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人民日报“老老前辈”太行山麓编织爱情故事——刘希玲和陈玉秀

?

?

? ? 建党百年纪念,多有前来约访党史和人民日报史。此时,将目光投向人民日报早期创办历史,看到了曾记录下来的人民日报老前辈的农村编辑部故事,包括他们的恋爱婚姻。

刘希玲前辈在日本留学后归国投身抗日战争,参加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担任编辑组长,是报社中层干部,后来曾任《云南日报》总编辑,笔者在云南工作时多有闻及。陈玉秀是人民日报的卫生员。他们在河北武安县河西村演绎的编辑部感情故事别具情怀。陈玉秀和郭谓前辈对此叙述甚详,应该著录。

??

钱江:人民日报“老老前辈”太行山麓编织爱情故事——刘希玲和陈玉秀

? ? ??农村编辑部时期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开饭时。

这张照片,是受英国共产党中央派遣,于1948年初春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英国记者和学者大卫柯鲁克,在河北武安县河西村拍摄的。照片左1是经理部勤务员,左2是炊事员常明亮,照片中低头吃饭的孩子是时任人民日报经理部副经理程庆丰之子程纯义。右上角的女青年就是本文的主角陈玉秀,当时是人民日报卫生员。
1.卫生员陈玉秀来到了人民日报
?
? ?人民日报编辑移驻河北武安县河西村,这个冀南古老山村中第一次出现了身背红十字药箱的卫生员。
? ?解放战争中,河西村的人民日报卫生室逐渐变得有些模样了。
? ?早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年代,《新华日报·华北版》就配备医生和卫生员。因为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即使是报社编辑和印务队伍,受伤和患病率相当高。
?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办时,编制中有卫生员韩庭言。1946年7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从解放区首府邯郸转移到武安县河西村。局面稳定下来,约在1946年9、10月间,从华北局卫生科调来了20岁的女卫生员陈玉秀。此事由边区卫生科负责人胡碧成安排,他找陈秀玉谈话说,目前人民日报缺少卫生员,你先暂时借调过去,以后看情况再说。实际上,陈玉秀去了《人民日报》就不走了。
?陈玉秀来河西村报到后担任司药。没过多久,从华北新华书店调来了老红军出身的医生张政权。他是四川巴中县人,红军长征经过那里,15岁的张政权参军跟上走了,逐渐成为医生。他于1947年底调回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上级又派王俊峰前来人民日报当医生。
?19475月初,20岁的上官成土从晋冀鲁豫中央局卫生科护士训练班结业,前来担任护士。这样,人民日报医务室就初具雏形了。

钱江:人民日报“老老前辈”太行山麓编织爱情故事——刘希玲和陈玉秀

? ? ??解放战争中,印刷出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由骡马驮运进入发行渠道。柯鲁克摄
?
? ?陈玉秀和上官成土都是在抗日根据地长大的农村孩子,经历也颇多相似之处。
?陈玉秀,1926512日出生在山西平顺县北社乡北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带牲口赶脚为矿主驮运矿石为生。陈玉秀出生不久,父亲在运货路上得了痢疾,回到家倒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留下妻子和二女一子,一家人的日子很艰难。
?因为穷苦,陈玉秀四、五岁的时候,被人家用40元钱买作童养媳,但说好在长大之前还跟着母亲生活。陈玉秀的大姐,则早在13岁的时候就出嫁了。
抗战中,贫苦山区是八路军根据地。10多岁时,陈玉秀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贴标语,渐渐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不愿意再受童养媳婚姻的束缚。她反复向母亲提出,要不退婚,要不自己死也不进人家的门。没有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疼爱女儿的母亲却没有同意。她说,用了人家的钱,吃了人家的粮,答应了的事情不能改。
这可把陈玉秀愁坏了。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县妇救会主任秦莲得知了陈玉秀的情况,上门做一番工作说服了母亲,接着动员陈玉秀索性离家参加革命。其实,这时候的母亲已经动心了,陈玉秀含泪告别母亲,出来干革命,闯一条生路。这是1943年的事,陈玉秀只有16岁。母亲看着女儿离去,自己的生命火苗也快燃尽了。陈玉秀离家第二年,这位平凡的母亲病故了。
陈玉秀来到边区县政府,学文化、派军鞋,和伙伴们一起开荒种地。1944年,黎城县蝗灾。陈玉秀跟随从各县抽调的队伍开赴黎城扑打蝗虫,直到次年春天才回来。很快,抗日战争胜利了,八路军发起了上党战役,陈玉秀作为一名战场救护员,亲身经历了枪林弹雨中的生死考验。战役结束后,她进入抗大分校系统地学习卫生知识。19466月,她在太行军区政治部当卫生员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 ?虽然人民日报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少,但自从他们来到河西村,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就有很大的改善。首先是妇女分娩,凡是报社编制内的女性分娩,一般由陈玉秀接生,情况复杂一些的转到医院。这段时期,编辑安文一的妻子郝菊仙、经理程庆丰的妻子范雪花在河西村分娩,都由陈玉秀接生。新生儿都很健康,给河西村人很大的震动。
? ?当时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地处山区和平原交界处的河西村也是如此。妇女临产前不准备任何用品,分娩时拿来两块砖头,就由产妇坐在砖头上生孩子,床上积灰很重,生下孩子后用缝衣剪刀剪断脐带,致使新生儿和产妇极易得破伤风,死亡率很高。

