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于1950年6月18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8次会议批准采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历程

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只有特定的国家重要文件才能盖上国徽大印,正式生效。一个国家的国徽是神圣庄严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又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回1949年10月1日,从那一天开始回忆国徽的诞生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然而作为共和国另外一个重要标志的国徽却并没有在大典中出现,原本设计好悬挂国徽的天安门城楼,两重飞檐之间,却之挂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横幅,直到1951年5月1日,新中国的国徽才第一次正式亮相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那么为什么国徽会晚了这么久才出现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背后又有



1949年6月18号周恩来总理主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其中第六小组负责研究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念、首都等方案。马叙伦被推选为第六小组组长之后,便立刻召开会议,商讨相关事宜。1949年7月15号,《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等报刊,刊载了一则启事: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全国人民征集,国旗,国徽,国歌,并对国旗,国徽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此后仅一个多月时间,马叙伦带领的第六小组,就收到应征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



然而经评选委员会专家一一审阅后,应征稿件竟无一入选,大多数稿件吧国徽都设计成了普通证章或者是纪念章形式而这并不符合国徽的设计要求,马叙伦立刻就将所有的设计方案据实上报给中央,毛主席看到征集的国徽设计图案后也认为不够理想,并且谈了自己的意见:“国旗上不一定要表明工农联盟,但在国徽上应当表明。”9月14日,第六小组传达了毛泽东对国旗、国徽设计的意见,为国旗、国徽基本样式的设计,确立了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重要标准。随后请专家成立专们设计小组进行国徽的设计,设计小组分为两组进行,一组由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成员有梁思成先生的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油画家李宗津、中国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学的罗哲文等。


梁思成和林徽因小组


另一组则由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挂上新国徽,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抱病参加设计工作。大家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决心拿出最美好的设计,为祖国增光。


张仃、周令钊小组


9月25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会议,协商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在会议上国旗的图案顺利通过,而两个设计小组所设计的新国徽图案经过反复讨论仍然没有通过,考虑到国徽事关重大,草率不得,因此有人建议,国徽暂不确定,毛主席也感到这事不能够急,他最后说国旗已经确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原小组仍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中央人民政府去决定。




1949年10月张仃、周令钊小组方案


张仃、周令钊小组的方案确定了麦穗,齿轮,天安门三个主要元素,最终样子的国徽也是以这个版本为蓝本而来。这里还有个小插曲,两个小组为该不该用天安门展开了激烈争论,梁思成和林徽因小组认为天安门系封建社会产物,不应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徽上,而张仃、周令钊小组则认为天安门是中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象征,同时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的地方,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发生在这里,新中国也在这里宣布成立,因此将天安门作为国徽的主体是不言而喻的。最终,中央传达了一条意见:国徽当中一定要有天安门的形象,接纳了张仃、周令钊小组方案。周恩来将进一步完善国徽设计的工作交给了梁思成。(当时梁思成是非党人士,张仃是从解放区来的。周恩来对张仃说:“你们合作吧。”)


1949年10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小组方案


梁思成和林徽因小组方案大胆的将中国的古玉璧结合到国徽上,富有文学气息,其中的五星和红色的绶带也是首次出现,这最终也体现到了国徽上。

1950年6月10日政协第五次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国徽图案。受张仃提交的国徽图案启发,会议决定将天安门设计到国徽中,并要求重新设计。

同年6月15日,张仃等人提交了修改后的国徽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是,天安门从斜透视改为正透视。



6月17日,林徽因、梁思成也提交了修改方案。该方案中,用国旗以及国旗映照下的天安门来表达新中国的政权特征,显然比只用天安门好得多。这是林徽因、梁思成设计国徽时最重要的一个创意。



1950年6月18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同年9月20日,国徽正式公布。


刘少奇、张澜在审看国徽图案


陈云在审看国徽图案


毛主席主持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国徽图案


我们的国徽上的麦稻穗,是谁提议画进国徽图案里的呢? 1942年冬天,山城重庆,寒风阵阵,宋庆龄同志在她寓所,为欢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而举行茶话会。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茶桌上摆着重庆近郊农民送来的两串颗粒饱满的禾穗,被炉火映照得金光灿灿。这时有人赞美这禾穗真象金子一般。宋庆龄说:“它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周恩来同志抚摸着饱满的禾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禾穗画到国徽上。”果然,全国解放以后,他没有忘记自己在那次茶话会上的讲话,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时,他建议要把麦稻穗画上去。国徽二次修改时,周总理又建议,我国北方种小麦而南方多种水稻,要把水稻也加上去,不能只有一种,最终我们就在国徽上看到了外圈为小麦内圈则为水稻。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部分终于诞生了,接下来就是要把他做成实际浮雕成品了。

(浏览 69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