小,降雨量少,即使投入大量人力挖深河道,也会因缺乏水源,难以通行船只,建议元世祖忽必烈放弃这一计划。郭守敬的真知灼见,避免了一次劳民伤财的大浪费,元世祖深为赞赏。与此同时,郭守敬建议开挖北京至通县的运河,这样可把通过南北大运河从江浙运到通县的官粮,直接运到北京城。以前,从通县到北京,全靠陆运,花费大量金银不说,而且一遇大雨陆运非常困难。牲畜死伤,不计其数。元世祖采纳郭守敬建议,令“当速行之”。经过两年挖凿,1293年,运河通航,长26公里。为了解决运河的水源问题,郭守敬不辞劳苦,走遍大都西北郊,查勘地形,寻找水源,选择路线,最后他选择了大都西北昌平神山脚下白浮、一亩等十多处泉水作为水源。为使泉水顺利引入大都城,他设计出一条沿西山山麓长达30公里的河渠,即著名的“白浮瓮山河”。为防止引水东泄,郭守敬设计在河渠东岸修筑了一条大堤,史称“白浮堰”,这样将西山大部分地面水和地下水引入河渠。大致沿着50米等高线平稳顺利引入瓮山泊,再注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使南来的船只一路北上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运河开通后,元世祖从上都返回北京,见到积水潭上“舳舻蔽水”,盛况空前,十分高兴,欣然亲自赐名为“通惠河”。

著书立说

郭守敬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一生中,他不仅脚踏实地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且还呕心沥血写了大量科学巨著。

1280年,在《授时历》刚刚编制完成,王恂去世。但历书编算公式、计算方法及其精化工作,还没有最后定稿。郭守敬随即竭尽全力,精心整理,编成了《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等二十六卷天文著述。1286年,郭守敬继为太史令,仍埋头研究天文、整理资料,续著《仪象法式》二卷、《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座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离考》一卷等七十九卷。著书总共一百零五卷。当郭守敬把这些历稿上奏朝廷后,即被全部深藏于宫庭以内。由于封建社会的禁锢,可惜的是,致使这些灿烂的科学文化大多失传了。但郭守敬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却永远流传民间。

1316年,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辛劳了大半生的郭守敬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他的遗体归葬故乡邢台。邢台城西北三十里,曾有郭守敬墓。郭守敬的一生,是勇于探索,在科学事业上不断做出贡献的一生。他的辉煌成就,将永远为我中华民族所骄傲;他那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元代政治家、作家–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 ),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字仲晦,原名侃。博学多才,通天文、地理、律历等。以吏职不得志,出家为僧,法名子陪,号藏春散人。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经海云法师举荐入忽必烈(元世祖)藩邸,参与机要。曾上书建议劝农桑,兴学校,祭孔子,定法度,养儒士等,对忽必烈在北方推行汉法颇有贡献。

元宪宗六年(1256年),负责筹建开平城(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历时三年竣工,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定为都城,后称上都。并参与制定朝仪、官俸、章服等制度。至元元年(1264年)还俗,授任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八年,建议定国号为大元。以后又主持大都(今北京)的营建。著有《藏春集》十卷,仅传诗作六卷。

刘秉忠,一位学兼三教,经邦建国的盖世奇材。刘秉忠是邢州五杰之一,元朝的开国元勋和丞相,郭守敬的老师,元朝国号的拟定者,北京城的修建者,是著名的元代政治家、元曲作家、阴阳风水学家和建筑专家。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县)人。生于1216年。他自幼博览群书,,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教,后在天宁寺(今油机邢台西大寺)出家为僧,拜虚照禅师为师,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后出外云游遇海云禅师,海云禅师以其”博学多才艺”,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秉忠兼通儒官道释四门,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经》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卜筮、三式六壬遁甲等各门学问,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受到重用。

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如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建元中统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丞相)、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六年,订立朝仪。至元八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他在当地建立一座新城。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呵呵,谥号和宋璟、魏征一样)。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仅刘秉忠一人而已。

巨鹿才子–杨思圣

杨思圣,字犹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直隶顺德府巨鹿县杨氏街人(今城关镇杨氏街)。

少时有神童之称,明崇祯二年(1629年),20岁应童子试,因文章做得好,名列第一。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中副榜,入太学,复中壬午(1642年)乡试。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实录,升修撰。己丑(1649年)会试,杨思圣以才录用曹本荣等28人。曹研精理学,有大儒之称,为日讲管顾问。其他人也均为名臣。朝里都佩服杨知人善任。杨曾经春坊寺读学士,奉旨书《九成宫兰亭记》,皇上赐宴,并赠画轴、貂帽、彩缎。事后,择廷臣外任,杨以超群之才旋任山西按察使,3个月了却积狱案360案,无滥无枉,被晋人称颂。又擢升为河南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在四川草创百业,因政绩卓异,随特举卓异候,升为侍郎。皇上自杨去后,如失左右手,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特赐其蟒袍、貂帽、披领、满靴,让他入京觐见,卒于途中,享年44岁,赠工部侍郎,祭葬如例。康熙四年(1665年)祀乡贤。

杨思圣,为人谦和,忠诚正直,不视权贵,平日来往多布衣寒士。

当时宰相魏裔介与其同年,二人常以文章道义靡切。曾邀杨思圣、魏象枢、曹本荣、申涵光、郝浴5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吟诗作赋,首推思圣。传说,天下才子都要向杨思圣、魏象枢二人请教,待其一言为荣。杨、魏善于用人之长,恐淹没人才,在他们提拔重用下成名者甚多。

杨思圣一生,无视高官厚禄、荣誉地位。在长安时,无妻妾随身侍奉,不贪恋声色,不乐酒食宴会,唯好吟诗作赋,喜古书法,常与诗友,言诗论文,或闭门谢客,咏诗颂文,声达户外。曾携书、剑,登嵩山少林、华山,入栈道,所到之处,皆有诗画。入蜀之后,遍游山水,触景生情,诗兴大作。平生所著,有《且亭诗》七集,流行于世。曾作《屿舫诗序》,诗词《秋夜感述》、《唔弟》、《卒岁感述》、《漫述》、《除架》、《春兰》、《征归叹》、《苦雨歌》、《岁暮感兴》、《哀流民》、《昔日诗》、《送弟归里》、《秋怀》、《感述》、《秋晓》、《明妃词》等。

杨思圣为官时,曾多次“欲自投劾作倦”。病危时仍立志和诗友“读书学道,以乐残年”。

明朝名相–王本固



王本固,字子民,邢台县人。他为人厚道,为官期间政治廉洁、重于民事,史称“本固历事三朝,伟节丰功,昭人耳目”。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王本固中进士,授乐安县令。以前这个县苛政如虎,又因近海,自然灾害较多,广大百姓苦不堪言。本固到任后罢免贪官,惩办豪绅,革除暴政。他还采取措施,奖励农桑,提倡捕捞,兴办学校,不数载百废俱兴,“美赞遍于遐迩”。嘉靖皇帝知道了本固的政绩,拜他为监察御史,调任陕西操办军务。之后又步步高升,历任南京右佥御史,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最后官至吏部尚书。万历年,邢台遇大水,府城顺德附近,成了一片泽国。身居宰相的王本固知道后,当即上书神宗皇帝,建议调集民众火速治理。皇帝误把王本固奏折中的“黄水”二字看成“黄河”,即刻责成工部、户部筹集费用,组织人员治水。于是,邢台城西,西起谷家洼(大石头村西北八里),东接牛尾河的一段人工河道—-“小黄河”迅速挖成。

这项工程竣工后,王本固受到工部的弹劾,说他治水没到黄河,而是在自己家乡邢台。本固若道破皇上看错奏折,就要触怒圣上,犯大不敬之罪。于是他顺水推舟,说邢台那条河是小黄河。王本固德高望重,历事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世有“德高不骄,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报国”之美誉,因此神宗皇帝也就对他免于追究。从此,邢台“小黄河”的名称也就流传下来了。现在它仍是市区排涝的主要渠道,并已装扮为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学大师、全才学者–顾随

 “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周汝昌对老师的评价



【生平简介】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领域的大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

顾随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2月13日出生。顾随四五岁时进入家塾,学四书五经,唐宋诗文及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也读了一些小说。1907年入广平府中学堂,1915年季考北京大学,通过了北大国文系的入学考试。北大校长阅卷时,发现顾随的中国文学水平卓异,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于是顾随先到北洋大学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北大他获得了很好的西洋语言与文学的修养,1920年夏天毕业开始到山东青州中学。1926年他执教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他用鲁迅的思想给学生指明道路。由于他的指引,许多学生都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年,顾随先后到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国、辅仁、北京师范等大学执教。

顾随对祖国和人民终生是一个忠诚的赤子。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他开始到大学任职任教,1953年到天津工作。他的精神空前焕发,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但健康状况却日渐不支,1960年9月6日顾随卒于天津马场道河北大学住所。 1990 年,顾随先生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门人弟子聚集北京,召开了“顾随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会后印行了纪念文集。 1997 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辅仁大学校友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和“纪念展览”,《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顾随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及中国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颜一烟、黄宗江、吴小如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近年,叶嘉莹教授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

【全才学者】

顾先生的文章笔法优美洗练,尤其是谈诗、说禅的著作更加出色,轻轻点染,闻一以知十,雅俗共赏。

▲学术研究

顾随先生是一位有独见卓识的学者、专家,自三十年代起,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惜其多种未刊稿在十年动乱中惨遭毁弃。八十年代后经多方收集,已出版了《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台湾桂冠出版公司 1992 年)、《顾随:诗文丛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1997 年又出了增订版)、《顾随说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近年辑得顾随各类著作、文稿、书信、日记等,编订为《顾随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正在印行中。

▲小说、诗词

顾随先生又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卓然特立的作家。在20年代初他在山东的报纸上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可惜只存《反目》一篇。中期发表了《失踪》、《孔子的自白》、《母亲》、《废墟》等,抗战期间发表《佟二》。自 1927 年起出版了旧体诗词集《无病词》、《味辛词》、《荒原词》、《留春词》、《霰集词》、《濡露词》、《苦水诗存》。1947年中篇小说《乡村传奇》发表在《现代文录》上。

