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空军成立75周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东北老航校”),在烽火连天的解放战争初期诞生在长白山下,起飞在牡丹江畔,创造了马拉飞机、直上高教、酒精代替航油等一个个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孕育形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东北老航校精神,为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东北老航校是人民空军的摇篮,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新中国空军的许多著名战斗英雄,当年就是从这里飞上蓝天,威震长空,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老航校培养出来的各类航空人才,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初创时期的东北老航校

大批干部从延安奔赴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浴血奋战14年的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战胜利。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

1945年8月30日,刘少奇召见王弼[曾任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军委航空学校)校长]传达党中央关于在东北创办航校的决定,并指示:选派一批航空人员去东北搜集航空器材,为创办航校做准备。9月下旬,任弼时、刘少奇召见常乾坤[曾任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军委航空学校)教育长]时指示:尽快赶到东北设法创办航校,给将来的人民空军建设打下基础。在常乾坤等人动身那天,周恩来专程赶来送行,嘱咐大家:“你们是放出去的鹰,遇事要多动脑筋。”

1945年9月2日,第一批建校人员王弼、刘风、蔡云翔等人乘飞机离开延安,飞向东北。

10月2日,第二批建校人员魏坚、林征、吴恺、张开帙、许景煌、马杰三、熊焰、龙定燎等20余人由延安赴东北。10月15日,第三批人员常乾坤、油江、吴元任、李汉、于飞、张华等20余人由延安赴东北。10月中旬,曾和蔡云翔一起策划起义的白起、何健生、吉翔、陈静山、秦传佳等人在地下党的掩护下,几经周折,也于12月底到达东北,加入筹建航空学校的行列。

千方百计寻找航材

搜集飞机和航材的工作是在复杂动乱的形势下进行的,筹建航校的3批人员在到达东北后就兵分几路,凡日军可能留有航材的地方都派人去寻找。

气候恶劣,日伪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土匪、特务活动猖獗,搜集航材的人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一次,顾光旭在搜集航材时误入日军“731”细菌部队试验室,落下终身残疾。也有的同志在搜集航材时惨遭敌人毒手。

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在深山里,发现了被日军破坏掩埋的航材

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5月,搜集航材的人员走遍了东北30余座城镇和50多个机场,共搜集到各种日式飞机120多架,航空发动机200多台,油料数百桶,航空仪表200多箱,机床设备等物资2800多辆马车。这些为航校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日本飞行队基础上改编的沈阳航空队

1945年9月9日,驻沈阳奉集堡机场的一支日本飞行队在大队长林弥一郎带领下,向南逃跑,在本溪以西的山区凤凰城一带被曾克林、唐凯部队包围。

东北局获悉情况后,决定收编这支飞行队,为我们创办航校服务。

1945年10月初,处于重围之中走投无路的林弥一郎飞行队向我军投降。

10月中旬,东北局书记彭真和东北局委员伍修权在沈阳召见林弥一郎,亲自做争取教育工作,进一步阐述我党的政策,林弥一郎及飞行队300余人在感召下表示愿意参加航校的筹建工作。

10月下旬,这支日本飞行队正式改编为沈阳航空队,由刘风、蔡云翔等人负责航空队工作。

11月9日,又任命黄乃一为航空队政委。

11月下旬,又先后派顾磊、白平、刘西科、张培根、姚峻、李熙川等到航空队工作。

为了加强对航校筹建工作的领导,东北局于1945年11月中旬成立了航空委员会,伍修权任主任委员,委员有王弼、常乾坤(在赴东北途中)、黄乃一(秘书长)、刘风、蔡云翔和林弥一郎。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

妄图独占东北的国民党,1945年11月16日攻占山海关,25日占领锦州。

面对严峻形势,航空队根据东北局指示,向通化地区转移。到通化后,航校的筹建工作遂由驻通化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司令部司令员朱瑞和政委吴溉之负责。

1945年11月,抗大山东分校的1000多名学员奉命进军东北,于11月下旬到达通化地区。经报请东北局批准,从中挑选104名学员,又从炮校挑选5名学员,共109人到航空队学习。这是进入航空队的第一批学员。

