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河顺文艺.第752期】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近期文章预告

*笑话 妗子外甥猜谜语–赵长生

*小小说 菊–张金苏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紫霞满天】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文 |崔伍锁

1966年的春节刚过,有的人还在拜节的路上,就听见村里的大喇叭呜啦呜啦喊着话。驻足侧耳才听清楚,原来是大队队长崔起元在广播里动员组织11个生产小队100多个民工去修二干渠上的皇墓大桥。这是红旗渠上的十大著名工程之一,官号叫“夺丰渡槽”。所谓渡槽,就是用石拱桥把水渠架在高处的输水通道。夺丰渡槽也只是在正规场合和文字读物中才使用的书面用语。因为修在河顺公社的皇墓村,老百姓直至现在还在习惯地称之为皇墓大桥。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这座大桥长413米,高14米,渡槽宽1.7米,共50个桥孔,是红旗渠二干渠上渡槽最长、桥孔最多、设计最宏伟、砌石技术最精湛的建筑物。横跨东西,威武雄踞,展现了河顺人民大胆高超的技艺与改造大自然的魄力和胸怀。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彼时,从起石头材料场到东、西皇墓村大桥工地,摆开了数里地长的施工现场,锤钻叮当、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建桥民工在每个大队所分配的任务段内紧张施工:和灰的、垒砌的、锻石料的、抬石头的,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1966年2月4日、阴历正月十五的下午未时才立春,时值头年的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正月初四、五工地就正式开工了,及至初八、九,老天爷好像故意和林县人作对,抑或考验林县人的意志和耐力,天不仅是冷,且四幕阴沉,嗖嗖的小北风裹携着雪花,横斜里飘落下来,四周田野山峦,一会儿就被白雪覆盖,地面上摆设的一切东西,都变成了画家笔下的银白色的静物,唯独工地上的民工还在活动。他们抖落帽子上、肩头上的雪花,继续忙着手中的活计。脚下小路上的薄雪,隔一会儿就有人扫上一遍,很块就又被盖上一层。天空中的飘雪忽大忽小,有时小如豆花,有时大似鹅毛。没有上级指示,民工们也没有停下的意思。不到万不得已,将要湿透民工棉袄,才去背会儿雪。不是不停工,而是工期实在有限啊!红旗渠三条干渠上的几个重大工程,如红英汇流、桃园渡槽、曙光洞等都在同时施工,争分夺秒明争暗赛,都要在预定的时间节点上同时竣工通水,咱们的夺丰渡槽可不能拖了整个大局的后腿呀!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工地上,一位青年人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看看一个个渐成白色雕像的修桥民工,触景生情灵感涌动,暗自在心里酝酿,胸中打起了腹稿。晚饭后,回到房东家的住地,在昏黄的灯光下,把今天用眼睛拍摄在心头的图像一帧一帧地用文字的丝线进行串联整理、记录下来。青年人不甘平庸好学上进,平时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今天的文字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之后又小改几次。他没敢声张,悄悄地寄往河南日报社。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那时农村青年人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能读到高中的寥寥无几,那在村里就是知识分子了,大都担任生产队干部或学校教师。这位文学青年也仅是小学毕业,发出去的文章,投稿、退稿是常有之事。写的多了,偶尔也能在报纸上刋发个“豆腐块”。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每每沾沾自喜,都要偷偷地兴奋好一阵子,还被林县广播站聘作业余通讯员。这篇《修桥日记》原本也没抱多大的期望,或许是被文章中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修桥场景所感动,作为第一读者的报社编辑们,在原稿中润色修改几处外,又改换了一条气势磅礴的标题,名曰《风雪太行山》。没过几天,竟然在《河南日报》副刋上的醒目位置上发表出来。
在农村,平常人是没有报纸的。这个消息,最先看到的是公社机关干部,再到工地的指挥部。当时,能在《河南日报》上发表文章的,在林县,除崔复生外,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而报道的内容,又是前几天在大桥工地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大家原以为本文出自哪位隐身知识分子或者上边下来记者的手笔,指挥部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找到文章的作者。原来这位土记者也只是大桥建设者中的一员——石村连普普通通抬石头的“扛子腿”栗堆金。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当年的土记者栗堆金现状照

修大桥的事情上了报纸,在3000多人的工地真的成了新闻,轰动一时,不用说,每个人的精神为之一振。领导开会,也多次拿这个事例来宣传鼓动。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算是栗堆金为红旗渠所作的无私奉献吧。
如果有人要问起这位土记者的人生后续,简单说,栗堆金就是一个农民,农民的天职就是种地养家。老少一家子,养小十年穷,生活中的琐碎也是一地鸡毛。贫困限制了他对爱好的追求,梦想中的诗和远方渐已无缘。面对生活中的无奈,踏踏实实待在生产队里靠劳动多挣工分养家糊口。“天生我才必有用”,之后被选为生产小队的党组长,带着乡亲们风里雨里十几年,用另一种方式释放才能。他曾经发过热,放过光,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土记者栗堆金和作者崔伍锁合影

栗堆金今年83岁,进入耄耋之年,仍住在40多年前翻建的土坯房子里,精神生活充实,无欲无求知足,和老伴儿在愉悦中共享晚年时光。
 

 – 作 者 简 介

 

【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崔伍锁 网名紫霞满天,河顺镇石村人,50后,爱好文字。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散 文】夺丰渡槽工地的土记者 | 崔伍锁

(浏览 5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