▲杂剧、书法

顾随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发表杂剧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有:《馋秀才》、《再出家》、《马郎妇》、《祝英台》、《飞将军》、《游春记》等6种计26折。除《馋秀才》发表外,其余编为《苦水作剧》和《苦水作剧二集》。顾随精于书法艺术,曾师从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草楷皆工,是现代书法名家。他的书法作品有的收入《民国时期书法》、《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韵文

顾随一生作了大量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韵文的研究,著作颇丰。他的学术研究始于元曲,著有《元明残剧八种》一书和一系列论元曲的文章,多发表在《益世报读书周刊》等报刊上。1943年完成《倦驼庵稼轩词说》、《倦驼庵东坡词说》两书,40年代末,撰写谈禅大著《揣龠录》,50年代中期在大学开设了“佛典翻译文学”课。

【顾随与周作人】

顾随是京派学人,与周作人那个圈子里的人很熟悉,但他看人看事,并不以权威眼里的是非为是非,而是有特立独行的一面的。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苦雨斋里也执弟子之礼。周氏的学生们对老师恭恭敬敬,像俞平伯、沈启无,甚至对周作人有崇拜感。顾随呢,则以平常目光视之,对苦雨斋主人的短长颇为清楚。虽然在学问上,多少受到周作人的影响,但在那个圈子里,顾氏应该说是个“鲁迅党”的一员,虽然他和鲁迅并无什么交往。

他毕生从事教书工作,但对创作又别有情怀,一直关注文坛的动态,自己也写过小说、散文,而尤以古诗词多见功力。冯至先生说他“多才多艺,写诗、填词、作曲,都创有新的境界;小说、信札,也独具风格;教学、研究、书法,无一不取得优越的成就;只是他有一时期说禅论道,我与此无缘,不敢妄置一词。但除此以外,他偶尔也写点幽默文字、调侃词章,既讽世,也自嘲。”

顾随在北大读书时,大概就认识了周作人。不过,那时候他对周氏的印象,远不及鲁迅。看他的书信、日记以及学术文章,言及鲁迅处多多,对周氏很少提及。偶涉苦雨斋主人,还略带批评,看法是很奇特的。20年代后期,当他涉足到周作人的圈子里时,对诸位的感觉,很有分寸,不像废名、俞平伯那么醉心。他的书信,多次写有对钱玄同、周作人的感受,这些,已成了珍贵的资料。顾随的审美情调与治学方式,与周作人圈子的风格,略微相同。比如都深恶八股,为文与为人,以诚信为本,此其一;看书精而杂,喜欢人生哲学,其谈禅的文章,我以为超出废名、俞平伯,有大智存焉,此其二;他谈艺论文,与周作人思想时有暗合之处,如主张“诗人必须精神有闲”等等,不为功利所累,此其三。但顾氏在根底上,又是位诗人,对为学术而学术,或说以学术而自恋的生活,不以为然。虽身在北平,但心却神往上海的鲁迅,以为鲁夫子的世界,才是知识人应有的情怀。自20年代起,他便有意搜集鲁迅的作品,无论创作还是译作,都很喜欢,有时甚至达到崇仰的地步,并以大师视之。顾随谈及周氏兄弟,佩服的是周作人的读书之多,敬仰的是鲁迅的精神状态,以为后者的超迈,虽可望而不可即也。

周作人生前,与顾随的交往止于一般友人的礼仪,并非像对废名、江绍原那么热情。但他读鲁迅著作,就是另一种状态。1942年,翻阅鲁迅的译作《译丛补》时,就感动不已,说出这样的感慨:“《译丛补》自携来之后,每晚灯下读之,觉大师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页上那方图章,刀法之秀润,颜色之鲜明,也与十几年前读作者所著他书时所看见的一样。然而大师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师那样地努力过而死,大师虽未必(而且也决不)觉得满足,但是后一辈的我们,还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吗?想到这里,再环顾四周,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惭愧。”

【顾随与叶嘉莹】

叶嘉莹就读辅仁大学国文系期间是她诗词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不仅是因为国难家愁,“诗穷而后工”,重要的是她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顾羡季先生,并深得顾先生的赏识。那时候,顾先生不仅认真批改她的诗词习作,而且师生间还时有唱和。比如《摇落》和《晚秋五首》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词。”“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冢中热血千年碧,炉内残灰一夜红。”

她在学习期间认真记下好几大本笔记,几十年数经辗转,一直不离不弃,而且经常重读,重新描写笔记本上已经日益模糊的字迹。多年后根据这些笔记整理出书,留下了一代名师谈诗的宝贵资料,字里行间甚至保留了顾先生讲课时的神韵。

顾随先生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先生的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她不仅得到了顾先生的真传,而且别有创意,在老师的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顾随先生的一些词句也给予她极大的精神的鼓励和慰藉,“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从顾先生的诗句之中,她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同时,还应该获得了一种感情上的慰藉。

她一直铭记着老师顾羡季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1945年大学毕业,在北平的中学教书,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海军任职的赵先生。“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选择。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师选择了我。”

京剧大师–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原名德泉,字绮霞,南宫尚家庄人。7岁丧父,为求生计,到北平“三乐社”科班教师李春富门下学艺,艺名三锡,因扮相俊秀,嗓音娇脆,改工旦角。1914年秋,《国华日报》组织童伶竞选,尚小云被评为第一童伶。

1916年8月尚小云正式出科,由孙怡云创腔并操琴,受益颇深,遂改名“小云”。1917年11月尚小云首次离京,与杨小楼、谭小培、白牡丹(荀慧生)组成永胜社赴沪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三小一白”遂誉江南。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尚小云积极投入戏曲改良热潮,大胆革除旧戏的陋俗习制,努力提高戏剧的社会功能,自排了《红娘》、《谢小娥》、《卓文君》、《林四娘》等反映妇女争取婚姻自主和表达“刚烈女子胜须眉”观念的新剧目。他打破巢臼,在新编《摩登伽女》一剧中,首次将异国装束、舞蹈及西乐伴奏搬上京剧舞台,被称为“惊人之举”。他从生活出发,运用程式,突破程式,为“马上昭君”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趟马圆场”,被人称为“真功妙用,堪称一绝”。在吸收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他锐意创新,逐渐形成了富有阳刚之美、歌舞兼茂、文武并重的“尚派”艺术。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行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荣获前4名,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尚小云擅演《祭塔》、《别宫祭江》、《起解,会审》等繁重的唱工戏,长于《思凡》、《出塞》、《花报》、《闹学》等载舞的笛曲戏,精于《十三妹》、《穆柯寨》、《梁红玉》等念做并重的刀马戏,成功的塑造了众多艺高胆大、豪放豁达的巾帼英雄、女中豪侠和善良勇敢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

尚小云的卓越艺术成就,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和信赖。解放后他曾历任北京市第一至四届政协常委,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京剧联合会副主任,南京戏曲改进处副主任,陕西省第三届政协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学校顾问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尚小云被加以各种诬蔑不实之罪名,精神和身体受到残酷折磨, 1976年4月19日导致心脏病猝发病逝于西安。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央和陕西省委为尚小云平反昭雪,并于1980年10月30日在北京举行隆重追悼仪式,将其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邢襄义士列传

慷慨燕赵,侠义邢襄,邢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邢襄从来不缺乏慷慨侠义的英雄,从豫让、田光、张角到武松、赵三多、景廷宾,自古以来,英勇的邢台人用热血和生命阐释了正义的真谛,他们是我们先辈,更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1、春秋义士–豫让

【姓名】豫让

【时代】春秋战国

【故事发生地】邢台豫让桥

【慷慨言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邢台县翟村西南角,地势下洼,泉水潺潺,在那芦苇和垂柳的深处,有一座石板桥,名叫豫让桥。据传这里是战国时期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

豫让是晋国人,晋国大臣智伯非常尊宠他,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说:”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他就改名换姓,躲在赵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台市)以待时机。

一次他携带匕首,藏在襄子的茅厕中,意欲行刺,被赵襄子发现了。襄子念他忠于故主,是忠义之士,就把他释放了。豫让决心再次行刺,就遍体涂漆,引起满身疮疖,口中吞炭,破坏了自己的嗓音,灭须去眉,改变了自己的容貌,只身潜伏在邢邑之北的芦荡中。有一天,襄子骑马到这里巡游,豫让便藏在板桥下。马到桥头,蓦地惊叫起来,襄子惊呼:”必是豫让行刺!”手下卫士搜索桥下,果然是他。襄子说:”过去你也曾投奔过范氏,后来又投奔智伯,为何单单忠于智伯,给他卖命?”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们以平常人待我,我所以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壮举回报他。”襄子叹息了一声,流着泪说:”念你是忠义之士,第一次杀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这次你又来杀我,我怎好再放你呢?”豫让知道赵襄子是一位宽宏大量的贤明君主,便对襄子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过去你宽赦我,天下没有不称赞的。今天我罪当处死,只请求把你的衣服用剑砍几下,以满足我为智伯报仇的愿望,我便死而无憾了。”襄子即脱下衣传给豫让,豫让奋起举剑,跳起来连砍几下,大呼一声:”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回报!”说完就伏剑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邢台县志》详细记裁了豫让的事迹。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道

  ”秋色冷并刀,

  一派朔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

  粗豪,

  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

  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

  今朝,

  慷慨还过豫让桥。”

可惜的是,”豫让桥”在抗日战争其间被破坏,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基石。



2、燕国勇士—田光

【籍贯】邢台新河

【年代】战国

【言语】“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田光(?—前227年),战国时期“邑之东鄙人也”(即邢台新河县西千家庄人),燕之处士。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亦称节第二十编侠。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节侠”。

由于对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今徐水)与荆轲交往极为投机。

燕王喜二十七年(公元前228),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国形势危急,燕太子丹便寻求侠客刺杀秦王。太子丹的师傅鞠武便推荐田光,说田光“智深勇沉”,可当此任。太子丹效仿魏国信陵君访候赢的做法拜访田光,他见过田光后说明了自己意图,田光对他说“…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田光年轻的时候是豪侠刺客,以侠客永不磨灭的本色,田光自当挺身而出。但他知事关重大,非他当下老朽年龄的能力和意气可以完成,于是推荐挚友荆轲(卫国人,时寓居今徐水赤鲁村),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荆轲同许多志在四方的游侠儿一样,为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身的价值,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地方,寻找着自己的知己,等待着一个机会。他找大人物谈剑术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流落到燕国,和田光结成知己。

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答应了,他们又密谋良久,基本敲定和完善了最终绝杀计划—图穷匕现。最后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闻之跪拜哀泣。

信念和道义是田光这类游侠刺客的根,他们不爱利,就图个以草根的身份在历史中落个好名声,只有守信用讲义气才可能做到这一点。在不惜以自杀来保证信用(不说出太子丹的秘密)的田光身上充分体现的侠义风范。伟哉,壮士!

