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河顺文艺.第995期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近期文章预告

*纪实文学 国之重宝《赵城金藏》在沁源(下)–王和岐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纪实文学】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英雄沁源县人民抗日战争中守护国宝做出的重大贡献

| 王和岐

内容提要

国之重宝《赵城金藏》,6000多万字,16.8113万版,6980卷,是金代山西潞州长子县民女崔法珍,断臂明誓,募化经资,历30年独立完成的一部雕版刊印大藏经。上世纪三十年代,《赵城金藏》,在山西省赵城县即今洪洞县,被重新发现并命名为《赵城金藏》,轰动世界。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阎锡山都曾图谋劫走《赵城金藏》而未得逞。在日寇觊觎抢掠《赵城金藏》时,我八路军、太岳区党政军民通力配合,将《赵城金藏》全部转移。《赵城金藏》在太岳区沁源县山里一个废弃小煤窑中,安全藏匿4年多时间。沁源县党政军民为守护中华民族无价瑰宝《赵城金藏》,做出了不懈努力、重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岳区、沁源县党政军民将《赵城金藏》安全移交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于新中国成立前,全部移交给北平图书馆。
 
《赵城金藏》是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敦煌遗书》同列为四大镇馆之宝。北京国家图书馆,历17年时间,将《赵城金藏》修缮完工。在《赵城金藏》基础上,任继愈主编出版了《中华大藏经》。英雄的沁源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为保卫守护国之重宝《赵城金藏》,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从而使这部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大藏经得以存世,重版,传世。
 
本人管见:
 
一、山西省,长治市,特别是沁源县,应进一步重视《赵城金藏》在沁源县藏匿遗址的保护,加强《赵城金藏》在沁源的专题研究。
 
二、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文件,决定北京市与太行革命老区长治市结成帮扶对子。北京市与山西省也出台了专门文件,北京市十二个区与长治市十二个县区也结成帮扶对子,其中当然也包括沁源县。
 
为此,北京国家图书馆,应回报太行太岳老区革命根据地沁源县,出资、出书、出力,大力支持沁源县建立《赵城金藏》在沁源纪念馆。鄙愿若成,则善莫大焉。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赵城金藏》,因供养于山西赵城,即今洪洞县广胜寺而得名,而流传于世

 

《赵城金藏》经,于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前后历经30年。《赵城金藏》刊印完成后,崔法珍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将刊印本《赵城金藏》,奉送到金朝国都燕京。她受到金世宗的高度重视和隆重欢迎。金世宗敕令在圣安寺设坛,授予崔法珍出家比丘尼戒。三年后,崔法珍又将《赵城金藏》经版,奉送到金中都即今北京,并印刷流通。《赵城金藏》经共计168113版,6980卷,约6000多万字。

为了表彰崔法珍以一己之力,历30年雕版刊印《赵城金藏》的巨大功绩,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在圣安寺设坛,崔法珍被金世宗御赐紫衣袈裟,并敕封崔法珍为“宏教大师”。这是崔法珍荣获的最高荣誉称号和嘉奖,也是金世宗皇帝代表国家,对崔法珍以一己之力,雕版刊印《赵城金藏》的巨大贡献的全面肯定和表彰。她当之无愧。

潞州长子县奇女子崔法珍,因其“不可思议之发心明誓”,“不可思议之蹇修命运”,“不可思议之传奇故事”,“不可思议之宏毅精神”,为国家所表彰,为史籍所记载,为人民所千古颂扬。

《赵城金藏》之后600年,问世的《乾隆大藏经》,是乾隆皇帝举全国之力,自收集经本,到雕版刊印完成,前后历时整整十年。崔法珍却以一介民女之力,独臂行走,四方募化,历时30年,完成雕版刊刻开宝大藏经,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就在今天来讲,用现代化印刷设备,印制6000多万字的文字巨著,也是必须列入国家计划的重大文化工程。何况在800多年前,独臂残弱女子崔法珍,能以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巨大文化工程。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

《赵城金藏》问世以后,在元代曾多次修补完善经版。其中那副著名的扉页佛像画,即雕刻于元朝时期。此期间,洪洞县广胜寺僧人专门到元大都(今北京)请印经卷后,运回赵城县,在庞家经坊加印扉页画,并拓裱装帧成卷轴式。另外,大藏经中还配补了一批明代补抄的经卷。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赵城金藏》虽然产生于金代,但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到1933年春,才又被国家佛学专家重新发现。具体讲,是上海高僧范成法师,到洪洞广胜寺访察时发现的。1934年,支那内学院著名佛教居士欧阳渐,特派弟子蒋唯心,到山西洪洞广胜寺,负责“校检”前一年刚发现的古版经卷。