1946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成立。

朱瑞、吴溉之分别兼任总队长和政委。航空总队下设教导队、民航队、学生队、机务队、修理厂等机构,共有500多人。航空总队的成立,标志着航空学校已经初具雏形。

1946年2月3日,国民党特务孙耕尧勾结曾任关东军125师团参谋长的藤田实彦,以暗藏的3000多关东军为骨干,组织了1.3万人的反共武装,在凌晨发动了旨在推翻新生人民政权、破坏航校筹建的暴乱。由于我军事先掌握情报,端掉了暴动指挥部,仅用两小时就平定了反革命暴乱,毙敌1000余人,俘虏3000余人,为通化建立巩固根据地扫清了障碍。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代号“三一部队”,朱瑞任校长,吴溉之任政委。在开学典礼上,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通化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代表中央军委和东北局作了重要讲话,祝贺我党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的诞生。 航校刚刚成立,国民党军队就攻占了沈阳、辽阳等地,战火即将烧到通化。为此,航校奉命向北转移,于1946年5月迁至牡丹江。

这是航校第一次大搬迁,任命常乾坤为校长、王弼为政委。6月1日,航校代号改为“六一部队”。

在牡丹江实现了“一飞冲天”的梦想

1946年5月中旬,航校编成飞行教员训练班,飞行一期甲班、乙班,一期机械班,并开始学习航空理论。 7月,飞行一期甲班开始飞行训练。

据吴元任回忆:一期甲班学员的训练就要开始了,但是当时航校只有四架“英格曼”式初级教练机,木制机体经过风吹雨淋,已破旧不堪。没有初、中级教练机怎么办?有的同志在研究讨论中提出:干脆一步登天,直接上“九九”高教机训练(直上高练)。

于是,大家开始讨论直上高练的可能性和具体困难。常乾坤校长总结大家的意见,以飞机性能发展的科学数据,说明直上高练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增加地面练习和带飞时间、教员严格要求、学员刻苦学习、没有把握不放单飞等措施,增加了教学人员的信心。

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1946 年冬,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合影

7月下旬的一天,天空蔚蓝,一架“九九”高教机的尾翼被拴上了红布条。

这是新飞行员放单飞的标志。第一个放单飞的正是吴元任,他曾在新疆八办航空训练班和安塞工程学校学习过,有基础,训练进度快。

当常乾坤一声令下,吴元任驾机滑行,机头抬起来了,飞机离开了跑道,飞上了天空。在航校任教的日籍教官由衷地赞叹:“奇迹,真是奇迹!我们今天真正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人无往而不胜的道理!”

直上高练成功了!虽然飞机只飞了一个起落,但却是了不起的一步。甲班12名学员平均只由教员带飞了15个小时,就驾驶“九九”高教机实现了“一步登天”的梦想。

以酒精代航油

1946年夏开飞以后,随着学员人数增多和飞行场次增加,油料消耗越来越大,开始紧缺。航校从缴获的日本有关资料中发现,日军曾进行过烧酒精的试验。

校领导于是决定,由蒋天然、顾光旭等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用酒精代替航空汽油的试验。 经过上百次试验,在把汽化器喷嘴加大到2.5毫米、酒精纯度提高到96%的情况下,调整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间隙及点火位置,发动机可以正常运转。

因酒精难以直接启动发动机,就增加一个汽油箱,开车时先用汽油启动,然后转用酒精。经过多次地面试车,发动机最大转速符合飞行要求。

为了尽快生产大批量高纯度酒精,6月初,航校派徐昌裕、胡华钦和郦少安、熊焰分别接管哈尔滨两家酒精厂,筹备生产高纯度酒精。

9月上旬,航校副校长白起和日籍教员黑田驾驶装满酒精的飞机飞上蓝天,上升、下滑、平飞、转弯,一切正常并稳稳着陆,试飞成功。用酒精代替航油,是航空训练保障史上的重大创新。

航校由牡丹江迁至东安

1946年10月21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简称“东总”)委派马文任航校第一政委,王弼改任第二政委。

11月中旬,航校校部由牡丹江移驻东安(今黑龙江省密山市)。

据机械班第一期学员何培元回忆:“一期机械班是老航校培养的第一批机务人员。

到1947年,多数同志就已独立维护飞机。当时一架飞机交给你,不分机械、电器、仪表、军械,从维护到修理一切都由你管。我们白天在机场工作,晚上在油灯下学习理论,到毕业时,个个都成了多面手。

” 由于机械设备缺乏、零部件不足,所以维修工作都靠手工操作,体力消耗很大。一副螺旋桨,一套机轮,拆下来,装上去,几架飞机轮换使用。

用自行车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几个人排队干,一两个小时才能打完。加油时,先从大桶倒入小桶,再提到飞机上加入油箱。严寒季节为启动发动机,要先燃起柴火加温,再用手摇启动,常常是几个人轮流摇上一百几十圈才能启动成功。经常是发动机没启动起来,很多人已累得满身大汗。当时既没有棉皮工作服,又没有棉手套,手上常常被金属粘掉肉皮。