翌年,荆轲受遣赴秦,行刺不中被杀。田光悲壮之举,为后人传颂。荆轲刺秦王虽不成功,但先生之气已作“长虹贯日”流芳千秋。

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说:

  《读田光传 》

  唐代· 李远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

  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3、救赵义士—程婴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卿赵朔的友人;公孙杵臼,赵朔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把赵氏全族诛灭。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之姊,在宫中避祸。赵朔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

此时,公孙杵臼见到程婴,问程婴为什么没有为朋友殉难,程婴说:“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这时程婴已抱定殉难的决心,但是把保全赵氏后代放在首位。二人心意相通,遂为救援赵氏后代结成生死之交。

不久,赵朔妻产下一个男孩。屠岸贾风闻后,带人到宫中搜索。赵朔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面,又幸亏婴儿没有啼哭,才躲过了搜查。为寻万全之策程婴找到公孙杵臼商量办法,公孙杵臼提出一个问题,个人一死难呢,还是扶持孤儿难?程婴回答,个人一死容易,扶持孤儿难。于是,公孙杵臼说出一番计划,请程婴看在赵朔对他的深情厚谊的份上,担当起扶持孤儿的艰难事业,杵臼自己则选择的是先去赴死。

计划已完,他俩谋取别人的婴儿(一说是程婴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包上华贵的襁褓,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程婴带着人去捉拿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公孙杵臼见了程婴,装得义愤填膺,大骂他是无耻小人,既不能为朋友死难,还要出卖朋友的遗孤。然后大呼:“天乎! 天平! 赵氏孤儿何罪?”请求把他一个人杀了,让婴儿活下来。自然,公孙杵臼的要求未被答允,他和那个婴儿都被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调包计成功,人们都以为赵氏最后一脉巳被斩断,那些附和屠岸贾的人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再不会有人找他们复仇。程婴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设法把真正的赵氏孤儿向东带到了太行山东麓一带(今邢台赵孤庄),隐姓埋名,历经十几年辛苦,抚养他成人。

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景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孤儿此时已是少年,名叫赵武,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赵武20岁那年,举行冠礼,标志着进入成年。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及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元代时期根据邢台一带的民间传说编成戏剧《赵氏孤儿》,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今邢台西部传有程婴墓,赵孤庄附近古有三贤祠纪念这几位义士。赵孤庄更是由于这次伟大的义举而得名。

4、西汉第一勇士–贯高

【时间】西汉

【地点】襄国(邢台)、柏人(邢台柏乡)

【言语】“吾等义不辱”,“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贯高,被封到邢台的赵王张敖的相国。赵国的国王张敖是常山王张耳的儿子,是刘邦和吕后所生的大女儿鲁元公主的丈夫,是驸马。当年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定都襄国(邢台),张耳去世后,刘邦封张敖为赵王,建立赵国,仍定都襄国(邢台)。

公元200年,刘邦过赵时,张敖亲自给刘邦端茶捧饭,谦恭异常。然而一向不拘行止的刘邦却“箕坐”于张敖的面前,非常倨傲、不礼貌。张敖的相国贯高看不过去,就起了杀死刘邦的心思。他找了十几个人,设计了刺杀计划,告诉了赵王张敖,被赵王坚决地拒绝了。

后来刘邦次年路经赵国柏人(今邢台柏乡)时,欲留宿,其时,贯高已经安排杀手藏于厕所,刘邦忽然“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史记 列传29》)。刘邦因为柏人名称不吉利,莫名其妙躲过一场刺杀,可谓命大。所以这个谋逆案其实是未遂的。

后来此案被人举报,同案的其他人便争相自尽谢罪,却被贯高阻止了。贯高说:咱们去死容易,看似很仁义,其实是大大的不对。我们死了,将来谁来证明赵王的清白呢?

这个案子使得刘邦极为愤怒,因为他怀疑是自己的赵王女婿张敖想杀死自己,所以他把张敖和贯高等一起从襄国(邢台)押解进京,主审贯高,以期从贯高的口中证实这一猜测。贯高受到了超级严刑的拷问,到后来身上连能用针扎的一块好皮都找不到,司马迁用”身无可击”4个字描述,其惨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就是这样,贯高死不改口,坚持赵王不知此事,替赵王澄清。后来刘邦又找来贯高的好友泄公来问他,贯高说:“我这案子把我父族、母族、妻族三家的几十口子人都牵连进来了,我哪里会爱赵王超过我们一大家子人哦?他确实是不知情啊!”至此,刘邦信了他,把赵王放了,并派人去放出贯高,许他官职,准备重用他。

听到赵王被放的消息,贯高大笑,说:“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肮(双手扼自己咽喉使窒息),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高祖闻听贯高自杀,叹息不止。

贯高,真是壮士、义士、智士、勇士啊!主辱臣死,他刺杀刘邦是为了替自己的主上出一口气,此谓忠;安排妙计,设计准确,此谓智;受刑而不改口,坚决不胡咬乱攀,此谓义;最关键是明知道后面这些磨难而选择活下来承受这一切,此谓勇!古代邢台人一直是有侠义情结的,那些义薄云天的肝胆义士几千年来被人们口口相传.他们以一刺惊天下,一死炳千秋.这样视死如归的气势,千百年来,令人赞叹敬佩!

此后《史记 张耳 陈余列传》没有赵王张敖的其他文字了,想必贵为一国之王,帝之女婿,总得“善终”,但贯高在对泄公说出那番话后,“乃仰绝亢而死”——那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利器的死法,是自己摒住呼吸窒息而死!贯高之死法,几乎非人力所能为,这是义士所有的一种英气、豪气或霸气。

5、大贤良师–张角

【时间】东汉末年

【籍贯】巨鹿(今邢台平乡)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184),钜鹿(今邢台平乡)人,黄巾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建宁年间开始传教活动。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学生 、培养弟子 、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为我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以推翻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太平社会为己任。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在民间广泛宣传《太平经》 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深得穷苦民众的拥护。张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发展徒众,“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穷苦农民,也有城镇手工业者.个别官吏、甚至宦官。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负责。

张角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行大起义。张角还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响亮口号,大约在预定日期的前十天,事情泄密,被迫提前起事。起事时,张角军皆头裹黄巾 ( 黄天的象征 ),时人称之 “黄巾军”。起义后,张角依据《太平经》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

群众纷纷响应,或入伍或送粮,义军发展很快。义军攻克城镇后,往往烧毁官府,杀贪赃官吏,将其财产分给百姓。贪官污吏平时作威作福,一闻义军到来,便吓破了胆,如同丧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间,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但由于黄巾军的主体是农民,组织不够严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够 好。他们除了攻打官府外,还普遍攻打豪强、士家及各种有钱人家。于是,豪强、士家都迅速站出来,配合官府。约十个月后,黄巾军主力败于官府、豪强的联合。不久,张角也在这期间病死。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也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社会下层传播、发展的历史格局。

6、大宋义士–武松

【姓名】武松

【时代】北宋

【籍贯】邢台清河

【慷慨言语】“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武松,河北邢台清河县(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后来武松的侠义行为被施耐庵和兰陵笑笑生加工,成为《水浒传》的一个主角及《金瓶梅》的重要配角。

《水浒传》第22回中交待得很清楚:宋江杀了阎婆惜,和兄弟宋清两人逃到柴进的庄上,遇见了武松……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著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间一年了。” (柴进为邢台隆尧人柴荣后代。 )

现在的邢台清河县,县城最中心的那条街道名叫“武松街”。进入清河最大的公园武松公园后,迎面的影壁墙上写着“雄风长啸”四个大字。影壁墙后,武松打虎的雕像高高耸立:武松骑在虎背上,面孔线条分明。他蚕眉倒树,怒目圆瞪。左手按着虎头,右手高举斗大的拳头,正欲打下。那老虎后腿直立,前腿屈于武松的压力而下蹲。它微昂虎头,张着血盆大口,仿佛正在发出最后的哀嚎。

武松,是邢台的骄傲,是慷慨燕赵、侠义邢襄精神的象征。

7、义和团旗手–赵三多

【姓名】赵三多

【年代】清末

【籍贯】邢台威县

【口号】“扶清灭洋”

赵三多(1841—1902年)字祝盛,人称老祝,洛珠,邢台市威县沙柳寨人。义和团运动的最早首领和举旗人。

1841年5月26日,赵三多出生于威县沙柳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他拜梅花拳传人张如纯为师,学得一身好武艺,好打抱不平,后来当了拳师,很受人拥戴,在各地设厂授徒,先后招收弟子二千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拳首领。

1897年春,赵三多与阎书勤等二千多人在梨园屯“亮拳”三天,借此向教会势力和官府示威。此后,梨园屯教会势力寻衅, 赵三多则率领义和拳攻打梨园屯教堂,杀死教民2人,使义和拳的声势大振。 赵三多加紧联络拳众准备起义,各地拳众纷纷向沙柳寨一带集合,起义遂成一触即发之势。