钱江:人民日报“老老前辈”太行山麓编织爱情故事——刘希玲和陈玉秀

??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大部分都是在河北省武安县河西村编辑出版的。刘希玲和陈玉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钱江 ??摄
?
? ?陈玉秀来到河西村以后,报社领导支持她为村妇接生。由于受过正规训练,陈玉秀的卫生消毒很仔细,她为河西村妇女李喜廷、段弟的、李用的等人接生,都使得母子平安。产妇家人非常感谢,给陈玉秀送来鸡蛋、油炸面食。陈玉秀一再谢绝,双方相持不下。可是食品久放是要坏的。经报社领导(主要是秘书长郭渭)批准,这些食品最后收了下来,送到报社食堂大家共享。?
? ?战争环境使人很快成熟起来。陈玉秀来到人民日报不久,收到同父异母的姐姐长秀从平顺老家寄来一封求救信。原来姐姐那个村里有干部胡作非为,非要强娶姐姐唯一的女儿莲花,还威胁说,如果不从,就要把姐夫姐姐一家作为“地主”批斗!为了防止莲花出逃,那个村干部还派民兵看守他们的家。这个情况和赵树理著名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的颇有相似之处。
? ?这时的莲花不满18岁,性格倔强,坚决不从,要以死相拼。眼看要有不测发生,姐夫姐姐想到了已参加革命多年的玉秀,因此托人寄信求救。
? ?陈玉秀认定那几个村干部没安好心,决心回家救出外甥女。当时报社有大车前往山西长治拉纸,陈玉秀请了几天假,坐上大车赶回平顺。
? ?见到陈玉秀前来,姐姐一家人哭成一团。陈玉秀了解情况后抽身出来,赶到区政府面见区长反映情况。区长一听,当场表示村干部这样做是违法的,要予以制止。陈玉秀又提出,外甥女年轻,要带她出来参加工作。区长也当场同意。
? ?再说姐姐村里,看到一身军装的陈玉秀回来了,守在家门口的民兵马上没了踪影。陈玉秀顺利地将外甥女莲花带回了武安河西村。
? ?2.莲花把红娘带到陈玉秀身边
? ?最初几天,陈玉秀和莲花在一张炕上睡,一起到食堂吃大锅饭。这样长久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正巧,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磐石的妻子王定坤生下的第二个儿子二牛身体不好,王定坤又忙,需要找人照顾二牛,就将莲花介绍了过去。
? ?王定坤一见莲花就很喜欢,莲花马上住到张磐石家里去了。她一边帮着照料孩子一边学习文化。从这时起,莲花算作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了,这使她后来成为享受离休待遇的老革命。
? ?谁也不会想到,住到张磐石家当保姆的莲花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陈玉秀的生活轨迹。莲花刚去的时候,陈玉秀生怕离开父母的外甥女人生地不熟,常在工作之余到王定坤那里看望,和王定坤就熟悉起来了。
? ?这时的陈玉秀年满21岁了,从当时的婚嫁观看来,已经是大姑娘了。王定坤主动当起了红娘,有一天下午对来到家中的陈玉秀说,刘希玲这个人不错,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他是“三八式”的干部,今年有36岁了,组织上也曾帮助他找过对象,但是没有成……
? ?其实,王定坤还少说了一岁,当属误记。刘希玲1910年生,广东梅县人,是从华侨青年成长起来的,曾在日本留学。回国参加抗战,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未及恋爱。而眼下河西村的环境毕竟相当稳定,爱神就来关照这个性格坚毅开朗的新闻记者了。
? ?陈玉秀听说刘希玲的名字,顿时羞出一个大红脸,定过神来才对王定坤说,我从来没有和他讲过话,没有交往,这事以后再说吧。说完,她慌慌张张地走了。
? ?陈玉秀知道刘希玲是人民日报编辑中的一员,但只在食堂打饭的时候见过。发现他经常剃一个光头,彼此没有说过话。刘希玲的名字像个女性,其实是个硬朗的汉子,即便有点头痛脑热的事,也不来医务室。

