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曲 《想起周总理纺线线》 说起

■歌曲内容的背景是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一九四三年十月的天,

红个丹丹的太阳照呀么照枣园。

敬爱的周总理呀,

盘腿坐在纺车前,

手摇纺车吱扭扭转,

吱扭扭吱扭扭转,

咱们总理带头纺线线。

哎嗨嗨嗨,

周总理纺的线哪又匀又细,

白个生生真好看……

19771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一场纪念周总理的文艺演出在首都剧场举行。时任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的李双江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歌曲《想起周总理纺线线》,寄托了对周总理的深深思念之情。演出结束后,已经73岁的邓颖超激动地走上舞台,紧紧地握住李双江的手,百感交集地慨叹道:“这首歌没有高山,没有大海,没有青松,没有白云,只有一架纺车和一个纺线人,却把我带回当年暖烘烘的窑洞里去了!”

《想起周总理纺线线》,是众多纪念周总理歌曲中的佼佼代表。这首歌由来信、德贤作词,利国、双江作曲。德贤,是李双江的母亲宋德贤,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参与创作出如此感人的歌词,说明中国人民对于周总理的感情之深,对周总理的爱戴,完全发自内心深处。1984年中国唱片社选编了《19491984优秀群众歌曲200首》,该歌曲被选入其中,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反复传唱,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歌曲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湮没于音乐长河中。究其原因,应该是歌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它集艺术性、时代性、通俗性于一体,又由具有鲜明演唱风格和诚挚感情的歌唱家演唱。但是,更为重要一点的是歌曲内容的背景——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周恩来带头参加纺线。

从歌曲 《想起周总理纺线线》 说起

戈跃创作的油画《普通一兵》

1937113日,中共中央机关由保安迁到延安。96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11月至19381月改称陕甘宁特区政府),林伯渠任边区政府主席。管辖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处的23个县,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就在陕甘宁边区内。延安作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的战略总后方,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也记录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进行生产自救的佳话。

■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危机■

1939年初,陕甘宁边区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开始露头,财政危机日益明显。主要原因有四点:

日本侵略者将陕甘宁边区作为重点进攻对象。1938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由于兵力和补给的延缓,日军改变了侵华战略,停止了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使其陷入多线作战、战略上极为被动的困境。为摆脱困境,日军作出了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决策,多次派出重兵,进攻八路军千里黄河防线,甚至派出飞机对延安狂轰滥炸。

国民党顽固派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日热情高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了战略总后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迅速朝着延安靠拢。蒋介石对此深感惶恐,竟颠倒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主次地位,愚蠢地认为共产党对其构成了威胁,掀起了反共高潮。自1940年冬起,更是完全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并紧急指派胡宗南部为主的大批部队进驻陕甘宁边区周围,实行封锁,完全断绝了该地区同外界的经济往来。全国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财政开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拨款及海内外人士的捐赠。以1938年为例,这一部分资金占陕甘宁边区整个经济收入的51.6%。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加剧了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危机。

自然灾害严重。主体部分位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自古以来便是土地贫瘠、粮食不足之地。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间,干旱、瘟病、洪水、冰雹、风灾轮番侵扰,农业生产呈现连年歉收的局面,人民生活日益困窘。据统计,仅1940年的雹灾、旱灾和水灾,就造成约64万人受灾,占陕甘宁边区总人口的近43%,为边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赈灾、救济压力。《解放日报》当时的新闻报道说:“安塞洪水为灾,所有川地禾苗尽被淹没,山下所有平房亦均水深二尺有余,冲毁房舍亦甚不少。……川口、姚店、青化三区的大丰川地都被淹了,水头竟卷到街心了。……留守店至二十里铺附近立刻变成一片汪洋,把都已长得和人差不多高的玉米、高粱、麻子和黑豆、蔬菜、瓜果、糜子、谷子等秋禾都卷进河心,连根也不见了。”

边区脱产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粮食供应陷入危机。随着陕甘宁边区影响力和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全国各地奔赴边区的进步青年与党政军人员日渐增多,他们大多不从事劳动生产,因而边区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西北财经办事处曾对边区脱离生产人员专门进行了调查统计:1937年,仅有1.4万余人,1938年上升至1.6万余人,1939年上升幅度最大,总数达到49686人,1940年又增至61144人,到1941年时,高达73117人,占边区总人口的5.37%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动摇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是知难而上,凭借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朝着国内外敌人及自然界的困难发起了勇往直前的挑战。19391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动员边区全体人员开展大生产运动。2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又提出了著名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动员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一时间,官兵与群众纷纷响应号召,提出了“自给自足”的口号,边区军民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41年,鉴于当时困难有增无减的局面,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要走生产自救的道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发展到了高潮。