1898年10月25日赵三多与阎书勤、姚书起、朱九斌、刘化龙、项得胜等人集合义和拳众3000余人,在冠县蒋庄马场祭旗起义,竖起“顺清灭洋”大旗。接着率领起义队伍先后攻打本村及红桃园、小里固等村教堂,队伍逐渐发展壮大。11月上旬,赵三多率部众在威县侯村、魏村一带迎战清军,拳民队伍严重受挫,赵三多怕造成更大损失,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以图再举。

1899年5月17日,赵三多等人决定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团”,增强了迷信色彩。1900年5月2日赵三多、阎书勤等人在直隶枣强县卷子镇再度举起义旗,宋赤子率领的神拳民众也赶来参加,并开展均粮斗争,强令富户将粮食分给农民。无以糊口的广大饥民纷纷参加,队伍迅速发展到万余人。赵三多带领团民攻打景州朱家河教堂,杀死了许多教民。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巨额的赔款负但转稼到了广大劳苦大众身上。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捐斗争。 广宗县景廷宾于1902年4月23日在巨鹿县厦头寺宣告起义,提出了“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口号。赵三多率义和团余部加入起义队伍。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兵前来镇压,赵三多突出重围至巨鹿县姬家屯被俘,在南宫监牢绝食7天而死,终年62岁。

由于赵三多最早举起义旗,威县便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

8、义和团首领–大刀阎书勤(邢台威县)

【籍贯】邢台威县

【慷慨悲歌】“我阎书勤一不响马,二不贼寇,为了玉皇臬把命丢”

阎书勤(1860—1900),邢台威县梨园屯村人,义和团著名首领。人称“大刀阎书勤”。

义和拳(团)运动的导火索是梨园屯教案。清康熙年间,梨园屯中天主教和汉教由于“庙地之争”。当地百姓面对强大的教会势力,阎书勤、高元祥等十八条好汉挺身而出,他们说:“官已不论法,我们就不守法。”各执器械以武力护庙,群众誉之为“十八魁”。

光绪十八年(1892),阎书勤等“十八魁”为壮大声势,从临清州请来道士魏合意住持,并将以前办团练时所用枪械也移存庙中,以显示民众武力护庙的决心。同时,阎书勤认识到仅靠“十八魁”的力量势单力薄,于是到距梨园屯八里之遥的直隶威县沙柳寨村请来梅花拳支援。教民向官府投诉,以叛逆之词控告阎书勤等人。在官府压力下,阎书勤等“十八魁”武力护庙失败了。

但梨园屯村民反教会斗争并没有停止。阎书勤等人到威县沙柳寨拜赵三多为师。赵三多深为阎书勤等人的举动所感动,慨然应允收阎书勤等“十八魁”为徒弟,并率梅花拳众投入梨园屯反教会的斗争激流。赵三多、阎书勤决定传贴聚众,趁梨园屯逢集之日,摆会亮拳,向教会和官府示威。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97年3月24日),赵三多、阎书勤将各自带领的拳众会合,在梨园屯召集四乡拳民聚众,周围二十里的拳民纷纷前来参加。亮拳三天,到会拳民达三千多人。此举使官府和教会深感不安。亮拳之后,阎书勤 与赵三多议定改梅花拳为义和拳。并于三月二十六日(4月27日),梅花拳众二千多人再赴梨园屯,拆毁教堂并杀死两名教民。梅花拳和“十八魁”声威大震。

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八 日(1899年5月17日),赵三多召集各路义和团首领在正定大佛寺以烧香为名召开秘密会议,阎书勤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分析了义和拳起义失败的原因,商定联合静海、青县、东光各地的红门和畿南的白门、黄门等秘密团体共同战斗。

大佛寺会议后, 阎书勤率领义和团一部沿运河南下攻打武城十二里庄教堂。十二里庄教堂是天主教方济各会代牧区最高的主教堂,是鲁西北教会势力中心。阎书勤在郝洛有、任寡妇的夏津义和拳和戴大木的武城义和拳的合力支持下,从六月二十日(7月16日)开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教徒配有洋枪洋炮,又有寨墙护围,义和拳攻打数天,伤亡过大,终未攻下,但义和拳队伍却得到进一步壮大。阎书勤率部南下转移到直东交界的邱县常屯一带传贴聚众,攻打教堂。冠县知县程方德闻讯立即禀报东昌府,副将马金叙亦上禀山东巡抚。程方德派勇目前往常屯俏探动静,被阎书勤捉杀。十二月十一日(1月11日),阎书勤联系王玉振等首领带领拳民五百余人攻打梨园屯,阎书勤率领的义和团与山东神拳、大刀会遥相呼应,共同战斗,成为直东两省的“巨患”。

东昌府知府洪用舟亲率马步府勇,冠县知县程方德率勇队,副将方致祥带领前营队,千总闵文章带领先锋中路马队镇压阎书勤部。四部兵马于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1900年8月16日)半夜在威县邵固村集合。阎书勤带领拳民奋力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阎书勤被叛徒李三出卖被捕。此次交战,共有二十八名拳民牺牲,九十七名拳民被捕。

二十四日(18日),阎书勤等被捕拳民被解往临清。二十五至二十七日(19—2日),阎书勤和二十九名义和拳首领在临清老山头被杀害。临刑前,阎书勤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慷慨悲歌:“我阎书勤一不响马,二不贼寇,为了玉皇臬把命丢。”充分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年仅四十一岁。

邢襄列女传

1、深明大义的北宋慈圣光献皇后–曹皇后

曹皇后(1016-1070),北宋仁宗赵祯的皇后,今邢台市宁晋县延白村人。性慈俭,重稼穑,出身将门,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谦谨节俭。历三朝,克尽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职责!今邢台沙河市册井乡白庄村的大安山脚下有封峦寺,是曹皇后奉旨降香的寺院,为重点文物。

曹皇后于公元1016年出生,公元1033年,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第二年九月,册为皇后。她出身将门,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谦谨节俭。她亲自带领宫嫔们在苑内种植谷物,采桑养蚕。公元1070年冬,曹太后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葬永昭陵。

【沉稳平定宫乱】

公元1048年间正月,仁宗宿于曹皇后宫中。至半夜,一阵杂乱的响声将他们惊醒,仁宗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曹皇后劝不可轻动,免遭毒手。曹皇后把内监宫人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取水防火。杀退了叛逆者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扶幼垂帘听政】

仁宗生三子,均已早夭。后因急于生子,以致纵欲过度 身体衰弱。早些年,曹皇后将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进宫中抚养。当时宗实四岁,但始终没有立为太子。公元1O62年八月,三十一岁的宗实为皇太子,赐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驾崩。赵曙进宫即位,是为宋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英宗即位不久生病,无法料理朝政。皇太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英宗病情好转后,曹大后即撤帘归政。

【大义救东坡出狱】

公元1067年,英宗病逝,其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革除许多弊政。公元1079年,苏轼以“乌台诗案”下狱,被囚禁御史狱中,满朝以为苏轼必死无疑,曹太皇太后对神宗说:“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当年仁宗皇帝在科试中得到苏轼苏辙兄弟,高兴地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最近我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被系狱中,是仇人故意中伤他吧?作几首诗,错误是很轻微的。我病情很重,不想让人再制造冤情,伤了和气。你应该派人调查实际情况,加以解决。”神宗听了,两眼垂泪,因此赦免了苏轼。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著名佳话,否则,我们就读不到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了。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部中国文学史没有豪放派,将是不完整和令人遗憾的,缺乏阳刚之气和英雄主义,没有鼓舞人的力量。多亏宁晋曹皇后救了大文豪苏东坡一命!

【传说中的曹国舅姐姐】

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在八仙中出现的时间较晚,流传的身世传说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2、慧眼识英雄的后周圣穆皇后–柴守玉

  圣穆皇后柴氏守玉,后周太祖郭威之妻,邢州尧山(今邢台隆尧)人,与郭威同乡,后周世宗柴荣的姑姑(即柴守礼的妹妹)。郭威贫贱时,喜欢喝酒赌博,不时产业,柴氏常规劝他。柴氏对郭威照顾的很好,等郭威即位,柴氏已先卒,乃下诏:“故夫人柴氏,追册为皇后,谥曰圣穆。”

【慧眼识英雄演绎爱情传奇】

柴守玉本为唐庄宗选入宫中的嫔御,但入宫不久还没来得及见到庄宗,庄宗便在宫廷政变中被杀死,死后,明宗将大批宫人遣散归家,柴氏也在其中。行至黄河岸边,其父母来迎,恰遇大风雨,只好暂住于旅舍。有一天,见一身躯伟岸的男子从其门前经过,衣服破旧,不能蔽体。柴氏从店主人口中得知这个壮汉也是邢州人,一个是大家闺秀,而且是刚从皇宫中出来的娇贵仕女,一个却是起自贫寒,出身行伍的粗扩人物,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在黄河渡口的荒村茅店中偶然邂逅,连绵数日的秋雨加上同乡之谊,给了二人更多的了解机会,并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

柴守玉想要嫁给他。其父母坚决反对,说:“你是皇帝左右之人,归家后当嫁给节度使,为什么却要嫁与此人呢?”柴氏说:“此乃贵人,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虽然父母犹豫,她已决心以身相许,天涯相随,将来不管是吃苦受罪还是享受荣华富贵,都是命中注定,决不埋怨父母。柴氏父母见其意志坚定,知道不可改变,也就只好同意了。于是柴氏在旅舍之中与郭威成亲,人生四喜“他乡与故知,洞房花烛夜”,正是双喜临门。柴家姑娘把宫中带出来的金银珠宝分成两分,一份孝敬父母,一份留作已用,快刀斩乱麻般地和郭威结拜为夫妻。天晴雨住水退,但夫妻双双不再过黄河,折返洛阳。

【爱人和人生导师:柴皇后】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话不假!