蒋唯心在广胜寺连续辛勤工作40多天。他将大藏经全部展阅一遍,逐卷做了登记。他经过多方面研究,最终确定这部大藏经是金代雕版刊刻印制的。蒋唯心依照佛教典籍学术惯例,将这部大藏经命名为:《金藏》,即金代版大藏经。又因为这部大藏经,是在山西省赵城县即今洪洞县广胜寺发现的,学术界便一致称之为:《赵城金藏》。由此《赵城金藏》成为洪洞县广胜寺镇寺之宝。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洪洞县广胜寺,是山西省也是全国著名的名寺宝刹。广胜寺飞虹琉璃塔更是闻名遐迩。前些年,我曾几次到洪洞县广胜寺观瞻,所以对《赵城金藏》的传奇故事非常关注和熟悉。《赵城金藏》不仅是国家重要宝典古籍,在国内,尤其在赵城洪洞老百姓心中,也是无比的神圣、崇高和神秘。当地老百姓每到广胜寺烧香拜佛,得空便将《赵城金藏》经卷偷偷扯上几页,回到家中供奉起来。据说此经页能逢凶化吉,给全家带来吉祥平安。因此《赵城金藏》也损失了部分经卷,到抗日战争时期尚存4700余卷。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广胜寺

《赵城金藏》名闻遐迩,引起了各界关注,觊觎并企图巧取豪夺国宝的各路豪强不在少数。

1935年《赵城金藏》被发现、命名、报道后,在国内各界引起了轰动和关注。1937年9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就曾派驻扎在当地的国民革命军第14军军长李默庵,在赵城县专门召开过几次地方绅士会议。李默庵提出:“为防止日军进攻,国宝丢失,意欲将《赵城金藏》运往大后方保存。”赵城县士绅们和广胜寺方丈主持等,一致坚决反对。理由是《赵城金藏》,“在广胜寺怕损坏了,运到西安,也未必不受损坏”。由于反对声音强大,蒋介石的图谋没有得逞。蒋介石的图谋如果得逞,恐怕《赵城金藏》必然会被劫往台湾,将给新中国历史文化宝籍造成重大损失。

1938年2月26日,日寇占领了赵城县,广胜寺处于日军占领区内。1938年4月8日(农历三月初八),阎锡山特派专人到广胜寺,想把《赵城金藏》,转移到当时第二战区指挥部所在地晋南吉县克难坡。阎锡山这一要求,也遭到当地士绅和广胜寺方丈主持的婉言拒绝。

对于《赵城金藏》,日本人业已觊觎很久。1940年至1941年期间,日本人就以各种考察名目,多次到广胜寺打听窥探《赵城金藏》的下落。当地士绅和广胜寺方丈主持应付他们说:国民党中央,早已将大藏经运走了。

此前1930年左右,广胜寺僧人,曾将《赵城金藏》转移到广胜寺的上寺大佛殿内保管。每逢农历三月十八日庙会,僧众还把《赵城金藏》佛经专柜陈列,供群众观瞻。抗日战争开始,为了安全,广胜寺主持将《赵城金藏》安放到飞虹琉璃塔内,将塔门用砖砌死,并对外宣布,由于战乱,不再允许庙会期间游人上塔观光游览。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1942年初,日寇在距离广胜寺西南2公里处的道觉镇建立了据点。4月中旬,道觉镇据点的日军通知广胜寺主持,农历三月十八庙会(公历5月2日)时,日本人要上广胜寺飞虹琉璃塔游览。

广胜寺主持力空法师接到日寇通知后,知道日寇存心不良,意在掠夺《赵城金藏》。他想,如果打开塔门,日本人进入宝塔,看到《赵城金藏》经卷,必然抢掠而去。《赵城金藏》实乃国之重宝,如若丢失损失重大,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赵城金藏》落入日本人手中。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力空法师(1897-1972),别号念死

力空法师想到,驻扎在附近的朱德总司令率领的八路军部队,是真正抗日的人民军队,在当地威信极高,值得信赖和托付。于是,力空法师急忙跑到赵城县抗日军政府,报告了日军要上广胜寺飞虹琉璃塔的紧急情况,请求八路军抗日军政府出面保护《赵城金藏》。

