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本文的标题看似夸张,但实际上,别说区区一个美国总统和六个美军上将,当时全美国的精英们全部中了毛主席的计策,没有一个人看出了问题的本质,更不用说有人能拿出解决办法。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把美军及其仆从国军队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成为战争无可置疑的胜利者。而实际上,早在1950年12月,志愿军就奠定了胜局,之后所有的战役和战斗都是为了保住胜利果实。
入朝仅仅一个月出头,就取得决定性胜利,这首先要归功于毛主席极其高超的战略部署以及彭德怀精妙的指挥以作为执行力的保证。
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政界、军界精英完全被毛主席牵着鼻子走,中了毛主席的计策,从而导致了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惨败以及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最大的战略失败。
美国人自己都承认,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之间的三周时间,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上犯下的最大错误,错失了避免走向失败的有利时机。而这三周时间,正是美国决策层被毛主席的计策所迷惑,导致美国决策层无法正确面对问题、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一场对美国的灾难。
这是朝鲜战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中国人消失了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1950年11月5日,38军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正在清川江边的飞虎山摩拳擦掌。由于在熙川误信有个美军黑人团,38军在第一次战役中贻误了战机。心急如焚的38军在随后的战斗中把所有怒火倾泻到紧急驻防飞虎山的韩军第7师团头上。这种雷霆之怒显然不是韩军第7师团能够承受的。在38军一击之下,韩军第7师团即告崩溃,幸亏美军第5团战斗队及时赶到,填补了韩军第7师团逃跑造成的缺口。
对手变成了美军,让范天恩更加兴奋,此时的他正兴致勃勃地布置对美军的出击计划。正当范天恩准备动手之时,一道命令传来:全军北撤。
因此国外战史把飞虎山战斗视为阻止志愿军的关键战斗之一。
其实这一切,都是毛主席的计策。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11月5日凌晨1时,毛主席给彭德怀发报,提出了从根本上改变朝鲜战争局面的战略设想。毛主席指出:德川方面甚为重要,我军必须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在该区域以北消耗敌人的兵力,把问题摆在元山、平壤线的正面,面以德川、球场、宁边线以北以西区域为后方。
同时毛主席还指出:第9兵团全力担任东线作战,以诱敌深入为方针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以扭转东线战局。一个军速去长津。
毛主席提出的战略设想是典型的中国兵家的军事思想。中国兵家特别讲究后发制人,而毛主席运用这一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军虽然在第一次战役中战败,但损失并不大。而且志愿军的实力并未暴露,以美军的强大和美国人的傲慢偏见,是不会服气的。这时突然后撤,马上会给美国决策层造成一个战争迷雾,让美国决策层无法判断志愿军的意图和下一步的动向。这样一来,美国决策层做出判断就会完全靠猜。打仗这个事,要是靠猜的话,离失败就不远了。
误导美国决策层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地利用敌方误判给我方带来的利益。因此,毛主席提前就给彭德怀画了一个战场范围“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创造一个战场”,志愿军应该后退到“德川、球场、宁边线以北以西地区”。
彭德怀和毛主席共同战斗多年,一看毛主席的电报即心领神会。11月5日,彭德怀当即命令,全军北撤,边休整边准备战役反击。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11月8日,根据毛主席的设想,彭德怀最终决定:东西两线均采取诱敌深入,先歼其侧翼一路,然后猛烈扩张战果。西线歼其侧翼,指的就是毛主席说的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创造一个战场;东线指的是先以第9兵团主力歼灭美军左翼的陆战1师,即毛主席说的长津地区。这个完全符合毛主席意图的方案马上得到了主席批准。
第一次战役是11月7日正式结束的,结果在8日,在毛主席的指导和彭德怀的具体执行下,志愿军就设置好了第二次战役的战场。
现在就看美国决策层如何判断并做出决策了。
二、美军的混乱
不幸的是,美国人直接中计了。
正如毛主席所料,志愿军停止进攻突然北撤给美国从下而上造成极大混乱。《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写道:“11月6日这一天,战争史上最为奇特的事情发生了:有大获全胜之势的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突然脱离接触,并且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原因,全部从战斗中撤离。”其他美国书籍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就不一一例举了。
美国决策层无法理解志愿军为什么撤退?同时又对美国自己认为的东北地区集结了大量中国军队甚为担忧。华盛顿命令麦克阿瑟立即提供“关于朝鲜局势的简要而准确的估计”。《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2卷第259页。
此时美国决策层认识到,中国的介入将是朝鲜战争中的重大问题。
但是志愿军的突然撤退让美国人迷惑不解,他们完全陷入战争迷雾中,完全不知道毛主席的意图。因此美国决策层必须做出判断。
这个时候,美国各个重量级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美军方面: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他表示:中国人在朝鲜并没有很大的兵力,我从来没准备进行被动防御,一旦情况允许,就可以重新发动攻击。《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3卷第854页,《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2卷第252页。
第8集团军作战处长布达尼上校却认为:中国人已经大规模渡过鸭绿江。《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3卷第855页。
可是随着志愿军突然北撤从美军视线中消失,美军各级军官都从被志愿军击败的震撼中恢复过来,普遍认为中国人只不过想保护鸭绿江南岸的水电厂。于是对中国人的恐惧逐渐从第8集团军中消失了。《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3卷第855页。