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轮流用自行车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

航校的机务工作非常艰苦,但是大家为早日培养出飞行员、建立自己的空军,再苦再累也心甘。

航校在东安不断展壮大

1947年2月,在新疆学习航空的方子翼等29人和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刘善本等到达东安。东总任命刘善本为航校副校长。

4月初,根据刘善本的建议,航校从机械班选调24人组成领航班开训。 5月,飞行一期乙班开始飞行训练。日籍教员筒井重雄回忆带飞学员林虎时的情景说:“凌晨3时,大家就起了床。早饭大改善,白面馒头,大碗里是漂着肉花的白菜炖粉条。到了机场,天还没亮,只见中日机械师们早已忙起来了。我驾驶的53号飞机是用多架飞机的零部件拼凑起来的,不仅发动机、仪表、机翼、尾翼、起落架等不是同一架飞机上的,就是机身、机翼上的蒙皮也足足有50多个大小不一的补丁。

第一个带飞林虎,当我和林虎分别在后前舱坐好后,韩明阳、王洪智等几个学员和地勤人员轮流摇开大摇把,油门接通三次后,飞机才启动。我轻轻地松开刹车,稳稳地起步滑行,在缓缓地拉起升空后,我用右手捅了捅前舱的林虎,冲回过头来的他做了个‘自己试试’的动作。林虎使劲一点头,就毫不迟疑地握住操纵杆试着操作起来。后拉、前推、左搬、右压,飞机随着林虎的动作上升、下俯、左转、右拐。尽管是第一次飞行,我发现这个‘老八路’出身的学员真是一块学习飞行的好料!”

9月26日,东北局和东总对航校领导班子作出重大调整,任命参谋长刘亚楼兼任航校校长,东北军大副政委吴溉之兼任航校政委,常乾坤改任副校长,王弼任副政委,薛少卿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成立航校临时党委;调整了组织,成立第一、二飞行大队。

12月5日,中央军委电询东北局:“建设空军已经成了我党的迫切任务,你们对此有何计划,你处关于建立空军的准备工作,如飞机集存的数量种类,修理装备的能力,机件汽油的储蓄,空军人员的训练和数量,空军基地、航空站及工厂的准备以及可能发展的条件等,统望电告。”

12月12日,东北局复电军委,全面报告了航校的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3月下旬,校部由东安搬回牡丹江。4月,飞行二期开训。6月,航校决定由王弼等负责组织试制滑翔机。7月27日,试飞成功。

1948年12月8日和1949年1月2日,航校根据指示,连续两次召开党委扩大会,吴溉之、常乾坤、王弼等校领导分别在会上作了报告,就航校的形势、任务和方针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根据刘亚楼的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召见了航校副校长常乾坤、副政委王弼,并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常乾坤在汇报了我党在东北创办航校所走过的艰苦历程和取得了很大成绩后,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听了十分高兴。在汇报过程中,许多领导同志不时插话询问,气氛极为热烈。毛泽东兴致很浓,听得入神,当常乾坤汇报到航校已培养出空地勤人员500名时,毛主席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

中共中央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酝酿着下一步创建人民空军的步骤和蓝图。

3月19日,中央领导同志在详细听取了航校情况汇报后,采纳了常乾坤、王弼的建议,决定立即成立军委航空局。军委规定,航空局的任务,主要是指导与协助各大军区、各野战军接收新解放区之机场、设备、航空机械、器材及人员等工作,并在军委直接领导下作必要的调剂,以便逐步地、有计划地建设人民空军与人民航空事业;同时规定,航校建制上仍继续隶属东北军区,其所需干部及经费等均由东北局负责解决,在业务方面,与军委航空局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到了5月,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需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由东北老航校人员组成的17架飞机空中受阅编队飞过天安门。

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

12月,中央军委命令,以东北老航校为基础,组建七个新的航空学校,分别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至七航空学校。

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开国大典空中受阅编队

东北老航校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共培养出多种航空技术人员537名。其中飞行员126名,领航员24名,机务人员322名,场站、气象、通讯、仪表等人员65名,为人民空军、民航事业和航空工业输送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的历史使命,对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选自《纵横》2024年第11期,作者系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副会长,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微信号:zongheng-1983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纵横杂志):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种子”——东北老航校创建始末

(浏览 25 次, 今日访问 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