当时的赵城县属于中共太岳二地委。赵城县县委书记吴辰、县长杨泽生,立即将此情况报告给太岳二地委领导。同时,中共太岳二地委也从临汾情报站情报员穆彬那里得到情报,得知日寇要抢劫《赵城金藏》的企图。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敏鋭地意识到,保护《赵城金藏》,是一场保卫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的争夺战,必须当机立断,组织力量,将《赵城金藏》立即转移到安全地方。太行二地委一方面向太岳区党委书记安子文请示报告,一方面指示中共赵城县委地下党员杨百庆、傅青菱等人,隐蔽化装,以教师身份前往广胜寺,与力空法师接头,联系,具体研究制定抢救转移《赵城金藏》的方案和稳妥办法。

太岳区党委书记安子文,根据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等提供的情况和报告,经区党委、军区和行署领导研究,立即上报请延安党中央批准。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也做出全力保护转移《赵城金藏》的重要指示和安排。他们决定派出八路军精干部队,插进日军重重包围的赵城广胜寺,赶在日寇动手之前,全力抢救出《赵城金藏》。

1942年4月27日晚,经过周密部署、精心策划安排,中共太岳二地委和第二军分区,组织二分区基干营,以及赵城、洪洞游击大队,太岳二地委部分机关干部,邻近县的民兵,共一百余人,每人带一条床单或包袱布,在广胜寺力空法师等僧人的配合下,分组进入广胜寺。他们从飞虹塔内,将4700余卷《赵城金藏》全部打包背运出来。

此时已是4月28日凌晨。抢运人员在太岳二分区基干营和赵城、安泽游击队的掩护下,快步疾行,到了距广胜寺15里左右的郭家节村(现洪洞县明姜镇下辖村)。大家将经卷装入由当地党组织、村干部已提前预备好的毛驴驮筺内。

毛驴驮筺编队驮着《赵城金藏》,朝东南方向走山路,到洪洞县苏堡镇村后,向东进入古县。然后再经古县岳阳镇安吉、麻家山、黑虎庙等村,将经卷驮运到太岳二地委驻地,安泽县唐城镇西北端的亢驿村,经小马岭古道,安置在小马岭区公所的娘娘庙(三孔石窑)内。

同年5月初,日寇便开始对太岳南部地区进行夏季大“扫荡”。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果断决定,立即将《赵城金藏》转移到更安全地方。他让每个战士肩背20余卷《赵城金藏》佛经,组成编队立即转移。运经队伍出发前,史健书记宣布了一条铁的纪律:“人在经卷在,要与经卷共存亡”

5月初到5月28日,日寇的“扫荡”才结束。太岳二分区的干部,战士背负经卷,在小马岭、泽泉一带的山上,与日伪军队周旋了近一个月。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赵城金藏》,在沁源县聪子峪乡水峪村積厚窑记煤窑中,安然存放藏匿了四年多时间

 

1942年7月初,对日寇斗争形势趋稳。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等,才又组织毛驴驮经队,由安泽县亢驿村向东北方向出发,从神父岭翻山,进入沁源县境,经西桥寺、上庄村、中峪村镇、柏子镇(灵空山)、李元镇、郭道镇的相关村庄,最后到达聪子峪镇水峪村,将《赵城金藏》全部经卷移送交给太岳行署。在抢运保卫《赵城金藏》的路程中,有8名八路军战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宝《赵城金藏》的安全。

1942年7月初开始,太岳行署将《赵城金藏》经卷,安置在绵上县今沁源县一个废弃的小煤矿井内,并由太岳行署专员牛佩综、行署秘书刘济荪直接管理。沁源人民坚贞不移,在太岳山深处,沁河源头,不屈不挠安然守护了《赵城金藏》4年多时间,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1946年秋天。

这个小煤窑,就是沁源县聪子峪乡水峪村煤窑沟水利圪槽的积厚窑记煤窑。

我太岳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合力抢救转移国宝《赵城金藏》的事情,在当时就是个大事件,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当年的《太岳日报》和《新华日报》(华北版),都曾作过专题报道。