美军第10军一开始的观点和第8集团军不同,因为他们从投降的朝鲜人中得到情报,志愿军至少有20万到40万人已经渡过鸭绿江。可是随着阻击美军陆战1师的志愿军42军也突然消失,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也认为中国人没有武力干涉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3卷第857页。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美军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并不像有些书籍所说的那样误判局势,特别是美国有一本书被国内翻译,搞了一个很噱头的名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本书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麦克阿瑟。
虽然在情报官威洛比少将的影响下,麦克阿瑟也错误的估计了志愿军的兵力。但作为一名战区最高长官,未雨绸缭才是麦克阿瑟的作风。在麦克阿瑟的影响下,美国陆军作战部长布尔特命令立即停止对驻朝美军的缩减计划,立即恢复对朝鲜的物资运输。布尔特的决定得到了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上将、国防部副部长洛维特、代理作战部长杜福的赞成,最后得到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长马歇尔的批准。
同时,美军远东人事部部长贝德林登要求立即补充驻朝美军部队,遭到了美国陆军部人事部部长布鲁克斯的质疑。随即,麦克阿瑟亲自致电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得到了补充兵力的允许。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同时为了阻止志愿军援军入朝,麦克阿瑟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给他轰炸鸭绿江桥梁,经过两轮讨论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长马歇尔都被麦克阿瑟说服,并由美国总统杜鲁门签字授权。
在得到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长马歇尔的支持后(《麦克阿瑟回忆录》第275页),麦克阿瑟从“失利的悲观”中走了出来,在11月9日表示:“我们完全有能力阻止敌人增援部队渡过鸭绿江来增援我们的敌人,挽救其不遭受毁灭性打击。”
从美军的情况可以看到,毛主席指示彭德怀后退诱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为志愿军突然后撤消失,美军在“毛主席和彭德怀的帮助下”,一下子就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重新进攻的信心。麦克阿瑟要求增加兵力、恢复物资运输、轰炸鸭绿江桥梁的措施,只是为了确保胜利的手段。而美军最高层,给予了麦克阿瑟绝对的支持。毛主席设想的情况,正在一步步实现,美军自信于自己的实力,面对首仗失利,拿出的对策是加强兵力、封堵志愿军援军通道,为下一步美军的进攻创造条件。
三、美国精英们最愚蠢的错误
但是,重新进攻事关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重大决策,这个决策意味着是否要与中国作战,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朝鲜战争的升级。这个事并不是麦克阿瑟能决定的,而是由美国决策层来决定的。
然而不幸的是,美国的精英们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各个部门形成了几百页的报告,却对时事毫无裨益。最后美军的“乐观”感染了华盛顿的所有人。
11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此事。
在上会讨论之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五位上将已经形成了共识,包括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上将、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上将、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上将、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上将、海军陆战队司令凯茨上将。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会议上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上将阐述了美军的意见。美军的意见是三条,设想了全部的情况,书面报告虽然指出第二条在鸭绿江以南建立防御阵地更符合美国的利益。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的意思其实是再次发动进攻。这是因为美军并没有达到鸭绿江以南阵地,所以应该继续让麦克阿瑟进攻。接近鸭绿江后,建立一个非军事区,迫使中国承认既成事实。(建立非军事区是美国军方对国务院的让步,艾奇逊建议搞一个20英里的缓冲区,鸭绿江南北岸各10英里。英国也有同样的意见。)
这一观点得到了原五星上将、国防部长马歇尔的强有力支持,而马歇尔其实在美国朝鲜战争战略制定上有着重要的话语权。他直接提出:中国人既然已经参战,而苏联人袖手旁观,那就应该消灭中国人。《极度深寒》第382页。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中情局局长史密斯中将的意见其实是失职的,作为情报局的主管,他只关注了苏联因素,委婉地表示了对军方的支持,而在中国参战这个问题上,没有提供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而这次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判明中国的企图,并找出对美国最有利的对策。
美国国务院开始的观点觉得这是从政治上解决朝鲜战争的良机,中国事务处处长布鲁布在美国国务院授意下专门公开发文,甚至提出在中国意图不明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再徐徐图之。
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和国防部长马歇尔则态度坚决,特别是马歇尔。最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被马歇尔说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形成共识,支持麦克阿瑟再次发动进攻。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实际上这次会议的观点和决议就是,别把中国人当回事,继续打对美国有利。毛主席命令志愿军后撤诱敌深入,被美国的精英们视为是软弱的表现。他们依然保持着越过三八线时的观点,先打打看,打了再说。谁说中国人就能打败我们?
