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寻人记之31 间谍杨军


写了李小龙,寻思着写个龙年说龙系列。忽然间谍杨军被判处死缓的消息从天而降,那就逮住它,先讲讲这个杨军。

以前只知道杨恒均,在报刊看过他的文章。出了事,才知道他真名叫杨军。

他是隐蔽的间谍,又是活跃的大V(公知)。

作为隐蔽的间谍,他活跃地“出没”在美国、澳洲、中国各地。

作为活跃的大V,他隐蔽地输送着西方价值观,体面地做着代言人。

我所知道的杨恒均,最早发在刊物上的文章叫《美国怎样把灾难变成教科书——从“9·11”纪念看美国的灾难反思机制》,刊发于《劳动保护》2007年第10期。说对9·11美国人年年纪念年年反思,公众和媒体对灾难挖掘真相,榨取精华,锲而不舍,这种对灾难的反思方式不但有助于避免类似灾难的重复发生,而且也比较成功地处理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文章有两个醒目的小标题,一个是“媒体是追问灾难的排头兵”,这一节就是赞扬或者说歌颂美国。另一个是“最大的灾难是不许彻底追问灾难”,矛头对准了中国,并且拿美国新奥尔良水灾和济南水灾作对比,批评中国地方政府处理不当。济南水灾发生于2007年,因网友“红钻帝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称银座有人死亡,银座经营方报警后,“红钻帝国”被警方抓去拘留。这个事放在今天似乎没什么争议,但在当时闹得挺大。杨恒均就是其中的“助澜者”之一,他称拘留事件为“极端事件”。

其实吧,“9·11”事件最该反思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其中东政策。近期特朗普还“爆料”声称9·11是美国自导自演导致,且看媒体和公众如何彻底追查?

2007年济南水灾半年后,中国南方发生雪灾。杨恒均抓住机会,再次对中国政府救灾行动提出批评,还是原来的配方,就是处处拿美国和中国进行比对,也即是说拿美国的标准来套中国。这么一套,往往偏差就出来了,偏见也出来了。

刊物寻人记之31  间谍杨军

文章的矛头主要针对救灾后的表彰活动。标题为《别把灾难弄成立功和歌功颂德的机会》,刊于《西部论丛》2008年第4期。

批评照例要引到制度上来。文章说:“一个制度如果是健全的,我们根本不需要这类人物(英雄模范)出现,中国有大把——大概超过好几亿的人并没有满意的工作,其中想当警察‘为人民服务’的人少说也有一个亿,你没有必要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

文末作了说明“作者为著名网络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意思是与杂志无关。

作为“澳藉人士”,杨恒均不忘给他国的总理陆克文的反华行径辩护。他说,作为政客都是理性的,他无论是赞扬中国,还是反华,都是“顺应民意”的行为,他只看澳洲自己就好了,不用骂他,中澳关系很快会走出低谷。

刊物寻人记之31  间谍杨军

《懂中文的陆克文为何读不懂中国》,刊于《领导科学》2009年第27期。

杨恒均在2010年时,还爆出一个“劲爆”观点:贿选不是问题。

刊物寻人记之31  间谍杨军

《贿选不是问题》,刊于《廉政瞭望》2010年第11期。

文章宣称:“中国的乡村选举由于其规模,很难完全杜绝人情、族群与贿选,但二十多年的基层选举经验显示,这种选举制度比以前由上级领导委派和指定村长的做法要好得多。”“贿赂领导,不但是无底洞,而且是暗箱操作;而‘贿选’选民,却是阳光下的腐败,村民看得清楚,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次教训当然就教会他们知道去防治。”

说得倒轻巧。他的逻辑是,如果不贿选选民,必然贿赂领导。“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杨恒均公然说“贿选不是问题”的原因。

为了批评或者攻击的目的,黑的也可以说成白的。

作为间谍,他本来也就是游走于“黑与白”之间,

这是他的生存方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甲骨图图):刊物寻人记之31 间谍杨军

(浏览 14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