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设计师栗永祥小传
作者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栗永祥(1903年—1960年),出生在河顺山后郭家庄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兄弟四人,排行第四。他天资聪颖,活泼开朗,很受父母宠爱,从小在亲戚资助下读了私塾。父母心愿家里出个文化人,光宗耀祖,但时值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求学无望,从十多岁起就跟二哥栗永禄(又名黑老德)在外打工。他当过煤矿工人,修过津浦路,建过都督府。一路走来,边干边学,懂得了地质,学会了测量,掌握了建筑设计。1946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林县人民委员会建设科副科长、水利局副局长、山区建设部副部长等职,为林县山区水利建设、红旗渠引漳入林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林县人民和家乡父老的爱戴和怀念。
北上六河沟。穷则思变,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初出远门,栗永祥跟随二哥栗永禄来到了家乡正北安阳县观台镇六河沟煤矿(现归属河北磁县)。熙熙攘攘的人群,高高的井架,奔跑的火车,日夜转动的机器,使他大开眼界,对二哥也肃然起敬!
二哥在六河沟工作十多年,有人叫他师傅,有人喊他栗工。“四弟,我安排你学一门专业,保证你一辈子有活干。”“好,二哥,不会给你丢脸。”
▲安阳县六河沟煤矿
六河沟煤矿是中国北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由清朝进士安阳马吉森、山东谭士祯、开封顾瑷等集资开办。马吉森又借助外力,走规模发展之路,联合本地民族资本家张孝谦、叶润含等人将煤矿用股份公司形式运营。吸纳德国人莫那根、比利时人马楣等投资入股。向德国商人德璀琳贷款10万两白银,订购了先进的机器设备。1908年,由六河沟煤矿出资,修筑了六河沟至丰乐镇的轻轨铁路——丰六铁路。
栗永祥深深地感悟,改变命运要改变圈子,改变环境。这样的企业既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所大学堂,每一位职工都身怀绝技,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兄弟,还是自己的老师。
刚到矿山,栗永祥看到啥都新鲜、新奇,都要问一问,开始他特别热衷火车:“这家伙真牛。”火车司机是一位比利时人,慢慢地两人成了老熟人,称栗永祥小四,小四机智灵敏,惹人喜欢,司机要认小四为干儿。工作余暇,小四登上火车驾驶室,“干爸”给他讲起动、拉闸、鸣笛、刹车等常识,并演示给他看。有一次,小四又到火车旁,“干爸”不在,就一个人登上驾驶室。无知者无畏,按照演示动作,小四起动、鸣笛、拉闸、火车开始起动。六河沟是太行山区,西高东低,鸣笛声惊动了室内休息的“干爸”,飞快跑了出来,一个箭步登上火车头,紧急刹车停了下来,顺手就是一个耳光。大声训斥:“一会儿火车就到丰乐店,和京汉铁路火车撞上你就没命了。”静下心来,“干爸”心平气和解释:“小四,你给我开了个调皮的大玩笑,火车动力不是儿戏,没有几年功夫是不行的,给你立个规矩,今后严禁上火车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栗永祥母亲是王氏家族王大桐女儿,是富家闺秀,王大桐是郭家庄村首富。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西门豹治邺》、“河伯娶媳”。六河沟位于观台镇艾口村东南,战国时期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的陋习,在漳河两岸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河水灌溉农田,使之成为鱼米之乡。假日栗永祥多次偕同事沿漳河看西门豹修的水渠,心里琢磨,我的家乡也有一条河沟,如果在上游拦个坝,也修条水渠,就能蓄水、浇田,不也能变成鱼米之乡了。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煤矿工作摸爬滚打两年多,栗永祥基本上掌握了煤矿地质、井巷测绘、放线,为他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南下蚌埠,修筑津浦路。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天晚上,二哥和他商量了一件重大事情,南下修津浦路。“有位同事介绍了个铁路工程,在南方,我担心路途远,干完活要不回来工钱。”“二哥,这要看给谁干,铁路工程一般是政府投资,不怕;再看合作伙伴,你的同事一般不会出问题;三是签协议,牵着对方鼻子走。比如,对方先支付交通费,预支进场费,按工程进度五天或十天结算一次工资,对方同意咱就回老家带工匠去。”四弟说的很在路,栗永禄决定南下修铁路。