在可以试图政治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却狂妄无比,做出了消灭中国人的决定。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会议结果上报杜鲁门总统后,得到了批准。
美国史学家就此评论:“不管如何解释此决策,在三个星期无战事的情况下,美国获得了喘息之机,完全可以调整策略,结果因为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判断失误而错过时机。”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后来承认:“本届政府失去了在朝鲜停止走向灾难的最后时机。无论文职还是军职,都知道在某个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但却坐失良机,没有人知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怎么找出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上将后来也承认:“我们翻阅了材料,坐下来仔细思考,但不幸的是我们做出了荒谬绝伦的结论和决策。”
艾奇逊和布莱德雷等人虽然承认了错误,却依然遭到美国史学家的批评:这不是坐失良机,而是失职。
美国人在后来重新审视后指出:如果美国的情报部门更为注意中国革命的策略的话,那么对中国人的这种突然消失就能做出更为准确的解释。1938年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对于朝鲜的“联合国军”是有预言性的。毛泽东写道“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可是美国军方和情报界对毛泽东的哲学知之甚少。由于对毛泽东的不了解,军方便依赖于没有根据的猜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内情》第371页-372页。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这段话其实批评的就是“中国通”马歇尔。毛主席误导的美国精英包括美国总统杜鲁门和他的顾问们,6个美军上将,国务卿艾奇逊,中情局局长史密斯中将(2个月后晋升上将)等,其中真正的对手并不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美军名将,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当时是杜鲁门的高级顾问,他说:“可怜的总统先生,这么好的人,不会游泳却身处风高浪急的湖中。”
毛主席真正的对手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五星上将马歇尔。事实证明,马歇尔虽然和毛主席,和我党我军打过交道,可马歇尔根本不了解毛主席和解放军。毛主席指挥解放军打过很多诱敌深入的战斗、战役,马歇尔根本就没研究过。当年马歇尔的调处,正是因为不愿意去了解我党我军,马歇尔的屁股自然而然会倾斜于蒋介石,使得马歇尔的中国之行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失败。和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对手作战,马歇尔居然喊出了:消灭中国人。
如此骄狂,焉得不败。
正如美国人后来反思的那样,美国在朝鲜战争关键问题的决策上出现了严重错误,不仅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同时直接和中国对抗,对美国来说导致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而当时美国的决策层全部负有责任。
四、并不是诱敌深入就能打胜仗的
正如前文所说,战略的计策造成的战争迷雾使得美国决策层完全找不出方向,成功地达成了目的。下一步就要看执行者彭德怀是否能抓住毛主席计策带来的效果。但是毛主席高明的地方不仅仅体现在战略上,在战术上更有体现。
诱敌深入说起来很简单,但要诱敌深入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把握打胜仗呢?这才是关键,不然诱敌深入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必须让美军相信志愿军打不过他们;二、必须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击;三、必须选择有利的战场发起反击。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自然有他的考量。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志愿军各军在后撤的迟滞作战中都表现出力不能支的样子。彭德怀在这阶段的指挥作战上的布置是非常精心的。志愿军各军并不是直接就撤退,而是首先在一线阵地进行坚决的阻击,打得美军和韩军一步都不能前进。在引诱美韩军加强进攻兵力后,各部立即后撤,转用小部兵力开始层层阻击。在一个礼拜的迟滞作战后,美韩军前进并不顺利,于是彭德怀在11月16日抛出了第三步计划,全军大踏步北撤,并沿途丢弃装备和物资,制造狼狈撤退的假象。并通过被释放的美军战俘放出风声,志愿军粮食已尽,已无法作战。