柴氏在旅舍之中与郭威成亲,并且以金帛资助,使郭威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洛阳,柴家姑娘温婉地为郭威准备了一个幽静的读书环境,每日上午是埋头苦读的时间,午饭过后夫妻二人就品茗闲谈,柴氏不着痕迹地为丈夫解释书中的疑难,并兼及处世应人之道、国家政事与天下大势,郭威惊异于妻子的才学,但柴氏丝毫没有炫示的意味。一年多的时间,郭威受到妻子的关怀、熏陶、教导,他的性情变了,谈吐举止迥异往昔,在勇毅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想、智慧。郭威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童年时期十分贫困,他没钱入学读书,更谈不上家庭教育。郭威是认识了后来的柴皇后以后才开始读了些书。应该说,柴皇后是他的启蒙老师,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旁通处世之道,讲授用人之法,纵论国家政事与天下大事。郭威自身的聪明好学,加上柴皇后的教导和知识的熏陶,使他有别于一般武夫,接近儒将的素质,一年多的时间,郭威从这里“毕业”了。后来,取得政权后,他还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人出身,碰到机会做皇帝,岂敢厚自奉养,贻害百姓。”这话非常谦虚,也非常爱民!

柴家姑娘说:“你要追随一位气度恢弘的领袖人物,以图将来有出头之日。”在柴氏的参赞下,郭威逐渐爬上了权力的巅峰。先是参加石敬瑭的军队,而后又投到张彦泽的麾下,不久又转归杨光远,最后成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左步兵指挥使。不停地迁转,目的是要追随一位气度恢宏的领袖人物,以图将来有出头之日,这些都是柴氏的意见。刘知远对郭威的重视始于一次与契丹人的战争,郭威以二千伏兵大败契丹,刘知远后来夺后晋建后汉,更多方倚重郭威。

【令人感动的爱情】

刘知远在位一年就死去,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为隐帝,惑于嬖幸的谗言,大杀功臣,当时郭威正领兵担任邺都留守,家庭留在汴京,也全部遇害。柴氏也不幸免。

由于他们夫妇结合于患难之中,所以感情一直很好,郭威即皇帝位时,柴氏已经死亡,遂追册为皇后,谥号圣穆。此后郭威虽有嫔妃,却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并且立柴氏之侄为嗣君,可见他与柴氏感情之深厚。

郭威和柴皇后:一个娇贵仕女,一个起自贫寒,荒村茅店中,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这是天意的安排。他成为了九五之尊,而她已命丧黄泉。但他又怎能忘记她?力排众仪封她皇后,收她的侄儿柴荣为养子,以慰她的九泉之灵,柴荣后继位为帝,这是怎样无法割舍的爱情!

3、巾帼女英雄、井方之女、武丁之妻、司母戊方鼎的主人—妇井(通邢)

井方是商代的方国,在今天的邢台一带,井方之女入为武丁之妻,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妇妌出身井方,以其国族为名,她嫁给武丁,实系之家族本位为背景的殷王室政治婚姻。

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井方”和“妇井”字样的卜辞,如《甲骨文合集》6585正有“贞,勿呼妇伐龙方。”一般来说,卜辞中所见妇某者,某是其所来自氏族的省称,“妇井”即是来自井方的女子,因是女性,故又称“妇妌”。从甲骨文和其墓葬可以了解一些她的生平情况。

【武定之妻、司母戊方鼎的主人】

商朝时期,商王武丁有3位重要妻子。即:妇井(司母戊鼎的主人)、妇好(司母辛鼎的主人)和妇巧(妣癸)。考察比较妇井、妇好的墓葬,可知当时妇井的地位高于妇好和妇巧。

河南安阳千余座经发掘的墓葬中被确认为商王配偶之墓的只有两座:武丁之后妣戊(妇井、妇妌)之墓(司母戊大方鼎出于此)、武丁之后妣辛(妇好)之墓(司母辛鼎出于此) 。

在商代,命妇墓中的青铜礼器种类繁多的随葬器物特别是青铜礼器显示了贵族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盗掘于妇井墓,因妇井的庙号为戊 ,所以方鼎称为“司母戊方鼎”。

通高1.3米,重近一吨,饰一宽饕餮纹饰带。迄今为止,无论发掘或传世品,司母戊方鼎均为商代所见之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它大于传世或出土的王墓随葬物这一事实,显示了商代王室女性享有某种男性成员不曾享有的特殊荣誉。器物上的铭文司母戊(或司戊母)明确记载了物主妇井的姓名性别封地等。青铜礼器在商代墓中常有发现,但只有高等王室成员才有专门为他们铸造的大型方鼎 。这些方鼎的铭文记录了制器者或使用者。

妇好墓,藏有468件青铜礼器,其中的大型方鼎上铭文为“司母辛”,因妇好庙号为辛,故称“司母辛方鼎”,其字序与司母戊方鼎铭文一致,形制设计也一致,显然与司母戊方鼎为同一礼制体系的器物。司母辛方鼎小于司母戊方鼎。如果说容量和重量是由礼制所决定的,那么司母戊方鼎的主人妣戊(妇井)的社会地位当高于司母辛方鼎的拥有者。妇井墓中所余随葬品的种类和质量也显示其地位高于妇好,尽管妇井墓遭到过盗掘,仍然有名目繁多的器类和大量的余存,其类别超过保存完好的妇好墓。例如,妇井墓余有七种骨雕器物,而妇好墓仅有五种;妇井墓有251颗骨质箭头,而以军事才能闻名的妇好仅有29颗;妇井墓余38位人牲,妇好墓只有16人。虽然妇井墓的青铜器大多去向不明,但上述差异及其墓葬形制、容积、墓道及区域的差别,都证明妇井墓的地位高于妇好墓。因此可以认为同为武丁命妇,妇井的地位高于妇好。

【巾帼英雄、井方之女】

商王朝对井方的安危非常关心,曾经卜问是否被叫方的方国所执,是否与戊发生过战争。除甲骨文外,在井方活动的范围内,还发现有众多的商代文化遗址,如今邢台地区的七里河、沙河、白马河、泜河诸水系,散布着曹演庄、东先贤、胡家营、柴家庄、百泉、青介、沙窝、北小霍、丘底、南三歧、沙丘等众多的遗迹点。出土有石器、骨器、蚌器、铜器和卜骨。其中包含着许多井方活动的遗迹,可以说,井方是商代后期今河北南部,主要活动于今邢台地区的重要方国。与井方相联系,甲骨文中还有许多关于“妇井”的卜辞,如《甲骨文合集》6585正有“贞,勿呼妇伐龙方”等。说明当时,妇井在商王朝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曾经征伐过龙方,主持过祭典,拥有个人领地。在卜辞中,妇井(通邢)曾替武丁率师远征,替武丁前去雚(灌)田、雚(灌)黍和受年,她可以频繁地入夕御见武丁,武丁也曾多次为她的疾病和分娩占卜,可见武丁对其关心。

【巡视渤方】

商朝时期,渤方为王室子弟封地,商王室对渤方极为关注,殷王常来巡视,甚至流连忘返数旬不归。卜辞中有“在渤,王…..奠,王循,于[之]若”,“癸*卜,贞:旬亡祸”, “勿呼井氏先于渤”,“妇井于渤”等,据考证此处的“井氏”,就是殷王武丁的妇人“妇井”,妇井大概是陪同殷王武丁或者代表武丁来渤方巡视的。

【主祭曼国】

曼国地在今河北鹿泉市一带。这是一个与井方相邻的小方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曼于河北,称曼侯。甲骨文所见有关曼的卜辞“己亥卜,……妇井于曼”。内容是问要否命曼去先侯地区田猎;命曼侯去先侯地区开垦农田;召集“众人”命其从曼勤劳王事;曼人向商王进贡二龟;卜问妇井在曼地是否杀牲之祭。

4、唐代的五朵金花—宋氏五姐妹

宋氏五姐妹指宋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姊妹五人,今邢台清河人。五姐妹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得父亲宋庭芬教诲,个个聪慧出众,尤以若莘、若昭长于文辞,才华横溢。德宗贞元四年,经节度使李抱真推荐,五姐妹被召入宫中。德宗十分惊讶她们的诗赋文采,“嘉其节概不群,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五姐妹历事德宗至文宗六朝,执掌宫中记注薄籍,担任后宫女子及诸王、公主的老师,成为一段佳话。

唐朝最重要的女性伦理学著作是《女论语》。《女论语》是宋若莘著,妹妹宋若昭“申释”。宋若昭两唐书均有传,《新唐书.列传第二》对五姐妹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氏五姐妹,活动区间大抵在唐德宗、宪、穆、敬等朝,与白居易、刘禹锡们同时。五姐妹出身阶层是较低的。后来五姐妹都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一起被帝国皇帝德宗纳入后宫。现在看到的《女论语》版本分了十二章,与两唐书所载“十篇”不同。看来虽然是姐姐宋若莘所著,但是妹妹宋若昭,应该在文字上做了较大的加工,使其更通、简白,更便于女士们学习。该书依古代《论语》思想和体制而作,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古代女子提出了严格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礼节,在当时看来,是淑女贤妇的一部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今天来说,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封建思想束缚女子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和桎梏。

《女论语》也是对“三从四德”的注释,但在行为规则上,比班昭《女诫》更加细化。语言通、押韵,适合为数众多的底层女士阅读、理解。有些规则如:“立身章第一.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成为以后千年,闺秀淑女的必修课程。事舅姑章第六,事舅姑的意思就是怎样对待公婆。“莫学他人,跳梁可恶,咆哮尊长,说辛道苦,呼唤不来,饥寒不顾。如此之人,号为恶妇。”。第七章“事夫”:“同甘共苦,同富同贫,死同棺椁,生共衣衾。”夫妻二人同甘共苦,说起来容易,实际上中途见异思迁的不在少数。“管家章第九”中说:“一生之计,惟在于勤,一年之计,惟在于春,一日之计,惟在于晨。”嗯呢,挺有道理啊!总之,《女论语》对后世的影响是比较大,其中的有些句子,“笑不露齿”、“一年之计在于春”等等,今天仍用。