津浦铁路,是一条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线,1908年开工,1912年全线筑成通车。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长的一条铁路,是旧中国铁路最为华彩的篇章。蚌埠站是连接京津沪的门户,是南北军阀必争之地,是政治和军事要塞,1913年军阀倪嗣冲将安徽省督军府首建于蚌埠。随着蚌埠的发展,需要新建整车货场,又称小站台。1917年,栗氏兄弟带着家乡父老在蚌埠车站干了两年多,完成了车站扩建任务。
我虽然是穷人的后代,但我要作富人的祖先,这是栗氏兄弟共同的期待。蚌埠车站扩建完工,结清了乡亲工资,弟兄俩净挣了一麻袋现洋。“四弟,咱回老家用这些现洋买地、买房,就能超过姥姥家了。”挣了大钱,兄弟俩按捺不住激动和高兴。为保路途万无一失,兄弟俩各自把现洋用被子层层包裹,再装进两个大麻袋,一人扛一个。栗永禄安排四弟领着乡亲先行回家,自己随后回去。
栗永祥和乡亲们回到家乡,左等右等没有等到二哥回家,二嫂着急,乡亲们猜疑“黑老德”失踪了?那年头,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可能是“老德”携带现洋惹的祸,被人劫财害命了。其实栗永禄坐车到徐州后,没换车走陇海线,而是一直到了天津,换乘东北火车出山海关闯关东去了。
“老四”走太原,“老德”闯关东。走南闯北,谁人不知“黑老德”,走东走西谁人不知“栗老四”,这是乡亲们对栗氏兄弟的羡慕和夸耀。栗永祥是二哥的小跟班,津浦路完工,老德一人闯关东去了,老四没了靠山,但人总要生存,永祥跟着大伙儿来到太原打工。有一天,他在太原大街闲逛,看到阎锡山督军府建设设计招标公告,就萌生了参与的念头。建筑设计自己是外行,督军府招标可不是闹着玩,得想法找个懂土木工程的设计师。边走边打听,听路人讲有一个大烟君子,在太原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栗永祥买了二两大烟土,登门拜访。只见建筑师蓬头垢面,精神萎靡,看来有多日没吸食烟土了。栗四让建筑师吸上几口,满足烟瘾后精神头来了。栗四讲,阎锡山要建设督军府,告示招标,咱俩合作,你负责设计,我负责施工。建筑师一听好事,这可是大工程,事成了挣大钱,也不愁吸不上烟土了。二人一拍即合,设计方案中标也在情理之中。一位是太原有名的建筑设计师,一位是有名的林县工匠,阎锡山打内心满意。
阎锡山旧居始建1931年前后,陆陆续续,时建时停,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才建成现在的规模。因抗战爆发,一些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东西花园等27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七百余间),总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最为恢宏的是东西花园。栗永祥跟着建筑师,边施工,边学习,七年历练,真正掌握了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写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郭家庄村民乃至林县人为什么在山西太原等地有那么多工作者,与栗永祥这个带头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关联 。
小乱进城,大乱进山。1937年“七.七”事变,11月8日日本攻陷太原,阎锡山南撤临汾。1938年2月日军大举南侵,阎锡山渡过黄河到陕西宜川县秋林镇避难并和八路军联合抗日。栗永祥也只好领着家乡父老返回林县,个别不愿回乡者自寻出路。1938年,栗永祥和二哥黑老德一前一后回到家乡。
“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溃再溃,华北城市几乎被日军侵占。我们的家乡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山作屏障,山高林密,东距华北平原、南距林县城都有二十来公里,是八路军游击队的根据地,相对比较安全。这也不难理解栗氏兄弟二人几乎同时先后回乡的时间。
栗永祥在太原以购买二两烟土圆了自己的建筑梦,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也沾上了吸大烟的陋习。据老一辈人讲,栗老四是个有毅力,有恒心之人,对自己下狠心戒烟。为戒掉鸦片,秋冬交替时节,他一个人躺在表弟王志琨家晒场北墙根睡觉,不吃不喝好多天,乡亲们喊他也叫不醒,天上乌鸦在他的上方飞来飞去,拉到脸上也浑然不知。有心人,天不负,经历了一次涅磐重生,栗永祥似换了个人,重新振作精神,又投入到了新的生活。