1942年5月9日的《太岳日报》第二版,以《广胜寺佛经四千七百余卷被我武装夺回》为题报道: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1942年5月9日,《太岳日报》刊登的抢救《赵城金藏》的通讯稿
“赵城广胜寺,为二千余年之古迹,该庙藏有古代佛经4700余卷,素为古代文化之珍宝。日寇占领赵城后,觊觎此经已久,近拟设法盗取。此事经我发觉后,即配备精锐武装,在xx和尚向导下,于上月x日晚,将此自经夺回,现已转送边区政府保存。”

1942年7月6日,《新华日报》第四版,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1942年7月6日,《新华日报》刊登的抢救《赵城金藏》的通讯稿

(前面文字内容与《太岳日报》相同)……日寇占领赵城后,觊觎此巨经已久,近且设法盗取。为我当地军政民发觉,遂配合精良武装,并得到该寺和尚之助,于日前将该经全部抢救出来,已转送边区政府保存。

从这两报的专题报道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当时情况非常紧急的条件下,我太岳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是如何通力配合,将《赵城金藏》国宝典籍抢救出来,并安全转移的。这也充分说明,即便在抗日战争,烽火燃烧,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特别是山西省太岳区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具有怎样高度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自信、责任和使命感,而且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抢救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瑰宝典籍的。

我八路军,山西省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抢救和有效保存《赵城金藏》的重大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车轮的前行,新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非凡的文化、历史价值。太岳二专区地委书记史健、专员兼安泽县长杨少桥等地方党政军主要领导,以及广胜寺力空主持法师等爱国僧人,为保存、藏匿、抢救、转移《赵城金藏》国宝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上。

当时的太岳区区委驻地在今长治市沁源县,全县党政军民,为保护、保存、藏匿、守护国宝《赵城金藏》,时间长达四年多时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山西人、太岳人,今长治市沁源人,创造的这一历史丰功伟绩,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丰碑上。

长治市沁源县是个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千年古县,西汉始置县治,名谷远县。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因沁河发源于此,始名沁源县。沁源县也是山西省长治市最北部的一个县。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西北紧依太岳山主峰。海拔2523多米,平均海拔1400米,最低处龙头海海拔939米。地理位置处于太岳山与太行山交界处。这里系太岳山系主脉,山地丘陵占98.7%,平川仅占1.3%。

沁源县境内,峰峦迭嶂,林木茂密,主要有灵空山、云盖山、天池山、云梦山等28座大山。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将此开辟为太岳抗日根据地。我八路军129师386旅,115师第343旅、344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八路军随营学校(抗大分校),中共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司令部,山西牺盟会,山西新军决死队,等重要机关都曾在此驻扎,建立总部基地。

我中共党政军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陈赓、薄一波、安子文等许多重要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所以,在沁源县,我党政军民组织力量强大,人民政治觉悟高,爱国抗日杀敌激情高涨。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朱德(左)、彭德怀(右)在晋东南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沁源围困战”就发生在这里。沁源县由于地理区位形势独特。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保持与延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华北各革命根据地联络,以及重要干部安全过往的太岳区西线交通要道的主要区段。它承载着我山东、冀南、太行革命根据地人员,到达晋绥、陕甘宁边区的中间站的重要中转枢纽作用。因此,沁源县也被称之为“延安与晋冀鲁豫及华中的交通孔道”。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为此,日寇早已将沁源县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心腹大患,并处心积虑地必欲除之而后快。自1938年2月到1942年2月,四年时间内,日伪军以“四面并袭”,“分进合击”、“铁壁合围”、“辗转清剿”等战术,对沁源县革命根据地,持续不断地进行过6次残酷的大“扫荡”、大“围剿”,给沁源县人民带来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沁源县党政军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为此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并付出沉重的代价。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沁源围困战示意图

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围剿”,我太岳区沁源县党政军民,有组织有领导地、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反围剿、反扫荡”斗争,这就是全民参与的“沁源围困战”。我党政军民,对占据沁源城的日伪军实行“空舍清野”运动,把粮食、柴草等物资全部搬光,把水井填死,让沁源成为一座孤城、死城,使沁源城内的日伪军成为被锁在囚笼中的垂死困兽。最后,我党政军民取得“沁源围困战的全面胜利,日伪军以彻底失败告终。”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沁源围困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最为辉煌的篇章。当时沁源围困战就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和表彰,得以广泛宣扬和传播。