【巾帼女学士、内河郡君—宋若莘】

宋若莘〔唐〕(公元?年至820年)(旧唐书作若华。此从新唐书)字不详,贝州(今邢台清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宪宗元和末。擅长文辞诗文,志向高远。唐德宗贞元中期,被召入宫中,封为“学士”,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诏宋若莘总领秘阁图藉。卒,赠内河郡君。宋若莘是老大,对四个妹妹有如严师,使她们都成为诗人。宋若莘就是《女论语》的作者,著有《女论语》10篇妹若昭又为传申释之,传于世。

《红香馆诗集》(鲍文芸)云:“华谁第一?香奉太夫人。蜀国黄崇嘏,唐宫宋若莘。江山供点染,格律自清新。任昉溪头水,安舆好问春。

【巾帼女先生、大唐尚官—宋若昭】

宋若昭〔唐〕(公元?年–825年)字不详,贝州清阳(今邢台清河)人,宋若莘之次妹。生年不详,卒于唐敬宗宝历初。文高性洁,与姊妹四人俱召入宫。若莘卒,穆宗以若昭尤通练,拜尚宫,掌管六宫文学,封为“外尚书”。同时,还教导诸皇子、公主,被称为“先生”。经历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五朝,唐宝历中期去世,封为“梁国夫人”。一生著有诗文若干卷,现存仅有诗一首和传奇文《牛应贞传》。

《唐书列传》即宋若昭传,记载“若莘、若昭文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粉华之饰。尝白父母,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若莘著《女论语》十篇,其言模仿《论语》,以韦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 大家等代颜、闵,其间问答,悉以妇道所尚。若昭注解,皆有理致。”

【巾帼女学士–宋若伦】

贞元中,随姐姐入宫,被尊为“女学士”。擅长诗词,先卒。

【巾帼女秘书–宋若宪】

宋若宪,若莘之三妹,若昭卒后,若宪代司秘书。

【 巾帼 女学士—宋若荀】

贞元中,随姐姐入宫,被尊为“女学士”。擅长诗词,先卒

5、孝惠皇后–张嫣

张嫣–汉惠帝刘盈的孝惠皇后、鲁元公主与张敖所生的女儿,张敖为常山王张耳儿子,被封赵王,都襄国(今邢台),其女儿张嫣,面目秀丽,举止端严,吕后为了断绝匈奴要求和亲的念头,把张嫣从襄国(今邢台)接到宫中,嫁于刘盈,为汉孝惠皇后。吕太后死后,受到大臣诛吕后余族的牵连,被囚于幽宫,汉文帝时,被释放,仍尊为后供养终生。

另外,张敖死后,谥曰鲁元王,其儿子张偃先被封鲁王,后降低为南宫侯,居南宫(今邢台南宫)

汉十一年九月,郦侯吕台娶妇,鲁元公主往贺,宴於内室,公卿列侯宴堂上,酒酣乐作,忽见一美公子立屏后,面目秀丽,举止端严。公卿咸视宣平侯曰:“此必足下令子,”竞起视之,问年几何?婢答云八岁。馈以果饵,不受,或欲执其手,惊走入内。既复询之,宣平侯曰:“此敖长女也,以素爱之故,饰以男子之服,然其性纯悫而畏人,而於男女之辨尤严,故亟走耳。”公卿皆啧啧叹羡。顷之,公主传呼将归第,宣平侯仓猝离席而去。

明年四月,高帝崩,公主率女嫣入哭甚哀,送葬长陵。五月惠帝即位。冬十月,齐悼惠王来朝,恐太后害之,谋所以自全者,乃献城阳一郡,为长公主汤沐邑,尊公主为王太后,太后大悦。

惠帝二年,匈奴书遗太后,太后大怒。召樊哙议击之,季布谏而止,乃遣宦者张泽奉书,逊辞报之。单于谓使者曰:“吾欲索长公主以践前约。”使者对曰:“长公主早嫁张敖,高帝时犹可夺之,今天子乃公主之弟,岂有夺己嫁之姊,以予单于者哉。”单于曰:“然则公主之女,可来代之。”使者归报,太后怜爱外孙女,不忍遣。

三年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而聘女嫣以配惠帝所以杜匈奴之望也。公主广市长安大梁美婢百人,以媵皇后,会稽仙人朱仲诣阙,献大珠径三寸。太后用为聘礼,公主复以黄金七百斤购之。仲不受金复献大珠径四寸,光明如月,公主用饰皇后礼冠。

冬十月,惠帝立皇后张氏,时公主年二十六。惠帝年十九,皇后年十二,公主既以后母,益贵宠而弥自谦抑,当世以为贤后。

立四年,惠帝崩。太后怜后幼弱嫠居,召公主入椒房,与皇后同卧起……

公主爱后如婴儿,调护其眠食。居半年,公主始归第。

吕后元年夏四月,公主薨。太后命孝惠皇后归临母丧成服。后年十七,哭尽哀,居丧次两旬,送葬还宫。

又六年,宣平侯张敖卒,赐谥曰鲁元王,谥公主曰鲁元太后,封公主子张偃为鲁王。其后太后以鲁王偃年少孤弱,封其兄侈为新都侯,寿为乐昌侯,以辅鲁王。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废鲁王偃,遂废孝惠皇后,幽之北宫。文帝元年,乃封张偃为南宫侯,续张氏。二年,释孝惠皇后,出自幽室,复以后礼供养。

6、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窦皇后(窦漪)

汉文帝窦皇后(?-前135)名漪,清河郡(今邢台清河)人,出身於良家子女,吕后时被入选进宫。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姬也在选中之列。窦姬因家在清河,离赵王张敖(张耳之子,封赵王,都襄国,即今邢台)的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就这样她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到了代国,代王刘桓却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代王原来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后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为汉文帝后,原王后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死。这样,文帝即位不久,於前元元年(前180)三月封窦姬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

窦皇后双亲早亡,葬于观津(属清河郡),薄太后下令追封窦后之父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命令在清河(今邢台清河)修建陵园,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

窦皇后有兄弟二人,兄长为窦长君,弟为窦广国,字少君。在四五岁时,二人因家境贫困,被人掳掠贩卖到外地,渺无音讯。后又被人辗转贩卖了十几户人家,后流落到了长安,在那里他听说新封的皇后姓窦,原籍在清河。窦广国离家的时候虽然年纪幼小,却记得自己的籍贯和姓氏,还隐约记得与姊姊一起去采桑叶,从树上摔下来的情景。他把这些事详细的写下来后,托人转交给了窦后。窦后见到了这些材料后,把广国召来并详细问了其他一些情况,果然是她的亲弟弟。窦皇后重赏两个兄弟,都把他们安置在京师居住。后来又为他俩请了有德行的长者与他们住在一起,对他们进行教育。由於这样,窦长君、窦少君兄弟俩后来成为谦让有礼的君子,不敢因为地位显贵而盛气凌人。

窦皇后身体有病,眼睛失明。文帝去世后景帝继位,立窦皇后为皇太后。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儒林传》)。景帝时她曾召博士辕固生问他《老子》是怎样的一部书,辕固生不识时务,猝然答道:「这不过是部平常人家读的书,没什么道理。」窦太后大怒道:「难道一定要司空城旦书吗?」话中讥讽儒教苛刻,比诸司空狱官,城旦刑法。辕固生一听想转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猪圈里去与猪搏斗。众帝见辕固生为一文弱书生,恐不敌猪,就投进一把匕首,才让辕固生把猪刺死。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未用儒生。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官职。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

前一三五年,太皇太后去世,与文帝合葬霸陵。窦太后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之后,没有一位中国的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

7、魏文帝曹丕的文德皇后—郭女王(邢台广宗人)

郭女王(184年—235年),魏文帝曹丕皇后,大名郭照,字女王。安平广宗(今邢台广宗)人。父郭永,官南郡太守,谥“敬母董氏,封堂阳君。公元222年郭女王被曹丕立为皇后,尊号“德”,史称“文德郭皇后”。她有智谋,生活俭朴,反对铺张浪费,却因文昭甄皇后之死,而遭其子魏明帝曹睿的报复。在青龙三年(235年)春天,郭太后被逼无奈在许昌自杀。入殓时,乱发撒面,口里塞糠。四月,葬于首阳陵西。

郭女王,大名郭照,字女王。安平广宗(今邢台广宗)人。她生于中平元年三月乙卯日(184年),比丈夫曹丕大三岁。郭女王的父亲郭永在东汉末年官至南郡太守,她在三男二女的兄弟姐妹群中居中。据说她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因此很为父亲看重,说她有“女中王”的气度,因此便在闺名之外,为她取字为“女王”。

郭女王的少女岁月很不幸,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在黄巾起yi中,她的父母和兄弟们都不幸死去,她自己则由官宦人家的小姐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再后来,她作为礼品,又被主人送给了曹丕。虽然只是个婢女出身的姬妾,郭女王的聪明智慧却很快使她引起了曹丕的注目,并且崭露头角。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因此,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并且最终称帝,郭女王应记首功。

不久,曹丕果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然而在随后的册立皇后问题上,曹丕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原配甄后色衰而失宠,又因为郭、李二夫人得曹丕宠,有怨言,被曹丕赐死。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提出策立郭女王为皇后。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郭女王出身婢妾,这样的身份,是不配做嫡妻、更不配做皇后的。 然而曹丕决心已下,他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终于在黄初三年九月庚子日这天,册封郭女王为皇后。

成为皇后之后,郭女王表现得非常称职,她对婆母卞太后百般承顺,孝名远扬。在对待后宫嫔妃的问题上,她也非常周到。对于其它的妃嫔以礼相待,处处褒奖。她常把妃嫔们不慎犯下的过错遮盖起来,不让曹丕发现。万一不慎走漏被曹丕发觉,她也会第一时间向丈夫解释妃嫔们犯错的原因,竭尽所能将妃嫔们面临的灾祸减到最低限度。因此,她虽然既无子又出身卑贱,后宫中出身高贵又有子女的妃嫔们,仍然对皇后诚心拥戴,毫无怨言。