在彭德怀三步走的诱导下,美军各部指挥官均做出错误判断,认为中国军队已无力再战,遂放胆北进。这种乐观的情绪迅速感染了麦克阿瑟和华盛顿。在11月21日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美国决策层轻易就达成了共识,命令麦克阿瑟全力进攻,美国不再考虑英国关于缓冲区的建议,也不再考虑任何政治解决方案。结合11月9日的会议,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出兵这一问题,考虑的基础始终是美军是否有能力打赢,一旦认定美军必胜,立即倾向于武力解决。
至此,彭德怀对“诱敌深入”的具体执行已经大获成功,剩下的问题就在时机和战场,而这两个问题早在11月5日毛主席就给出了解决方案。
当时,美军和韩军如果在此北上进攻,地幅呈南窄北宽之势,这就意味着美军越往北进攻,阵型就会像一个扇形一样展开,正面会越来越宽,随着阵型的变宽,部队自然会越来越分散;而且纵深拉长,仅有的一支预备队美军骑兵1师不足以填补后方地域。
以上就是一句话,诱敌深入可以让美军第8集团军暴露出其弱点。不过美军暴露出弱点后也不代表志愿军能够打赢,得选择合适的作战地点和时机。
所以毛主席在一开始就指出:德川方面甚为重要,我军必须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在该区域以北消耗敌人的兵力,把问题摆在元山、平壤线的正面,面以德川、球场、宁边线以北以西区域为后方。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第二次战役的示意图能清楚地看到毛主席对清川江地形的巧妙利用
这是因为,当志愿军后撤诱敌,美军第8集团军北上进攻,因为清川江呈东北-西南流向,所以最有利的时机就是美军第8集团军的右翼没有渡过清川江,而左翼和中路已经渡过清川江那一段时间。而美军第8集团军右翼又是战斗力偏弱的韩军,志愿军一旦从美军第8集团军右翼形成突破,美军左翼和中路的撤退因为要再次渡江南撤,时间就会被拉长,志愿军可以趁机迅速发展,去截断美军左翼和中路的退路。如果不利用清川江,美军是摩托化部队,顺着公路撤退起来是很快的,志愿军难以追上。
因此,在美军第8集团军左翼和中路渡过清川江,而右翼还在清川江以南这个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志愿军要选择的突破地点就是德川一线,形成突破后立即突贯,这样歼敌区域就是顺川以北。一切全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
彭德怀完全领会了毛主席的意图,特别是在最后时刻,彭德怀进行了最精妙的一步调整,他命令志愿军阵型整体左移,这样一来,志愿军左翼的突击力量就变成了38军和42军两个军。
最终38军在德川击溃韩军第7师团,立即进行战役迂回,突破敌军增援的土耳其旅以后,38军抢占了顺川以北的三所里和龙源里,切断了途径顺川的退路。
最终结果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美国陆军在朝鲜战争最精锐的第2师以及土耳其旅、韩军第15联队被志愿军38军包围,遭遇惨败。随即美军第8集团军开始了“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惨败”,一路逃回三八线以南。
在东线,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地区包围了美军陆战1师和第31团战斗队。为什么毛主席在一开始就指明要在长津地区?这是因为长津水库的地形使得美军西北进的道路被天然分成两条,为了保障安全,美军必须兵分两路。如果把长津湖看成一个倒三角形,顶上两点就是美军两翼,而低端的点就是美军陆战1师指挥所。志愿军可以得到分割包围美军在地形上的天然优势。从中我们亦可看到毛主席不但决定了正确的战略,对于具体的战术也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志愿军在东西两线的预定战场都是毛主席在三个星期之前就预定好的。从战略设计到战术指导,环环紧扣,这种天才的指挥才是美军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沈志华嘴里的“侥幸”。
虽然宋时轮没有彭德怀的军事才能,陆战1师未能被全歼。但清长之战(西方对第二次战役的称呼)的结果震惊了全世界,《英军朝鲜战争战史》下卷的开篇就写道:“(这次战役)中国人的胜利震惊了全世界,朝鲜战争的参战各国被迫重新坐下来审视自己的政策。”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从未在世界上如此扬眉吐气过。
五、余论
沈志华关于“中国在前两次战役中侥幸获胜”的观点是不堪一驳的。没有任何军事学基础的学者,还是不要轻易在战争问题上发言。但是这一点正是他对抗美援朝战争具体观点的核心所在。因为他必须说前两次战役是侥幸获胜,他才能说出毛主席因此骄傲轻敌制定了解放全朝鲜把美军赶下海的战略目标。
