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河顺文艺·第700期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红色史话】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丹青留作姓名标”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潞安矿务局第一任局长苗增泉

□ 王和岐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主人公简介

苗增泉(1918年7月13日一2012年11月13日),男,汉族,山西襄垣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山西省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1936年12月,在太原新民中学读高中时参加山西牺盟会;1938年4月,在襄垣县参加县牺盟会工作团工作后,历任襄垣县太行游击大队政治主任(即政委),襄垣县第七区、第六区区长,县政府科长、秘书,襄垣县副县长;太行三专署科长;左权中学教师。
建国后,先后任榆次专署财经委员会秘书长,专署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党组书记;潞安煤矿筹备处副主任(主持工作),潞安矿务局局长;晋东南煤炭化工局副局长;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其间:代理汾西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山西省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山西省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1983年12月离休后,曾担任山西煤矿老年体协主席、局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党总支书记,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省老年网球委员会主任等社会团体职务。
2009年,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
苗增泉同志的一生,对党忠心耿耿,廉洁奉公、勤奋务实、开拓进取,为山西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山西煤炭系统的好领导。
这里介绍的是1938年入党的中国共产党老党员、潞安矿务局第一任局长苗增泉同志。他1954年7月至1971年10月,先后任潞安煤矿筹备处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潞安矿务局局长等职。
 
苗增泉(1918.7.13—2012.11.13),男,汉族,山西省襄垣县虒亭镇返头村人,1936年他在太原上学时加入山西省牺牲抗日救国同盟会,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襄垣,已有2500年建城史,因春秋战国赵襄子筑此城而得名。史载:襄垣城,赵襄子筑,旧址在甘水之北(见《文献通考与地》注)。唐代初,筑韩州新城于甘水之北。金天会间,邑令韩俊以乡民依城者众,城不能容,增筑水南外城,即今城也。
 
襄垣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乃古今人文荟萃之地。仙堂山法显,虒亭铜鞮宫,南罗山仰韶文化,连峰沟连氏祠堂,千年古镇西营,羊舌氏三公,刘氏三杰,连氏三雄等。明代襄垣县下良镇肖家垛刘氏三杰,名耀古今。刘龙曾任明朝南京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他曾为襄垣八景各作七律一首。其中《赤桥怀古》末二句为:“万古人心此忠义,丹青留作姓名标”
 