郭皇后生性节俭,不事享乐,而且严格约束娘家人。她的亲兄弟都在战乱中丧生,她便将自己的XXX兄郭表改立为父亲的继子,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关系,郭皇后对家族中男人们三妻四妾的行为很反感。她的外甥孟武想娶妾,郭皇后坚决制止,说:“如今适龄的女子少而男人多,应该让她们嫁给为国征战的将士。你们本已有妻,就应该与妻子和睦,不可以倚仗权势好色纳妾。如果族人中有谁违反这规矩,我一定要给予重罚。”

黄初五年,曹丕亲征东吴,郭皇后留在许昌永始台。当时大雨接连百余日,楼台城墙多数被洪水淹没冲垮。大臣们奏请郭皇后离开皇宫。郭皇后答道:“从前楚昭王出游,妻子贞姜留住渐台,江水暴涨,使者请她离开而忘记带王符为令,贞姜便坚决不肯轻易离开,直到被大水淹没。如今皇帝在远方,我怎么能随便离开呢。”大臣们都无话可说。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四十岁的曹丕崩于洛阳嘉福殿,由于郭女王没有儿子,乃册立甄洛的儿子曹睿为继承人。

早在甄洛被赐死之后,其曹睿已被封为平原王。后郭女王被封皇后,由于年届四十,错过了生育的黄金年龄,所以郭女王便收养了曹睿,而且对这位养子倾注了许多慈爱之心。

曹睿即为魏明帝。即位后尊婆婆卞太后为太皇太后,养母郭皇后为永安宫皇太后。追封生母甄洛为文昭皇后。

成为皇太后的郭女王仍然节俭,仍然对外戚严加管束。她的姐姐去世后,当年欲娶美妾而不得的外甥孟武又想厚葬母亲,同样也被姨母制止了。郭太后说:“坟墓过于厚葬,就难逃被挖掘的命运,所以应该薄葬。”

然而曹睿从小就对母亲的屈死耿耿于怀,一直想要追究底里。曹丕死后,他将所有的冤气都指向了代替甄洛为皇后的郭女王。可是又实在找不到什么真凭实据,便屡屡哭着追问郭太后,自己的母亲到底是怎么死的。郭太后对养子很不满,质问道:“你的母亲甄洛,是被先皇帝所杀的,杀她的罪人实际上只有先帝一人,你责问我干什么?更何况你身为人子,父亲又将帝位传给你,你又怎么好追究亡父的过失?难道你因为生母冤死,就要让后母也冤死才甘心吗?”

曹睿听了郭太后这一席话,立即勃然大怒、杀机顿起。青龙三年(235年)三月,郭太后终于被自己的养子曹睿所逼,自杀身亡。时年51岁。曹睿传下命令,将郭太后“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模样殓葬。

郭女王就这么死了。但是曹睿有胆子逼死养母,却没有胆子昭告天下,他只敢背地里指挥殓葬官员,当着满朝文武,他还要做孝子,郑重其事地为郭太后举殡,并颁布了一道孝子哀诏,曹睿更进一步表演孝道,封郭表为观津千户侯,郭详为驸马都尉。追封郭女王的父母为观津敬侯、堂阳君;亡兄郭浮梁里亭戴侯、郭都武城亭敬侯、郭成新长亭定侯。都以太牢之礼祭祀。后来郭表去世了,曹睿便让郭详继承其父的侯爵,而郭表的另一个儿子郭述也得到侯爵之封。这似乎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郭女王是冤屈的。

8、北宋才女、著名道姑–曹仙姑(曹希蕴)(邢台宁晋人)

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字希蕴 ,女道士 ,世号曹仙姑 , 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赵州宁晋(今邢台宁晋)人,曹利用族孙,宋史艺文志有曹希蕴歌诗后集二卷,苏轼曾叹赏其诗。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曹仙姑之名开始广为道教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

【生平】

曹仙姑 , 初名希蕴 ,字冲之。后来徽宗赐名道冲。乃宋初大臣曹利用之族孙(按曹利用曾官至枢密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曹利用本为宁晋人,因出使契丹议和有大功,真宗赐第于都城之普惠坊。仙姑能言便解文字。五岁赋诗属文。十五岁,古今载籍,博览无遗。书一经目,终身不忘。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因不愿嫁,脱身遁去。二十一岁,隐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余年。惟恐一物累己,衣粮不赍,人自供给,有若神助。家人踪迹之,则宛转潜避。齐人张公谏议知其异,度为女冠。因遥诣青州远游观张几真为师。欲受箓,无资,乃足历四方,货文于市,以冀遇得道者。后受箓于阁皂山。于是四方始知仙姑之名矣。然天资萧散,放旷物外,不就绳检,故毁誉几半天下。而仙姑终无喜愠。时或谐谑,形于词章,著其意而已。晚入京师,隐于阊阖门之咸宁坊。贫困者有所告,则赠以诗,使货鬻度日。都人供馈者,肩踵相摩,多所不纳。有不能却者,寻以施予他人。徽宗欲为仙姑建宫观,恳辞不获,则仅受数楹,为楼以奉三清。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又赐号道真仁静先生。又为营保庆泰宁宫于其侧。将落成,而仙姑尸解矣。葬于开封县新里乡,赐号希元观妙先生。仙姑博通书画、 历数 、力技,尤长于文辞。仙姑既没,诏尽索其所作,贮于玉清和阳宫,自是落人间者无几矣。其平 生异事,难以枚举云 。

9、辛弃疾之妻、范邦彦之女—范如玉(邢台隆尧)

  辛弃疾是南归以后成婚的。约在30岁左右娶范邦彦之女为妻。岳丈范邦彦,字子美,邢州唐山(今邢台隆尧)人,宋徽宗宣和年间的太学生。宋钦宗靖康末年,邢州被金兵攻占,范氏家乡沦于金朝统治之下。后范邦彦举于乡,任蔡州新息县令,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因荒淫无道被部将杀死,范邦彦率众开蔡州城门以迎王师,并率全家南徙,驻家京口。辛弃疾的岳丈也是有志复国的抗战派。

  辛弃疾南归宋朝的当年,定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就跟范邦彦(子美)之女、范如山(南伯)之妹结为夫妻。他的这位范氏妻子,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而是一位知书通文艺的女子,她能在辛弃疾外出饮酒的时候,在家里窗户上写满了字,都是劝辛弃疾不要再痛饮的话语(辛弃疾《定风波·大醉归自葛国……》)。她和辛弃疾相守多年,历经坎坷,1189年,同岁的两人一道举行了五十大寿的祝寿活动。辛弃疾《浣溪沙·寿内子》一词云:“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1181年春,四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贬后,携妻子范氏来到上饶带湖,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过上了地地道道的山野生活。辛弃疾留下600多首词,有400多首是在上饶和范氏生活在一起时写的。

10、替父从军–木兰(邢台新河)

  木兰:据古本《新河县志》记载,木兰为今邢台新河县董村人,北魏时期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后人借此写下《木兰辞》。元明以后,新河的官吏文人仍有诗词赞颂。明知县左毓镡在《新河咏古六首》中写道:“对镜洗红妆,替爷守朔方,功成归故里,不用尚书郎。”明县令徐治民作《木兰词赋》(附后)。清举人翟裕后在《堂阳赋》中说:“文有田光,武有孔元,德仁有木兰。”新河境内曾有木兰祠。

  11、嫁到邢台来的华夏第一公主–鲁元公主

  鲁元公主,自华夏一统刘邦开国以来第一位有记载的公主,她是刘邦的大女儿,吕雉太后所生,汉惠帝刘盈的姐姐,说起来,小时候那是颠沛流离,历尽苦难,不过总算父母争气,日后混上了公主的待遇。后来远嫁襄国(今邢台),嫁的老公是赵王张敖。鲁元公主从普通而又艰难的生活起始,到显赫而又尊贵的完结,鲁元公主的一生应该经历了怎么样的传奇呢?

  《鲁元公主外传》记载:

  刘邦为亭长时,家贫,吕后攻苦食淡。公主年七岁,即能代母操作,抱哺幼弟,吕后甚赖其力。或盛夏治田,母女皆跣足蓬首,汗流浃面,不知其悴。一日吕后与公主居田中耨,置惠帝坐田畔,有一老父过求饮,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又相公主曰:“此女圆准故多财,丰下故多后福,广颡故不久当大贵,岂长困于陇亩者哉!”吕后颇心异之,及高帝起兵,为沛公,旋封汉王,其家属皆居沛。汉二年四月,败于彭城,高帝使人收家室,太公吕后已为楚所虏,道逢惠帝及公主,载之以行,马疲,追者在后,帝蹶两儿欲弃之,夏侯婴常下收载之。既登车,婴以面向两儿,使各抱其颈而立,乃驰,卒得脱于下邑之间。是时惠帝年六岁,公主年十三矣。公主颇知避嫌,以布蒙面,既而往道旁溲溺。追者将至,高帝怒又欲弃之,婴固请载之,竟免於难。六月汉都栎阳,立惠帝为太子。令诸侯子为宿卫,并册封公主,傅姆赞礼,诸妃嫔观之。曰:“公主德性窈窕,周旋进退,亦颇楚楚可观,惟素居乡野,不惯为容饰耳。”既而高帝出关,与楚相持,诸姬皆从去。吕后又在楚未归,宫中无主。公主专摄宫中事,端详慎默,曲有条理,以时护调太子,饮食寒暖,皆不使失节,高帝以为贤。三年正月,帝由荥阳驰入关,选诸侯子尚公主,召年少貌美者三十人,入内廷听选。张耳之子敖,年方二十一,神清如冰玉,状貌雅丽,仪度翩翩。帝见之曰:“美哉!古之子都徐公,不能过也。”届期,诸侯子入内殿,设鹄射之,帝召公主垂帘观焉,用秦制也。公主羞畏不肯出,高帝骂之,乃出。坐於帘内,默然俯首,未尝仰视。张敖连射皆中的,其余中者四人。帝先以问公主,皆不答。帝指张敖曰:“此真佳公子矣。”公主不觉举眸一望,若微解颐者。戚夫人曰:“公主已心许之矣。”帝乃以敖尚公主,公主体修颀面,如满月。其色微似紫棠,泽以纷黛,弥形端洁,性温悫,有淑行。