钱江:人民日报“老老前辈”太行山麓编织爱情故事——刘希玲和陈玉秀

?? 刘希玲的照片很少。这是1949年8月前《北平解放报》编辑记者的一张合影,后排右2(站立者各自较高的)就是刘希玲,此时他已经留起了头发。
?
? ?陈玉秀还知道,刘希玲的堂弟和堂弟媳都在边区医院工作,如果有什么大问题可以找他们,更用不着到报社医务室来了。不过,她对刘希玲这位文化水平很高的三八式老干部有着很好的直感。她认为终身大事一定要慎重,就将王定坤的介绍告诉了报社里自己熟悉的第2版编辑卞仲耘大姐和王之贤——前线记者张柯岗的妻子,当时在报社资料组当编辑。
? ?陈玉秀对两位大姐说,自己对刘希玲不了解,只知道他比我大15岁。
? ?王之贤快人快语说,嗨,年纪大小是他爹妈生的,又不是他定的。而且年纪大不是缺点错误,不是你提提意见可以改的。你要看人家的人品。我知道,老刘这个人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至于年龄的事你就不要提这个事了,主要得由你自己拿主意。
? ?卞仲耘也连声说刘希玲这个人很好,玉秀你应该认真考虑。
? ?没隔多少天,莲花来看陈玉秀,没有想到她也提到了刘希玲,说自己听王定坤和张磐石都说起,刘希玲是一个很好的人,是报社骨干。看来莲花有了倾向。
? ?再过了几天,陈玉秀在路上巧遇张磐石。总编辑一改往日的严肃,满面笑容地上前相问:“怎么样了?想好了没有?刘希玲确实很好呵!”原来他什么都知道了。
? ?陈玉秀有些怕张磐石这位首长,一听他说刘希玲,心里更慌了,一扭头就跑开了。
? ?但是陈玉秀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她委托外甥女转告王定坤,可以谈,但是不急着结婚,我还年轻,希望再学习两年,然后考虑结婚的事。
? ?按这个转告的意思,应该看作陈玉秀表示有意思了。但在实际生活中,她更怕见到刘希玲了,连打饭都要挑刘希玲不在的时候去。而且,陈玉秀连王定坤的家里都不敢去了。在河西村的日子里,陈玉秀真的从来没有和刘希玲说过一句话。她只要远远地听到刘希玲和别人打招呼的声音就会心头乱跳,脸红得发烫。
? ?刘希玲那头呢?说来也有意思,他从来没有主动地约陈玉秀交谈一次。看来他对陈玉秀的感情很有信心。在那个充满激情的战争年代里,人们对恋爱感情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后代人绝难想象的,刘希玲和陈玉秀就是这样。
? ?刘希玲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母亲是印度尼西亚华侨,后来在印尼井里汶的一所华侨小学当老师。刘希玲在广东老家上学到高中毕业时,正值1927年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梅县的局势十分动荡。他来到印尼投靠母亲,找到一个店员的职业维持生活。几年后,希望继续求学的刘希玲来到日本,考入上智大学预科。
?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这时,即将结束预科学习的刘希玲本可以考入本科,但是他决心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战争。
? ?他和同学廖经天同坐一条意大利邮轮回到香港,辗转来到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办理去延安的手续。不料想一周后得知,延安的抗大和陕北公学等学校因为入学学生太多,无法提供住宿,要求暂停介绍。
? ?心中无奈的刘希玲和廖经天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发现阎锡山以“民族革命大学”校长名义张贴的招生广告,广告中列举的学校教授倒是有许多进步人士。刘、廖二人联名写信给中共在武汉出版的《群众周刊》主编潘梓年,介绍自己的情况,询问这所“革命大学”能不能去?
? ?不久后他们接到了潘梓年的复信,说这是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你们一时去不了陕北,可以去“革命大学”。(注1)
? ?刘希玲和廖经天就这样考入了“革命大学”,来到了山西运城,不久到临汾。又过了不久,刘希玲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决死队,开赴抗战前线。刘希玲精通日语,曾到战场上向日军喊话。他于1938年加入中共,后来转入太岳区,逐渐成为太岳区党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太岳版》的重要骨干。
在激烈的战争中,刘希玲没有顾及自己的婚姻。来到河西村以后,他认为是解决婚姻大事的时候了,而且看上了年轻活泼的陈玉秀。
? ? ??刘希玲和陈玉秀之间捉迷藏式的“暗恋”持续了些日子。终于有一天上午,做事干脆利落的报社行政首长郭渭要陈玉秀去一趟他的家。
? 是谁生病了?陈玉秀马上赶去,一进门就看见刘希玲坐在屋子里,于是又闹了一个满脸通红,窘得一句话也没有。
? 郭渭幽默了,慢悠悠地对陈玉秀说:“叫你来也没有别的事,刘希玲同志写了一个报告,请你也签一个名字。”说罢,他笑眯眯地把纸递给了陈玉秀,还指给陈玉秀看,要她在这个地方签名。