(一)万古人心此忠义
苗增泉祖籍襄垣县虒亭镇返头村。晋国时古虒亭原名虎亭,是铜鞮伯华羊舌赤大夫的食邑。羊舌赤忌虎亭名与己不利,似羊入虎口,故提笔改为虒亭,意谓将猛虎关入厂厦。返头村前浊漳河西源流淌,右倚灵岩峰、宝峰寺,左有清流溪,面对宝峰湖,山光映照。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苗增泉出身富裕农民家庭,耕读之家,父亲苗培堂是村里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所以他从小跟着父亲读书,上小学,自幼立志求学。1924年至1930年读完小学后,他就考到县城襄垣县第二高小继续读书。当时他家里有30多亩土地,还有青堂瓦舍四合院。父母亲本想让他读完高小,就回家子承父业,经营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小康日子,故不愿他远行。但是,1932年在襄垣县第二高小毕业后,苗增泉就自作主张考入太原新民中学校读初中和高中,父母也不好再阻拦,只好顺遂其志。他在太原新民中学读书时,就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积极参加了太原学生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市发生震动全国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影响到太原。12月中旬,太原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紧接着太原学联就领导太原各大中学校学生及部分工人联合举行示威游行。苗增泉也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上街参加游行,极大地激发了自己抗日救国的热情。1936年日军侵略华北战争爆发,他就参加了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牺盟会成立于1936年9月18日,是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团体和抗日组织。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1936年,日军加紧侵略华北,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蒋介石策划“河东道独立”,企图夺取山西这块地盘,阎蒋矛盾日趋尖锐。山西牺盟会为了训练干部,征得阎锡山同意,决定先对太原市高中以上的学生进行军训。薄一波同志具体组织对太原市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军事集训。军训队的旅、团、营、连长都是阎锡山派的军官,各级政治工作队员则由我党以牺盟会名义委派。苗增泉参加了牺盟会的学生军训班。在军训期间,连指导员经常给学生讲革命道理,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苗增泉在我党工作人员的引导和教育影响下,深感一个知识青年在民族危难时期,能为抗日救国牺牲是无上光荣的,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应有的品德。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劳苦大众才能翻身得解放,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挽救中国的危亡。于是,他积极要求加入牺盟会,经本校及本连队同学薛海林同志介绍,连指导员批准,他加入了牺盟会组织。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1938年4月,苗增泉参加了襄垣县牺盟会工作团,成为工作人员;1938年5月,20岁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历任襄垣县太行游击大队政治主任,襄垣县第七区、第六区区长,县政府科长、秘书,襄垣县副县长等职。
1939年年初,襄垣县太行游击队成立,苗增泉任太行游击队政治主任。面对日寇的烧杀掠抢,他和大队长韩相良带领游击队打维持,抓汉奸,袭击敌人据点,多次配合八路军作战,消灭日寇。至今,襄垣县文博馆珍藏还展出有一面褪色的锦旗。这是1939年6月,南里信编村刘克有等16名村干部共同署名,赠给太行游击队韩大队长、苗主任的,一面镶着‘捍卫国家’四个大字的锦旗。这足以说明当时他们英勇抗敌,得到老百姓的赞誉。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1939年12月,太行游击队经整编,由副大队长李守堂带领约400名游击队队员,补充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陈赓386旅17团,参加大部队作战。之后,苗增泉先后担任襄垣县第七、第六区区长。1940年至1943年是襄垣县抗日斗争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他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生产自救,节约度荒。在坚持对敌斗争中,进行敌后抗战教育,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他带领区游击队曾一夜之间就摧垮了8个日伪维持会;配合八路军,24天连续4次袭击夏店、石泉等敌人据点,击毙日伪军多人,抓捕汉奸头目6人,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心。为此,敌人曾叫嚣要悬赏1000元大洋捉拿他。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1945年2月至1947年4月,苗增泉任襄垣县副县长。这个时期,正处于日寇投降和蒋介石发动内战之际。他协助县长组织领导全县人民支援上党战役,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土地改革,积极支援前线将士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解放全中国。据史料记载:在1945年9月至10月的上党战役中,全县组织了4300名民兵参战;组织了4500名青年组成担架队、弹药运输队;组织了500名妇女组成伤员看护队。全县支援军粮90万斤,上交军鞋5万双。仅1946年,他们就动员组织了1525名青年参军参战,为上级下达500名指标的3倍多,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和襄垣党组织、人民没有忘记为抗战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1945年11月25日,他们专门兴建了襄垣县革命烈士陵园和“为国捐躯”烈士纪念碑。“为国捐躯”烈士碑,由副县长苗增泉与县长崔维廷两人署名,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王量宏撰写碑文,襄垣县著名书法家连次华书丹。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1947年4月至1954年7月,他历任太行三专署科长、左权中学教师、榆次专署财经委员会秘书长、专署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兼党组书记。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山西省为加快煤炭基地建设,开发新的煤矿区,根据国家安排,潞安煤矿筹备处,义棠煤矿筹备处、轩岗煤矿筹备处等先后成立。1954年7月,经国家燃料工业部批准,潞安煤矿筹备处成立,苗增泉调任潞安煤矿筹备处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潞安煤矿筹备处和潞安煤矿的党政机关各自独立,筹备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潞安矿区新井建设规划和建井的准备工作。潞安煤矿组织石圪节、五阳西湾两个小井的日常生产工作。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二)潞安煤海弄新潮
1954年7月,山西省委选派苗增泉去筹备潞安矿务局。他受任于艰难之际,奉命于创业之初。他和大家在一穷二白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搞建设,谋规划,图发展。他们艰苦创业,风餐露宿,苦干实干,经过五年艰苦创业,于1959年1月1日正式建局。苗增泉出任潞安矿务局第一任局长。建局初期,资金短、技术缺,人才少,又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荒”等重重困难。但是苗增泉局长先后和局党委郭贵琳书记、刘光书记等,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生产建设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层楼。1963年7月,石圪节煤矿被国务院树立表彰为全国工交战线五面红旗之一,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矿风,成为潞安人和中国煤炭工业的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苗增泉从过去战争年代到解放初期,近20年时间长期做革命工作和地方政府工作。现在突然让他转入煤炭企业,筹备潞安矿区的规划和建设,专业性强,技术性高,对他个人讲是个新的挑战。1954年底,国务院派苏联尼柯诺夫为首的专家工作团来潞安煤矿帮助工作。专家团由采矿、地质、选煤、运输、建筑等方面9名专家组成。他们通过对潞安矿区全面勘察,提出了全面开发潞安煤田的初步方案。苏联专家提出的潞安矿区开发方案,对潞安筹备处、苗增泉等领导讲,压力是很大的。
 