  鲁元公主的丈夫张敖,是常山王张耳的儿子,继承老爸的王位,在襄国(今邢台)当赵王,张敖给刘邦、吕雉作女婿,其是也不一定是一件开心的事。史记上也说,刘邦经常给这位女婿大人脸色看。闹到最后居然还能牵涉出一件刺刘大案。当然了,书上说得的是张公子手下的马仔策划的,不关张公子的事。不过呢,依常理推断,这种概率是不太可能的,史实的真相历来都未必和史书记载一样。但是有一点,张敖能避过汉初对异姓诸候王的大清洗,而最终得以善终,沾了其老婆鲁元公主的光不少。

12、中国织布机的发明者—陈宝光妻

我们的祖先很早便发明了纺织的机械。缫车和机杼的创造,大概和蚕业发展同时,最少也有四千年了。以后在不断的改进下,纺织的机械,便一年比一年进步和复杂。到公元一千三百年左右,中国的纺织工业,是世界无匹的。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的纺织品,还是欧洲的主要商品。在这里,我们必需要提出一位优秀的女工程师,汉昭帝时(公元前八六——七四年)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她创造了一架织花绫的提花机,一机用一百二十条线,六十天便可以织成一匹。这种提花机便是以后许多布机的张本。

陈宝光妻:〔西汉〕女。钜鹿(今邢台市平乡县西南)人。西汉昭帝、宣帝时织绫艺人。佚名。工织绫,传授织法,为提花机织发明者。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蹑,六月成一匹,匹值万钱。

传说中的中国丝织巧匠。为西汉巨鹿(今邢台市平乡县西南)陈宝光之妻,汉宣帝(公元前73~49年)时曾在大司马霍光家传授蒲桃锦和散花绫的织造技术。她所用的绫锦机有120综120镊,60日成一匹,匹值万钱。根据历史记载印证,这一传说反映了西汉时中原地区丝织技术的水平。

据 《西京杂记》 : “ 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 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光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 ( 霍光在汉昭帝时为大司马将军 )

13、宣懿皇后–符氏

柴荣是邢台人,他的宣懿皇后符氏为后晋魏王符彦卿之女,是个明果而胸怀大志的女人。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符氏从帷幔中走出来,对冲进来的军士说:”我乃魏王之女,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速报”郭威闻报,立即前来相认,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让她与父母团圆。郭威非常欣赏符氏的沉稳勇敢,符氏拜郭威为义父。

郭威养子柴荣镇守澶渊(河南濮阳)。他的夫人刘氏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遂纳符氏为继室。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是为世宗,册封符氏为皇后。符皇后谦和有教养。世宗脾气暴躁,自从与符皇后成婚以后,符皇后总是从容劝说,免得他对兵将施暴而影响军心。

世宗要率兵征讨淮南,皇后以为不宜亲征,世宗不听,硬要前往。皇后只好同行,正如符皇后所料,战果不佳。时值炎暑又遭暴雨,皇后身染重病,回到京师后,于公元955年七月二十一日,于汴梁(河南开封)滋德殿病逝,终年二十六岁。世宗对符皇后之死十分悲痛,为她服丧七日,谥为”宣懿皇后”,葬懿陵。

14、孟蜀太后–李氏

孟昶是邢州龙岗(今邢台)人,五代时的后蜀皇帝。他的父亲是孟知祥,他的母亲本是庄宗的堂妹,孟昶即位,称李太后。孟昶的母亲李 氏本是很有见识的一个人,曾劝说孟昶向上,不过孟昶并不听从。早在亡国之前,太后就对孟昶在用人上的失误提出过忠告,当时宋兵来攻,孟昶重用大臣王招远,用大臣王招远的话来说:“陛下不必忧虑,臣不但要让宋军有来无回,还要带上一帮虎 狼之师杀入汴粱开封府,灭了赵宋。”这位王招远比 较有意思,也许是在蜀地的 缘故,他自 比诸葛亮。而且最糟 糕的是孟昶也 把他当诸葛亮来 看待,孟昶母亲李氏曾屡次说这个王招远当个近臣用来取乐还可以,但是把这个人来管军事却不行,不过孟昶不听,结果王招远以14万兵对宋军7万兵,输的一败涂地。

蜀国降宋后,蜀主孟昶及李太后、花蕊夫人等一并带到开封,宋太祖对她十分尊重,下诏称她为“国 母”,时常招见抚慰,对她说:“请国母好自珍重,不要太过伤感,思念蜀地,等天下平定了,我再送国母回故土。”李氏平静地说,如果能老死故土,就死而无憾。

孟昶虽然受到宋太祖的优待,但仅仅七天后就不明不白地死去,遭受丧子之痛的李氏没有流一滴眼泪,悲愤地说:“你不能为国捐躯,苟且偷生以至蒙受羞辱,我之所以不愿殉节,是因为你还在,如今我还活着作什么?”李氏拒绝饮食而死。

15、魏任城国太妃–孟氏

任城国太妃孟氏,钜鹿(今邢台巨鹿)人,尚书令、任城王(元)澄之母。(元)澄为扬州之日,率众出讨。于后贼帅姜庆真阴结逆党,袭陷罗城。长史韦缵仓卒失图,计无所出。孟乃勒兵登阵,先守要便。激励文武,安慰新旧,劝以赏罚,喻之逆顺,于是咸有奋志。亲自巡守,不避矢石。贼不能克,卒以全城。(元)澄以状表闻,属世宗崩,事寝。灵太后后令曰:”鸿功盛美,实宜垂之永年。”乃敕有司树碑旌美。

孟氏作为贵族妇女,虽时已年长,在危难时刻仍然能够镇定自若,安排周全,表现出名将之风,又”亲自巡守,不避矢石”,有谋有勇,终得平安退敌,保全城池。

16、三皇姑–妙善

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火连年不断,豪强割据。邢台南和县瓦固村有位叫妙庄严的农民,率领三千人马,扫平了古南和地域的草莽英雄,建立了兴林国。因其姓妙,俗称妙庄王。

妙庄王建都在古南和的前郭平、宋台村南瓦砾岗,为兴林国首府取名朝平。朝平城里,东西八大路,南北十二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百姓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一派升平景象。

三皇姑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其母宝英,南和县郄庄村人,小名郄武燕。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音,次女妙缘,三女妙善即三皇姑。传说当年正宫娘娘梦花怀孕,于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婴,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皇姑生性聪明伶俐,笃志行善。,她不学描龙绣凤,而在宫中秘修禅事。十六岁时,妙庄王要将她许配给宰相李龙之子李炳,她执意不从,夜逃皇宫,打扮成村姑模样辗转前行,于九月十九日来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门,妙庄王厌憎佛教,下令火烧白雀庵,烧死尼姑五百名,三皇姑百感交集,放声恸苦,感动了太白金星化作一只斑斓猛虎驮她上山。她登上苍岩山巅,住下来潜心修练,日日净手焚香礼佛,虔心悟道。转眼九年,于农历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坛,眼观万里。

妙庄王火焚白雀庵,气病了国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恶梦频繁,患了一种怪病——人面疮,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医,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计旧恶,化一“和尚”点化妙庄王,并亲献手眼治好了“人面疮。

妙庄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来到苍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将其封为“全手全眼”观音,因过分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尔时,三皇姑圣像展现空中,果然显出千手千眼法相,众呼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显化。

自妙善后,源自古印度佛经的观音菩萨被彻底中国化了,并且演变成女性观音,引发了国人千年来的观音崇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为佛教六观音之一。

17、天王皇后–郑樱桃(邢台)

郑樱桃(?-349年),后赵襄国(今邢台)人,后赵武帝石虎第三任妻子,后被封为皇后。优伶出身,颇具美色,深得石虎宠爱。

起初石虎娶将军郭荣之妹为妻,郑樱桃向石虎进谗,石虎遂杀郭氏。后来石虎又娶清河崔氏之女为妻,也遭郑樱桃构陷而被杀。此后郑樱桃为石虎生下石邃、石遵二子,于咸和八年(333年)七月,因石虎受封为魏王,被立为魏王后。咸康三年(337年)正月,石虎称帝,立郑樱桃为天王皇后。郑樱桃的皇后之位并没有太久,其子石邃素来荒淫无道,母亲郑樱桃派使者去谴责他,使者竟被杀死。石虎听闻石邃有疾,派女官探视,女官亦被杀。石虎大怒,在同年八月废杀石邃与其妻等二十六人,并废郑樱桃为东海太妃,离她成为皇后仅八个月而已。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不久即为石遵所废。同年五月,石遵成为皇帝,尊母亲郑樱桃为皇太后。起初,石遵允诺让石闵做皇储,但之后却让石衍做皇储,引发石闵的不满。孟准等人劝石遵诛杀石闵,石遵便与其兄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即位,石闵有功劳,不可杀他。会后,石鉴将此事密报给石闵知道,石闵遂诛杀郑樱桃与石遵。

  《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石虎传》

石虎郑后名樱桃,晋冗从仆射郑世达家妓也。在众猥妓中,虎数叹其貌于太后,太后给之。石季龙宠惑优僮郑樱桃,而杀妻郭氏,更纳清河崔氏,樱桃又谮而杀之,樱桃美丽,擅宠宫掖,乐府由是有郑樱桃歌。

  《郑樱桃歌》

  唐朝诗人 李颀

  石季龙,僭天禄,擅雄豪,美人姓郑名樱桃。

  樱桃美颜香且泽,娥娥侍寝专宫掖。

  后庭卷衣三万人,翠眉清镜不得亲。

  宫军女骑一千匹,繁花照耀漳河春。

  织成花映红纶巾,红旗掣曳卤簿新。

  鸣鼙走马接飞鸟,铜驮瑟瑟随去尘。

  凤阳重门如意馆,百尺金梯倚银汉。

  自言富贵不可量,女为公主男为王。

  赤花双簟珊瑚床,盘龙斗帐琥珀光。

  淫昏伪位神所恶,灭石者陵终不悟。

  邺城苍苍白露微,世事翻覆黄云飞。

(浏览 4,35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