再说“黑老德”闯关东。栗永禄闯关东一去十八年,干了好多行,最长的还是挖煤,也算是老本行。工作中他结识了一位魏姓工程师,解放后鹤壁煤矿建设从东北调来好多工程技术人员。魏姓工程师任鹤壁煤矿总工,二位老相识又走到了一块。这就是郭家庄村有那么多人去鹤壁当工人的由来,魏工既是黑老德同事,其实也是郭家庄在鹤壁工作者的贵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以武力侵占东北,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三千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东北乱了,钱不好挣了,1936年“黑老德”动身返乡。闯关东罪没少受,苦没少吃,钱没多挣。回乡路过魏家河(河顺),摸了一下口袋,闯关东带的现洋所剩不多,他买了两壶洋油—煤油,回到了郭家庄,妻子翘首盼望十八年终于和“黑老德”团聚。
栗永禄常年在外奔波,原配一直没有生育,1939年只生了女儿美玲。为了传宗接代,他又娶纳一小老婆,生了一个女儿叫桃枝,又怀孕一个男孩。1947年土改,小老婆带着女儿,挺着怀孕的大肚子改嫁郎垒村。少夫人改嫁,给永禄打击很大。据郭巧珍回忆,1957年前后,“黑老德”去世,少夫人领着女儿、儿子多次从郎垒步行十多公里到村庄西坡坟洼上坟,哭得死去活来,呜呼哀哉,情切切,悲切切!
是怨家又是亲家。斗地主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实行一夫一妻制,是共产党打天下的历史使命。1947年郭家庄村土改,郭聚现是村庄党小组长,他差人到安阳周边煤矿把栗永禄找回家中接受批斗,从此二人成了怨家。郭聚现长子郭榜书与栗永禄女儿栗美玲,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二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一起读书。特别是在任村读初中,二人三年徒步二十多里上学,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自定终生,这桩婚事栗永禄根本不同意。朝鲜战争结束,郭榜书回乡,1955年与栗美玲结婚,栗永禄悲喜交集,怨气加身,大病卧床,再也没有站起来。
土改时郭家庄还有两个家庭亲人分离之事。栗永禄表弟王志琨,两房夫人,少夫人改嫁河北磁县。王志琨儿子王双全回忆,土改时自己仅五岁,跟随母亲在磁县生活十年,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舅舅把他领到水冶果园姥姥家,之后又把他送回家乡。
南头街郭财保,郭海根之父,两房夫人,少夫人改嫁东冶,郭银堂回忆。
解放前后的三次土地改革,1941年、1947年和1950年。当时由于社会大环境和个别人的仇富心态,出现了一些迫害、打斗等极左行为,给一些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伤害。栗氏兄弟出身贫苦农民,根正苗红,带领乡亲靠双手在外打工致富,也被划定批斗对象。据王成相回忆,栗永祥已参加革命工作,批斗栗永禄也要栗永祥回来陪斗。好在共产党人有自我革命,自我纠正问题的能力和政治远见,土改后期,郭家庄村召开群众大会,给栗氏兄弟平反昭雪,涤清了兄弟二人今后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阴霾。土改中还有一种倾向,个别领导干部多分地,分好地,群众意见很大,在上级的督导下也进行了整改。
王继生 50后,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鹤壁煤业集团公司退休。曾担任中学老师、宣传科长、党办行办主任、工会主席。在上级新闻媒体发表通讯报道等类文章。喜欢人文历史研究,雅赏翰墨诗赋。
王福生 50后,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退休干部。曾任中共林县县委政研室干事、东岗乡党委副书记、河顺乡乡长、临淇镇党委书记、内黄县副县长、安阳市扶贫办副主任、安林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主任。热爱乡村文化研究,注重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发展。
王永红 男,70后。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郭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爱好摄影,潜心挖掘农村历史,研究农业发展规划。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红旗渠设计师栗永祥小传(1)】有志者事竟成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