《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北京)一书《第一章 从恢复到奠基》(1949—1957)第三节“集中力量力进行大规模基建”中介绍:“根据这个战略部署,煤炭工业在一五期间,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阳泉……等15个老矿区。同时,开始了平顶山、包头、潞安、鹤壁、吕梁山、兴隆、轩岗、汾西、山丹、石咀山等10个新矿区的建设。……平顶山、潞安……等6个新矿区,主要是为保证武汉、包头、太原等钢铁基地炼焦用煤而建设的。”由此可见潞安煤矿是国家“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0个新矿区之一。
 
当时山西省委决定抽调两批在地方上工作多年的工作骨干支援煤炭工业建设。苗增泉是第二批。苗增泉到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管局报到后,才知筹备潞安矿务局的新任总工程师是田遇奇。田遇奇同志从河北井陉矿务局调来,是煤炭技术专家,煤矿工作经验丰富。此期间华北煤管局局长范文彩(后任煤炭部副部长),几次与苗增泉和田遇奇谈话,强调发展煤炭工业对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对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意义。范文彩局长的谈话,坚定了苗增泉和田遇奇搞好潞安煤矿筹备处的决心和信心。他俩决心携手并肩,干中学、学中干,克服一切困难,绝不辜负上级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坚定不移地把潞安煤矿筹备处的工作搞上去。
苗增泉和田遇奇接受任务后,即刻从太原启程,一路奔波来到潞安煤矿筹备处驻地长治市石圪节煤矿。他们到潞安煤矿上任后,不顾旅途劳顿,放下行李,便由当时的矿领导领着察看和了解矿区状况,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潞安煤矿只有石圪节和西湾两个年产十几万吨的小矿井。还有一个从河北柳沟、临水,河南焦作王封煤矿搬迁来的西白兔小型发电厂。在小河堡煤矿旧址,还有一座利用报废的破旧土坯平房办的一所职工小学。这是当时他们看到的潞安煤矿的全部固定资产家当。
当时的煤矿生产设备落后。矿井下是人工打眼放炮落煤,房柱式旧法回采。井下运输是人工推筐和老牛拉车。井口是汽绞车吊绳篑、吊大筐提升。地面除了大烟筒、木井架、绞车房、修理部,还能看出点小工厂、小矿山的模样,其他就再也看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了。
这里我要介绍一下什么叫“绳蒉”。现在的矿工上下井乘坐电动升降罐笼,其实就是矿用电梯,既安全又方便。解放以前一直到解放初,煤矿工人上下矿井都是乘坐“绳蒉”。所谓“绳蒉”之“蒉”,读kui。就是用粗麻绳做一个圆环绳套,矿工上下井时,往绳套里一坐,双手紧抓住绳套,在井筒里晃来晃去,还淋得浑身是水,既危险又难受。所以那时矿井上下班不说上下班,通俗地叫“赶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石圪节煤矿工作后,还时常听老工人王根保、白元孩等这么说。《辞海》:“蒉kui,草编的筐子”;“ 篑kui,盛土的竹器”,蒉、篑通用。原来矿工上下井是坐的荆条编的大筐子,所以叫“赶篑。都是本意无误。后来资本家为了省事,改为让矿工乘坐绳套。但是工人们习惯了,所以仍然叫“赶篑”。当地老百姓方言,说用绳子结个套,还叫打个蒉。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不知此事的变迁,根本就无法说得通。
 