1944年1月1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由该报总编辑陆定一同志亲笔撰写的社论《向沁源人民致敬》。社论赞扬:“模范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沁源县人民的英雄事迹,和对日斗争经验绽放出“万丈光芒和异彩。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和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一股以革命文艺形式写作、宣传沁源县党政军民抗日事迹和经验的文艺创作热潮。1944年12月,延安鲁艺学院著名作家柯蓝,根据沁源人民抗日斗争事迹,创作了长篇章回体小说《洋铁筒的故事》。这是解放区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被翻译成七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1944年12月初,著名作家周立波,随八路军南下支队,从延安来到太岳区。他向沁源县县长张学纯同志,进一步采访调查了“沁源围困战”的情况。他由此撰写了著名散文《沁源人》,热烈歌颂,赞扬沁源人民的抗日英雄业绩和革命民族气节。

1944年底,薄一波同志亲自指导,延安鲁艺学院排演了由著名剧作家王震之、吴雪与刘开基,三人合作编写的七幕话剧《沁源围困战》。1945年元旦,话剧《沁源围困战》在延安正式演出后轰动一时,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1939年6月10日,薄一波从陕西秋林返回部队后,在沁源活凤村召开一纵队第三次干部大会,传达秋林会议经过。大会致电阎锡山并通电新军各部,要求收回取消决死队番号和政治委员的成命。会后,举行了追悼战斗牺牲烈士大会。图为薄一波在会上讲话

沁源人民创造的“沁源围困战”的英雄事迹和宝贵经验,还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表彰,沁源县人民的代表受到他们的热情接见。

1943年10月,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同志,荣获抗日模范县委书记殊荣,他还被推选为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正式代表。1945年初,刘开基同志到达延安后,和薄一波同志,一起受到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林彪等领导的接见。他们高度评价“沁源围困战”的经验、意义和作用,并要把沁源县军民围困、并战胜日伪敌军的成功经验,推向全国各地抗日根据地。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

1945年4月,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习仲勋警卫员的沁源籍战士孙炳文,随习仲勋同志在延安枣园开会时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经习仲勋同志的特意介绍,得知孙炳文是沁源人时,十分高兴。毛主席拍着孙炳文的肩膀说:“好啊!沁源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1943年11月23日之后,在三个多月时间内,中共中央主办的延安《解放日报》,陆续刊登了《新华日报》驻太岳区特派记者江横(董谦),采写的十多篇关于“沁源围困战”的连续通讯报道。

1945年4月,中共沁源县县委书记刘开基同志,在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还受到了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毛主席非常动情地握着刘开基同志的手说:“好,好啊!沁源人了不起,是英雄!”

就是在长达4年“沁源围困战”的特殊战争条件下,沁源县党政军民,依然安全完好地守护、保存、藏匿了中华民族国宝《赵城金藏》。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沁源县马森村圪桃庄郭家院–沁源围困战指挥部旧址之一

过去我曾多次去过沁源县灵空山观光,主要看了沁源县灵空山原始森林景观。2024年8月13日至14日,我随长治市记协采风团,到沁源县采风。沁源县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的负责同志,组织我们参观了沁源县里保存的许多太岳区革命遗址,还有花坡、沁河之源等。让我十分感动,收获颇多。

此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我们参观了著名作家连云山先生的故居。连云山先生是沁源县人,我的老朋友。上世纪1944年7月4日,我在北京专门与连云山先生聚餐,到他家里拜访,合影。连云山先生亲笔题签赠我他的名著:《谁先到达美洲——纪念东晋法显大师到达美洲1580年》。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连云山先生此书以翔实的史料、有力的证据,击破了西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谎言与笑话。他证明中国人、山西襄垣人法显大师,比哥伦布早1080年到达美洲,改写了世界历史文化格局。这是当代一个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人——连云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

《赵城金藏》、连云山《谁先到达美洲》,仅这两大文化贡献,就足以使每个沁源人高仰骄傲的头颅,睥睨天下。

令人遗憾的是,我这次去沁源县没能到沁源人民匿藏、保存《赵城金藏》的小煤窑遗址去瞻仰观光。不过以后还有机会。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向沁源军民致敬》碑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作 者 简 介

【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王和岐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黄碾镇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国际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曾任山西潞安集团副总经济师,调研室与史志委员会主任,兼史志办主任,兼任档案馆馆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

王和岐从事书法、篆刻、文学艺术活动50余年,书法作品经常参加省市部全国展览并获奖。广州亚运会期间曾创作发表百米草书长卷《广州赋》,及百米行书长卷《中国潞安赋》。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上党碧松煙斋】《赵城金藏》在沁源(中) | 王和岐

(浏览 7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