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败

国庆档期上映的《长津湖》票房火爆,但是作为一部描写朝鲜战争中发生的这场重大战役的战争电影,《长津湖》是失败的。而最大的败笔是电影《长津湖》完全没能重现长津湖战役。

 

了解长津湖战役战史的人知道,为了达到对美军的分割包围,达到突袭的目的,作战部队必须要在齐膝甚至齐腰深的大雪中翻山越岭,必须在零下35-40度的严寒下埋伏隐蔽,因此此役由于严寒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按官方数据有超过3万人被冻伤冻死。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冰雪长津湖》里,原2059177团二营副营长周文江讲述到,一些战士手冻坏、脚冻坏、甚至就滑下去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救他们。所以,各个作战部队是克服了极其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昼伏夜行赶到了作战地点,在面临巨大非战斗减员的情况下发起了战斗。这是长津湖战役与朝鲜战场上任何一次其他战役所不同的。但是,整个电影除了最后非常突兀的冰雕连镜头,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对志愿军与严寒的战斗轻描淡写,《长津湖》这个标题与长津湖战役并不相配。

 

同时,和砥平里、铁原一样,长津湖战役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场血战。此役中联合国军部队总数为3万人,中方总数为15万人,官方数据的中方战斗减员人数超过2万人。实际上,20军的58师和60师打到最后总共剩下了200多人,27军的80、81师减员也达50%。而长津湖战役后,除担任预备队的26军(其时由于不得不白天行军,在行军过程中也损失惨重)参加了第四次战役,主要参战部队均直到五个月后的第五次战役才重新参战。长津湖战役的伤亡甚至可能大于官方公布数字。但是,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却是战狼3,攻入美军阵地轻而易举,伤亡主要是美军的,不仅完全不符合史实,更完全没有体现出长津湖战役的残酷。

 

作为一部描写特定战役的战争电影,没能真正体现出长津湖战役的真实和残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长津湖》无疑是失败的。另一方面,为了让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有足够多的“战争”而不是“对话”,导演生硬地为电影安排了两次战斗,而第一次战斗不仅与长津湖战役毫不相关,还给了很长的时间。结果这场额外的战斗不仅喧宾夺主,更是完全不顾整个长津湖战役的战略关键是不过早暴露部队行踪、隐蔽接敌,破坏了整个长津湖战役的“精华”,从而导致整个电影喧闹有余,焦点不足。

 

实际上,如果编剧能够更多地了解历史,并不是不能艺术性地对历史进行加工,从而让这部电影在最后的进攻前加入一场较短的花絮战斗但又不失电影的主题。《长津湖》讲述的是志愿军27军80师进攻美军第10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麦克莱恩特遣队或费斯特遣队)的故事。实际上,就在1950年11月27日进攻发生的当日白天,特遣队指挥官艾伦·麦克莱恩上校命令下属的情报侦察排去侦察敌情,后来美军只知道这个排可能中了伏击没有了,但并不知道具体出了什么事。实际上,志愿军记载表明在27日夜间,志愿军802394连政委庄元东率一个排在1200高地西山腰侦察时发现美军一个排在帐篷里睡觉,本来想包围活捉,但由于一名战士不小心碰翻了地上的罐头而惊醒了帐篷内的美军,只能开枪将这个排全歼。结合双方的报告,这个排可能就是麦克莱恩派出的情报侦察排。这个情节完全可以通过艺术加工成为一个小的战斗花絮加入到电影中来,既不破坏电影的主题和节奏,也可以作为最后进攻的前奏。可惜整个电影并没有真正围绕长津湖战役去挖掘这场战役的点滴细节,而是硬加入一场莫须有的、花里胡哨的战斗,破坏了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一部长达近三个小时的长片,导演的驾驭能力也显得力不从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写散文的硬着头皮在写一部长篇小说。不仅电影缺乏必要的人物描写这种主心骨来把三个小时的内容给串起来,你甚至不知道导演是想告诉你一个新兵成长的心路历程、还是士兵间生死与共的兄弟情怀,只能无力地反复说出我们打了仗下一代就不用打了的口号,因此整个电影就陷入简单的内容堆砌和在剧情片和动作片之间的机械切换。更可笑的是,由于无关长津湖战役的内容占据了整个电影的三分之二,长达两周的长津湖战役,即便是电影描述的歼灭第31团级战斗队长达五天的战斗被压缩成了一个晚上的战斗,长津湖战役给观众的感觉是一开始然后就结束了。电影的结构头重脚轻,还要插入毛岸英、杨根思、冰雕连等故事,从而导致整个电影缺乏聚焦而显得散漫。其实,聚焦在长津湖战役拍摄一部一个半小时以内的电影是最佳的选择。

 

你如果了解长津湖战役的惨烈,这部电影无法满足你的期望;

你如果对长津湖三个字感兴趣,那你应该至少去看中美拍摄的关于这场战役的记录片;

你如果就是想看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那显然《长津湖》也能满足你的所有需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梅博士):《长津湖》之败

(浏览 34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