再说办公条件之简陋。石圪节矿的科室依然在资本家时期建的几个破旧窑洞院里办公。潞安煤矿筹备处挤占了不到10间且不连贯的平房。苗增泉老局长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就连找一个挂单位牌子的合适位置都很困难。
 
我的故乡西沟村就是石圪节矿南山下的第一个村子。我自幼到石圪节矿玩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石圪节矿上完小,后来经石圪节矿去小河堡、侯堡上潞安矿务局中学,参加工作在石圪节矿工作十几年,全靠步行。石圪节矿山前山后,左右山岭,羊肠小道、土路泥路,我全跑了个遍。深知苗增泉老局长此言毫不夸张。
当时的工人居住条件更差。除大食堂后院有两个能住不到十几户人家的又矮又小的平房院外,花墙院还有一排土坯房住的是家属。其他职工和家属都分散在石圪节矿井周围的小西沟、小东沟,大南沟、大东沟里。居住的地方,都是工人们自己动手,依崖就坡挖掘的土窑洞,行走、生活条件既简陋又艰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我已在石圪节煤矿矿上机关工作,我的石圪节矿小学的同学王书堂、张长根等的家人,还有不少工人和家属仍然住在这些土窑洞中。每当雨季,矿上领导还要去察看住窑洞工人家属的安全状况。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矿山交通运输条件更差。当时潞安煤矿矿区,还没有自己的专用道路,干部工人进出矿区只能靠步行,行走周围农村农民行走自然形成的小道。正如那首歌《歌唱二郎山》中唱的:“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抗战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用来形容石圪节煤矿当时的环境丝毫不为过。
 
(三)煤田擘画绘蓝图
1954年到1959年潞安矿务局建局前这4年,苗增泉主任与左云芝书记、武文斌书记,田遇奇总工程师等筹备处领导,集中精力抓两件大事:一是抓好老旧矿井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努力提高煤炭产量;二是集中精力抓潞安煤田的地质勘探、矿区布局规划和新井开采建设。
苗增泉主任和田遇奇总工确定了“四边”方针,即对整个潞安煤田先普查后精查,边勘探,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方针。他在山西省委和燃料工业部的重视和积极支持下,用最快的速度调来刚组建好的华北煤田地质勘探第二大队。开始,苗增泉局长还亲自兼任地质勘探大队大队长,后来才由老红军出身的王中山同志接任大队长。
 
当时潞安矿区规划范围为:北至襄垣;南到长治、长子;东以15号煤田露头为界;西至屯留县城以西;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20余公里,煤田面积1182平方公里。经过五年紧张勘探,探明了煤炭地质储量382.69亿吨,为潞安矿务局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煤炭资源基础。
 
苗增泉自1954年7月到潞安筹备处任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到1959年1月1日成立潞安矿务局,潞安筹备处的党组织经历了党总支、党工委、党委三个阶段的变化。担任总支书记的先后有左云芝(1953.8—1955.1),武文斌(1955.1—1955.12);党工委书记武文斌(1956.1—1967.1);党委书记武文斌(1957.1—1958.12)。
 
