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代号的工厂 地如其名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大批科研人员 从各地奔赴这里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立下汗马功劳 通信地址曾只有信箱号码 工作内容严格保密
年过八旬孟昭玉老人,是国家选调来“四〇四”的第一批技术人员,到这里时只有20多岁。他回忆,当时只能告诉家人来了西北,联系地址就是兰州508信箱。

1958年,“四〇四”开始建设,对外称“西北矿山机械厂”。
孟昭玉来了之后,被组织安排负责热处理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他说:“给国家拿出‘争气弹’,全国人民高兴,我们也高兴。”
科研人员顶住压力
用老式机床完成精密加工
原子弹使用的核心设备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在没有精密数控机床的那个年代,要用这个机床加工出来,看似“不可能”。而当年,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原公浦的身上。
原公浦回忆说:“ 这项工作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的压力比天还大。”
这是一个非常精密的加工过程。如果尺寸合格,大功告成;要是不合格,几十万人所有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
顶着巨大的压力,1964年5月1日凌晨,这项工作终于完成。?
五个月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年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也取得成功。?
如今,63年过去了,“四〇四”已发展成核工业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依然在贡献着“核城”力量。?
孟昭玉老人说:“ 我们无怨无悔,我们没白来,我们作出了贡献。国家强大了,我们也有一份力量!”
来源:CCTV-13《新闻直播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央视军事):地图上找不到的“四〇四”,曾是我国核工程“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