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美术家在党的领导下,肩负历史使命,把握时代脉搏,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一批具有民族气派、史诗气质的经典作品,谱写了中国美术的百年华章,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进入新时代,美术家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自觉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在人民实践的创造中,描绘时代风云,弘扬时代精神,展现文化自信,推动美术事业不断从高原迈向新的高峰。—— 前 言
?绘?画?
?+
by:?国际艺术大观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塑) 410×412×270厘米 2015年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藏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虚实有致的写意雕塑语言表现了这两位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目光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而今迈步从头越(油画) 180×338厘米 1976年 沈尧伊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以毛泽东词作《忆秦娥·娄山关》中“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一名句为画题,描写了毛泽东在娄山关大捷后的壮烈情怀,表现了红军由“悲咽”到“重振”的转变,意境慷慨悲烈、壮阔雄沉。人物造型手法写实,布局丰盈;对背景山色的描绘则气韵升腾,空灵写意,从而形成虚实的强烈对比。该作人物刻画与景物描绘交相辉映,实现了油画的写实性和山水画的写意感的有机统一,卓尔不群,耐人寻味。
祖孙四代(国画) 119×96.6厘米 1962年 刘文西 中国美术馆藏 刘文西通过长时间的写生采风和大量的创作素材积累,用独特的视角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黄土高原上农民的形象,被称为“黄土画派”的代表人物。于1962年创作的水墨人物画《祖孙四代》是刘文西的代表作。画家以粗犷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高原上祖孙四代的形象,以巧妙的构思寓意了四代人同土地的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极具创新意味与时代感的作品。
陈承齐 《庄户人家》 160cm×130cm 1995年 潘嘉俊 《我是海燕》 85cm×127cm 1972年
绿装(国画) 210×400厘米 2021年 牛克诚 李月林 李乐然 荒漠化是地球的顽疾。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荒漠化趋势逐年好转。这幅作品就展示了人们治理毛乌素沙漠的场景。蓝天下,沙漠已经变成了绿洲,绿草覆盖,人们正在山坡上植树,有的扶树,有的浇水,有的搬运树苗,还有的正在拉着车往山上运水,正在奔跑的孩子、林立的房屋、成群的山羊、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等等,掩映在绿树林中,令人感受到沙漠被治理好之后幸福生活的模样。
高铁进山啦(国画) 210×360厘米 2019年 蔡超 边涛 李鸿莉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高铁纵横大江南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凭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技术,中国高铁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金色名片”,也被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器”。《高铁进山啦》以独特的视角和写实的风格,描绘了高铁开进大山的生动画面。整幅画作气势恢弘,用笔细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作品让人们强烈感受到,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高铁,使“天涯”变为“咫尺”,架起了古老山村与现代都市的天堑通途,增进了山村孩子与多彩世界的交流联系,带来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
助梦(国画) 280×546厘米 2019年 张见 齐鸣 李玉旺 李朋帮 李丹 管海龙 中国美术馆藏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是中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助梦》描绘了四川省大凉山火普村表彰脱贫示范户的场景。作品情节生动,主题突出,人物形象具有民族特色。在造型上,注重艺术概括,化繁为简;在色彩上,打破了传统工笔画的用色方法,以绚烂丰富、轻松饱和的色调表现出大凉山彝族人民脱贫后的喜悦心情和幸福场景。
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油画) 264×424厘米 2018-2019年 郭健濂 褚朱炯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主角是走出大学校园回乡创业的青年,他们为村里的农产品创建网络销售渠道,带动村民走向富裕。作品强调色彩表现,货车大面积的平面颜色与人群相对琐碎的颜色形成对比,注重利用色彩控制画面节奏,突出互联网给农村生活带来的新气象。