石圪节煤矿原是解放前资本家开办的一座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解放初仍然维持了原有的落后状态。苗增泉主任和班子狠抓石圪节老矿井扩建和旧井技术改造,不断努力提高矿井生产能力。1954年更换了汽绞车提升和井架,安装了木罐道;回采方法由房柱式开采改为长壁走向放顶煤开采,并采用了打眼放炮落煤;回采工作面安装了刮板运输机,大巷运输采用了无极绳绞车等。1958年,石圪节煤矿刷大了主井井筒,改造了井底车场;安装了钢铁井架和电动绞车,改单罐笼提升为双罐提升;工作面又改为人工分层、金属网假顶开采,使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80%以上。石圪节煤矿经过几次技术改革,1958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0多万吨左右,比原来翻了好几番。
 
苗增泉局长亲自抓潞安矿区远景规划和新矿井建设。在国家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管局、山西省煤管局的领导支持下,在北京和太原两个煤炭设计院的有力帮助下,他主持编制完成了五十年代潞安矿区规划。《规划》中规定有11对生产矿井,包括王庄、南岭、中村、落江、石圪节、小河堡、五阳、崔蒙、申庄、中华和大黄庄等。以后,又规划出常村、南峰、长治、屯留、官庄和王庄,共17对矿井。同时,还规划了矿区循环公路,王庄、石圪节和五阳三个煤矿的铁路专用线。经上级批准开工新建的矿井有王庄、五阳、西旺、中村、霍家沟和宋村等。1958年大跃进后,中村矿井移至漳村。
 
潞安矿务局筹备处什么大事惊动了周恩来总理?苏联专家在潞安出车祸负伤,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不得留伤疤痕!”在潞安矿区规划设计中,苏联专家团受国务院派遣,两次来到潞安煤矿筹备处帮助工作。一是参与指导潞安煤田的勘探、研究,编制开采规划;二是负责设计五阳新大井。这是苏联援建中国的“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该项目开始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帮助设计,设备选型也由苏联专家负责,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采煤技术——水采,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的全部机械化矿井。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苏联设计组专家在潞留念
接待国务院派遣的苏联专家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一项既荣耀又责任重大的事情。每次苏联专家来潞安煤矿筹备处工作,山西省、燃料部都非常重视,都要派相当职务的领导人员陪同,而且省、市都得派一定级别的得力保卫干部保卫。但是,尽管如此,苏联专家在潞安煤矿一次出行中还是发生了重大车祸事故,中方人员2人死亡,苏联专家1人受伤。这次事故立即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注和高度重视。苗增泉老局长在回忆录《征途风雨行》中,翔实地回忆了这次车祸事故。
 
原来当时潞安煤矿筹备处交通工具差,矿区又无专用公路,乡村山岭道路崎岖不平。那一天,苏联专家乘坐石圪节煤矿二战时留下来的一台旧帆布中型吉普汽车,到潞城县中村大井进行实地踏看。由于当时没有矿区公路,他们只好从石圪节矿往西,经良才寺村往北下山,沿良才至南村的山沟往中村行走。说起这条沟,我记忆犹新,其艰难险阻令我至今心有余悸。因为,1962年,我上潞安矿务局中学时,开始校舍在小河堡,后来搬到侯堡。每周六回家,礼拜天返校,我都要和家在石圪节矿的同学王书堂、赵胜利和张长根等同学结伴而行,往返都要走这条经良才至南村的长沟山路。这条沟约5华里长,西边是岸,东边是深沟,全是高低不平又陡又窄的土路,蜿蜒曲折,崎岖难行。所以我们叫这个坡为不要脸坡。上矿中时,这条路我们走了三年,参加工作后,还走过几次。那时,我们就知道苏联专家曾在这条坡上出过车祸。
 