■周恩来提议在枣园举办纺线比赛■

在大生产运动中,王震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开垦南泥湾,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创造了“陕北的好江南”的奇迹。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进行生产自救。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率先解决的是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军民们吃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穿。边区原本不产棉花,过去边区军民穿的棉布,主要是靠商人从关中等地贩运而来。国民党顽固派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后,通往边区的大小路口处均设立了关卡,对棉花、布匹严格查处。就连一些回娘家的媳妇带的包袱皮都被没收了。棉布从何而来呢?边区政府号召,还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向大自然要。沉睡的荒山上除了种植粮食,也种起了棉花。棉花生产出来了,又怎么把它变成棉布呢?边区政府提出,同样靠自己的一双手,自己纺纱织布。

纺纱织布,最早是由朱德总司令提出的。他在深入基层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了延长、延川等地的民众仍然利用古老的纺车纺线织布。朱总司令眼前一亮,立即发出了开展“纺线运动”的号召。因此,几乎早已被许多人淡忘的纺车,重新走进了千家万户,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大显身手。他们将纺车放在自己的住室中,闲暇时分,便坐下来摇起纺车。

在朱总司令的倡议下,还形成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有同志来谈工作,首先问你会不会纺线,若不会,就手把手教给你,直到你掌握要领后再谈工作。而董必武、何连芝夫妇离开延安时,出于精简行李的需要,丢弃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唯独一辆纺车,舍不得丢弃,夫妇二人护着,一直把它带到了西柏坡。

周恩来为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时候,就带领同志们耕作,还经常在闲暇时唱起《兄妹开荒》。

1943628日,周恩来一行离开重庆,乘坐卡车奔赴延安。一天,他与任弼时散步,遇到了刚刚从南泥湾回来的八路军359旅旅长王震。王震见他们穿得破破烂烂,不由十分感慨:“哎呀,你们穿这么旧的衣服,怎么出行嘛!”周、任二人互相打量了对方几眼,确实,穿得早已泛旧的军装上,还打着不少补丁。任弼时却笑着对王震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王震说:“那也不能太穷相!我上次送给你们的新棉衣呢?”周、任二人缄口不语。警卫员忍不住说出了真相:“都让任秘书长和陈大姐送给下边的同志穿了!”任弼时拉着王震,极其认真地说道:“王胡子,你一次次送东西只能解近渴,并不是长久之计。”看了看周恩来,他接着说:“这样吧,南泥湾树林里木材不是很多吗?干脆支援我们一些纺车,让我们也来一个纺线运动,怎么样?”

不久,王震派战士给中央机关送来了一批纺车。周恩来虚心请教纺线水平高的陈琮英(任弼时夫人)等同志,细致、踏实地钻研了润棉条的湿度、卷棉条的松紧、装锭的高低松紧和摇车抽线的协调、接头等技术。

有一次,周恩来专程拿着自己刚刚纺好的线请任弼时夫妇挑毛病。任弼时仔细看了线穗,的确纺得又细又匀,连夸周恩来纺的线达到了头等标准。可陈琮英却挑出了瑕疵,原来这卷线断头处的结打得太粗糙了。于是,她教会周恩来打小结。周恩来谦虚地说:“弼时啊,咱们都是半路出家,哪顶得上琮英行家里手!我的毛病真让琮英给挑出来了,看来还需精益求精啊!”

周恩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熟练掌握了纺线技巧。他还与任弼时利用物理学知识对传统的纺车进行了改良:在纺车的锭子上套了一个加速轮。这样一来,转速大大加快,劳动强度同时降低了不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为了提升纺线水平,交流经验教训,在周恩来的提议下,19443月的一个上午,中央机关在枣园举办了一场纺线比赛。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架架新式纺车,一捆捆棉条整齐地垒在纺车前。一些中央领导都以普通选手的身份前来参加比赛,其中便包括周恩来、任弼时等人。9时整,随着发令员的一声哨响,空地上的纺车一齐开动,枣园里顿时响起了“嗡嗡”的纺车声。周恩来沉稳而老练,不慌不忙,不一会儿就纺出了个萝卜状的线穗子。站在一旁观看的军民赞不绝口,人群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12时许,纺线比赛结束。周恩来、任弼时等人提出:自己虽然纺出了头等线,但平时参加劳动的时长并不及其他同志,纺的线不参加评比。但因其所纺之线质量高、数量多,大家还是执意把他们评为“纺线能手”。

在周恩来等人带动下,边区的纺线活动蔚然成风■

(节选自《党史博览》2020年第1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党史博览):从歌曲 《想起周总理纺线线》 说起

(浏览 1,68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