潮(油画) 177×196厘米 1984年 詹建俊 中国美术馆藏 詹建俊的《潮》创作于1984年。画面以仰视的视角刻画了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农民:他手扶铁锹,昂首挺立,目光坚定而自信,神情豪迈。其背景是绿潮涌动、充满着希望的田野,被春风掀起的大衣弧线与身后绿潮的旋涡形成呼应,产生一种意象性的表述语境;简洁而富有强烈视觉对比的颜色营造出热烈明亮的色彩氛围,赋予画面音乐般的律动感。这幅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作者运用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出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画家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描绘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新面貌,跃动着振奋人心的时代节拍。
全球家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油画) 245×345厘米 2019年 邬大勇 中国美术馆藏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邬大勇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新闻历史图片为基准和参照,表现了中国入世签字仪式后,中国入世代表团欢聚一堂、欣喜雀跃地接受时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的祝贺场景,高亢、欢乐、融洽、激昂的情绪正指向入世后中国经济腾飞巨变的各个方面。
2020——紧急驰援(油画) 230×350厘米 2021年 李如 2020年大年初一,疫情紧急,人民军队和医护人员纷纷被紧急召集,奔赴前线救援灾区。这些勇士在国家有难、同胞求援的关键时刻,毅然放下团聚的酒杯,告别亲人,整理行装,奔赴疫区。画家刻画出大雪纷飞,战士们身背行囊、整齐列队的身姿,他们一身戎装,带给人们一份安心和信心。
焦裕禄(油画) 220×400厘米 2009年 毛本华 王刚 鲍璐 郝米嘉 中国美术馆藏 焦裕禄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始终感动着人们。油画《焦裕禄》画面描绘了焦裕禄和群众肩扛树苗走向荒漠的场景:画面中农民和林业技术人员形象质朴生动,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在漫天风沙中,那些被扛在肩上的树苗形成相互交错的线条,象征着焦裕禄根扎于兰考、扎根于人民、扎根于信念的情怀。
共筑美好——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油画) 280×560厘米 2019年 黄庆 2010年5月至10月,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中国首次承办的综合类博览会,也是注册类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该件作品根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现“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馆,以昂然挺立的姿势居于画面中心。主色调以国家馆的主体建筑红色为主,参考了中国古代漆器和传统朱砂的红色构成作品的基调,体现了千年来极具经典稳健的中国红的精神寓意,并配以黑灰色加以对比,表现出沉稳静穆而不失大气磅礴的气息。整幅作品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钢水·汗水(油画) 260×168厘米 1981年 广廷渤 中国美术馆藏 《钢水·汗水》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如实地记录了青年工人在炽热的炼钢炉前挥汗如雨、饮水解渴的劳动场面,着重刻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刚毅朴厚的性格特征。画家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形象,一丝不苟,精致入微,人物面颊上的汗珠历历可数。整幅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冶炼炉,但灼热感似乎扑面而来。40年的光阴过去,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钢铁冶炼企业的工作条件已经今非昔比,但作品的意义却没有过时,它仍在提醒人们,要继续保持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国家的脊梁(油画) 288×480厘米 2019年 董卓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以壁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了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10位科学家的群像,他们分别是:王淦昌、黄大年、邓稼先、钱学森、吴文俊、钱三强、宋文骢、谢家麟、王大珩、朱光亚。整个画面分为三层:使用冷调蓝色铺底,并用曲线和直线贯穿画面,在丰富画面内容的同时加强了整个画面的结构;中层用符号化的形式表现10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的代表性成就,不仅与背景中的结构线相呼应,也突出了画面的主题;画面上层则是10位科学家的形象,他们或坐或立,与底层、中层的结构线及符号相配合,个性鲜明地位于画面之中。
全山石 《血肉长城》 480cm×400cm 2009年
全山石 《八女投江》 300cm×200cm 2003年 宋惠民 《此地甚好·瞿秋白就义》 120cm×120cm 1983年
宋惠民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445cm×235cm 2009年
崔开玺 《上甘岭最后的屹立者》 320cm×243cm 2012年
崔开玺 《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 94cm×84cm 1984年 高泉 《毛主席在连队建党》 180cm×170cm 1983年 文国璋 《羊圈》 200cm×137cm 2013年
窦鸿 《渡》 200cm×170cm 1988年
-?E N 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艺术大观):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建党101周年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