钱江:人民日报“老老前辈”太行山麓编织爱情故事——刘希玲和陈玉秀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秘书(长)郭渭,在此后的华北《人民日报》、进入北平后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郭渭长期担任秘书长。

? ?这边厢,陈玉秀慌作一团,接过纸来也顾不上看一眼上面写了什么,就在郭渭指定的左下方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放下笔,陈玉秀像小鹿一样跑了出来。
? ?陈玉秀完全不知道自己签名的文件是什么,也不敢想那是什么?完全是因为刘希玲坐在面前她慌了神。后来快到结婚的时候,她才知道那是刘希玲写的结婚报告,只要自己一签名,郭渭代表报社马上就会批准。(引自陈玉秀2007年4月自成都向本文作者寄赠的文字回忆材料)
他们的终身大事就这样一落笔注定了。几个月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邓拓领导的《晋察冀日报》合并,创办新的“大党报”——中共中央华北机关报《人民日报》,刘希玲、陈玉秀他们从河北武安移驻冀中平山县。
新的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不久,1948年初夏,刘希玲和陈玉秀平山里庄结婚。陈玉秀说,他们先结婚,后恋爱了。他们的婚姻是美满的,千里有缘一线牵,是她的幸运。
3.命运将他们带到向遥远边陲——云南
这年10月底,辽沈战役打到关键时刻,傅作义军祭起“围魏救赵”之计,组织突击集群奔袭石门(石家庄)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域。人民日报大部分人员在总编辑张磐石带领下向山西阳泉撤退。
转移中,人民日报的队伍出现了伤病号,第一个伤员恰恰是卫生员陈玉秀。陈玉秀孕后流产不足一周,身体虚弱,被安排坐上马车转移。
夜间行路,道路上坑坑洼洼,突然马车一颠,将坐在车边的陈玉秀甩了下来,车轮从她身上碾过,陈玉秀当场就昏了过去,直到第二天才清醒过来,见到身边有医护人员在忙碌。整个转移路上,她都是在担架上度过的。幸好,这次受伤没有留下后遗症。
到1949年夏天,刘希玲、陈玉秀已经生活在北平,新中国即将诞生了。
这年8月,刘希玲任北平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总编室主任。这时,新的使命来了。
原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在渡江战役后,集结于浙江和江西北部,准备进军大西南。
新成立的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向中央组织部提出要求:为西南各省(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配备新闻干部,待解放西南后,及时出版西南局和各省委的机关报、创办广播电台。
?为支援二野,北平市委决定停办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将整套干部交给西南局。
刘希玲正在这个队列中。怀孕中的陈玉秀对他说,我们刚刚从农村出来进了京城,孩子就要出生,是不是先在这里留一段时间?刘希玲回答:不,我打心底里响应党的号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要把红旗插到大西南边疆!
既然丈夫下决心奔向大西南,陈玉秀义无反顾跟着去了。从此,他们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省份——云南。
? ? ? ? ? ??(完)
注:刘希玲(1910—1979)广东梅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1938年入党。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后担任1版主要编辑。1949年进入北平后,他曾任《人日报》编辑部组长,后任《北京解放报》副总编辑。1950年到《云南日报》后,任《云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后到云南省委任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云南省科委主任。
? ? ? ? ?
(2021年4月26日于北京)
?

?
?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钱江说当代史):钱江:人民日报“老老前辈”太行山麓编织爱情故事——刘希玲和陈玉秀

(浏览 1,05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