原来,那天苏联专家乘坐石圪节矿破中吉普车下山时,不幸翻车,连车带人滚下东边的深沟里。山西省公安厅保卫处的一名处长和驾车司机当场不幸遇难死亡。不幸中万幸的是车上的大部分苏联专家都没有受伤完好无缺,只有一名苏联专家受了点皮外伤。他只是在右眉上擦了一道小口子,需要缝合三四针。
这起重大车祸发生后,全筹备处上下人心骚动,干部们惶惶然不知所措。领导无奈只好用电话逐级向上如实报告,情况一直反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恩来总理认真听了车祸事故报告,详细了解了人员伤亡情况,查清了事故原因。周总理明确指示:“对苏联专家的伤口要精心医治,不要留下疤痕。”
 
当时潞安煤矿还没有医院,唯一的石圪节煤矿医务所规模很小,大夫少,设备简陋。赵毅成大夫刚从长治和平医院外科进修回来,算是潞安煤矿最好的外科大夫了。他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对苏联专家的伤口精心治疗。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医疗手术,而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指示,省、部各方面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最后,医治效果非常好,苏联专家也十分满意。同时也消除了大家心中的担忧与紧张,圆满完成了周恩来总理指示任务,给各方面有了个圆满交待。为了感谢潞安煤矿的领导、干部和医师们,苏联专家在回国前临时举行了一场告别舞会。但是,那时潞安煤矿的干部会跳舞的很少,正好当年分来的河北省几个大学生能唱会跳,才使舞会没有冷场。
五阳煤矿与王庄煤矿开工建设。1956年5月25日,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大型主焦煤、全部机械化矿井五阳矿井胜利开工建设。王庄煤矿的建井道路却艰难曲折。1947年4月25日,为满足上党老区军工企业需要,王庄矿井开工建设,解放后因调整而被压缩停工。1957年8月,王庄煤矿又开始第二次建井。
 
1956年1月1日,经燃料工业部批准,潞安煤矿组织机构撤销,其业务并入潞安煤矿筹备处,统称潞安煤矿筹备处,苗增泉任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党的组织机构为中共潞安煤矿筹备处党的工作委员会,武文斌任书记,李森庭任副书记。
1956年4月5日,苗增泉主任和刘双喜带队,出席了煤炭工业部、中国煤矿工会联合会召开的全国煤矿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郭炳义、郭年狗、王兴龙、赵维新、郭林棋被评为全国煤矿先进工作者。4月12日,他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等的亲切接见,并在中南海怀仁堂后草坪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是全国煤矿工人的重大历史纪念,很多重要典籍都曾收入。
1957年底,潞安煤矿筹备处生产建设已有较大发展。全处职工2030名,党员526名,工会会员1800名。全处工业产值“一五”计划14910000元,实际完成168338000;原煤产量“一五”计划110万吨,实际完成120.43万吨;基本建设投资“一五”计划10576000元,实际完成9534000元。其他各项指标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 作 者 简 介

【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王和岐  1949年10月生,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黄碾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国际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退休前供职于山西潞安集团,曾任集团副总经济师,调研室与史志委员会主任,兼史志办主任,兼任档案馆馆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系长安书法学校毕业首届学员,中国书法家培训中心高研班结业,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

王和岐从事书法、篆刻、文学艺术活动50余年,书法作品经常参加省市部全国展览并获奖。书法上承秦汉篆隶,下继晋唐二王,真、草、隶、篆诸体均擅;印宗秦汉,兼学皖浙邓吴齐诸派之长,擅长自创诗词赋联书法作品,为诸多省部领导名人治印。广州亚运会期间曾创作发表百米草书长卷《广州赋》,及百米行书长卷《中国潞安赋》。《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和《书法导报》等曾发表本人作品并专题介绍。2009年,被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评为“全国煤矿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8月,“获首届全国煤炭行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3年10月,被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联、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表彰为“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先进个人”。
2023年9月,被北京市法学会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特聘为高级专家。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红色史话】“丹青留作姓名标”(上篇) | 王和岐

(浏览 31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