沈志华说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把美军赶下海解放全朝鲜,根本没有史料依据,没有任何档案文件能支撑这一观点。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相反,毛主席定下的战略目标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止于三八线,却有着大量的证据。在11月8日彭德怀定下志愿军第二次战役部署的电报之后,毛主席在11月9日就回电指出:“争取在本月内至十二月初的一个月内,东西两线各打一二个仗,共歼敌七八个团,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间铁路线区域,我军就在根本上胜利了。
看清楚了没有,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就意味着根本胜利。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三八线,甚至北于三八线也可以接受,因为根本目标“保家卫国”达成了。
早在志愿军还没入朝之时,毛主席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就指出: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或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
电报中的“朝鲜”指的是北朝鲜,我们口中的“朝鲜”都是指北朝鲜,当时我们把韩国称为南朝鲜。而沈志华等人却曲解为“全朝鲜”。这种故意曲解在学术上是很不端的。毛主席在电报中明确说了美军为侵略军。如果美军没有越过三八线,进入北朝鲜,何来侵略军的概念。
而上文说到的“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间铁路线区域,我军就在根本上胜利了”,正是之前电报中“朝鲜”是北朝鲜的具体证据。
其他电报中其实也有类似的证据。在第一次战役开始前的10月23日,毛主席发电报询问彭德怀志愿军夜间作战能力,并指出:如果能做到很熟练的话,就具备了野战歼敌的能力,则有望歼灭几个美国师,如此便有迫使美国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
试问,如果我们的战略目标是解放全朝鲜,那为什么要寻求迫使美国进行外交谈判的可能?这是因为把美军赶回三八线后,美国未必会承认失败,战争还会继续进行,必须在军事上取得胜势,才能进行外交谈判。朝鲜战争最终要通过谈判来解决,这是毛主席早就预见的。
志愿军入朝作战,是在美国不顾中国再三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做出,就表明了“保家卫国”的性质,正是因为不理解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根本目的是保家卫国,麦克阿瑟和美国决策层才会误判中国不会出兵。因为从军事角度上看,此时出兵不是有利时机。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威克岛会谈中麦克阿瑟已经详细说明了,本文就不赘述了。
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沈志华把自费买回来的前苏联档案无偿公开,这种高风亮节值得称赞,我亦从中受益良多。但实际上沈志华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仅仅是入门级,他对这场战争并不够了解。前苏联的解密档案只对战争的起源和中国进行战略决策的研究有所帮助。而这场战争要研究的重点是美国档案,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性质决定了战争是否进行,如何进行的决定权在美国手里。而美国出于体面地结束战争的考虑,不愿意在失败的情况下和中国谈判,导致战争多进行了两年七个月之久。而在这两年七个月中,美军在战场的优势消耗殆尽,最终在志愿军金城大捷的背景下,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对于一场战争的研究,主导战争走向的一方的战略决策才是研究的重点。沈志华的偏见使得他根本没考虑过这一点。沈志华等人必须坚持把“朝鲜”曲解为“全朝鲜”,否则他关于中国战略目标是解放全朝鲜的观点就站不住脚,而这一核心观点站不住脚,他对朝鲜战争的发展进行的论述就全盘崩塌。
偏见是会蒙蔽人的眼睛的,偏见使得沈志华对毛主席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精妙战略设想和指挥视而不见,诬称“中国侥幸获胜”。
遗憾的是,战败的美国精英们承认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这是对沈志华说辞的啪啪打脸。
事实证明,毛主席在11月9日就预言第二次战役后“我军就在根本上胜利了”,是极为高瞻远瞩的。这是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高明的一次战略设计和实施,一举奠定了战争的胜局。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毛主席定下计策,美国总统和6个美军上将全部中计,实在是太高明

(浏览 21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