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谨以本文致敬“两弹”元勋,怀念核武父辈,激励今人薪火相传,共赴祖国美好明天。
|
接续上期:《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三:铀球“投篮”手都哆嗦了》
其实,无论是“老邱”也好,“邱小姐”也好,都不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而是“暗语”,或者叫“密语”。
“暗语”或“密语”,是干什么用的呢?它不是在现场由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使用的,而是现场领导人跟北京的中央领导人特别是给周恩来总理电话汇报时使用的,范围非常窄。
曾经参与编制“暗语”的一位当事人回忆说,“暗语”是在1964年9月23日,也就是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不到二十天前编出来的,“密码对照表上规定:正式爆炸的原子弹密语为邱小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在装配车间,密码为住下房,吊到塔架上的工作台为住上房,原子弹插火工品,密码为梳辫子,气象的密码为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
这位当事人是把第一颗原子弹的“暗语”(密语)记述为“邱小姐”的,这也是“邱小姐”这一说法的出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出处是这位当事人在回忆中说的。也就是说,是几十年后凭着记忆说的。
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在张爱萍给周恩来的电话对话中使用”邱小姐要出嫁了“、“把邱小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邱小姐是最美的新娘子”等渲染性语句,使得“邱小姐”这一名称获得了广泛传播。
然而,同样是这位当事人,在后来所披露出来的档案原件“密码对照表”中,“实弹”一栏内写的却不是“邱小姐”,而是“老邱”(见下图)。
同一个人记述同一件事,回忆里是“邱小姐”,原始记录中是“老邱”,哪一个可信呢?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该说,“老邱”比“邱小姐”更具有可信性。
在2020年央视纪实片《国家记忆·大国之盾·惊天巨响》讲述第一颗原子弹的“暗语”时,介绍的是“老邱”而不是“邱小姐”了。
并且,即便是“老邱”,也不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而是“暗语”或“密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只有一个,那就是“596”,首次核试验过程中的预演模拟弹叫596-0,正式用弹叫596-1,备用弹叫596-2,都是来自于这个代号。
14日下午,702分队在“下房”完成了“老邱”(596-1)的装配任务之后,还有两项工作需要他们来做。
第一项是把这颗原子弹用吊车吊到一个大型保温筒里面去,这项工作仍然是在“下房”(装配工号)里完成的。
保温筒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高约2米,直径约1.5米,外侧是两层铁皮,内侧是泡沫塑料,上边一个盖子。装配好的596-1“产品”(原子弹)吊进去之后,把盖子盖上。这项工作是在14日傍晚时分完成的。
第二件事是把这个内含596-1“产品”(原子弹)的保温筒,通过竖井从工号里吊到地面上去,再通过轨道运输车推到铁塔下面,移交给701分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吊车手朱振奎师傅
这两项工作,忙坏了负责起吊的两位老师傅,一位是挥舞着小旗指挥吊车的曹庆祥师傅,一位是开吊车的朱振奎师傅,他们先把原子弹吊装到保温筒里,再从“天窗”(竖井)把保温筒从工号内吊出。到15日清晨6点(新疆时间),大保温筒被吊出地面,稳稳地落放在了轨道的平板运输车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电视剧的这个镜头中,702分队的队员正在将已经装入保温筒的“产品”(596-1)从装配工号的大门里推出来,真实情况是702装配工号是一个半地下的房间(地下五米,地上一米),“产品”是用吊车通过“天窗”(竖井)吊升上来的。
从702分队的装配工号到701分队的铁塔下面,事先已经铺设好了一条轨道,有150米长。
八一电影制片厂在现场拍摄下了原子弹保温筒由装配工号推向塔下的宝贵镜头。在镜头里,四个人穿着灰色工作服(不是白大褂),披着朦胧的晨曦,正在轨道上推着一个圆柱形的大筒缓缓地向前行进。
702分队的四个队员正在把596-1“产品”推向铁塔的真实镜头,可以看出他们穿着的都是灰色的工作服(不是白大褂)。
如果按照北京时间,此时已是上午8点钟了,但是新疆时间比北京晚两个小时,所以天色还没泛白,刚开始有点蒙蒙亮。
当事人之一黄克骥在《我亲手将第一颗原子弹推到爆炸塔下》一文中告诉了我们答案,他们从左至右是:蔡抱真、曹庆祥、黄克骥、朱深林。
这四个人,蔡抱真是702分队队长,其余三人都是该分队的队员。
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产品”被四人推往塔下的镜头,比较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只有队员穿着的白大褂与真实镜头有所不同。
推着大筒前行150米,就来到了轨道另一端的铁塔下方。
九院院长、第九作业队队长李觉将军,副院长陈能宽,还有701分队队长陈常宜已经在此等待。
蔡抱真向李觉院长和陈能宽副院长报告:“702工作队队长蔡抱真报告,596产品已经装配完毕,各项指标正常,现在送到塔下,一切顺利,请指示。”
701分队队长陈常宜从队列里走出,两位分队长在记录册上分别签字,一个交,一个接。
蔡抱真对陈常宜说:“我们702的任务完成了,下面的任务就交给你们701啦!”
晚年的蔡抱真 |
作为702分队的队长,蔡抱真事后曾不无自豪地说:
“我们分队的人是最接近原子弹的,球心都看到了,221基地几千人,没有几个人能见到原子弹,就是铁塔上插雷管的人(指701分队队员)也没我们了解原子弹的内部装置,而我见到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全貌,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
后来曾任九院三所所长的吴永文也参加了这个交接仪式,他评价说:702分队装配的时候,工号门口有站岗,保卫部门在门口检查人员进出。尽管很多人参加了核试验,但是原子弹到底是什么样,第九作业队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过。
他的意思是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596-1)是个什么模样,701分队的人是最了解的了。
那么,这颗596-1的原子弹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呢?现在,只要上网输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图片”搜一下,大概率搜到的就是下面这个模样。
不是说第一颗原子弹形状像个圆球形,由此才把“暗语”起名为“老邱”吗?这三幅图上的原子弹样子也不是个圆球形状啊?
时下,有关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无论官媒还是自媒体都不断在推出大量不同形式的作品,这充分表达了广大民众对祖国强大的歌颂和对核武先辈的讴歌。
然而我们也看到,媒体作品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作品因为考究不够而包含有误传信息,有些作品因为理解不够而生出一些臆造情节,还有很多非原创作品因为抄袭文案而以讹传讹,对此读者们往往也是真假难辨,甚至信以为真。笔者作为一名核二代出身的历史学者,藉此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年之际,特创作了本文,希冀能达到正本清源,正确宣传“两弹”史实的目的。
期盼广大读者特别是核二代们读后能广泛转发传播,一起携手来实现这一目标。
谢谢大家!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曙光初照902):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四:徐徐走远的四个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